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市病” 滨江开全省先河 用“智慧”创造13500平方米“新天地
来源: 天堂硅谷报 发布时间: 2020-11-16 08:49 点击率:

在高新区(滨江),每年新增3万名以上各类人才,选择在滨江创业和工作。带来新设企业数不断增长,商业楼宇和车辆也与日俱增。随之产生的停车难、高峰期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让区内不少商业楼宇感到棘手。

为此,高新区(滨江)开全省先河,由智慧新天地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智慧新天地”)牵头,协调企业“打破围墙”,以统一规划、共同建设扩容停车面积。预计扩大约13500平方米地下使用面积,增加205余个停车数量。

破题  扩容“停车空间”

在之江大桥钱江南岸的西侧,智慧新天地有成片待开发的项目用地,就在西浦路、规划滨浦路、坚塔街和陆家潭街围起来的一片“方格子”中,打桩机与挖掘机正隆隆作响。然而不久之前,智慧新天地还在为该项目四处奔波。

以“宜居宜业”的千亿级智慧科技产业园为目标的智慧新天地,新设企业和商业楼宇呈现可喜的增长趋势,但通勤车辆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停车难、高峰期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逐渐突出。

“企业增多会产生‘蝴蝶效应’,可能影响行车、停车以及周边道路交通等,我们要同时抓好‘宜业’和‘宜居’。” 智慧新天地发展服务中心党委书记虞文华分享了他的全局考虑,“所以我们要破解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停车问题”。

“我们在企业做设计方案的时候,就提前综合考虑这个事情了。” 智慧新天地企业服务办公室主任陈伟介绍,今年6月,光云科技、高新兴创联、银江股份、长典医药四家企业完成这个地块摘牌。考虑到四家企业建设用地相互贴临,智慧新天地牵头与四家企业一同商议,寻找解决办法。  

共建  打破“无形之墙”

作为杭州乃至浙江创新的新高地,如今的滨江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在面积固定的地下空间里,创造出新的面积增加车位,听上去仿佛“天方夜谭”,但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智慧新天地找到了这个“支点”——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意味着打破“无形之墙”,而所谓“无形之墙”,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据介绍,在以往的企业大楼建设过程中,地下车库由企业自建,但由于企业间的设计施工进度不同,默认保留相邻地块间的相互退界面积。与此同时,每家企业会相应设置多个出入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占用了有效面积。

“我们算了一笔账。” 虞文华说,“四家企业分别设计了2个出入口,一共8个,如果地下空间统一设计建设,互相打通,可将出入口减少至4个。同时,拆除原本为做间隔用的4堵墙及其相互退界面积,我们能多出约135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约等于205个车位,甚至还不止。”

这些直观的数据和统一建设的高性价比,让企业们选择了合作。刚刚完成桩基招标的长典医药,便首先尝到了“甜头”,“两面围护墙一共157米长,费用大概是500多万元。本来维护墙要做四面的,统一设计规划后,省下了两面,也就是说,我们已经省了500多万元。” 公司负责人徐国兴说道。

“一开始,企业也有自身的担忧,比如沟通的成本、产权的划分、未来管理的协调等。但是统一建设,有利于地下室基坑围护成本的降低,提高地下空间投资成本的性价比,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我们希望帮助企业把钱花在刀刃上。” 虞文华表示,这不仅消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陌生感与隔阂,也打破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隐形之墙”,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

转变  创新服务理念

四家企业,但只有一家施工单位,这样并不常见的情况,就是智慧新天地在推进项目过程中解开的一道难题。“项目在全省没有先例,在审批环节上,就遇到不少‘未知题’。” 虞文华说,“我们既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知难而上的。”

比如,“4家企业中有3家上市公司,公司内部审批流程繁琐复杂;还有公司的总部在广州,需要两地反复对接,会有时间延迟,但统一建设需要步调一致,我们需要不断协调,设置节点时间,保证各家企业的利益。” 虞文华表示,协调企业看似繁琐,但其背后真正的难点,在于服务理念的转变。

以企业赋码备案为例, 一家企业一个项目,对应一个备案,但如今企业共建,不能按照原本的方式进行赋码。怎么办?如果按照以往赋码备案的方式,项目则无法进行。

“我们经过和区发改部门等多方思想‘碰撞’,最终与市发改局沟通,为企业共建项目单独增加了个模块。”虞文华说,增加模块后,可以实现地下部分为一期,地上部分为二期,每一期对应四家企业进行赋码。

虽然项目无先例可循,但高新区(滨江)通过创新服务理念,改变以往“项目围着审批转”的情况,以“审批服务项目”打开了新思路,用合作打破“无形高墙”,探索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效能的新路径,用“智慧”创造出了“新天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阳光政务
破解“城市病” 滨江开全省先河 用“智慧”创造13500平方米“新天地
发布时间: 2020-11-16
信息来源: 天堂硅谷报 浏览量:

