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背景

2003年,原国家林业局会同相关部委,相继编制完成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 》、《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十二五”实施规划、“十三五”实施规划等湿地保护文件和规划。

2021年9月18日,《杭州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印发实施,规划以全力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为抓手,做好全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恢复、利用、管理等工作。

2022年5月18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各区县要结合实际编制完成县级湿地保护规划,进一步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力度。

二、制定目的

针对滨江区湿地现状及城市功能特点,结合杭州湿地水城的建设进程,以湿地保护为指导为基础,制定规划总体目标:至2025年,全区湿地面积不少于1427.36公顷,湿地保护率不低于84.23%;完成滨江区范围内所有需生态修复的湿地修复工作,并结合现状建成区以及近期重点发展区块的分布,逐步开展区域内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程,使湿地水网全部畅通,生态修复格局按规划全部形成;通过水系、水岸和栖息地恢复,逐步恢复和优化湿地生境,湿地生态系统水体净化功能进一步强化;湿地慢行系统、滨水绿道、水上交通网络构成,实现水、城、人融合共生;构建生态创新典范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充分展现“国际滨江、亚运核心”的全新形象。

三、工作目标

(一)湿地资源保护目标:加大对钱塘江(滨江段)、北塘河湿地等一批样板湿地的生态保护工作,进一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升西白马湖水质净化工程,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提升生物多样性,打造集“生态营造、文化展览、休闲游览、健康运动、雨洪管理”于一体,与杭州市滨江区风貌相融合,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自然、简洁的生态湿地。开展白马湖湖泊藻类预警,严密监控湖泊富营养化。2025年底,所有城市河道主要水质指标稳定达到或优于Ⅳ类,市控以上监测断面Ⅲ类及以上水体稳定在100%以上,江河、湖泊、池塘、沟渠等各类水域水体洁净。为杭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二)湿地智治能力提升目标:依托智慧治水项目,提升现有监测设施、设备、水平。建立“星-空-地”三位一体监测体系监测网络,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集成应用于水污染防治、执法监管、环境监测等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完善全区污染源及生物多样性自动监控网络,建立较为完善的污染源基础信息库和智慧化的环境执法监管平台,全面实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长效机制,形成及时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溯源、

协同管理的智能化水生态环境管理格局,打造湿地智治样板。

(三)湿地生态文化目标:学习西湖、京杭大运河等水文化发展先进的经验基础,妥善处理湿地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深入挖掘运河源、古海塘、农耕文化、官河文化、浙东唐诗之路等文化内涵,推进西兴、长河历史老街的保护传承利用,为大运河文化传承和创新赋能。通过滨水空间的文化展示,将滨江区城市河道打造成为展示江南水都的窗口,传承杭州历史文化的长廊。结合滨江区块规划建设,打造永久河、新浦河生态景观廊道,培育滨江区湿地文化艺术氛围,延续场景历史记忆,打造主题化岸线景观。

(四)湿地生态福祉共享目标:通过钱塘江、白马湖、北塘河、冠山河等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将滨江区湿地打造成为景观风貌特色显著、氛围活跃、活动多样、设施齐全的地区。充分挖掘并利用湿地价值,以自然和谐、系统有序为原则,以绿色廊道为外貌、以乡土文化为内涵、以市民游憩为功能适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种养示范、湿地创意文化产业等,发挥湿地多种功能,全面提高湿地资源利用效率。

四、重点任务

(一)强化区域湿地动态监测

将湿地保护纳入滨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于湿地生态功能和空间特征,稳步增加湿地保护面积;对生态保护红线外,将需要予以保留原貌、强化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的湿地及水域纳入生态控制区;全区8公顷以上湿地进入国土空间湿地范围。到2025年,湿地面积不低于1427.36公顷。

(二)优化湿地生态空间布局

依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注重湿地与城市有机融合,优化湿地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改善湿地空间连通性和可达性,建立起以“江、河、湖、渠”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以钱塘江为轴线,联动白马湖、北塘河,串联山水资源,在多中心、多组团、多节点之间构建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安全屏障系统保护湿地景观资源和湿地文化遗存;大力实施湿地恢复和修复工程,恢复重要城市水鸟栖息地、湿地生物廊道和网络,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开敞空间网络体系,维护湿地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三)提升湿地公共服务功能

加快湿地城市建设步伐,提升湿地公共服务功能。大力推进重要湿地、小微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让湿地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器、珍稀动植物的生命基因库、都市生活的心灵栖息地;推进滨水绿道建设,建立“林水相依、依水建林、林水相连、以林涵水、林水合一”的开放式滨水绿道,打造“蓝绿相映”城市动脉,满足市民亲林、亲水需求;依托滨江区唐诗之路、浙东运河文化、铁岭关、永兴闸、城隍庙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湿地自然历史文化,打造可观、可游、可思的古今水墨画卷,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文脉与现代特征和谐共存的城市湿地空间。到2025年打造半径1公里湿地服务圈,实现滨水绿道全覆盖、慢行路网与道路公交系统相衔接的路网系统,让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五、解读机关

杭州市滨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