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方案(第九版)总体框架

总体要求

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

公共措施

附件1《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

疫情监测

附件2《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初筛阳性人员管理指南》

附件3《新冠肺炎监测方案》

疫情处置

附件4《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与溯源指南》

附件5《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指南》

附件6《新冠肺炎疫情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

附件7《新冠肺炎疫情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

附件8《新冠肺炎疫情风险人员转运工作指南》

附件9《新冠肺炎疫情隔离医学观察和居家健康监测指南》

附件10《新冠肺炎疫情疫源地消毒技术指南》

附件11《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服务技术指南》

实验室检测

附件12《新冠病毒标本采集和检测技术指南》

境外输入疫情防控

附件13《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疫情防控要点》

加强重点环节防控

附件14《重点场所、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组织保障

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

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措施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4、7、14天核酸检测,采集鼻咽拭子,解除隔离前双采双检”调整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监测第3天核酸检测,采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不要求双采双检。

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第1、4、7天核酸检测(视当地本土疫情情况可进行集中隔离)??。

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

将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进行衔接对应,统一使用高中低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方案。

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高风险区旅居史人员,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

中风险区实行“足不出区、错峰取物”,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中风险区旅居史人员,采取7天居家医学观察措施。

低风险区指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低风险区旅居史人员,要求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

完善疫情监测要求

加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将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天1次,对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周2次。

一是加密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对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集中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等每天开展1次核酸检测。

二是新增了药品监测要求。当出现本土疫情后,辖区药店应对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感冒等药物的人员进行实名登记,督促用药人及时开展检测。

三是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可疑患者、疫情处置时对中高风险区人员等可增加抗原检测。

1.png

优化区域核酸检测策略
    明确不同人口规模区域核酸检测方案,针对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农村地区,综合疫情发生后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进行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以下简称《第九版》)。它在旧版基础上增加30页内容,强调要提高监测预警灵敏性,以最短时间、最低代价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因为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优势流行株,现有研究提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缩短,多为 2-4 天,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需要更精准的防控。

2.png

   

一周内出现2例以上即为聚集性性感染

《第九版》:聚集性疫情是指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范围内发现 2 例及以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第八版》: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内在学校、 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范围内发现5例及以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疫苗接种人群范围扩大

疫苗接种人群范围扩大,重点提高60岁老年人疫苗接种率

疫苗接种是预防新冠病毒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之一,《第九版》对此提出新调整:

1. 人群范围:扩大至3岁以上,坚持知情、同意、自愿原则,鼓励3岁以上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应接尽接。重点提高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
    2. 接种剂次:对于符合条件的 18 岁以上目标人群进行1剂次同源或序贯加强免疫接种,不可同时接受同源加强免疫和序贯加强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