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政务 > 信息公开 > 党务公开 > 滨江巡察
杭州市滨江区:扎实推进社区巡察 破解基层监督难题
来源: 区委巡察办 发布时间: 2020-01-02 17:26 点击率:

“原本我们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次社区干部,一些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没办法及时反映。不过现在好了,社区干部定期上门来家访,对我们的诉求反馈也很及时!”最近,在杭州市滨江区的一个整村拆迁临时过渡小区里,居民们对社区干部的评价有了明显改观。

这是滨江区推动市县巡察向村(社区)延伸过程中,督促社区干部扭转工作作风,着力解决群众生活难题的一个生动实例。

近年来,滨江区在抓好常规巡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社区巡察三年全覆盖,努力探索实践社区巡察的方式方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村社有别”,日常监督难点在哪里?

2019年是滨江区整村拆迁收官之年。目前,全区下辖三个街道,共60个社区,这些社区中有不少是由行政村撤村建居后设立的,村民变成了市民,曾经的村干部也成了社区干部。

“相对来讲,城市社区工作更加突出对居民的生活服务,农村则更加突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滨江区委巡察办主任侯百曙介绍,“而现阶段的撤村建居社区由于尚未完全实施股社分离,则需兼顾这两个特点,一方面随着新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这些曾经的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些社区保留着可观的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如何进一步保值增值也考验着社区‘两委’的工作能力。”

整村拆迁后撤村建居社区的特点还不止于此。整村拆迁工作完成后,城市建设推动社区内大量的工程项目上马,三产留用地等集体经营性资产也急速膨胀,其中的经济利益更为复杂,这对干部们的廉洁自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变化,除了常规的管理和监督,发挥好巡察这把“利剑”的效用,也成为滨江区的“破题”之选。

滨江区第五届区委开展巡察工作以来,便将社区巡察纳入区委巡察工作体系。2017年,区委办印发了《中共杭州市滨江区委巡察工作计划》,提出“对基层党组织班子及成员,实现每3年一次巡察全覆盖。对各社区的巡察,由各街道党工委、纪工委组织交叉实施”,正式将社区巡察纳入区委巡察总体计划。

针对社区巡察的特点,滨江区制定印发了《滨江区社区巡察重点监督内容参考清单》,结合社区巡察监督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避免巡视巡察上下一般粗,罗列了32项社区巡察可能发现的“问题清单”,精准指导社区巡察工作向细向深开展;修订了《滨江区委巡察2019年工作手册》,根据社区巡察工作特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专门针对社区巡察工作流程作了规范。

2017年至今,滨江区已巡察社区基层党组织48个,覆盖面80%,发现问题446个,已整改443个,问题整改率99.3%;移交问题线索21件,立案2人,党纪处分3人,问责党员干部10人。按照巡察计划,预计2020年初实现社区巡察100%全覆盖。

巡察组来了,“熟人藩篱”如何破?

“你们看,这两次慰问老人时间都在2017年初,一次是慰问80岁以上老人,一次是慰问90岁以上老人,但没有购物清单,而且在发放清单上都没有人签字。”

这是滨江区委第二社区巡察组在进驻浦沿街道某社区前,根据财务前置检查结果,针对发现的社区问题清单在激烈的讨论。

经过走访调查和大量谈话,巡察组初步认定该社区存在财务上弄虚作假,套取现金的问题。

巡察结束时,巡察组将问题线索移交给杭州市滨江区纪委监委。最终经查实,该社区书记指使出纳采用虚开发票、假冒名目、假造发放清单等方式套取现金,购买烟卡,总计3.77万元,违规用于发放福利。该社区书记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社区党支部书记职务。

此次巡察之所以能够发现线索,得益于滨江区创新实施的“提级巡察”和“财审先行”这两个工作创新。

“滨江区的特点是‘体量大,编制小。”滨江区纪委监委负责人介绍,“体量大是指经济总量大、流动人口多,编制小则是指街道数量少,干部人数少,全区总共就三个街道。这样一个特点就导致‘熟人社会’的特点在滨江的表现尤为突出,一般意义上的‘交叉巡察’难度较大。”

正是基于自身特点,“财审先行”和“提级交叉”成为滨江区延伸巡察的两柄“利剑”。

“财审先行”即在巡察工作启动前,区委巡察办会同巡察组对被巡察单位财务进行专项检查,具体检查由区委巡察办委托其他区县乡镇退休会计负责实施,采取“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人员”方式排除干扰,财务专项检查后为巡察组提供问题清单。

