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滨江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年,两区管理体制调整20周年,“十四五”规划实施和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实践样板建设的关键之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面对“三重压力”叠加“两大变量”,紧紧围绕“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的战略定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创新制胜,攻坚稳进提质,冲锋“两个先行”,紧盯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目标不动摇,推动产业、改革、创新、治理、民生等关键领域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

(一)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184.8亿元,增长1.8%,总量保持全市第三。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56.4亿元,总量保持全市第一。预计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75%左右,总量和占比均列全市第一。全区财政总收入433.6亿元,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4.7亿元,增长5.8%。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亿元,增长6.2%。全省“稳进提质”晾晒实际利用外资14.6亿美元,居全省第一。

政策体系精准高效。全面推进经济稳进提质,在全市率先发布“经济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及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6项。先后出台“滨滨有礼十项关爱行动”“助企开门红18条”“助企纾困稳增长12条”等政策,打出“1+1+X”经济工作组合拳。迭代完善天堂硅谷人才行动、产业国际化等重点产业政策,出台“两链”深度融合政策、错避峰负荷电费补助办法。全年兑现产业扶持资金46.9亿元,落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政策71.8亿元。

产业质效提档升级。数字经济综合评价、创新指数、亩均效益、制造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等综合指数持续位列浙江省第一,获评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优秀单位,未来网络产业入选首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集成电路产业入选省级“新星”产业集群。物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数字健康小镇获省特色小镇年度考核“优秀”等级。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连续三年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综合发展质效全省领先。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在全国39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绩效评价中获评第一。入选省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11家,数量全省第一;入选全省服务业重点行业“亩产效益领跑者”13家;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6家。

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首超300亿元,产业投资(含滨富)首破百亿元。网易三期、长川科技、泰格医药、海康机器人4个“152”省市县长工程落地率100%。加强做地收储出让力度,全年收储25宗约900亩、出让20宗约600亩,成功创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广立微电子、玄机科技等20个产业项目完成落点,景业智能、大立科技等16个产业项目完成摘牌;观澜网络、广脉科技等15个产业项目实现开工,海康四期、大华四期等12个项目竣工,供地项目在数量、工业占比、供地总面积实现倍增。德施曼智能安防产业项目实现首例“拿地即开工”极速审批试点。

区域合作走深走实。深化探索“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产业项目招引、重点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完善、营商环境优化,推动优质项目跨区域落地。滨富特别合作区签署新一轮合作深化协议,富芯项目全省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正式通线,落地芯海芯片测试、智核智能等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65亿元。滨萧特别合作园正式揭牌,落地矽测微芯片测试、吉利汽车电子等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117亿元。滨泰智谷和滨泰共富数字经济产业园“双向”飞地建设扎实推进,引导支持企业开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和消费帮扶。

(二)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创新平台能级提升。“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国家工信部可研预评审,白马湖省实验室和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挂牌成立,北航杭州研究生院建成交付,浙大滨江研究院等高能级产学研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全省首个数据安全实验室、芯片全要素监测分析实验室成功落点。北航智能无人系统、德诺高端医疗器械入选全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新认定国家级孵化器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家、市级孵化器9家、市级众创空间5家,全区孵化载体达130家。

人才质量再攀高峰。举办第五届国际人才节,发布“1+5+20”人才新政,创新推出“才链全球”人才计划,迭代升级“5050计划”3.0版和“5151”创业陪跑计划。全年引进各类人才3.8万人,其中硕博学历8933人,占比23.2%,应届毕业生近1.5万人,全市第一。新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新增数量全省第一。完成“115”引智计划76个,列全市第一。自主培育市级以上人才计划专家70人,新引进“5050”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63个。发放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7504.5万元,列全市第一。

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全年新增注册企业1.7万家,增长8.7%,累计净迁入企业1411家,实现“北企南迁”企业315家。企业创新积分获全国高新区推广试点,108家企业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积分500强榜单,列全国高新区首位。累计认定国家单项冠军7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44家、省专精特新企业71家,均居全市第一。新公示国高企539家,国高企有效数超2200家。新增省级创新联合体3家,列全省第一。新增4家市级创新联合体,新立项人工智能市重大项目38项,居全市首位。新认定瞪羚企业401家。

