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文件(16)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2年2月12日在杭州市滨江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郑  迪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21年,全区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监督支持下,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全面完成了区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亩均效益等综合评价,创新、两化融合发展等重要指数均居全省第一,列“中国幸福百强区”榜首。

(一)综合实力跃进攀升。一是经济体量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千亿大关、达2022.6亿元,增长11.3%,增速列全市第一;人均生产总值超3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5.9万元,居全省第一。实现财政总收入406.99亿元,增长1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89亿元,增长1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2.9亿元,增长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7亿元,增长11.2%。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大关。二是产业发展持续加速。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71.1亿元,增长16.6%;规上服务业营收3377.4亿元,增长19%,服务业综合评价居全省第一。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596.2亿元,增长16%,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命健康产业分别实现营收1844亿元、2217亿元、284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个,工业投资、高新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82.8%、130.3%,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富芯半导体项目(一期)开工、总投资超180亿元,创历史新高。三是市场主体持续壮大。新增上市公司10家,累计达63家,基本实现每平方公里一家上市公司;新认定国高企433家、有效数突破1900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74家,居全省第一;新增注册企业15653家,累计达6.7万家,市场主体突破8万家。

(二)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一是创新平台加速布局。北航杭州研究生院建成,国家安防质检中心滨江实验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滨江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新增北航—德诺弱磁医学应用实验室等优质创新联合体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研发中心56家,省级以上研发载体累计达501家。二是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实施新一轮“5050计划”,新引进人才36927人,其中硕博人才9084人、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54人。交付人才房2008间、新配租2143间。新设政府引导基金子基金7只,累计参股35只,撬动社会资本近200亿元。新认定国家级孵化载体2家、省级9家,市级以上孵化载体累计达117家,在孵企业3548家。全国率先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试点,获批长三角唯一中国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生物医药全国赛、2021年全国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活动周(浙江分会场)、第二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等大型赛会活动。三是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新增专利授权量1791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6086件。入选国内首台(套)产品2项、省内首台(套)产品5项,新增省级重点研发项目36项,27家企业上榜“省创造力百强企业榜单”并包揽前七,均居全省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29项、中国政府质量奖提名奖3项、省市政府质量奖各1项、中国专利奖6项,发布全国首个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团体标准,累计主导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38项,获省首批“科技创新鼎”。

(三)社会治理持续提升。一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全域未来社区建设实施方案,缤纷、冠山、东信等16个社区列入省、市未来社区创建单位,列全市第一。深化物业服务企业红黑榜、“和滨江”物业纠纷调解机制,实施社工错时上下班制度。印发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办法实施细则,新增社会组织73家,区慈善发展指数居全省第一。二是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发挥产业先发优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蹄疾步稳推进数字化改革工作,全市首个上线“数智滨江”总门户和五大综合应用,29个应用场景获省市试点,5个项目获省揭榜挂帅。建成全省首批“一网通办”示范大厅、全市首家“数字办税厅”,“平安工地通”入选省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一码解纠纷”获“法治浙江十五周年十大最佳实践”,互联网产业园等热点区域治堵成为全市典型案例。三是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完成6个安置房小区综合整治,拆除保笼1.7万套,加装电梯414处、列全市第一。深化“平安滨江”建设,切实做好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工作,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6.6万件,满意率达98.4%;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积极做好防汛防台、地灾防治等工作,成功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圆满完成建党100周年等安保维稳任务,全区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四)城市风貌明显改善。一是更新进一步加快。持续推进全域征迁清零,完成拆迁收购278户、交地6036亩。优化完善做地收储工作机制,全年实现经营性用地收储860亩、出让744亩。大力开展传统工业园区提升改造,完成长河工业园一期整体收购。推进留用地统筹开发,开工27村整村拆迁奖励指标、马湖、七甲闸、江三、山二等项目5个,总建筑面积达75.7万方。二是品质进一步提升。系统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列入全国首批国土空间规划优秀案例。杭州奥体主体育场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杭州奥体网球中心获中国钢结构金奖,区体育馆提升改造工程完工,安保中心、媒体中心建成。冠山路、时代大道、滨盛路下穿隧道、江南大道地下快速路顺利通车,科技馆街、坚塔街等“断头路”成功打通,数智恒生中心、智慧之门等城市地标精彩亮相。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7条、定制线路5条,新增机动车泊位8884个。三是环境进一步美化。持续开展“美丽杭州”专项行动,创建市级“美丽河道”9条、省级“美丽河湖”1个,夺取首座“大禹鼎”,华家排灌站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奖。北塘河游步道全线贯通,塘子堰等3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绩效评价居全省第一。建成口袋公园10个,新增绿化面积32.9万方,每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0.1802吨、远低于省市平均水平,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群众福祉大幅增进。一是民生实事见行见效。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群众迫切需求,坚持一锤一锤钉钉子,一项一项抓落实,顺利完成区政府民生实事24个子项30个分项、市政府民生实事16个子项和省政府民生实事19个子项,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二是公共服务提标提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投用钱江湾小学等学校4所,开工浦乐单元中学等学校12所,新增学位2970个。成立杭二中白马湖等4个教育集团,名校集团化实现全覆盖。落实落细“双减”政策,课后服务开设率、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均达100%,“双减”经验获央视点赞。中考重高上线率连续六年超主城区平均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政府履职教育评价指标全省遥遥领先。持续推进“健康滨江”,成立全省首个四方共建医务社会工作基地,新(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家。建成百姓健身房、口袋运动场、健身苑点27个,正式启用中国动漫博物馆,成功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第十五届杭州文博会等活动。三是社会保障走深走实。续建安置房项目26个、395万方,交付项目6个、63万方、3401套,安置3008户次。城镇新增就业13.6万人,帮扶2283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为征地拆迁家庭发放大病医疗补助600.6万元。创建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家,建成婴幼儿成长驿站10家,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105个。