“提级交叉”即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纪律监督、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工作力量,协调组建三个社区巡察组,区委巡察组组长、派驻纪检组长分别担任社区巡察组组长,以各街道纪工委为巡察骨干,以提级巡察、交叉巡察模式开展基层社区巡察,既最大限度排除了基层熟人社会人情干扰问题、提高了基层群众向巡察组反映问题的积极性,也有效破解社区巡察权威性不足的问题。

“可以说这两种手段最大限度的规避了滨江巡察工作的短板,最大限度的调动了现有资源,发挥了巡察的威力。”滨江区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

“走访”又“走心”,群众信任了

“根据今年第一轮延伸巡察工作的安排,我们巡察组要到被巡察社区的整村拆迁过渡房走访,了解民情,这时就有社区干部就提醒我们别去了,‘会被围住的’。”滨江区委第三巡察组组长孙连回忆道,但他们还是坚持去了,而且还是在晚上,随机到部分居民家中走访。

通过走访,居民向巡察组反映了几类问题:社区干部基本上不来走访,不来听意见;尽管未发现社区干部有什么具体的腐败问题,但有的社区干部不干事不担当现象依然存在……巡察组通过实地走访,在巡察报告中重点反映了“社区干部服务居民群众不积极不主动”“干群关系不紧密”等问题。

“在一些群众看来,社区巡察不值得信任,认为中央巡视组、省委巡视组才更有权威。”侯百曙坦言,“所以市县巡察向村居延伸就更是要深入最基层,深入到普通群众家中,面对面听他们讲问题、讲需求。”

在2019年度第一轮社区巡察中,巡察组在巡察某社区开展个别谈话时,发现谈话对象对存在问题欲言又止,召开座谈会搜集到的问题都泛泛而谈,同时又不断收到针对该社区书记的举报信件和电话。巡察组召开组务会决定,由组长带领一个成员直接到反映人指定地点接访,初步了解了有关情况。区纪委监委结合前期已掌握的问题线索,在巡察期间对该社区书记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

“现在群众对我们社区巡察组已经比较信任了,正是基于这份信任,我们才更要坚持原则,让巡察真正成为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优化干部作风、解决群众身边问题的有效手段。”这是滨江区巡察干部的有感而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阳光政务
杭州市滨江区:扎实推进社区巡察 破解基层监督难题
发布时间: 2020-01-02
信息来源: 区委巡察办 浏览量:

“原本我们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次社区干部,一些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没办法及时反映。不过现在好了,社区干部定期上门来家访,对我们的诉求反馈也很及时!”最近,在杭州市滨江区的一个整村拆迁临时过渡小区里,居民们对社区干部的评价有了明显改观。

这是滨江区推动市县巡察向村(社区)延伸过程中,督促社区干部扭转工作作风,着力解决群众生活难题的一个生动实例。

近年来,滨江区在抓好常规巡察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社区巡察三年全覆盖,努力探索实践社区巡察的方式方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村社有别”,日常监督难点在哪里?

2019年是滨江区整村拆迁收官之年。目前,全区下辖三个街道,共60个社区,这些社区中有不少是由行政村撤村建居后设立的,村民变成了市民,曾经的村干部也成了社区干部。

“相对来讲,城市社区工作更加突出对居民的生活服务,农村则更加突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带动村民致富。”滨江区委巡察办主任侯百曙介绍,“而现阶段的撤村建居社区由于尚未完全实施股社分离,则需兼顾这两个特点,一方面随着新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这些曾经的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这些社区保留着可观的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如何进一步保值增值也考验着社区‘两委’的工作能力。”

整村拆迁后撤村建居社区的特点还不止于此。整村拆迁工作完成后,城市建设推动社区内大量的工程项目上马,三产留用地等集体经营性资产也急速膨胀,其中的经济利益更为复杂,这对干部们的廉洁自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这些变化,除了常规的管理和监督,发挥好巡察这把“利剑”的效用,也成为滨江区的“破题”之选。

滨江区第五届区委开展巡察工作以来,便将社区巡察纳入区委巡察工作体系。2017年,区委办印发了《中共杭州市滨江区委巡察工作计划》,提出“对基层党组织班子及成员,实现每3年一次巡察全覆盖。对各社区的巡察,由各街道党工委、纪工委组织交叉实施”,正式将社区巡察纳入区委巡察总体计划。

针对社区巡察的特点,滨江区制定印发了《滨江区社区巡察重点监督内容参考清单》,结合社区巡察监督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避免巡视巡察上下一般粗,罗列了32项社区巡察可能发现的“问题清单”,精准指导社区巡察工作向细向深开展;修订了《滨江区委巡察2019年工作手册》,根据社区巡察工作特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专门针对社区巡察工作流程作了规范。

2017年至今,滨江区已巡察社区基层党组织48个,覆盖面80%,发现问题446个,已整改443个,问题整改率99.3%;移交问题线索21件,立案2人,党纪处分3人,问责党员干部10人。按照巡察计划,预计2020年初实现社区巡察100%全覆盖。

巡察组来了,“熟人藩篱”如何破?