科技金融体系完善。景业智能、晶华微、广立微、朗鸿科技、零跑汽车、萤石网络6家企业上市,累计培育上市企业69家,总量全省第一,增量全市首位;报会企业5家,浙江资本第一区地位更加巩固。我区成为科技部火炬中心“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首批实施单位,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进入实体化运作。修订出台产业基金管理办法,新设政府引导基金子基金2支,累计参股37支,撬动社会资本225亿元。金融产品日趋丰富,全省首个“质量”贷“滨质授信”一期授信10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额累计60.3亿元,增长32.8%,列全市第一。

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再夺浙江“科技创新鼎”,29项成果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预计新增专利授权量23236件,增长30%,预计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8369件,预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1148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98.2件。累计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39项、国家标准336项、行业标准335项,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入选省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项目11个,数量居全省第一。29家企业入围浙江省创造力百强榜,数量居全省第一。

(三)改革攻坚纵深推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荣获全市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集体嘉奖”,政务服务“三化”建设和“移动审批车”服务等工作经验登上省《竞跑者》。省政府质量奖保持全省第一。知识产权保护生态走在前列,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和首批省级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率先在全市试点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落地“数字人民币”缴税场景应用,开标云直播系统数字化场景应用获全市推广。实施“一站式”服务、“一件事”集成等十大提升行动,创新推出“会展报批”“欠薪调查处置”等特色“一件事”。

自贸区建设迈上新阶。新入选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第二批创新实践案例2项、长三角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案例1项、省市优秀改革经验案例7项、省十大标志性成果6项,获全省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案例1项。成立数据交易生态联盟、数据跨境服务联盟,挂牌数字贸易咨询服务中心,支持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建设。上线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区块链公共存证平台,全国首创“数据知识产权存证及质押融资”新模式,发布全国首个数据知识产权质押团体标准并纳入省级标准立项,新获批知识产权、中医药服务2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总数全省第一。

数字化改革硕果累累。紧扣“1612+N”体系构架,制定全区数字化改革推进方案,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平台,全省数字化改革双月综合评价两次获五星,深化“一体融合”“一网统管”,“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等8个场景纳入全省重大改革(重大应用)“一本帐S2”;“科技人才孵化”应用获省委肯定;“海归浙里”纳入全省试点并推广,安帮码、数智治水等3个典型应用在省《数字化改革开发》刊发;数字司法大脑获评省委数字化改革“最强大脑”。

基层治理不断完善。成立区社会治理中心,区域社会治理水平列全国百强县(市、区)首位。建成基层智治“一网统管”驾驶舱,社区指挥站实现全覆盖。上线“滨安码”,实现安置帮教、出租房管理、餐饮等“高效处置一件事”场景上线应用。全面加强网格治理提能增效,网格“一长二员”治理模式入选第六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数字法治亮点突出,“浙里连心”、行刑衔接监督系统、浙里安帮等3个项目列入《2022年浙江省司法行政数字化改革应用建设试点清单1.0》。发布实施全国首个现代产业社区治理与服务规范,现代产业社区建设入选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试点。

(四)城市发展日新月异

亚运筹备加速有序。大小莲花入选省首批“无废亚运”示范场馆,整改国际化标识标牌1033块。“心相融达未来”亚运风貌样板区成功入选省首批风貌样板区。21条亚运通勤道路、40条(段)新建(改建)道路、5个运动场馆以及入城口整治项目高标准完成,“迎亚运”城市环境品质提升“赛马”全市第一。风情大道沿线建筑景观及“最后一公里”体验区精细扮靓,奥体中心公园、北塘河四期公园、感知之轴对外开放。亚运场馆惠民开放,接待群众25.4万人次。

城市品质优化提升。高质量推进“街区微更新”,完成4个片区改造。加快推进安居工程,人才房总量累计达6016(8160)套(间)。安置房小区加梯覆盖率达80%,获评年度杭州市“最美加梯项目”3个。建成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9个,总数达27个,通过省市未来社区验收8个。滨和、冠山美好生活共同体获评全市首批示范型社区服务综合体,七甲闸社区、星民社区成功创建省级无障碍社区。

