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因槐而盛,槐河和“江南槐市”皆以槐树命名。在时代洪流中,老街这几棵百年槐树是最好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见证了长河的繁荣兴盛,也见证了每一个长河人的拼搏奋斗。
在中国古代,槐树和科举制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从前,长河人中进士之后往往会在家门口种植一棵槐树,因为“槐”和“魁”相近,长辈们希望子孙后代在科举中能高中。同时,民间还流传着“门前有槐,升官发财”的说法,所以从前大家都喜欢在自家门前种上槐树。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带着临考的考生前来打卡祈福,祝愿金榜题名。
槐花黄,举子忙,无来不出榜
据民国《萧山县志》和《新编长河镇志》稿记载,长河植槐之风始于南宋,盛于明清,与高官显贵有着密切的联系。 “槐花黄,举子忙,无来不出榜”,来氏家族垂史八百年,长河老街因河得名,因文得兴;以耕读传家、诗礼继世、人才辈出、甲第不绝,将家国文化、山水文化、孝义文化等传承下来。
自南宋来氏家族占籍萧山,卜居长河,繁衍发族,籫缨不绝,至明时尤为辉煌,一条槐河孕育了长河24位进士、387位封疆官,滋养了众多的经史学家、方志学家、书画篆刻家,诞生了250位诗人,6000余篇瑰丽诗篇,成为“两浙巨宗”。这些高官显贵,无不都植槐树于河边、宅前,以示门第显赫,后人陆续仿效,便形成了槐河—槐街—槐市的槐文化现象。长河著名的建筑群“九厅十三堂”遍布在槐河两岸。
长河来氏乃官宦世家,素谙植槐的意义。明清两朝从长河出去的官吏,饮槐河水长大,在槐树下授业,在槐河边学成,他们“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时,都相继在槐河两岸植国槐,建豪宅,象征着文化的传承,门第的显赫。冬去春来,槐河两岸豪宅林立,槐荫成行。
槐树不仅是长河“耕读文化”的文化根脉,也是“江南槐市”兴盛的商业密码。
从前,长河古镇素有“江南槐市”之称。早在吴越时期,长河就有村落,南宋时期形成自然镇,到了明朝,槐河街和泽街“丁”字型格局基本定型,明清至民国,老街店铺鳞次栉比。到了乾隆年间,“江南槐市”更加兴旺,槐街槐荫匝地,店铺栉比,多为来氏、汤氏等士绅或官宦传人开设,买卖公平,讲究礼仪。比如,来哲甫集股开设的纶昶茧行,就设在大夫第内,雇佣职工100多人,收购四方的蚕茧,加工后再运往杭州丝厂,算得上是长河第一家“股份公司”了。当时,在老街上,大小店铺百余家,粮油店、茶行、柴行、花轿行等繁盛不衰,更有周边农货来此集散。
槐河两岸又有义学、书院,弦诵比屋相闻,学子、士绅款步穿街,彬彬有礼,一街文明之气,故称“江南槐市”。清末举人来鸿瑨,《长河八咏(其三)》诗曰:“上元灯火正辉煌,闹动村庄各自忙。路过槐街人逐队,大祠堂后小祠堂。”讴歌的是节日晚上槐市热闹、有序的景象;近代乡贤来裕恂《槐市》诗:一村桑柘长河里,小市槐荫暑不侵。旅客经过聊息足,好依树下听蝉琴。诗中作者序云:“长河庄之横街,临河植槐,故称槐市。”他赞的是世外桃源似的商业环境。
随着今年长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作的大力推进,老街依然延续历史文化,开出民生区、匠心区、休闲区和艺术区四大区块业态,打造一个新的“江南槐市”,以展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唤醒逐渐消失的老街记忆,梳理老街区的历史文脉,还原老街之本来。
未来,老街将以“小而精,小而美”的业态模式,赓续历史文脉,打造一张高质量、重文化、宜休闲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代表名片。
部分来源/长河槐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