各位代表,2021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履职顺利收官。过去五年,我们始终同中央省市保持高度一致,牢牢把握“高”“新”发展方向,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担当作为,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定信心、阔步前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以全市0.5%的土地资源创造了10%的经济体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成为全市工业第一强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75%以上,信息化发展水平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一,软件产业基地综合评价保持全国前三,拥有营收超亿元企业671家,被誉为浙江“创造力第一区”“资本第一区”。成功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五星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纳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保持第一方阵。

五年来,我们下定决心、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奋力突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5.8万人,国家和省级海外高层次创业类人才、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数量均列全市第一。落地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等6个高能级产学研平台,“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入选“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展“芯海计划”等技术攻关行动,核心元器件对外依存度有效降低。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1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和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创新积分”、知识产权“一件事”等成为全国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五年来,我们砥砺匠心、共建共享,城市能级全面跃升。主动把握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杭州构建特大城市、亚运会历史机遇,从跨江发展“桥头堡”、科技新城、江南副城到拥江发展示范区、未来城市先行区、主城核心,内生张力不断激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累计达185.2亿元,实现地铁成网、路网成型。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撤村建居社区股社分离改革,成功创建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获省首批“平安金鼎”。累计民生保障支出865亿元,教育支出122.7亿元,安置房支出172.3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0.2亿元,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跃居全省第一,实现省市医联体双覆盖、儿科医联体全覆盖,成为全国唯一全域示范的智慧健康养老基地。

五年来,我们不忘初心、自我革新,政府建设不断深化。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制定并推行第一议题学习制度,高标准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切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3项、省政府督查激励4项。落实重大事项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区政协通报机制,累计办理代表建议400件、政协提案469件,满意及基本满意率分别达100%、98%。高标准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政府督查和审计监督,自觉接受司法、监察、群众、舆论监督,持续做好扫黑除恶“后半篇文章”,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艰难方显勇毅。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牢牢把握战“疫”主动权,打好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遭遇战,累计减免各类税费超1000亿元,海康威视、大华技术、丁香园、大立科技、博日科技等企业成为全国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面对持续升级的中美经贸摩擦和技术封锁,我们科学应对、埋头苦干,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产业破局前行。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切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丹寨、麻江、建始顺利脱贫摘帽。五年来,我们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冲破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大仗硬仗。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感共识凝聚力量,同心方能致远。这五年,我们能够迎难而上、跨越发展,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离不开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历届班子的接续奋斗,离不开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来我区发展的投资创业者、科技工作者、外来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各驻区单位、高校院所、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关心支持高新区(滨江)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知发展还有不足,仍须继续努力。百年变局持续演进,世纪疫情持续流行,外部竞争持续加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们面临的问题挑战仍然不少。一是空间资源受限。我区在全国前十高新区和全市各区县(市)中面积最小,发展空间需求与土地要素供给矛盾仍未实质性解决,内部挖潜有限,大项目难以落地,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联动性仍需加强。二是领跑优势弱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高能级研发平台偏少,基础研发力量不足,关键领域“卡脖子”现象仍然存在,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亟待加强;企业梯队竞争力、创新要素联动力、开放发展协同力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等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家高新区排名进位难度日益加大,“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态势严峻。三是短板弱项不少。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建设与管理标准不高,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等历史欠账尚未完全解决;民生供给不够充分,拆迁安置工作滞后,教育医疗国际化水平较低,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差距;社会治理不够精准,公共卫生等领域应急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基层基础还需进一步夯实,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能力亟待加强;干部队伍系统思维和变革能力还有不足,本领恐慌和畏难情绪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将直面矛盾、担当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2022年重点工作

