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区经信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线作战,以精准破难攻坚实现经济快速企稳回升。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3.5%,制造业投资增长28.4%;获评全省经信系统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县(市、区)先进单位,勇夺全省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 “全省第一”。
一、2022年工作总结
1、稳优势创先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
一是数字经济核心竞争力保持稳固。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总量实现1723亿元,增长3.5%,增加值占GDP比重78.9%,总量和占比均位居全省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4873.01亿元,总量全市第二。二是制定“数字经济第一区”建设目标。迭代制定《杭州高新区(滨江)建设数字经济第一区行动计划(2022-2025)》,谋划高质量建设数字技术策源地、数字人才集聚地、数字产业先行区等“三地五区”,高水平“三化融合”协调发展。三是提升数字产业能级。扎实推进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首批认定的浙江省数字工厂标杆企业数连续三年均列全省第一。
2、畅贯通增赋能,数字化改革争先进位
一方面是贯通承接上级应用。充分发挥省级重大应用产业链“一键通”平台作用,落实专人专链保供机制。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参与全省行业产业大脑建设,累计拆解661个组件至产业大脑能力中心。累计认定18个未来工厂、数字工厂,认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0个。另一方面加强区级应用建设迭代。打造经济治理大数据平台数据业务中枢,政府侧协同数改专班整合经济条线涉企服务系统;企业侧联通并迭代区级“上马石”企业服务应用,开发白名单企业预警、地块亩均模块,形成企业、土地、经济数据专题库。
3、抓全局谋亮点,做优最强核心产业集群
一是精准开展415X产业集群培育。围绕省415X产业集群体系,明确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高端软件、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集成电路四大核心产业群。未来网络入选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集成电路产业群申报省级新星产业集群。二是全面承接产业链“链长制”。针对五大产业生态圈,成立区“两链”融合工作服务专班,制定链长制工作手册,由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和常务担任链长,明确目标任务,组建“五个一”服务体系。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承办全省数字安防产业链专场,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网络安全等优势产业,组织“滨江芯·浙江机”芯机联动、“光+生物医药”等产业协作活动,助力形成十余个对接项目。四是抢占特色产业地标。启动“中国视谷”建设,以滨萧特别合作园作为对外展示窗口,打造产业地标;联合申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浙江),加快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信息安全谷”。
4、盘存量提质量,抓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推进
一是抓好产业项目推进。共20个产业项目完成项目落点,16个产业项目已供地,15个产业项目已开工,19个项目已竣工。供地项目数量、工业占比及供地总面积较往年倍增。二是推动街道工业园提升改造。长河工业园一期已基本完成研发楼和厂房改造,积极开展招引入驻洽谈;规划长河工业园三期提升改造。三是推动供楼供地并举。工业综合体一期已结顶正幕墙施工,二期正地下室开挖,三期已开工建设,四期即将供地。加快推行供地供楼并举解决区内企业物业需求,已有10个项目签订入驻协议。
5、建机制凝合力,企业服务体系提质升级
一是强化企业精准服务。开展“百名干部助百企”精准服务活动,精准选派152名优秀干部结对服务261家企业,落实企业诉求上报反馈闭环管理。二是压实属地平台街道经济主战场作用。制定《关于推进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属地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月通报”制,进一步强化小升规企业摸排、企业梯队培育服务、产业链协同合作等工作。三是产业链供应链保供保畅。成立区产业链供应链应急保障工作专班,48家企业列入区级以上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累计办理各式样通行证865张,涉及物资价值44.8亿元。
6、抓梯次谋发展,持续焕发企业培育动能
一是完善企业培育梯队。完善“专精特新”梯度培育体系,累计认定国家单项冠军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4家、省级隐形冠军8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66家;隐形冠军累计数全市第二,其余企业均居全市第一。规上工业企业新增34家、净增19家,新认定瞪羚企业401家。二是持续深化小微企业园建设。累计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园41家;其中培育国家级双创基地5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4家、省级数字化园区11家,数量均居全市第一。三是充分发挥产业政策效能。按照“上级配套优先、量大面广优先、纾困政策优先”原则,全年兑现工信条线资金11.95亿元,其中区本级资金6.29亿元;启动区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专项政策修订。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3年,高新区(滨江)经信局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新春第一会”和全市领导干部会议重要精神,以“开局即决战、起跑就冲刺”的精气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决扛起工业大区、数字经济强区的责任担当,加快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制造业投资增长20%,为全市经济发展开门红、首季红贡献长效支撑。
