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获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型实践案例
来源: 天堂硅谷报 发布时间: 2021-08-28 14:37 点击率:

日前,在全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推进大会上,高新区(滨江)获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型实践案例。

对高新区(滨江)而言,多年来,聚焦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通过“强基础”“补链条”和“提能级”,夯实产业基础,做大产业规模,厚植发展后劲,培育高新制造业、高能级平台、高成长企业,推动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在打造全国数字强区、千亿级标志性培育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扶优扶强、创新创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上半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7亿元,增长13.9%;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32.1亿元、增长16.6%;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22.4亿元,增长19.1%,发挥了工业大区的增长主引擎作用。  

扬优势强基础  抢占优质跑道

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我区优势产业,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做优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方面,我区通过实施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建设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不断加大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招引和培育力度。今年上半年,全区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收99.1亿元,同比增长74.3%,形成了国内领先的“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生态体系。

而在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强区上,我区则出台了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与浙江大学、华为共建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协同区内外企业适配超360项软件系统,为全省数字化改革构建“根技术”和可信数字底座。

面对越来越多地区跑上“赛道”,错位发展或许更易找准“优质跑道”。

近年来,我区积极发挥信息服务企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供给产业,与省内工业大县错位合作、协同发展——通过实施智造供给产业专项政策,对纳入培育对象企业由区级财政给予3年1000万元重点支持,累计21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

同时,我区推进建设智造供给特色小镇,2021年上半年,小镇企业实现营收43.8亿元,完成投资4.9亿元,已有10余个产业项目落点选址。  

强龙头补链条 集群效应凸显

产业的竞争亦是产业链的竞争。

近年来,我区聚焦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标志性产业链,持续推动高新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融合发展。仅上半年,上述三大产业营收分别增长27.8%、27.5%和15.7%,足见高质量发展强劲势能。

而产业能级越高,增强产业链协同发展便更显重要——通过参与建设全省数字安防、生物医药产业大脑试点,我区推动龙头企业、行业大数据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以数字化改革助推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最优解。

比如,海康、大华、宇视等企业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上线数字安防产业大脑,为80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算法支撑服务。

特别是在发挥龙头引擎作用中,我区紧盯龙头衍生、裂变项目,加大对企业创新业务扶持力度,支持其依托成熟渠道快速拓展市场。海康、大华的智能家居、工业视觉、智检、存储等新业务先后孵化落地,成为今年上半年拉动企业全系工业产值30%以上增长的最大动能。

而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基础上,“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成为了“脱胎换骨”的现实之需。

于此,我区通过建立梯队培育机制,扶优扶强专精特新特征明显的冠军型企业,累计培育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国500强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隐形冠军5家。

同时,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小微园在产业合作、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我区建立了一批产业链共同体和创新联合体,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区近两年年均工业企业“小升规”超过3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均保持10%以上增长。  

抓创新提能级 厚植发展后劲

在以“亩均论英雄”的高质量发展逻辑中,坚持创新才能“执牛耳”,亦是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胜一招。

之于政府,近两年,我区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引育创新平台,集中引进落地杭州北航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检测检验中心,并积极推动企业与名院名所名企的产学研合作。目前,有12个项目中标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居全省首位;29个项目入选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占全省的1/5。

之于企业,我区不断引导软件企业向硬件制造环节延伸,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目前,新认定国内首台套装备1项、省内首台套装备8项,数量全省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通过发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作用,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全区A、B类工业企业占比超70%,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宇视、大立、赛诺菲6家企业获评全省制造业“亩均效益”领跑者。

据悉,全区实现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1677.5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266.1万元、单位建设用地GDP达200.9万元,分列全省第1、2、3位,连续两年成为全省高新区“亩均效益”领跑者。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阳光政务
我区获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型实践案例
发布时间: 2021-08-28
信息来源: 天堂硅谷报 浏览量:

日前,在全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推进大会上,高新区(滨江)获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型实践案例。

对高新区(滨江)而言,多年来,聚焦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通过“强基础”“补链条”和“提能级”,夯实产业基础,做大产业规模,厚植发展后劲,培育高新制造业、高能级平台、高成长企业,推动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在打造全国数字强区、千亿级标志性培育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扶优扶强、创新创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上半年,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0.7亿元,增长13.9%;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32.1亿元、增长16.6%;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22.4亿元,增长19.1%,发挥了工业大区的增长主引擎作用。  

扬优势强基础  抢占优质跑道

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我区优势产业,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做优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方面,我区通过实施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建设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不断加大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招引和培育力度。今年上半年,全区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收99.1亿元,同比增长74.3%,形成了国内领先的“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生态体系。

而在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强区上,我区则出台了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与浙江大学、华为共建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协同区内外企业适配超360项软件系统,为全省数字化改革构建“根技术”和可信数字底座。

面对越来越多地区跑上“赛道”,错位发展或许更易找准“优质跑道”。

近年来,我区积极发挥信息服务企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供给产业,与省内工业大县错位合作、协同发展——通过实施智造供给产业专项政策,对纳入培育对象企业由区级财政给予3年1000万元重点支持,累计21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

同时,我区推进建设智造供给特色小镇,2021年上半年,小镇企业实现营收43.8亿元,完成投资4.9亿元,已有10余个产业项目落点选址。  

强龙头补链条 集群效应凸显

产业的竞争亦是产业链的竞争。

近年来,我区聚焦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标志性产业链,持续推动高新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融合发展。仅上半年,上述三大产业营收分别增长27.8%、27.5%和15.7%,足见高质量发展强劲势能。

而产业能级越高,增强产业链协同发展便更显重要——通过参与建设全省数字安防、生物医药产业大脑试点,我区推动龙头企业、行业大数据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以数字化改革助推产业链协同发展,成为最优解。

比如,海康、大华、宇视等企业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上线数字安防产业大脑,为80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算法支撑服务。

特别是在发挥龙头引擎作用中,我区紧盯龙头衍生、裂变项目,加大对企业创新业务扶持力度,支持其依托成熟渠道快速拓展市场。海康、大华的智能家居、工业视觉、智检、存储等新业务先后孵化落地,成为今年上半年拉动企业全系工业产值30%以上增长的最大动能。

而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基础上,“壮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成为了“脱胎换骨”的现实之需。

于此,我区通过建立梯队培育机制,扶优扶强专精特新特征明显的冠军型企业,累计培育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国500强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隐形冠军5家。

同时,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重点小微园在产业合作、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我区建立了一批产业链共同体和创新联合体,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区近两年年均工业企业“小升规”超过3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均保持10%以上增长。  

抓创新提能级 厚植发展后劲

在以“亩均论英雄”的高质量发展逻辑中,坚持创新才能“执牛耳”,亦是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胜一招。

之于政府,近两年,我区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引育创新平台,集中引进落地杭州北航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公共检测检验中心,并积极推动企业与名院名所名企的产学研合作。目前,有12个项目中标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居全省首位;29个项目入选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专项,占全省的1/5。

之于企业,我区不断引导软件企业向硬件制造环节延伸,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目前,新认定国内首台套装备1项、省内首台套装备8项,数量全省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我区通过发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作用,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全区A、B类工业企业占比超70%,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宇视、大立、赛诺菲6家企业获评全省制造业“亩均效益”领跑者。

据悉,全区实现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1677.5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266.1万元、单位建设用地GDP达200.9万元,分列全省第1、2、3位,连续两年成为全省高新区“亩均效益”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