今后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期,是乘势而上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关键期,要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聚合新动能、放大新优势,努力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为全国全省全市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根据区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按照中央、省、市决策和区委工作部署,抢抓“双自联动”机遇,把握数字化改革趋势,放大亚运会综合效应,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实践样板。

一是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把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梯队作为工作着力点,不断增强政策和策略精准性,掌握主动权、抢占新赛道。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完善服务链,不断做精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培育形成若干占据全球制高点的未来产业,202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28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600亿元。

二是实现更有效率发展。抢抓“双循环”“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战略机遇,促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让更多高端资源走进来、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去。抓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各个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平台企业合规治理,推动规则、监管、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公正、稳定、可预期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三是实现更加公平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理念,把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全面完成征迁安置工作,扎实推进“扩中”“提低”改革,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基本保持同步,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充分巩固。健全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是实现更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区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决守牢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五是实现更为安全发展。着力稳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大力提升应急处突能力,精准有序处置各类风险,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的转化通道,确保有效掌控局势、及时化解危机,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健康。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亚运会举办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全面履职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抓好今年工作尤为重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2022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力争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10%左右。

各位代表!新年伊始,我们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这场大战大考中,我们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众志成城、日夜奋战,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搏斗,打赢了这场遭遇战阻击战歼灭战,夺取了抗疫斗争全面胜利。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广大市民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抗疫斗争的社会各界朋友,向节日期间仍奋战在抗疫一线、坚守岗位的同志们战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完成今年目标任务,要在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力争国家高新区排名争先进位;紧紧围绕区委六届一次全会要求,以“数字变革提升年、亚运效应提级年、组织建设提效年”为主载体,打好“重大改革、重大攻坚、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平台”组合拳,奋力走好五条变革之路:

(一)走数字经济发展带动竞争位势变革之路,产业发展更高新更强劲。一是提升核心产业新势能。打造智能物联新生态,发挥数字安防全球领先优势,整合集成电路、数字通信、智能计算等产业力量,鼓励软件企业向嵌入式硬件产品制造、硬件企业向系统集成服务融合延伸,推动产业链资源整合、产业圈生态合作。打造智能制造新生态,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紧盯链主型、平台型企业,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和共性技术供给,加大智造供给系统解决问题供应商培育力度,加快制造业集群化、智能化、品质化、服务化发展。打造智能健康新生态,依托国家级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创建,围绕CRO+医院+研发+基金+生产企业”链条,积极链接泰格医药、启明医疗等头部企业及高校院所、公共技术平台等要素资源,推动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增强智慧健康、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检测试剂、数字疗法等细分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安防、生物医药产业大脑,力争新增省市“未来工厂”7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二是增强企业发展新动能。按照“第一时间+顶格优惠”原则全面落实国家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措施,持续完善“1+X”政策体系,推动各项政策直达企业,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持续活跃,力争新增注册企业突破1.5万家。做大做强营收超亿元、十亿、百亿企业梯队,支持利用北交所、科创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力争新增上市公司9家,动态保持后备企业不少于90家。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链,力争新认定国高企350家、有效数突破20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建立“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成长链,力争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30家、瞪羚企业不少于300家。抢抓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应用先导区建设机遇,聚焦下一代通信技术、区块链、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热点领域,持续盯引落地一批技术领先、成长快速的优质项目,支持裂变、衍生项目扎根发展,力争新落点产业项目不少于20个、新开工不少于12个,工业、高新产业、制造业投资均增长10%以上。三是打造数字自贸新高地。对标世界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对接RCEP等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按照“458”系统架构,围绕“四区一中心”目标,构建数字贸易产业、平台、生态、制度、监管五大体系,推进数字贸易全产业链发展;依托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争创首批国家数字贸易示范区核心区;推动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加快建设,集聚一批数据生态链企业,开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等“先行先试”,推动数字人民币在亚运场景试点;探索多元化支付清算服务,支持连连科技、乒乓智能等推进境内外支付市场一体化发展,构建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阿里国际站新型国际离岸贸易试点;落地数字贸易“单一窗口”,复制推广企业供应链协同智慧通关系统、“长三角一体化通关”协同查验模式,全面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争创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开展专利代理对外开放试点,拓展知识产权服务国际合作。四是构建产业平台新格局。进一步发挥杭州高新区江北区块科技成果产业化策源地、排头兵和先锋队作用,推动“北企南迁”不少于300家。加快物联网小镇海康威视四期、趣链科技等11个项目,互联网小镇虹软科技、游卡网络等11个项目,智造供给小镇长川科技、大立科技等7个项目,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网易三期、大丰数艺等8个项目,智慧新天地启明医疗、四企联建等11个项目,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富芯、正泰等6个项目建设。持续推进智造供给、数字健康、创意小镇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深化“亩均论英雄”、探索“楼均论英雄”,制定工业园区提升行动计划,加快4个工业综合体、长河工业园区一期(冠山数智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产业业态和配套设施提质升级,形成空间统筹、结构优化、错位协同的产业平台发展布局。

