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滨江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紧盯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目标不动摇,以数字化改革为统领,以“三大主题年”活动工作清单为抓手,高点站位、精心锻造“国际滨江、亚运核心”,推动产业、改革、创新、人才、城建、民生等关键领域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顺利实现“十四五”精彩开局。
2021年滨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 2021年实绩 | 区年度目标(%) | 市下达年度目标(%) | |
绝对值 (亿元) | 增幅 (%) | |||
地区生产总值 | 2022.6 | 11.3 | 7.5%以上, 力争8% | 8 |
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 | 771.1 | 16.6 | 增长10%, 力争11% | 9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202.9 | 11 | 10 | —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 | 14.2 | — | 7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476.7 | 11.2 | 8 | 8 |
自营出口额(亿元) | 739.0 | 占全国比重0.34% | — | 占全国比重0.31% |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 9.1 | — | 9 | 7.5 |
新引进人才数(人) | 36927 | 10.3 | — | —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020年)(%) | 10.02 | 提高0.37 个百分点 | 10 | 9.91 |
(一)综合实力稳中有进
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022.6亿元,增长11.3%,实现五年翻番;规上工业增加值771.1亿元,增长16.6%,总量全市第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3.1亿元,增长10.2%,创近4年新高,服务业综合评价居全省第1。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9亿元,增长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7亿元,增长11.2%。自营出口额739.0亿元,增长34.7%,全国占比0.34%。实际利用外资9.1亿美元,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
数字经济持续领跑。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1596.2亿元,增长16%,占GDP比重达78.9%,占比位列全市第1。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3%、18.4%和17.9%,总量均列全市第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产业链基本形成。“数字经济最强区”打造成效显著,数字经济发展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获批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新制造业加速发展。全力推进“未来工厂+产业大脑”建设,中控技术入选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优迈科技获评省级“数字化车间”,海康威视、新华三等7家企业获评市级“未来工厂”,揭榜全省数字安防、生物医药产业大脑。智造供给产业持续增效,41家企业入选浙江省新智造公共服务应用供应商,占全市的1/4。获批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试点,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继续位列全省第一。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02.9亿元,增长14.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82.8%,高新产业投资增长130.3%,均创历史新高。完成海康机器人等24个项目落点,网易三期等10个项目摘牌,启明医疗等15个项目开工。其中,4个“152”省市县长工程项目全部开工,首次实现落地率100%。富芯半导体项目拿地到开工仅17天,获省市主要领导高度肯定。
产业平台能级提升。成功列入首批省高能级战略平台培育名单。物联网小镇在全省特色小镇年度考核中位居优秀序列榜首,并被评为最强产业小镇、“十三五”浙江高质量发展特色小镇优秀样板、浙江省亩均效益领跑者,连续两年获评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五星级评价。互联网经济产业园连续4年获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综合评价第1,互联网小镇获评亩均效益领跑者,成功入选首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智慧新天地数字健康小镇入选省第七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建成投用全国唯一的中国动漫博物馆,圆满举行AI-CLOUD生态大会。江北科技园302家企业完成“北企南迁”。
上市增速再创新高。新增上市企业10家,创历史新高;累计自主培育达63家,数量列全省首位,基本实现每平方公里一家上市企业目标。企业上市(挂牌)梯队持续扩充,重新认定上市后备企业92家,上市后备入库企业超百家。其中,已过会企业3家,报会企业6家,在辅导企业20家,浙江“资本第一区”地位进一步巩固。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建设列入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典型案例和杭州市争当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首批试点。东西部协作走深走实,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签订框架协议和专项协议,引导新落地企业9家,携手共建产业园区2个,援建滨江—朝天就业帮扶车间8个。山海协作有序推进,结对温州市泰顺县和淳安县金峰乡、左口乡,推动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全面建设完成。