1、抓好工业经济稳增长。
一是抓在规企业。承接杭州“十本账”,落实区“四张清单”重点项目。工业前30强企业继续实行产值预报制,头部企业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经济工作分管负责人分头包干。腰部企业由属地平台街道包干,逐家盯紧确保应统尽统。二是抓重点项目。针对经济体量大的重点项目,分别制定工作方案,清单化管理,确保产值回归。三是抓升规转规,聚焦一批拥有自主研发、销售品牌,并在天猫、京东等平台的细分行业占有重要地位的“互联网+”贸易企业,通过模式调整,体现工业产值。四是抓项目履约,明确20宗履约欠佳项目的工作路径和责任部门,部分重点项目由区领导挂帅,通过加强服务保障、沟通联系和资源配置等方式,推进项目履约达产。
2、不断深化制造业示范区建设
一是争创制造业促共富示范区。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队促共富”主题,深化滨江-泰顺山海协作,争取列入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对促共富示范创建名单和省财政专项激励资金支持。二是抓好工业有效投资。制定年度制造业投资项目拼盘,落实属地平台接待抓好项目推进。加强对2.5产业项目的统计指导,关注履约监管协议、方案设计、项目核名等重点环节,确保入统材料符合统计规范,实现应统尽统。三是加快制造业提质增效。积极认定首台“套”产品,做好“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持续培育省、市级未来工厂,着力构建“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制造业数字化能力评价体系。
3、全速推进数字经济第一区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加快实施数字经济第一区行动计划,明确重点工作任务和责任清单,以有力有效的制度体系高水平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推动五大生态圈建设。聚焦产业链“五个一”制度,谋划机器人、智能网联车等细分产业链发展,依托省白马湖实验室加快绿色能源技术产业化。全力打造“中国视谷”核心区,为杭州市向上申请产业名片做好产业支撑。积极配合申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浙江),争取尽早授牌。打响“滨江芯 浙江机”特色活动品牌,搭建立足浙江,覆盖长三角的“芯机联动”系列活动。三是推动数字治理与赋能。支持新华三等重点企业建设产业大脑并争取全省示范,持续培育引领省市的“未来工厂”示范样板。聚焦经济稳进提质,加快推进经济治理大数据平台移动端开发,建设迭代应用场景,推动企业服务流程化、数字化。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将企业码、三服务小管家等数字手段与助企服务、安商稳商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实时联动、闭环管理。
4、加快推进产业项目供地开工、腾笼换鸟
一是加快成熟项目供地开工。谋划产业空间布局,加强企业财务研判,合理调排供地开工计划。安排部分产业项目在一季度供地,争取在亚运前完成桩基施工。二是推进工业园提升改造。明确街道工业园提升白名单等制度,坚持“规划先行、收储为主、收整结合、兼顾提升”原则,按照各片区提升规划编制方案,分类施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空间。三是提速提量工业综合体建设。结合工业综合体入驻标准等,切实加快推进工业综合体建设和入驻项目遴选,谋划探索从供地到供地供楼并举再到以供楼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四是充分利用三产留用地空间。优先统筹、推荐三产留用地作为产业项目空间的有效补充,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5、打响高新企业梯队培育服务品牌
一是固化精准服务质效。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快“1+X+N”政策体系迭代升级速度,深化实施“百名干部助百企”活动,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和问题闭环解决机制,支持腰部企业和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形成大中小企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提能升级的良好格局。二是做专做精企业创新主体。研究制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政策,实施“专精特新”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从壮大培育主体、鼓励创新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加强产业链协同、做优精准服务等维度全方位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型发展,分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是加快修订优化产业政策体系。对照市级新出台政策,加快修订区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瞪羚企业等专项政策,强化有效资金对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倾斜支持力度,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快速见效。四是营造更优营商环境。依托区内研发机构,充分发挥产业链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策源力,强化产业链创新平台关键作用。落实产业链保供保畅,稳定工业生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谋划做低空间成本、做优政策工具、做强产业生态、做实要素保障,千方百计支持企业降本增效 ,努力打造“成本洼地、政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