(二)走资源要素耦合带动技术路径变革之路,科技创新更自立更自强。一是增强创新硬实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北航量子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等平台能级。积极引入国内外一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推动企业、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研究,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新认定各级研发载体不少于100家,争取国家科技创业学院杭州分院、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链主型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高校院所搭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尖兵领雁领航等重大科学计划,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开展一批“无人区”颠覆性技术攻关,力争推荐申报各级科技项目不少于150项。二是增强创新支撑力。加快推进杭州人工智能(昇腾)计算中心建设,充分发挥芯火双创基地、浙江5G开放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用,完善研发外包、中试熟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积极盘活国有资产,加强国有平台融资和运营管理能力,制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提升国有企业市场化、专业化水平。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加快产业基金运行体制机制改革,强化“5050”人才、泰鲲等基金运营管理,持续拓展股权直投;做好重点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预警,强化短期资金周转功能,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提高资金流转质效。深入实施“创业陪跑计划”,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特色小镇”孵化链条,力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突破130家,在孵企业突破3800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成果评价机制,积极举办高端论坛和大型赛会活动,持续营造懂科技、敢创新、爱奋斗的浓厚氛围。三是增强创新源动力。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着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持续深化5050计划”,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急需紧缺特殊人才招引力度,力争引进各类人才3.8万人以上,其中各级人才计划专家5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1200名。深入推进“人才创业协同计划”,提升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匹配度、融合度。深化人才创业、就业、生活“一件事”改革,持续构建国际化科创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

(三)走数字赋能带动营商环境变革之路,社会治理更高效更精准。一是政务改革向更宽领域拓展。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加快形成“即时感知、科学决策、主动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管理”的新型政务服务机制,实现企业办事更省心、群众办事更方便、政府监管更高效。完善“智能导服”“企业e家”等专区建设,优化“掌办优先、PC辅助、窗口兜底、自助补充”四端协同政务服务体系。完善商事登记智能语音系统、智能辅助审批系统和“上马石”企业服务平台,试点开展住所申报承诺制。大力推进自贸片区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实现“自助登记、自助查询、自行公示”。完成“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务环境提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验收。持续深化知识产权“一件事”改革,积极开展专利导航和知识产权质押,鼓励培育高价值专利组合;搭建全国产业知识产权数据中台,完善区块链存证平台,实现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全方位数字化监管。二是基层治理向更高水平迈进。推进“一网统管”,高标准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完善社会治理数字底座,加快实现“一屏观全城”“一网管全域”“一体联动指挥”。推动152”体系与“141”平台衔接贯通,加快“基层治理四平台”向全域整体智治平台迭代。大力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按照“一年出标准、三年创品牌、五年全覆盖”目标,统筹整合各类组织、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因地制宜落地“三化九场景”,加快数字社会“12个有”落地和“产业社区”等成果复制,试点建设缤纷未来社区治理委员会,提升可持续运营能力,争创省、市未来社区5个。深化条抓块统、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推进街社“一支队伍管执法”、街区物业一体化管理和小区物业提档升级。加强社工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治理、善服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大社会组织扶持与培育力度,引导更多市场主体、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三是平安建设向更深层次推进。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打好精密智控组合拳。深化扫黑除恶“六清”行动,加大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打击力度,完善“排雷引优”机制,常态运行“合规促进会”,助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平安工地通”“浙里连心”等场景业务覆盖率、群众知晓率、用户使用率,提升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运行质效,力争信访总量、四级走访总量较前三年平均值下降20%。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扎实开展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化品、燃气、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加快区域感知网络建设,提升城市安全风险管控水平。持续优化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体系,不断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各类风险防御能力,努力打造人民群众满意安全城区。