(二)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科技创新佳绩叠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保持10%左右,荣获全省首批“科技创新鼎”。专利发明量质齐升,全区专利授权量1791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08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0件,居全省第1。科研成果获奖丰硕,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29项,新立项省级重点研发项目36项,创历史新高,列全省第1。两项工作荣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督查激励,是全省唯一获得两项督查激励的区(县、市)。
人才强区纵深推进。“5050计划”持续推进,市场化认定机制被确定为省典型经验。引进各类人才36927人,增长10.3%,其中硕博人才9084人。新增国家、省、市领军人才42人,省专家8人,均为全省第1;国家专家3人,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个,创业类市级人才计划专家6人,均列全市第1。交付人才房2008套、新配租2143套,惠及人才4500余名。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盛大开幕,滨江国际人才节、“逍遥荟”人才月活动圆满举行。成功举办国家双创周浙江分会场启动仪式。
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9514家,其中新设企业15653家,同比增长38.2%。高新企业快速增长,第一批备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95家,其中新认定433家、有效数突破1900家。2021年度公布的浙江省创造力百强企业中,滨江有27家企业入选并包揽前7席。产学研平台加速推进,“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全省唯一项目。国家安防质检中心滨江实验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滨江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杭州集成电路测试公共服务中心落点启用。新增2家国家级孵化器,新升级省级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5家,累计拥有市级以上孵化载体117家,在孵企业3548家,列全省第1。
科技金融不断深化。修改完善产业扶持基金管理办法,累计直投项目22个,投资规模35.8亿元;发挥阶段参股基金“滚雪球”效应,累计设立子基金35只,基金规模270.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金额46.8亿元。全国首创科技企业增信机制“企业创新积分”,已覆盖企业7310家,授信额规模达3.6亿元。加强政银企合作,启动投贷联动试点,组织开展股权融资路演、银企对接等各类金融服务活动。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开展企业金融风险摸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三)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
数字化改革继续推进。落实数字化改革“152”工作体系,全市首个上线“数智滨江”总门户和五大综合应用,组件目录梳理等三项工作纳入省试点,在省组件超市上架组件居全省第1。滨政督、政务服务“示范大厅”等29个应用场景和项目获得省、市试点,软件(集成电路)税收优惠资格“一键核查”等5个项目获省揭榜挂帅。“浙里连心”、数智滨团等应用场景先后获得省部级和市级领导批示肯定。缤纷、冠山、东信等16个社区列入省市未来社区创建单位,列全市第1。
自贸区建设成果丰硕。围绕打造全球数字自由贸易中心,加快推进“五个先行先试”, 实现“跨境交流专用通道”等3个国家级试点、“知识产权集成服务改革”等19项省市级制度创新案例(成果)、203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落地。“以区块链技术创新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获浙江自贸区最佳制度创新案例。“数字自贸”“数智通关”应用场景列入全省多跨场景应用目录。顺利举办第二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论坛,累计实现160项创新清单复制推广落地。
营商环境彰显一流。便利化改革实现多个首次,全市首家“数字办税厅”、全市首批“两书合一”(建设项目的选址意见书和用地预审意见书),成功创建全省“一网通办”示范大厅,开展跨境服务贸易“单一窗口”申报退税全省试点。一体化应用实现多个拓展,“一码解纠纷”完成迭代升级,获法治浙江建设十五周年“十大最佳实践”;基层政务服务日趋完善,数智社区一体化平台1.0版上线发布,设立3个重点产业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企业e家”。
(四)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深化《滨江区分区总体城市设计》,完成中兴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有序推进白马湖等5大重点单元控规修编;完成滨江区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研究。优化土地资源供给,出让经营性住宅用地5宗共353亩,工业用地“标准地”10宗共391亩;收储经营性用地9宗共469亩,工业用地10宗共391亩。加快街道工业园提升改造,长河工业园一期企业全部签约。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新开工东冠路(信诚南路-月湾路)、共联路(滨和路-月明路)等26条道路,滨盛路下穿隧道和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完工,全年完工道路(包括整治)超24公里。开通园区、重点区域公交专线12条,新增(扩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0处,新增泊位8884个。奥体亚运场馆主体育场、网球中心决赛馆等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奥体主体育场获评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
生态环境宜居宜业。持续推进“美丽滨江”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全年空气优良率87.2%,PM2.5平均浓度为28.4µg/m3。打造沿江景观带、北塘河畔游步道、江南大道景观带,口袋公园10个,新增绿化面积32.9万方,打造滨江生态新空间。扎实推进14条“美丽河道”创建,荣获“五水共治”大禹鼎。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东信社区、襄七房社区、冠山社区入选低(零)碳村(社区)试点创建单位名单。
城市治理高效精细。统筹推进小区整治和老旧小区改造,拆除保笼1.7万套,加装电梯414处、列全市第一。未来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创新实施八模块推进“三化九场景”落地。缤纷东苑等12个小区入选杭州2021年“美好家园”。“平安工地一码通”成功入选“浙江省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初步构建,创建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点135个。实现建筑违搭违建、车辆乱停乱放、摊贩私设乱摆、渣土非法营运等专项治理常态化。
