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
... |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
近日
杭州市公布
共同富裕第一批最佳实践名单
物联网产业园
入选
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领域最佳实践
以龙头企业为链主
构建“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模式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集聚了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矽力杰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形成了具备国家战略支撑力的千亿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近年来,园区以龙头企业为链主,通过平台支撑补链、定向引培延链、精准对接串链、谋篇布局建链、协同创新强链、激活要素优链等多种方式,围绕创新链产学研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融通,构建了“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模式,有效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促进了园区智能物联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主要做法
1.平台支撑补链
围绕智能物联产业引入各类新型产业创新组织。引进公安部一所国家安防质检中心、中国移动“5G创新联合实验室”、电信5G创新中心、季丰电子芯片全要素分析检测实验室等各类创新研发中心,推行科产创新“双驱动”模式。
2.定向引培延链
以龙头企业为“起点”,针对物联网芯片、传感器、光学镜头等核心零部件,聚焦龙头企业上下游和衍生裂变项目,“一盘棋”开展精准招商,集聚了一大批上下游优质特色企业。积极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相互接续的物联网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已布局6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及9家市级以上孵化器。
3.精准对接串链
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多元协作,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e谷早餐会”“政企对接会”载体,由龙头企业牵头垂直整合资源,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精准对接。先后开展芯片设计、水资源、地理信息、数字医疗、制造智能化等多场对接会,促成30余组企业开展上下游合作。
4.谋篇布局建链
坚持“引进一个人才,创办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理念,持续引进高端国际人才。加强产业链横向联合、纵向整合,推进交叉融合发展,发挥产业分工和创新协同效能,持续做强智能物联、数字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新生态。
5.协同创新强链
发挥链主型企业聚合带动效益,支持龙头组建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组建“智慧安防产业链共同体”“数据存储产业链共同体”,推动科研突破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
6.激活要素优链
技术方面,全方位推进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应用场景、企业自主创新4个层级创新体系。资本方面,通过直投、参股、跟投等模式开展创投;依托“董秘联谊会”平台,助力企业上市。数据方面,落点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等交易机构,今年以来累计交易规模达2亿元。不断激活技术、资本、数据等资源要素,为产业链创新发展赋能。
实施成效
1.产业链韧性得到加强
物联网产业园已初步形成数字安防、信息安全、集成电路、区块链、智慧医疗、环境能源、智能驾驶等7条细分产业链。数字安防核心元器件的对外采购量由40%左右下降到10%,产业链根植性得到大幅增强。2021年,园区智能物联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45.7亿元,税收收入55.8亿元,其中亩均税收664.3万元,今年1-9月预计实现总产值950亿元,税收收入55亿元。
2.创新链效能得到提升
创新企业不断跃升,今年新上市企业2家,总量达到18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8家,3000余家科技型企业发展更加紧密。创新载体不断构建,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77家。创新人才不断集聚,拥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近9万,其中国家、省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42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专家12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1年园区专利拥有量10112件,其中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23件,为全区的2.3倍。
3.共富链成果初步显现
依托滨富特别合作区、滨萧特别合作园等载体,充分发挥园区溢出效应和创新产业转移共享机制,园区每年向区外输送100余家高科技企业,其中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矽力杰、德施曼等龙头企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将产业链部分环节拓展到桐乡、桐庐、富阳、萧山等地,实现了合作共赢、产业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