“你们看,这两次慰问老人时间都在2017年初,一次是慰问80岁以上老人,一次是慰问90岁以上老人,但没有购物清单,而且在发放清单上都没有人签字。”

这是滨江区委第二社区巡察组在进驻浦沿街道某社区前,根据财务前置检查结果,针对发现的社区问题清单在激烈的讨论。

经过走访调查和大量谈话,巡察组初步认定该社区存在财务上弄虚作假,套取现金的问题。

巡察结束时,巡察组将问题线索移交给杭州市滨江区纪委监委。最终经查实,该社区书记指使出纳采用虚开发票、假冒名目、假造发放清单等方式套取现金,购买烟卡,总计3.77万元,违规用于发放福利。该社区书记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被免去社区党支部书记职务。

此次巡察之所以能够发现线索,得益于滨江区创新实施的“提级巡察”和“财审先行”这两个工作创新。

“滨江区的特点是‘体量大,编制小。”滨江区纪委监委负责人介绍,“体量大是指经济总量大、流动人口多,编制小则是指街道数量少,干部人数少,全区总共就三个街道。这样一个特点就导致‘熟人社会’的特点在滨江的表现尤为突出,一般意义上的‘交叉巡察’难度较大。”

正是基于自身特点,“财审先行”和“提级交叉”成为滨江区延伸巡察的两柄“利剑”。

“财审先行”即在巡察工作启动前,区委巡察办会同巡察组对被巡察单位财务进行专项检查,具体检查由区委巡察办委托其他区县乡镇退休会计负责实施,采取“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固定人员”方式排除干扰,财务专项检查后为巡察组提供问题清单。

“提级交叉”即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纪律监督、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工作力量,协调组建三个社区巡察组,区委巡察组组长、派驻纪检组长分别担任社区巡察组组长,以各街道纪工委为巡察骨干,以提级巡察、交叉巡察模式开展基层社区巡察,既最大限度排除了基层熟人社会人情干扰问题、提高了基层群众向巡察组反映问题的积极性,也有效破解社区巡察权威性不足的问题。

“可以说这两种手段最大限度的规避了滨江巡察工作的短板,最大限度的调动了现有资源,发挥了巡察的威力。”滨江区纪委监委负责人表示。

“走访”又“走心”,群众信任了

“根据今年第一轮延伸巡察工作的安排,我们巡察组要到被巡察社区的整村拆迁过渡房走访,了解民情,这时就有社区干部就提醒我们别去了,‘会被围住的’。”滨江区委第三巡察组组长孙连回忆道,但他们还是坚持去了,而且还是在晚上,随机到部分居民家中走访。

通过走访,居民向巡察组反映了几类问题:社区干部基本上不来走访,不来听意见;尽管未发现社区干部有什么具体的腐败问题,但有的社区干部不干事不担当现象依然存在……巡察组通过实地走访,在巡察报告中重点反映了“社区干部服务居民群众不积极不主动”“干群关系不紧密”等问题。

“在一些群众看来,社区巡察不值得信任,认为中央巡视组、省委巡视组才更有权威。”侯百曙坦言,“所以市县巡察向村居延伸就更是要深入最基层,深入到普通群众家中,面对面听他们讲问题、讲需求。”

在2019年度第一轮社区巡察中,巡察组在巡察某社区开展个别谈话时,发现谈话对象对存在问题欲言又止,召开座谈会搜集到的问题都泛泛而谈,同时又不断收到针对该社区书记的举报信件和电话。巡察组召开组务会决定,由组长带领一个成员直接到反映人指定地点接访,初步了解了有关情况。区纪委监委结合前期已掌握的问题线索,在巡察期间对该社区书记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立案调查,并采取留置措施。

“现在群众对我们社区巡察组已经比较信任了,正是基于这份信任,我们才更要坚持原则,让巡察真正成为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优化干部作风、解决群众身边问题的有效手段。”这是滨江区巡察干部的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