(五)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就业社保持续夯实。新增就业岗位22672个,新增城镇就业13.6万人;深化“家燕回巢”行动,开展“春风送岗位”等专场招聘会22场,各类技能培训30场。落实市区两级促进就业专项扶持资金8268.5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2.34%,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6.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77%,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完成生活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6户,新增养老机构床位80张,创建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康养联合体各2家。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续建安置房项目26个、395万方,交付项目6个、63万方、3401套,安置3008户次。
“美好教育”稳步推进。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投用钱江湾小学等4所,开工浦乐单元中学等学校12所,新增学位2970个。成立杭二中白马湖等4个教育集团,名校集团化实现全覆盖。中考重高上线率连续六年超过主城区平均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政府履职教育评价指标全省领先,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全省第一。落实落细“双减”政策,课后服务开设率100%,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100%,“双减”经验获央视点赞。
“健康滨江”扩面提质。织牢织密医疗卫生健康服务网,全力以赴发挥抗疫先锋作用,确保年度疫情防控平稳有序。全年共处置境外输入确诊病例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7例,累计集中隔离医学观察6837人,新冠疫苗接种105.3万剂。做细做实医疗卫生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化与浙大二院等优质资源合作,加快推进多层次医联体建设。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完成并全部投用。智慧医疗体系深入推进,“智慧健康站”、24小时云诊室云药房应用持续拓展。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长河街道成功评定五星级食安办,完成“浙江外卖在线”网络阳光厨房建设67家。
文化体育“百花齐放”。持续打造“滨江四季”“群众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惠民品牌项目,累计开展文化产品配送演出51场次。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首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等重大活动。持续实施“图书馆+”行动,推进“杭州书房”“企业书房”建设,开展阅读推广活动300余场。举办浙江马拉松接力赛、“樱花跑”等体育活动。全年共建成多功能运动场2家,百姓健身房4家,口袋运动场3处,健身苑点20处。
回顾2021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前进,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也同时存在,需要高度关注、积极应对:一是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疫情散点多发,技术封锁等产业链供应链不安全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二是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诸多领域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卡脖子”现象仍然存在。三是招商引资精准性还需提高,“招商图谱”仍需进一步细化完善,成长性好、科技前沿性强、能够撬动未来产业发展的项目培育和引进还不够多。四是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环境等领域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聚焦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实践样板的目标还有短板。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2年工作总体思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按照中央、省、市决策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抢抓“双自联动”机遇,把握数字化改革趋势,放大亚运会赛事效应,以“数字变革提升年”“亚运效应提级年”“组织建设提效年”活动为载体,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奋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实践样板。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新引进人才数3.8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GDP增速;
——能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创新驱动,进一步强化发展动力
引育结合打造人才蓄水池。围绕“引、育、用、留”全链条,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形成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实施新一轮“5050计划”,广泛吸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顶尖创新团队,精准引进一批数字经济、新制造业领域紧缺型人才。推进“5151人才创业协同计划”,链动平台型、链主型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再赋能人才创业,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耦合,构建人才、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人才创业、就业、生活“一件事”改革,推进公开摇号、人才房倍增计划,优化人才留滨发展环境。力争全年实现人才新引进总人数3.8万人以上,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200人。
