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决扛好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
一、环境质量状况
(一)大气环境质量
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79.0%,同比下降8.2%;PM2.5平均浓度30.8µg/m3,同比上升8.5%;PM10平均浓度53.0µg/m3,同比下降3.6%;臭氧平均浓度174µg/m3,同比上升6.7%。
(二)水环境质量
我区省控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市控断面平均水质为Ⅱ类。
(三)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全面开展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与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得到规范化处置。
(四)生态环境风险
我区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险废物和放射性污染事件,未发生因环境污染引起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导向,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是加强源头防控。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进“规划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试点,把好准入关口。今年以来,完成审批和备案项目165个。推进低 (零)碳试点,1个街道、7个社区入选省级试点名单。
二是推进示范区创建。印发《杭州高新区(滨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施方案》,召开工作部署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创建实施方案,报送申报材料。
三是助力绿色亚运。编制环境质量保障方案和比赛场馆“一馆一方案”;加强亚运核心区周边水体排查整治;开展场馆和酒店开展环境噪声监测。《滨江区环境立区精绣花 智慧施策迎亚运》专报获副市长陈卫强和市政府党组成员朱党其批示。
(二)以污染防治攻坚为抓手,高效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一是推进蓝天保卫战。开展 “百日攻坚”行动,印发行动方案和工作机制,建立工作专班,落实责任到人。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完成专项巡查881次,督促整改及复核扬尘问题773个。开展工业废气治理,完成治理项目3个,完成VOCs治理突出问题整改21个。推进综合治理,完成营运柴油货车淘汰16辆,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化替代5辆。
二是推进碧水保卫战。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开展勘界定标工作,印发《钱塘江(滨江段)2022年水环境治理计划》。落实河长制工作,巡河次数达标率100%。巩固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果,排查重点涉水企业15家,发现并整改问题421个。开展小砾山输水河生态缓冲带建设,完成方案制定。
三是推进净土保卫战。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印发《滨江区2022年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建成“无废细胞”92个。制定全市首个《全域“无废学校”创建试点实施方案》,入选杭州市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全省首创“无废动漫”文化,打造“无废城市”代表形象“绿芽儿”,开展无废教育宣传活动100余场次,覆盖群众1万余人。《高新区(滨江)开展“无废学校”创建助力“无废城市”建设》专报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瑾批示。制作《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宣传动画1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三)以数字化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一是数字赋能,输出滨江治理样板。推进“环保智管服”迭代更新,努力打造“企业自治、行业自律、部门监管、党政监督”基层治理模式,为全省输出“条块结合”的滨江治理样板。建设餐饮油烟监管多跨场景,为430家餐饮企业建立差异化监管和服务,与一网统管“餐饮一件事”平台打通,实现跨部门协调。加快滨江应急指挥中心和区县版“生态智卫”建设,承接市局“生态智卫”运营指挥中心指令,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二是规范化建设,提升执法监管效能。制定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完善执法装备配置,健全执法、监测联合工作机制,做好执法监管和隐患排查工作。
三是建章立制,增强信访处置能力。建立信访应急处置机制、信访和夜间施工审批联动机制、信访突出企业监测制度、网信件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现场领办督办、重复投诉科室负责人领办机制、生态环境领域信访联席会议制度等,提升事前防范、事中疏导、事后化解能力。
三、存在问题
(一)创新特色亮点工作待挖掘
工作中能确保“规定动作”到位,但还缺乏特色亮点,还需要在“自选动作”上下苦功,充分挖掘在“七张问题清单”、“无废城市”建设、数字化改革、治水等工作领域中的滨江特色,加强对工作的总结、提炼和宣传,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宣传力度,树立滨江品牌。
四、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分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坚持党建统领谋全局、九联创优争先锋,围绕“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标,以“七张问题清单”和污染防治攻坚为抓手,以改革创新试点为突破,做好亚运环境质量保障,厚植共同富裕生态底色。
(一)抓示范创建引领,升级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按要求编制并申报示范区申报材料。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自查,持续深化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加快生态文明展示馆建设,拓宽宣传广度,增强宣传力度,助力群众知晓率、满意率双提升。
二是推动产业绿色健康发展,以绿色低碳产业联盟为切入点,以兴耀科创城、正泰等一批绿色低碳园区和企业为引领,推广绿色低碳环保节简理念,搭建企业交流、政企协商平台,构建健康有序绿色产业生态。持续落实“规划环评+环境标准”清单式管理改革试点,提前介入,主动上门,积极保障重点项目、有效投资项目顺利引进和高效推进。
三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拟开展长河街道等低(零)碳街道(社区)试点。加强与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泰顺分局“山海协作”,拓展碳汇交易、减污降碳等合作方式。
(二)抓环境质量保障,描绘绿色亚运底色
一是谋划绿色亚运特色亮点项目,按照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个人化的要求,明确时间节点,细化目标任务,抓好项目推进。
二是排查隐患消除风险,以亚运场馆和交通沿线周边区域为重点,利用多参数监测设备、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观测和治水云平台、5G智能河长等技术手段,实施网格化排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限时销号,保障亚运期间生态环境安全。
三是落实亚运保障方案,严格按照方案做好会前准备、会期措施,积极做好综合性模拟演练。
(三)抓“无废城市”建设,打造共富实践样板
一是开展全域“无废学校”建设,按照“一校一策”、“一校一特色”工作思路,力争完成我区50%“无废学校”建设任务,学校间基本形成无废共建、资源共享的“无废学校”建设体系,引领师生群体成为“无废”建设中的先富群体,以学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社区带动社会,赋能“无废滨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二是推出“无废城市”宣传动漫,依托我区动漫文化优势,以春晖小学为样板制作宣传片,借助动漫文创的高渗透力和强辐射力,创新开展“无废城市”宣传。
三是深挖共同富裕实践样板,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环保智管服”等重点工作,提炼素材,争取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优秀案例。
(四)抓改革试点出新,推进治理能力提升
一是完成执法标准化建设,从机构设置规范化、队伍组建专业化、装备配置现代化、业务管理制度化、数字赋能高效化、执法保障体系化等六个方面开展标准化建设。
二是加快数字赋能,完成省级试点——“环保智管服”精细化服务二期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餐饮油烟一件事、亚运空气质量管控、电力+环保等子场景;开展滨江“生态智卫”建设,在市局“生态智卫”基础上,从大生态视角,建设滨江特色场景,一图统览生态环境现状,能预警、能溯源、能处置,向上承接市级任务,向下贯通基层。
三是加大企业环境服务,面向企业开展沉浸式、全方位环境教育培训,帮助企业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助推企业绿色发展。
(五)抓污染防治攻坚,严守生态环境底线
一是努力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全面做好车船尾气、扬尘灰气、工业废气、城乡排气等综合治理工作,继续推进VOCs源头替代、低效淘汰、高效治理设施建设工作,加强源头控制,推动能源结构、产业发展、移动源排放清洁化,实现扬尘管控精细化,推进居民生活和城乡环境清洁化。
二是全力保障水环境安全。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效,做好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长效管理运维;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巡查管理,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深化河长制工作,充分发挥河长统筹协调作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巩固排水单元整改成果;提高各类问题反馈、处置效率,实现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缝隙的治水格局。
三是着力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围绕重点企业用地,深入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设监测网络,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范危险废物管理,确保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