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滨江:杭州“硬核”引擎
来源: 杭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1-13 15:54 点击率:

继拿下全省创新指数排名第一后,近期,2020年浙江省高新区评价结果出炉,高新区(滨江)以综合评价得分93.15分,居全省首位,其中,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等多项指标拿下第一。

滨江之强,强于创新,在新征程上,滨江将如何让创新基因持续焕发活力,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刚刚闭幕的滨江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塑造“人才引领”新优势,打造科技创新新成果。“创新驱动是我们的核心引擎,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定力搞创新。”在滨江区委书记章登峰看来,滨江要坚持创新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资源配置力和辐射力,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

“年富力强”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滨江,“年富力强”尤为恰当。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高新区(滨江)全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3.5岁,本科学历以上人口占52.1%。

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口流入型城区,33.5这个代表着“年轻”的数字背后,反映的是滨江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据悉,目前,滨江人才总量超过42万人,涌入滨江的人,仍不断呈现增长态势,仅2021年,全年新引进人才就有3.69万人,同比增长10.29%,其中硕博人才新引进9084人,持续保持全市第一。

正是因为“年轻”,才更“后生可畏”——要知道,滨江平均33.5岁的人口,创造了人均5.1万美元的GDP,年轻与实力兼备,让滨江不仅成为杭州市域发展新格局的核心引擎,也成为全国屈指可数“年富力强”的活力之区。

人才究竟能够积蓄多大的动力?从滨江人才政策“5050计划”的引育情况就可见一斑。

2021年2月,诺辉健康成为“牛年第一股”,在港交所挂牌上市;4月,趣链科技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去年年底,滨江企业准芯生物完成超过5000万A轮融资……一个个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背后,是滨江与人才共成长的一段段佳话。

据悉,去年,滨江全年征集人才项目230余个,新认定项目103个,新增C类以上企业46家,同比增长43%。仅2021年,滨江就有27家“5050”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额达22.77亿元,其中,获得千万级融资企业20家。

眼下,为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的种种举措仍在不断加码,比如,滨江推出首支由区属国有企业直接担任基金管理人的股权投资基金——“5050基金”,已经实质性运作,将为缓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政府基金在安商稳商中的“压舱石”作用;创新推出“5151”人才创业协同计划,已经惠及企业450余家,助力产业协同持续发展。

“协同创新”

1月7日上午,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在这场提振士气的大会上,不少扎根在滨江的企业带头人,如南存辉、傅利泉和范渊等,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创新。

与“基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线性创新模式不同,高新区(滨江)始终走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并有力地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力争补齐平台链、加强人才链、优化资金链……围绕企业创新需求,开展协同创新,这些已经在高新区(滨江)有诸多实践。

于政府层面,2020年,滨江R&D经费投入达到175亿元,投入强度达到10.02%,是杭州市的2.7倍、浙江省的3.5倍。同时,在滨江的推动之下,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加速落地,也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比如,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已发展省内512家合作伙伴,完成479个解决方案的认证发放,孵化了50多个行业标杆创新解决方案;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并落地企业17家;北航杭研院与领域领先企业共建12个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与16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申报各类知识产权114项等。

而探索更高效的科研攻关组织机制,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在高新区(滨江)已经成为趋势。在2021年杭州市企业创新联合体(第一批)备案名单中,该区就有新华三、大华、中控技术、国自机器人等企业牵头的11个创新联合体入选,约占全市总量的1/5,入选数量居全市首位。

而前不久,浙江省科技厅公布2022年“尖兵”“领雁” 研发攻关计划项目清单,高新区(滨江)再创新高,实现36个项目立项,立项数量占全市1/3,总量在全省区县(市)中位列第一,亮出了高新区(滨江)科研攻关的“硬实力”。

“创新滨江”

区域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依托,高新区(滨江)作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高新区,走出“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特色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也让“创新滨江”品牌越叫越响。

迈向新征程,滨江将如何抢抓全球人才加速流入的历史机遇,不断提升创新资源配置力和辐射力,开启“创新滨江”新篇章?

未来,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加速布局,滨江将建好“全球人才蓄水池”,布局双创平台矩阵,织密协同创新新网络,聚合创新要素资源。

以集聚人才为例,滨江将围绕“引、育、用、留”全链条,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比如,迭代升级“5050计划”,广泛吸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顶尖创新团队,精准引进一批数字经济、新制造业领域紧缺型人才。在人才安居乐业方面,深化“人才一件事改革”,推动嵌入式幼儿园扩面提质,全面推进人才房倍增计划,深化“住创一体”的人才综合体建设,探索特定人群就医养老绿色通道,为创新创业人才营造最优生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织密协同创新网络方面,高新区(滨江)将引导“链主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关键控制芯片、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打通产业链关键堵点。此外,滨江还将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研究机构等举措,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阳光政务
创新滨江:杭州“硬核”引擎
发布时间: 2022-01-13
信息来源: 杭州日报 浏览量:

继拿下全省创新指数排名第一后,近期,2020年浙江省高新区评价结果出炉,高新区(滨江)以综合评价得分93.15分,居全省首位,其中,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等多项指标拿下第一。

滨江之强,强于创新,在新征程上,滨江将如何让创新基因持续焕发活力,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刚刚闭幕的滨江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塑造“人才引领”新优势,打造科技创新新成果。“创新驱动是我们的核心引擎,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定力搞创新。”在滨江区委书记章登峰看来,滨江要坚持创新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创新资源配置力和辐射力,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创业生态。

“年富力强”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滨江,“年富力强”尤为恰当。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高新区(滨江)全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仅33.5岁,本科学历以上人口占52.1%。

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口流入型城区,33.5这个代表着“年轻”的数字背后,反映的是滨江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据悉,目前,滨江人才总量超过42万人,涌入滨江的人,仍不断呈现增长态势,仅2021年,全年新引进人才就有3.69万人,同比增长10.29%,其中硕博人才新引进9084人,持续保持全市第一。

正是因为“年轻”,才更“后生可畏”——要知道,滨江平均33.5岁的人口,创造了人均5.1万美元的GDP,年轻与实力兼备,让滨江不仅成为杭州市域发展新格局的核心引擎,也成为全国屈指可数“年富力强”的活力之区。

人才究竟能够积蓄多大的动力?从滨江人才政策“5050计划”的引育情况就可见一斑。

2021年2月,诺辉健康成为“牛年第一股”,在港交所挂牌上市;4月,趣链科技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去年年底,滨江企业准芯生物完成超过5000万A轮融资……一个个资本市场的高光时刻背后,是滨江与人才共成长的一段段佳话。

据悉,去年,滨江全年征集人才项目230余个,新认定项目103个,新增C类以上企业46家,同比增长43%。仅2021年,滨江就有27家“5050”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额达22.77亿元,其中,获得千万级融资企业20家。

眼下,为人才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的种种举措仍在不断加码,比如,滨江推出首支由区属国有企业直接担任基金管理人的股权投资基金——“5050基金”,已经实质性运作,将为缓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政府基金在安商稳商中的“压舱石”作用;创新推出“5151”人才创业协同计划,已经惠及企业450余家,助力产业协同持续发展。

“协同创新”

1月7日上午,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召开,在这场提振士气的大会上,不少扎根在滨江的企业带头人,如南存辉、傅利泉和范渊等,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创新。

与“基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线性创新模式不同,高新区(滨江)始终走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并有力地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力争补齐平台链、加强人才链、优化资金链……围绕企业创新需求,开展协同创新,这些已经在高新区(滨江)有诸多实践。

于政府层面,2020年,滨江R&D经费投入达到175亿元,投入强度达到10.02%,是杭州市的2.7倍、浙江省的3.5倍。同时,在滨江的推动之下,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加速落地,也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比如,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已发展省内512家合作伙伴,完成479个解决方案的认证发放,孵化了50多个行业标杆创新解决方案;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并落地企业17家;北航杭研院与领域领先企业共建12个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与16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累计申报各类知识产权114项等。

而探索更高效的科研攻关组织机制,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在高新区(滨江)已经成为趋势。在2021年杭州市企业创新联合体(第一批)备案名单中,该区就有新华三、大华、中控技术、国自机器人等企业牵头的11个创新联合体入选,约占全市总量的1/5,入选数量居全市首位。

而前不久,浙江省科技厅公布2022年“尖兵”“领雁” 研发攻关计划项目清单,高新区(滨江)再创新高,实现36个项目立项,立项数量占全市1/3,总量在全省区县(市)中位列第一,亮出了高新区(滨江)科研攻关的“硬实力”。

“创新滨江”

区域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依托,高新区(滨江)作为全国首批、全省首家高新区,走出“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特色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也让“创新滨江”品牌越叫越响。

迈向新征程,滨江将如何抢抓全球人才加速流入的历史机遇,不断提升创新资源配置力和辐射力,开启“创新滨江”新篇章?

未来,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加速布局,滨江将建好“全球人才蓄水池”,布局双创平台矩阵,织密协同创新新网络,聚合创新要素资源。

以集聚人才为例,滨江将围绕“引、育、用、留”全链条,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比如,迭代升级“5050计划”,广泛吸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顶尖创新团队,精准引进一批数字经济、新制造业领域紧缺型人才。在人才安居乐业方面,深化“人才一件事改革”,推动嵌入式幼儿园扩面提质,全面推进人才房倍增计划,深化“住创一体”的人才综合体建设,探索特定人群就医养老绿色通道,为创新创业人才营造最优生活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织密协同创新网络方面,高新区(滨江)将引导“链主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关键控制芯片、核心元器件、基础软件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打通产业链关键堵点。此外,滨江还将深化科技创新开放合作,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研究机构等举措,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