在高新区(滨江),每年新增3万名以上各类人才,选择在滨江创业和工作。带来新设企业数不断增长,商业楼宇和车辆也与日俱增。随之产生的停车难、高峰期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让区内不少商业楼宇感到棘手。

为此,高新区(滨江)开全省先河,由智慧新天地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智慧新天地”)牵头,协调企业“打破围墙”,以统一规划、共同建设扩容停车面积。预计扩大约13500平方米地下使用面积,增加205余个停车数量。

破题  扩容“停车空间”

在之江大桥钱江南岸的西侧,智慧新天地有成片待开发的项目用地,就在西浦路、规划滨浦路、坚塔街和陆家潭街围起来的一片“方格子”中,打桩机与挖掘机正隆隆作响。然而不久之前,智慧新天地还在为该项目四处奔波。

以“宜居宜业”的千亿级智慧科技产业园为目标的智慧新天地,新设企业和商业楼宇呈现可喜的增长趋势,但通勤车辆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停车难、高峰期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逐渐突出。

“企业增多会产生‘蝴蝶效应’,可能影响行车、停车以及周边道路交通等,我们要同时抓好‘宜业’和‘宜居’。” 智慧新天地发展服务中心党委书记虞文华分享了他的全局考虑,“所以我们要破解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解决停车问题”。

“我们在企业做设计方案的时候,就提前综合考虑这个事情了。” 智慧新天地企业服务办公室主任陈伟介绍,今年6月,光云科技、高新兴创联、银江股份、长典医药四家企业完成这个地块摘牌。考虑到四家企业建设用地相互贴临,智慧新天地牵头与四家企业一同商议,寻找解决办法。  

共建  打破“无形之墙”

作为杭州乃至浙江创新的新高地,如今的滨江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在面积固定的地下空间里,创造出新的面积增加车位,听上去仿佛“天方夜谭”,但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智慧新天地找到了这个“支点”——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意味着打破“无形之墙”,而所谓“无形之墙”,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据介绍,在以往的企业大楼建设过程中,地下车库由企业自建,但由于企业间的设计施工进度不同,默认保留相邻地块间的相互退界面积。与此同时,每家企业会相应设置多个出入口,在一定程度上也占用了有效面积。

“我们算了一笔账。” 虞文华说,“四家企业分别设计了2个出入口,一共8个,如果地下空间统一设计建设,互相打通,可将出入口减少至4个。同时,拆除原本为做间隔用的4堵墙及其相互退界面积,我们能多出约135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约等于205个车位,甚至还不止。”

这些直观的数据和统一建设的高性价比,让企业们选择了合作。刚刚完成桩基招标的长典医药,便首先尝到了“甜头”,“两面围护墙一共157米长,费用大概是500多万元。本来维护墙要做四面的,统一设计规划后,省下了两面,也就是说,我们已经省了500多万元。” 公司负责人徐国兴说道。

“一开始,企业也有自身的担忧,比如沟通的成本、产权的划分、未来管理的协调等。但是统一建设,有利于地下室基坑围护成本的降低,提高地下空间投资成本的性价比,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我们希望帮助企业把钱花在刀刃上。” 虞文华表示,这不仅消减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陌生感与隔阂,也打破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隐形之墙”,真正做到服务企业,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

转变  创新服务理念

四家企业,但只有一家施工单位,这样并不常见的情况,就是智慧新天地在推进项目过程中解开的一道难题。“项目在全省没有先例,在审批环节上,就遇到不少‘未知题’。” 虞文华说,“我们既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知难而上的。”

比如,“4家企业中有3家上市公司,公司内部审批流程繁琐复杂;还有公司的总部在广州,需要两地反复对接,会有时间延迟,但统一建设需要步调一致,我们需要不断协调,设置节点时间,保证各家企业的利益。” 虞文华表示,协调企业看似繁琐,但其背后真正的难点,在于服务理念的转变。

以企业赋码备案为例, 一家企业一个项目,对应一个备案,但如今企业共建,不能按照原本的方式进行赋码。怎么办?如果按照以往赋码备案的方式,项目则无法进行。

“我们经过和区发改部门等多方思想‘碰撞’,最终与市发改局沟通,为企业共建项目单独增加了个模块。”虞文华说,增加模块后,可以实现地下部分为一期,地上部分为二期,每一期对应四家企业进行赋码。

虽然项目无先例可循,但高新区(滨江)通过创新服务理念,改变以往“项目围着审批转”的情况,以“审批服务项目”打开了新思路,用合作打破“无形高墙”,探索提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效能的新路径,用“智慧”创造出了“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