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局党委坚持以“先锋滨·全域创优”行动为总牵引,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和优势。纵深推进“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和现代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所属基层党组织51名书记兼职社区“大党委”委员全覆盖,共唱育人“合奏曲”,共建育人“新生态”。《大党建引领聚合力 家校社协同共育人》被中共杭州市委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优秀案例”。

一、党建引领,打造一核多堡模式

1、党建统领,推动资源共享

区教育局党委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区为平台、专业为支撑的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全区各类教育资源,定期邀请政协委员、社区负责人、学校、家长等举办专题协商会。谋划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长效合作机制,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内滨文小学教育集团、高新实验学校签订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作共建协议。

2、书记兼职,夯筑组织队伍

构建社区党组织为基础,辖区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大党委”区域化党建格局。区教育局党委下属51名学校党组织书记被社区“大党委”聘任为兼职委员,充分利用学校党建资源,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每月参加社区党委工作联席会议,监督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区域内的贯彻落实情况,收集群众对社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踊跃建言献策。

3、聚焦中心,增添组织成色

围绕教育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强化党组织对各项事务的领导、统筹、协调功能。2022年滨江区“1·26”疫情期间,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组织开展全区域核酸检测。区教育局迅速布置疫情防控工作,一支能力突出、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冲锋在前。立即成立局机关疫情应急小分队,24小时驻守滨江人才公寓,动员教育系统教师600余名、校医50余名全速全力投入一线工作抗疫。

二、协同育人,学生实践精彩纷呈

1、建好家校社共育阵地

2021年7月,我区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引导和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重构职责边界,回归教育初心,获得全国政协报专题报道。滨江区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微课登上“杭学通”平台;组建家庭教育专家、骨干、志愿者队伍,并聘任10位好家长作为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2022年,依托高新产业资源,成立科技教育大联盟,深化协同育人模式。

暑期组织学生走进诺基亚杭州研发中心等高新技术企业,全区29所中小学,累计10352人参与了劳动活动线上纪实,360余人参与科技实践活动。

2、做实党史学习教育

扩充教育实践基地,系统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品牌。建立全市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发布滨江区“百年薪火,代代相传”红色研学地图,获学习强国杭州频道、央视频、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报道;联合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基地打造“党史+科技史+航空航天史”的红色研学课程体系。组建教师宣讲团、家长志愿宣讲团和“少年派”红领巾宣讲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进家庭、进网络。

3、多措开展主题活动

以各类节日为契机,用好红领巾会客厅等校内外少先队活动阵地,开展“向国旗敬礼”等各类红领巾社团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坚定理想信念。丰富校外实践活动,依托暑期夏令营、假日小队等载体,组织少先队员走进结对社区等,开展“五水共治”“我是小小‘社区长’”等活动,引导少先队员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加强校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滨江分中心优势,设立滨江区青少年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基地,“笑笑橙”青少年消防应急安全体验馆线下接待体验人次超过3万。

三、工作有效,建设儿童友好城市

1、密切校社,提升工作水平

学校党组织书记兼职社区大党委委员,在党建引领下的家校社合作、未来教育探索、抓实疫情防控、居民服务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多次组织党员教师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党员教师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疫情防控、五水共治、平安社区巡查、消防安全检查等。如,江南实验学校教师集中为家长解答学校招生、课外拓展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

2、助力“双减”,坚持常态运营

“双减”政策落地后,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区社区学院、责任督学、街道社区等近300人,设立“业务网格员”和“属地网格员”的“双网格员”管理机制,采用“包干责任制+飞行抽查制”加大对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合法办学工作的日常检查力度,对全区持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每周不少于2次的“地毯式”排摸(周末至少1次),规范办学行为,关注矛盾风险。目前,培训机构在教育局党委和社区党组织的共同监督下已经规范有序。

3、聚焦“畅学”,共享美好生活

区教育局首推“通学路”,云守护系统上线并升级。目前已有2条投用,每日服务240名学生,新增3条路线即将投用,受到教育部官方客户端“中国教育发布”等国家级、省市区30余家媒体报道。协同公安、交警、城管、社区等多部门,制定校园周边交通综合治理一校一案,“求知”专线增设稳步推进,累计增设非机动车停放点31个点位。优化现有中小学、幼儿园周围交通环节,构建儿童友好出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