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亚运召开之年,我们把2023年确定为:滨江民政工作巩固提质年。工作思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两个先行”“两个天堂”的战略部署,紧扣共同富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两个主题主线,更加突出法治建设、制度优先,更加突出聚焦重点、带动全面,更加突出优化供给、落地见效,更加突出多元参与、共建共享,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主责主业,持续在“补齐短板”“提升服务”“创新治理”等三个重点工作上做出实效,提质提标、争先进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基本载体是:民生综合服务23℃行动(23℃为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寓意滨江温度,具体内容附后)。
一是补短板,聚焦共同富裕幸福图景,谋划持续高质量推进服务资源均等化精准化路径
补服务资源不均的短板。加强全区服务资源均衡供给现状分析,推进公共资源优化整合,通过全域化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建设、多社区联建、社会资源共驻共建,土地复合利用、新建配建等相关举措,形成解决社区供给不足问题的“一社一方案”,尽最大努力补齐长河南片、浦沿西南沿江片区社区服务供给短缺等资源不均的问题短板。
补服务质量不优的短板。高质量建设6个美好生活共同体,优化升级当前27个美好生活共同体服务功能布局,广泛开展“嗨起来”“动起来”等社区服务系列活动,推进优质服务可感可及。聚焦老人关心关切,推动更广泛的公共资源开放共享,探索“社区+学校”共建“老少共享食堂”,持续引入市场化餐饮加入老人助餐体系,有效提高“全城通”助餐覆盖面。
补服务投放不准的短板。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定期全面梳理居民需求清单,实现精准识别、靶向服务,提升居民满意率。根据社区服务资源、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特长、居民需求等实际,为社区居民提供“你点我供”的菜单式服务,增强社区服务项目精准度。
二是提服务,聚焦全生命周期基本需求,谋划持续推进高品质民生服务可感可及路径
积极推进全方位养老服务优质优享。通过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改革项目,逐步建立以大社区为统筹,机构、社区和居家融通,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社区整合式照护服务体系,打造“大社区养老”格局。引入培育规模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发展优质企业、团队,提供优质上门服务,探索对老人子女同住家庭成员开展护理、助浴等技能培训和喘息服务,加强对终端服务监管闭环及结果运用,完善绩效奖惩机制,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纳入产业规划,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养老服务产品,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多元化。
积极推进全民政服务品牌做深做优。链接社会资源,创新慈善募集机制及助善方式。成立社企合作创新发展载体,梳理对接企业资源,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公益;大力培育枢纽型、资助型、行业型公益慈善组织,大力发展以扶弱济困为目的的慈善信托。深化“多代同楼”项目,丰富机构版“多代同楼”中“一老一小”“助老助残”场景;探索亲情版“多代同楼”,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子女与老人同小区居住,梳理形成互助养老地方规范。以长河街道天官社区作为试点,探索推行原居安养新模式,依托“机构+居家+平台+物联网”建立医康养护四位一体的颐养型养老友好社区生态样板。
积极推进全周期社会服务便民利民。创新救助方式,推动滨江区社会救助联合体2.0版升级,实现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救助转型。推进和谐婚姻家庭建设,创建国家5A标准区级婚登机关,建立4个婚俗文化展示基地,全域开展婚俗改革宣传,探索推行现代婚礼新仪式,倡导“重登记、崇节俭、强责任”婚俗新风尚。深化节俭惠民殡葬改革,持续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协同推进“移风易俗、文明殡葬”工作。努力增进残疾人群体民生福祉,做优做强服务保障,推进实施助残保障政策和服务项目(康健服务、助餐、无障碍出行等)扩展升级,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做好地名、流浪乞讨救助服务等其他传统民政服务工作。
三是强治理,聚焦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谋划持续高水平推进社区高效治理路径
强化社区治理机制创新。以推进现代社区建设为抓手,深化社区功能规范提升行动,配强社区人员力量,推进大单元大融合社区治理机制创新实践。发挥高新区优势,参照建制社区“三位一体”模式,创新企业法人选举,成立现代产业社区(功能性社区)治理委员会,同步出台全国首个现代产业社区建设地方规范。2023年拟成立现代产业社区(功能性社区)3个。健全“五社”参与现代社区建设机制,强化街道社工站“五社”枢纽作用,打造社区“社会工作名家工作室”6家,实现社区特色社会工作室全域覆盖。注重社区全过程民主治理,深化“责任居民”队伍和社区协商平台“一社一品”建设,切实推动社区去“行政化”,夯实基层政权建设,打造中国式社区全过程民主自治示范点6个。
强化民政服务队伍建设。以城市化推进为契机,全域全员树立以服务为核心的现代城市社区工作理念,开展全员培训、届中回头看、加大人员交流,创新搭建社工“提岗锻炼”平台,全面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和“头雁”储备。通过校招、网格员直招等“直通车”和户籍加分机制,着力实现新社工“即招即用”。成立现代社区学院并实体化运行,深化完善“三型”社工分类培养机制,持续为现代社区人才队伍蓄能充电。推动专职社工、养老专员、助残专员及养老护理员等民政服务队伍关爱政策体系完善,综合考虑在职业规划、福利待遇、子女入学、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有效提升民政服务人员的社会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探索建立招录、培养、使用、激励奖惩、容错纠错、淘汰等全过程闭环机制,积极调动工作热情,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民政服务队伍。
强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深化省级社会组织发展体系改革试点成效,落实“1+N”政策体系,制定购买服务供需“两目录”,发挥“1+3+N”区街社一体化示范点作用,广泛开展社区嵌入式服务,培育一批省市级社会组织人物和品牌。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路径,开展首届公益创投项目展演暨社区资本相亲会,撬动社会资源,储备服务项目池,通过部门、社区、企业负责人“点菜预定”方式落地。加大备案类社会组织扶持力度,推动备案类社会组织与注册类社会组织联合申报,促进资金补助、区街两级公益创投项目向备案类社会组织倾斜,实现“1+1>2”培育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