(四)走亚运城市建设带动未来城市变革之路,城市环境更宜居更宜业。一是以办好亚运为重点。围绕“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造福一方百姓”要求,以主赛场主人翁姿态,全面展示“国际滨江、亚运核心”风采。持续开展“亚运靓城”攻坚行动,高质量完成“大小莲花”赛事功能、贵宾区及主席台、开闭幕式以及亚残运会无障碍设施等四大优化提升工程,做好亚运场馆“最后一公里”体验区建设。全面完成沿江景观带提升改造,序化美化火炬传递、赛事专用、地铁出行等线路,精心谋划入城口等重要门户节点。做好各项赛事服务保障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安全有序办赛。积极营造热情友好亚运氛围,精心组织城市宣传和文体活动,科学谋划场馆赛后利用,让市民群众真切体会城市变化、享受亚运红利。二是以美丽宜居为底色。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统筹管理机制,依托“沿江依山抱湖串河”自然基底,立足“未来风、国际范、江南韵”形象定位,下足绣花功夫把每一寸空间用好管好。围绕提高城市空间品质、补足区域配套短板、保持土地供需平衡目标,全力推进征迁清零、过渡房区块腾拆和国有土地房屋收购,力争完成土地收储800亩、出让700亩。聚焦“一心一带一园一谷”功能组团,推动城市“西进”“南扩”,推进智造供给小镇、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等区域和地铁四期规划建设,开展奥体中心、区体育馆、冠山等片区“微更新”,有序推进文化中心东、区科技创新综合体、区公安消防交警业务用房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留用地统筹开发,建成投用六村留用地项目,进一步加快智造谷、感知谷、联庄冠二留用地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千岛湖配水工程输水通道江南线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地下管网有机更新。完善城市绿带绿块绿廊网络,加快解放河、北塘河等河岸景观提升改造,新建(改造)公园10个,新增绿化面积不少于25万方,让市民群众推窗见绿、四季见花。三是以绿色低碳为核心。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围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科技创新等六大领域,探索打造一批低碳应用场景,有序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开展低碳建筑试点示范,推动绿色建筑创建和既有建筑改造,降低城市能耗水平。坚持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推动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多网融合发展,新增(优化)公交线路5条。迭代智慧交通治理,畅通交通“微循环”,深化园区、商圈、学校等重点区域停车综合治理和交通秩序管理。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创建省级“无废城市”。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断面水质省控以上达标率100%,空气优良天数315天以上,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五)走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带动共同富裕变革之路,民生福祉更普惠更厚实。一是促进教育、医疗、文体、商贸发展。对标世界一流基础教育,打造具有高新特质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样板。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投用杭州国际学校,新增嵌入式幼儿园2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建立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积极推进沪滨教育深度合作,深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实施更加开放、更大力度的名优校(园)长及教育人才培育计划,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以打造“无围墙未来学校”为抓手,激发办学活力,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继续深化医联体建设,深度融合浙大二院、浙大儿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和市三医院优质资源,加快浙大二院创新中心建设,投用浙大儿院国际儿童医疗中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持续优化“15分钟医疗服务圈”。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做好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与挖掘,积极落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启动长二、襄七房历保公园和海塘遗址公园建设。加快完善商贸配套,加强南部、西部区块商业布局,培育若干新兴商圈,丰富社区商业业态,不断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二是强化住房、就业、双拥、社会保障。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开工建设共有产权保障住房1000套、公共租赁住房9万方,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200套(间)。基本完成全区预安置,修订完善农转非拆迁人员家庭大病医疗补助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00人,其中拆迁户家庭不少于700人。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做实双拥工作。聚焦“一老一小”,建设“居家机构相衔接、医养康养相结合、需求供给相匹配”的康养联合体,构建“一主六中心多基点”整合式、多层次照护体系;坚持“从一米高度看城市”,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实现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全覆盖,不断满足多样化托育需求,促进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实施“文明低碳祭扫、节地生态安葬”行动,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努力推动家和万事兴成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靓丽图景。三是推进东西、山海、对口、区县协作。持续加强与四川朝天区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共同打造东西部协作典范。推动与泰顺县山海协作、与吉林长春新区对口合作、与新疆阿拉尔市八团对口支援、与河北阜平县战略合作、与桐庐县区县协作,携手奋进共同富裕新征程。发挥国家高新区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并优化提升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机制,加快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建设,持续探索“企业总部+核心制造”合作发展新路径,推进产业空间“横拓”和产业项目“外联”,走出一条具有“高新特色、滨江特点”的产业共富之路。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继续按照民生实事“群众提、大家定、政府办”理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12个候选项目,现提请大会票选决定2022年10个民生实事项目。对区人大代表票选确定的项目,我们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实干意识、品质意识,全力以赴办实办好。

