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老街地处钱塘江南岸、白马湖畔、冠山脚下,风光旖旎,以泽街—山下里与长河、槐河街交叉口为中心区域,素有“江南槐市”之称。老街内现存的传统民居大多属清至民国初的建筑,保有建于明代的官邸“九厅十三堂”的遗迹。白墙青瓦,河水潺潺,古宅深深,老街于2003年被列入杭州历史街区保护范围。
今年,滨江区启动长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作,一期工程正紧锣密鼓展开,计划打造民生区、匠心区、休闲区和艺术区四大区块业态,讲述一个古今交汇的滨江故事。
老街焕了新颜,不变的是老街文化的根与魂。
傅水生
最爱老街早市大馄饨
傅水生今年83岁,是土生土长的长河人。2000年从长河中学退休后,热爱文史的他,跑遍了滨江各地,搜集滨江老地名的故事,对长河,他有着独特的情感。
在傅水生的记忆里,从家所在的杨桥头出发,走路到长河老街去“上街(赶集)”,是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
“老街上,什么都能买到。当年,集镇的蔬菜、货物要运到江北,都得经过槐河,所以商户常常聚集于此。槐河街就这样热闹了起来,渐渐开起了烟草店、茶馆、银行……”傅水生说,“过年过节,就数街上最热闹了。”
傅水生口中的“槐河街”,正是如今老街居民所熟知的“槐街”。
“原来河流两岸长满槐树,所以得名。因本地方言‘槐’和‘横’近音,所以很多居民都习惯叫成‘横街’。与‘横’对应的,另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被叫成了‘直街’,其原本的名字是‘泽街’”。
熟悉长河历史的傅水生对老街的过往如数家珍,“吴越时期,长河一带就有了村落。到了明代,槐街和泽街呈‘丁’字形的格局基本形成。明清至民国,老街店铺更是鳞次栉比,大小店铺百余家。”
“上元灯火正辉煌,闹动村庄各自忙。路过槐街人逐队,大祠堂后小祠堂。” 清末举人来鸿瑨的《长河八咏(其三)》诗句所描绘的正是素有“江南槐市”之称的长河热闹景象。
就像今天的市民喜欢到商业中心逛街一样,长河周边村落的百姓,也喜欢到“江南槐市”上逛逛。
“那时,富裕人家会雇上一条乌篷船,从塘子堰走水路到老街上。我和发小上街则靠脚力,走的石板路。现在开车只需要10分钟,但那时不管是水路还是陆路,都得一个多小时。”傅水生说,小时和青年时期,最喜欢的就是老街早市的大馄饨和清明节的大肚饺子,皮薄馅大,还有细沙包子,甜滋滋的。
时光流逝,长河老街当年的繁华渐渐褪去,唯有街貌格局清晰可见。
自从启动保护开发工作以来,老街上又响起了热闹的声音——目前,沿槐街与泽街相交处的沿街40多间国有商业用房正在施工修复。未来,这里将按照“两街四区”的运营规划布局,打造成一条古今交汇、业态融合、居民幸福的历史文化街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河人,我对老街的改造充满期待,希望通过改造,留住老街的古韵和文化,同时建议恢复传统茶馆酒肆,吸引老年消费者,开设咖啡书屋,吸引年轻人。古今融合,重现老街的繁华,打造一条老年人能回忆,青年人能向往的老街。”
记者/张婷婷
来芬琴
一位老街『女掌柜』的40年
在泽街与槐街交叉口,一间古朴大气、双层结构的店铺,正在紧锣密鼓地保护修缮中。
店铺的原主人,是今年64岁的来芬琴。从供销社员工到个体经营户老板,经商40年的来芬琴,见证了长河老街的历史。
1979年,20岁的来芬琴进入滨江区长河供销合作社下属的集体商店工作。彼时,老街是一派繁荣景象:没有旺淡季之分,从针头线脑到服饰家具,从婚礼用品到老人寿礼,吃穿玩用、大大小小、无所不有、无所不包,既是商户“掘金”之地,也是市民“购物天堂”。
“店里的生意好得很。”那段历史,来芬琴记忆犹新。长河供销合作社下属的集体商店,主要经营副食品、百货、杂货等。“那时还没有商业综合体和快递行业,我们每天早上7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
沿着泽街步行,两侧店铺毗连。
“这里以前是一间豆腐厂,卖的豆腐又美味又便宜,后来成了一家饭店。从饭店的窗户往外看,是一条河流,风景好得很……”来芬琴记得,除了商店,老街上还有豆腐厂、肉铺、馄饨店、理发店等,顾客盈门,非常兴旺。
这样的繁荣,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兴起,供销社也在不断改革。来芬琴说,那段时间,老街上的店铺有进有出,生意也不如之前兴旺了。
1996年,37岁的来芬琴用15000元参加老街上的商店投标,成了一名个体户。“我的店铺位于老街最繁华的地段,楼上楼下加起来有180m2,一楼摆满了副食品和百货,二楼有两个房间,平时我们就在楼下做生意,楼上休息,店铺里还能做饭和洗澡……”提及那段时光,来芬琴不由地打开了话匣子。
2018年,60岁的来芬琴为自己40年的从商生涯画上了句号。“这间店铺就像我的另一个家,这么多年在这里工作、生活,我已经习惯了。” 来芬琴感慨道。
如今,随着改造工作的推进,一条更加整洁、活力的长河老街即将款款走来。“非常期待老街能再度回归,再现当年繁华的‘江南槐市’。”来芬琴说。
记者/童宇倩
来源/天堂硅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