美丽城区实现蝶变。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整治、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推进水质“优Ⅲ灭Ⅴ”行动,建成省市“无废细胞”9个。创建省级“美丽河湖”片区1个、市级“美丽河道”7条,时代河、永久河沿河景观绿道和白马湖二期跑道夜景亮化全线提升。新建(改建)公园10个,实现扩绿29万方。北塘河畔及周边区域提升改造工程获评省级优秀园林工程奖,闻涛路获评省级绿化美化精品道路。

平安滨江纵深推进。坚决抓好除险保安,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实施护航专项行动,常态保持疫情防控“热备”状态。全市首创网格律师机制,深化“智慧法制”,试行“滨江反诈在线”,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损失数分别下降47.1%、46%。完成基层防汛防台体系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浙江省食品安全示范区”跟踪复评,食品定量抽检达5.5批次/千人。

(五)民生保障更加坚实

共同富裕可触可感。编制形成以“四横”“四纵”为核心的共富系统架构图,出台“扩中提低”行动方案、“一老一小”解决方案,共同富裕感知度调查全市第一,共同富裕考核获评全省优秀等次。“跨区域产业合作”经验获全省最佳实践,“多代同楼互助养老”和“双链协同发展新模式”2个案例入选市最佳实践;“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职工薪酬指数研究”等2个课题入选市赛马课题,“青年高质量就业生态”“全域无废学校创建”等2个入选市级试点。成功申报“浙里新市民”“15分钟公共服务圈”等省市重大应用试点,加强关键小事应用推广,办件活跃度居全省前列。

社会保障扩面提质。安居工程深入推进,续建安置房项目20个、334.5万方,交付项目11个、163.8万方,安置15245户次。新增就业5.7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再就业2132人,发放农转非拆迁人员家庭大病医疗补助414.3万元。向企业返还、发放、减征社保医保相关资金13.1亿元,惠及企业12.4万家次。完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上线省“智慧医保”系统。全区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8%。全省率先推进“滨置无忧”系统,建档立卡完成100%。

美好教育翻开新篇。持续完善“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出台公办幼儿园聘用制教师管理办法,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全省领先。新建(续建)学校项目25个,投用江晖小学等6所,建成永久河单元幼儿园等学校3所,续建振浦小学、培智学校等13所,新增学位8340个。全国首创云守护“通学路”2条,全省首推“每天一节体育课”、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并获《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报道。连续五年获全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全省唯一)。

养老托育持续升级。深化发展数智养老一体化平台,落点全省唯一医康养护转介转养试点。建设智慧养老院1家,累计建成康养联合体5家,打造完成区级认知障碍照护专区,为7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置无感终端,构建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协同的康养联合体“1+1+X”体系。完成为老服务“政策找人”1232次,录入老人云档案数据1.5万份。与浙大儿院合作打造全省首个区域儿童健康数据中心。婴幼儿照护服务加速推进,新增婴幼儿成长驿站11个、托位617个,每千人拥有托位数达4.3个。

健康服务不断优化。“医联体”“预共体”建设稳步推进,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病区投入使用,浦沿中心新院区开工建设,长河中心成功创建省级社区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获评省级智慧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疾控中心PCR实验室扩建。打造24小时智慧云诊室6家。积极探索智慧化预防接种“滨江模式”,在彩虹分中心建成投用全市首个全流程智慧预防接种门诊。

文体惠民切实推进。长河老街精彩开街,“华彩滨江一日游”入选市首批非遗旅游线路,网易蜗牛读书馆获评“杭州市第二批非遗体验点”。新建(改建)城市书房、智慧借阅点20个,滨和文化驿站投入使用。“区数字文化馆”平台初步完成,开展“一键借阅”“送书下乡”“码上借阅”等系列活动,累计完成图书借阅22万余册。举办区第六届全民运动会,完成全民健身活动300余场。完成省市区民生实事项目、江南体育中心提升改造项目。积极构建“10分钟健身圈”,推进嵌入式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改建)体育场地200余处,新增体育场地12万方。