1.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校园建设,投用振浦中学等4个项目;完工物联网幼儿园等3个项目;新开工江晖南路小学等4个项目;续建12个项目。推进“优学”“乐学”“研学”“畅学”工程。

2.加快推进安居工程。交付安置房项目2个、续建18个;完成安置8000套(含预安置);交付浦乐单元二三期、西兴单元人才租赁房;新增人才房800间,总量达7000间。

3.高标准建设未来社区。达到省级创建标准3个、市级创建标准9个,建设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9个;加强未来社区运营,探索可持续一体化运营模式。

4.有效缓解停车难、出行难。新增机动车泊位不少于3740个,其中公共泊位不少于300个;新增非机动车泊位1000个、机动车绿色泊位60个;新建道路2条、续建7条、提升改造5条。

5.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开工建设浦沿生命健康医疗养护综合体(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长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启用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区;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设置智慧云诊室6个;安装AED(自动体外除颤器)200台,开展急救技能培训200场。

6.深化平安小区提档升级。推进商住楼宇“智慧安防”建设;提升已建安置房小区消防安全水平,开展消防设施维保检测、梯控阻车系统安装、生命通道数字化管理和100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口增配等工作。

7.提升亚运环境。创建省级无障碍社区2个;完成扬帆路、飞虹路等亚运场馆通道沥青路面及道路指示牌更新,完成时代大道、彩虹大道、江南大道等主要道路沿线亮化及环境整治,开展国际化标识系统建设改造;完成5条道路路灯暗区提升改造。

8.强化“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为5家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无感服务智能终端;建成婴幼儿规范化实训基地1家,新增婴幼儿成长驿站10个、托位500个,每千人拥有托位数达4.0个,组织育儿课堂不少于100场次,为特殊婴幼儿家庭提供入户式指导服务。

9.深入推进物业提档升级。推进安置房小区物业招标,引入优质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安置房小区物业费收缴政策,优化物业服务企业考核机制;创建市(区)级“美好家园”示范项目10个;加强“和滨江”物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调解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

10.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实施迎春小区、春波小区、联庄公寓等9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持续推进安置房小区加装电梯工作,加梯覆盖率达80%以上。

11.实施积涝点整治。在主汛期前,完成庙后王路、闻涛路一桥下穿、火炬大道铁路下穿等10处积涝点整治。

12.加强文体惠民。提升改造城市书房不少于7家,新建硅谷书房3家、智慧借阅点10个;完成江南体育中心提升改造,新建市民球场2片,改建健身苑点9处;组建区全民健身指导团队,成立街道全民健身指导组;举办区全民运动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50场、培训不少于30场。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一届政府要始终保持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清醒,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作为、锐意进取,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一是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首要遵循,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继续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注重生成性学习、保持创造性张力,强化系统观念、战略素养、前瞻思维,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二是坚持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推动组织变革、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聚焦群众、企业需求,全面推进跨部门、跨层级流程优化、制度重塑、管理重构,推动运转质量由点到面、由点及链整体跃升,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政府工作体系。三是坚持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谋发展、促改革、保稳定的坚实保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升领导干部“关键少数”法治思维能力,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推动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四是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始终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五是坚持把廉洁廉政作为干事创业的首要前提,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坚持严惩腐败和严密制度、严格要求、严肃教育紧密结合,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新时代华章铺展,新征程浩然开启!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往无前、风雨无阻,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加快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实践样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最终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