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激发高新区(滨江)发展硬核动能
来源: 天堂硅谷报 发布时间: 2021-06-18 09:13 点击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6月15日,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高新区(滨江)凭借硬核的科创实力,夺得2020年度“科技创新鼎”,并获2020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县(市、区)表彰,以及29项科学技术奖。

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显现,有赖于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着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水平更高 科创能级显著提升

在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中,高新区(滨江)的贡献不容小觑。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并引进大院名所共建“高尖精特”创新载体,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各项成绩,屡创新高,创新水平迈向更高。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使得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比如疫情之下,“复工复产专项政策”“暖心24条”“云上引才”等措施,落实降本减负75亿元,兑现产业扶持资金超60亿元,为历年最高。同时,2453户企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额63.45亿元,列全市第一。

而通过实施“双倍增行动”“凤凰行动”等计划,科技企业梯队不断优化。2020年全年新增注册企业1.1万家,增长23.7%,创2015年以来最高增幅。2020年新认定国高企385家,有效国高企数量达到1550家,实现三年倍增目标;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75家,列全省第一;新认定市雏鹰企业208家,占杭州市四分之一,列全市第一。

此外,创新平台体系加速形成,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等级产学研平台相继落地。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成功获评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国家省市纵向课题9项,成立产业化公司3家。

企业为主 科创体系全面构建

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不久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一直以来,高新区(滨江)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科技领军企业自身也不断在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在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载体建设中,高新区(滨江)鼓励企业强化应用研究,做好自主创新源头供给。70多平方公里内,就集聚了以海康威视研究院、华为杭州研究院、网易杭州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同盟和研究院群落。仅2020年,就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省级研发中心55家,市级研发中心85家。

在此基础上,高新区(滨江)区域主导产业稳定增长,亩产效益持续领跑全省,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市第一。全域孵化生态也更趋完善,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家,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4家,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04家,在孵企业3093家,均列全省第一。

政府有为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节。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壮大科技金融,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

科技体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高新区(滨江)在全国高新区率先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工作,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服务企业超1500家,银行已授信2.16亿元。

“一件事”改革打造全国知识产权高地。高新区(滨江)设立了全国全国首个“全门类、全链条、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获批知识产权“一件事”全省试点,完善集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0件,全国领先、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间发明专利授权量平均增速达50.3%。

政务服务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高新区(滨江)首推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20天内压减市民之家50%以上的实体窗口,加速政务服务“网办+掌办”,街道(平台)“亲清驾驶舱”建设工作全市推广;首创商事登记无人智能审批,获批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务环境提升标准化试点;全面启动全域智慧交通治理,浙大儿院街区治理成为全市典型案例;深化工地数字化建管,“工地一码通”全省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一码解纠纷”平台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诉前。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阳光政务
科技创新激发高新区(滨江)发展硬核动能
发布时间: 2021-06-18
信息来源: 天堂硅谷报 浏览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6月15日,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高新区(滨江)凭借硬核的科创实力,夺得2020年度“科技创新鼎”,并获2020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县(市、区)表彰,以及29项科学技术奖。

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显现,有赖于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着力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水平更高 科创能级显著提升

在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中,高新区(滨江)的贡献不容小觑。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深入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并引进大院名所共建“高尖精特”创新载体,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各项成绩,屡创新高,创新水平迈向更高。

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使得市场主体活力充分迸发。比如疫情之下,“复工复产专项政策”“暖心24条”“云上引才”等措施,落实降本减负75亿元,兑现产业扶持资金超60亿元,为历年最高。同时,2453户企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额63.45亿元,列全市第一。

而通过实施“双倍增行动”“凤凰行动”等计划,科技企业梯队不断优化。2020年全年新增注册企业1.1万家,增长23.7%,创2015年以来最高增幅。2020年新认定国高企385家,有效国高企数量达到1550家,实现三年倍增目标;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75家,列全省第一;新认定市雏鹰企业208家,占杭州市四分之一,列全市第一。

此外,创新平台体系加速形成,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等级产学研平台相继落地。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成功获评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国家省市纵向课题9项,成立产业化公司3家。

企业为主 科创体系全面构建

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不久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一直以来,高新区(滨江)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科技领军企业自身也不断在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在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载体建设中,高新区(滨江)鼓励企业强化应用研究,做好自主创新源头供给。70多平方公里内,就集聚了以海康威视研究院、华为杭州研究院、网易杭州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同盟和研究院群落。仅2020年,就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省级研发中心55家,市级研发中心85家。

在此基础上,高新区(滨江)区域主导产业稳定增长,亩产效益持续领跑全省,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全市第一。全域孵化生态也更趋完善,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家,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4家,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104家,在孵企业3093家,均列全省第一。

政府有为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一节。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壮大科技金融,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

科技体制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高新区(滨江)在全国高新区率先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试点工作,构建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服务企业超1500家,银行已授信2.16亿元。

“一件事”改革打造全国知识产权高地。高新区(滨江)设立了全国全国首个“全门类、全链条、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获批知识产权“一件事”全省试点,完善集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全链条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0件,全国领先、全省第一,“十三五”期间发明专利授权量平均增速达50.3%。

政务服务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高新区(滨江)首推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20天内压减市民之家50%以上的实体窗口,加速政务服务“网办+掌办”,街道(平台)“亲清驾驶舱”建设工作全市推广;首创商事登记无人智能审批,获批全国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务环境提升标准化试点;全面启动全域智慧交通治理,浙大儿院街区治理成为全市典型案例;深化工地数字化建管,“工地一码通”全省现场会在我区召开;“一码解纠纷”平台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诉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