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关于公布全省第二批低 (零)碳乡镇 (街道)、村 (社区)及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创建单位名单的通知》。滨江区长河街道成功入选低(零)碳乡镇(街道)试点创建单位!
近年来,长河街道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通过积极打造零碳能源供应体系、推进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样板区、深化全域智慧治理、建设低碳交通设施、打造低碳古城旅游特色、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培育碳中和服务业、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八大任务导向,创建数字化、无废校园全域化、能源三大低碳场景为形,努力将长河街道打造成为具有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有机统一的创新型低碳试点。
为什么是长河?
国际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长河南依湘湖,北靠钱塘江,地处滨江核心,具有“沿江依山傍湖串河”独特区位优势,辖区面积29.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48万人。长河街道区位优势强大,历史悠久,千年古街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生态和谐,发展为现代化高新区,特色科技产业集聚。
长河街道所在的国际滨是杭州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区域:是杭州“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中心腹地,是滨江区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主战场。
高新特色产业结构优势明显
中国互联网工业园、智造小镇,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发展模式,集聚249家国家级高新企业、21家上市公司,创新生态朝气蓬勃。
能源消费以电力为主,结构较优
长河街道2021年万元GDP碳排放强度为0.10吨/万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污水强化治理 水质改善成效明显
智慧管网已逐步覆盖整个辖区,建成再生资源标准化网点15个以上,人居环境持续优化。街道辖区内有污水泵站5座,现街道建成区范围内江一社区等5个社区已100%纳入滨江区市政污水管网,目前街道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92.10%。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作为2021年度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努力打造“最强街道,最美长河”。
长河街道打造低碳试点的特色亮点
打造零碳能源供应体系
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激发能源领域高能级科创平台—白马湖碳中和实验室的倍乘效应,率先在太阳能转化与催化研究集群、零碳能源转化与存储、能源低碳转化与多能耦合三大世界能源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省“双碳”目标落地、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科创能力提升和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
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聚焦“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精彩亚运合力攻坚”三件大事,以打造未来社区省级样板为引领,推进产业提档升级、治理提质增效、建筑绿色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管理协同共进。
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样板区
以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为核心载体,以“科技+文化”融合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坚持完善扶持政策和加快腾笼换鸟“两手抓”“两手硬”,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深化全域智慧治理
锚定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交通拥堵、生活垃圾产生量大等突出问题,以数字化改革为动力,坚持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积极打造全域智慧交通治理系统和生活垃圾智慧治理系统,实现对应业务全方位、全流程、全要素综合智能监管,推动数字低碳化和低碳数字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建设低碳交通设施
加快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绿色交通体系,引导居民采用公交车、新能源汽车、共享单车、自行车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新风尚。加强充电桩建设,充分满足新能源公交车及居民、游客新能源电动车的充电需求。
打造低碳古城旅游特色
依托“来氏”耕读文化和“九厅十三堂”历史建筑,以“文化及其业态传承、创新利用”为核心,以“文化+创意”理念积极推动非遗文旅产业发展,以“高新气息+长河特色”理念打造特色历史风貌街区,创新开发兼具历史韵味和时代特征的低碳旅游新业态、新模式,进而带动整个服务业绿色转型提升。
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
强化塑料源头减量,推行塑料制品绿色设计,在商品零售、电子商务、外卖、快递、住宿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减量工作,在电商快递行业实施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百万工程。以垃圾分类省级示范片区创建为契机,推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建立健全生活垃圾“三化四分”处置体系,积极开展标准示范点、星级投放点创建。持续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全面推动吃、穿、住、行、用、游等各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创建行动。
培育碳中和服务业,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积极发挥全球第一家以低碳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的低碳科技普及、绿色建筑展示、低碳学术交流和低碳信息传播等功能,打造低碳知识“第二课堂”,教育带动辖区居民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抢抓新赛道,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培育杭州超腾、浙江万泰、聚光科技等碳中和服务领域领军企业,打造全国碳中和服务新高地。依托专业机构力量,加快建设零碳小镇、零碳乡村、零碳园区等碳中和试点项目,为全省乃至全国率先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数字化低碳场景
作为杭州发改发布开设“低碳十景”之一的杭州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多方力量共同打造智慧低碳园区数字化应用案例,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拓展低碳场景应用领域,创新性提供“云网结合、系统集成、策略共生、多端联动、全息感知”的绿色智慧低碳楼宇轻量级改造解决方案。
无废校园全域化低碳场景
鼓励学校将无废理念与教育课程及学校管理有机融合,实现“德、智、体、美、劳”教育全方位参与无废校园和无废城市建设。到2023年,全辖区50%幼中小学完成“无废学校”建设;到2025年,全辖区53所幼中小学全部完成创建。
能源低碳场景
依托储能聚合充电场站项目,通过在源网荷的环节发力,壮大用户侧电力储能,形成虚拟电站,实现绿电有效消纳。一期、二期项目共有330个1MW储能的充电场站,可实现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电动汽车检测、兼容可再生能源接入等综合服务,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505吨。
下一步,长河街道将在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锚定“最强街道,最美长河”,围绕“八大任务三大场景”规划,努力打造具有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有机统一的创新型低碳试点,努力为全省同类型街道(乡镇)创建低碳试点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部分来源/浙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