高水平建设科创载体。充分发挥现有双创平台功能,进一步提升浙大滨江研究院、北航杭州研究院等平台的建设能级,吸引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加快推进杭州人工智能(昇腾)计算中心建设,以高能级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学计划,勇闯颠覆性技术“无人区”。争取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力争全年新认定各级研发载体100家。
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持续迭代“1+X”政策体系,继续加大初创企业扶持力度,针对不同类别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给予更多创新政策支持。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全国首批基于区块链存证的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落地滨江。开展拟上市科创企业知识产权护航工作,打通知识产权化、产权股权化、股权交易化的转化路径。加快推进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以“创业陪跑计划”为抓手,推广孵化器服务标准,做好出孵企业留区发展工作,力争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突破130家,在孵企业突破3800家。
加强企业梯队建设。持续推进小微企业三年计划,加强小微企业发展跟踪监测,提高新增市场主体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深入实施“凤凰计划”,加强与各交易所、浙江证监局、浙江银保监局合作,支持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继续扩大资本市场“杭高新板块”。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链,继续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力争新认定国高企350家、省科小400家。
(二)聚力提质增效,进一步增强发展引擎
强化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驱动。紧盯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目标,围绕集成电路、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持续迭代升级数字经济架构,推动优势产业链上下游整合资源、产业圈生态合作。加快推进新制造业发展,鼓励软件企业与硬件制造企业融合延伸,大力培育一批智造供给系统解决问题供应商。着力推进重大应用和产业大脑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安防、生物医药产业大脑。推动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增强智能健康产业细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完善创新平台经济监管措施,积极推动跨境电商等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做强产业平台主战场。持续拓展产业空间,继续实施街道工业园区“腾笼换鸟”、工业综合体“筑巢引凤”、村级留用地集中开发等行动计划,探索支撑“楼均论英雄”新的发展绩效规则,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发展增量。高质量打造特色小镇升级版,支持物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打造全球智能物联产业中心和新型数字服务贸易高地,支持智造供给小镇、数字健康小镇等平台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力争特色小镇再创新优。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数字金融第一区。进一步发挥江北区块科技成果产业化策源地、排头兵和先锋队作用,推动“北企南迁”不少于300家。
狠抓重大项目招引建设。坚持产业项目与城建项目并重,市场投资项目与政府投资项目同步发力,确保“招引落地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达效一批、谋划储备一批”,形成压茬推进、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快推动富芯半导体、启明医疗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更高能级的产业集聚。谋划增量项目招引,紧盯龙头企业衍生、裂变项目,加大对企业创新业务扶持力度,找准数字经济、信创产业新一轮发展赛道,支持企业依托成熟渠道快速拓展市场。确保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
全面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优化社区商业配套,建立社区、企业、社会资本多方共建的社区商业模式,提升社区商业业态。打造商业消费新地标,推进银泰百货项目开业,加快推进滨康综合体、奥体中心综合体建设。不断提升星光大道、龙湖天街、滨江宝龙城等商业综合体环境,积极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以新零售、新业态、新模式应对Z世代消费升级新需求。加速零售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电商平台、网红达人集聚等优势,鼓励企业扩展线上渠道,推动实体零售向全渠道零售转型升级。争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
(三)深化改革提效,进一步激发开放活力
营造最优营商环境。聚焦涉企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业务综合集成,着力推进“照后减证”、简化审批和流程更新再造。深度融合“企业码”“亲清在线”“上马石”等数字赋能手段,强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常态化政企沟通,探索更多便民利企数字化场景。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数字化改革,实施商事登记智能辅助审批。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标准地项目前期联合辅导机制,推进相邻地块项目统筹开发建设规划审批制度改革。强化重点产业项目全流程监管与服务,健全“部门牵头、属地管理、层级分工、代办负责”服务体系,结合“项目智慧督”等平台应用,做优常态化代办服务。
