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兴后河里,常能见几个工作人员在安装吸污装置、种植水生植物。他们在干什么?小西从滨江区治水办了解到,这是滨江区开展的一项生物净水措施——河蚌治水。河蚌治水有个专业名称,叫“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技术”,就是利用微生物、微藻、河蚌、鱼类等构建的生物链,逐步净化水体,保障水质达标。4月中旬起,滨江区治水就开始在西兴后河安装吸污系统储存袋、自动升降净化设备以及琵琶造型吸污系统装置了。预计4月底,将会有5万只河蚌来到西兴后河。届时,这些河蚌,将承担起净水的任务。为什么要用河蚌治水?滨江区城市河道监管中心负责人陈建芳介绍,河蚌是调节河道水质的“好帮手”,有着天然的优势。月底,我们将投放5万只河蚌,基本以二龄三龄蚌为主,每只平均过滤50升水。也就是说,5万只河蚌,能过滤2500吨水。西兴后河完全依赖北塘河配水,水体透明度较低,通过河蚌治水,能在24小时不间断滤食水中的藻类、浮游动物、有机碎屑。河蚌会滤食摄取悬浮颗粒,能有效降低水体氨氮、磷的含量,改善水质环境。河蚌治水还有一个好处,不仅能净水,还能治底泥。用专业的说法,这叫“原位生物清淤技术”。这个技术,不需要机械清淤。那是怎么清淤的?通过自动化污水细微颗粒收集装置,把河底污泥收集到漂浮在水面的处理池里,利用微生物,将其分解消化成无机盐,然后再用无机盐扩培有益藻,智能靶向输送给河蚌,达到生物清淤的目的。西兴后河里悬挂着5万只淡水珍珠蚌,就如同安装了5万只小型生物过滤器。这项技术,是模仿自然界水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在水里建立一个稳定的纯生态食物链系统。

滨江区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滨江区会不断尝试生态治水,将更多更好的治水方法,应用到河湖治理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