加快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积极对标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依托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争创全国首批“数字贸易示范区”核心区。推进数字自贸区建设,持续深化数字金融创新,着力完善数字监管体系,积极争取数字人民币在杭州亚运场景测试。发挥我区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动漫游戏、影视、网络文学、文创设计等数字文化产业贸易,打造国内一流的数字文化贸易集聚区。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精准对接上海进博会等开放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产能合作与经贸往来,推动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推动企业更大步伐“走出去”,培育更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型总部企业和本土跨国公司。搭建更多开放交流合作平台,举办更多国家级会展活动、国际性高端论坛及交流活动。完善外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海外浙商、贸促会、境外商会等合作,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展示中心、分拨中心、零售终端、售后服务中心等布局建设,优化企业海外营销服务体系。
(四)把握亚运契机,进一步革新城市面貌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开展“亚运靓城”攻坚行动,高质量完成“大小莲花”、贵宾区及主席台、开闭幕式以及亚残运会无障碍设施等四大优化提升工程。完成亚运五路提升整治工程,畅通亚运核心区道路交通。加快诚业南路(彩霞路-火炬大道)、智联路等配套道路完工,实施“断头路”畅通、“瓶颈路”拓宽和10大拥堵点改造工程,畅通全区路网。优化公交站点配置,新增(优化)公交线路5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及综合管廊,打造立体交通。新建(扩容)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0处,新增泊位3740个。超前布局通信网络、物联网等新基础设施。
打造美丽花城滨江。聚焦花城滨江建设,完成沿江景观带、江南大道等绿化景观提升工程,新建及改造公园10个,新增绿化面积不少于25万方。持续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垃圾分类,实现断面水质省控以上达标率100%,空气优良天数315天以上,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省级“无废城市”。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开展低碳建筑试点示范,推进低(零)碳试点建设工作。深入探索“生态收储”模式,完成全域“拆迁清零”,力争收储土地800亩、出让700亩。
有序构筑“智治”体系。推动“141”“152”体系全面贯通,建成全域整体智治平台,提升一网统管水平。加快亚运场馆智慧化改造和设施提升,完善亚运专题数据库、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加强数据资源和组件资源对亚运相关应用场景的支撑,满足亚运期间游客的衣食住行需求。聚焦平安滨江建设,运用遥感无人机、卫星通信网络等手段加快风险感知网络建设。探索未来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行“街区治理”物业一体化管理,加快数字社会“12个有”落地。依托“政务服务3.0”“亲清在线”“平安工地一码通”等平台提高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
(五)推进共同富裕,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加大就业社会保障力度。加快重点人群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托底帮扶工作。新增就业岗位15000个,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200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健全多渠道灵活就业体系,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滨江工匠”。完成竣工安置房项目7个、121万方,确保交付安置房项目2个、25.6万方,全面推进全区安置房预安置。加快未来社区建设,力争40%(24个)社区达到省市未来社区创建标准。探索共有产权房建设。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加装电梯,年底前完成3个老旧小区改造;亚运会前实现安置房小区加梯开工率达80%以上,年底前实现愿装尽装全覆盖。
加快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双减”工作,建立服务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深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实施更加开放、更大力度的名优校(园)长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以打造“无围墙未来学校”为抓手,激发办学活力,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加快学校建设,2022年投用振浦中学等4个项目,完工物联网幼儿园等3个项目,新开工江晖南路小学等4个项目,续建12个项目。
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实现浙医二院、浙医儿院、浙中大等优质资源相互融合、纵向流动,推进“医联体”“预共体”建设。完善“健康大脑+”体系建设,实现全方位全周期医疗和健康服务。密织基层医疗机构网络,加快推进浦沿和长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开展健康促进区创建,将健康摆在优先发展地位,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方针,建设有滨江特色的健康环境、健康场所、健康文化、健康人群。设立24小时智慧云诊室6个,增加人员密集场所AED配置和公众急救培训。强化“一老一小”医养服务,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新增托位500个,每千人拥有托位数不少于4.0个;构建多层次照护体系,建设康养联合体1家。
加速文体事业融合发展。办好文博会、中国网络作家村村民日等重大活动,做优滨江文创“创e家”、网络文学IP路演中心等平台。提升改造城市书房不少于7家,新建硅谷书房3家、智慧借阅点10个。深入挖掘运河源、古海塘、浙东唐诗之路等文化内涵,加快历史街区和非遗文化的保护,启动长二、裹七房历保公园和海塘遗址公园建设。以“亚运效应提级年”活动为载体,推进主体育场田径、网球中心场馆优化提升工程,建设市民球场2片、健身苑点9个。举办全区运动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50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