过去一年,全区上下凝心聚力促发展、砥砺奋进谋新篇,实现了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成绩殊为不易。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需要高度关注、积极应对:一是高质量发展引领作用不够明显。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卡脖子”现象仍然存在,能够撬动未来产业发展的项目培育和引进有待加强,高新区排名进位难度加大。二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然存在。对照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实践样板的目标还有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仍需提升。区域发展仍存在不平衡,同时随着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对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水平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2023年主要指标安排建议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八战略”二十周年、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使命在肩,初心如磐,我们将坚定信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赶考”之姿谱写发展新篇章。

2023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战略目标,冲锋两个先行,抢抓杭州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举办亚运会等机遇,加大改革攻坚,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效,提升城市能级,增进人民福祉,加快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奋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高质量打造共同富裕实践样板。

综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区委六届三次会议部署和我区经济运行态势,按照“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导向,建议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确保5.0%,力争5.5%以上;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确保6.0%,力争7.0%以上;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确保4.3%,力争4.5%以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0%;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力争6.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确保5.0%,力争6.0%以上;

——新引进人才数4.0万人;

——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0%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能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力争10%。

三、2023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围绕区委六届三次会议总体部署和政府工作要求,结合“136”主题攻坚活动,建议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紧盯创新驱动,激发动能转换新活力

持续释放平台创新效能。不断优化“1+2+6+N”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加快谋划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主动抢抓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机遇,进一步向白马湖、回龙庵山区域集聚高端创新平台,统筹配置土地空间,融合生态、文化、科创资源,实现创新、产业、生活无缝衔接,打通“0到1”“1到10”“10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力争全年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不少于30项。持续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特色小镇”孵化链条建设,支持各级创业孵化载体专业化、市场化、链条化发展,力争全年新认定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在孵企业突破4000家。

加快高端战略人才引育。实施“才链全球”计划,全方位推进科技链才、产业链才、生态链才、服务链才、以才链才;深入推进“5050计划”3.0版,用好专项人才基金,探索建立重大创新平台人才引育驻点服务机制,以更大力度引育院士、高端工程师等战略科技人才。逐步探索园区化创新创业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深化政校企合作,全年招聘覆盖高校50所以上。力争新引进各类人才不少于4万人。

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服务。深入落实“一链一基金”,注重对链主型企业的投资和引入,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图谱,强化以“投”促“引”,做到以“投”强“链”、以“引”补“链”。充分发挥5050人才基金、视谷基金等专项基金作用,联动探索“基金+园区+产业+科技+金融”模式,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擦亮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金字招牌,推动高质量建设“杭州市数字人民币先行区”“区域性跨境金融试点区”“金融科技创新中心”,提升跨境贸易结算服务覆盖面、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增量扩面。持续推进数据知识产权改革创新,深化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扩面。深入实施“凤凰计划”,持续壮大上市后备队伍,力争全年新增上市企业6家。

(二)紧盯产业引领,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2+2”产业体系,提升全区现代产业体系韧性和竞争力。依托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打造“415X”产业集群,推动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能源、新材料五大产业生态圈补链强链延链,推动数字经济向数智经济演进。抢抓发展机遇,丰富政策储备,正式出台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修订文化创意、瞪羚企业等专项政策。统筹全区资源加强场景应用供给,加大应用场景对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家、瞪羚企业200家、国高企350家,新增注册企业不少于1.6万家。

做强产业平台主战场。发挥杭州高新区江北区块科技成果产业化策源地作用,推动“北企南迁”不少于300家。强化物联网、互联网产业园引领带动作用,激发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文创产业活力,提升智慧新天地数字健康产业能级。高质量打造“中国视谷”,高标准建设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中国视谷展厅;围绕极弱磁大设施布局量子信息产业和零磁医学产业;推进“中国信息安全谷”建设,完善信息安全产业链。对接白马湖实验室布局绿色能源产业,依托智算中心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借助医工交叉创新平台布局生命健康产业。完善滨富、滨萧特别合作园(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力争产业投资50亿元。

狠抓重大项目加速度。充分发挥稳投资对稳经济、稳增长的支撑作用,实施抓项目扩投资优结构攻坚计划,推动微影、数健小镇孵化器、极弱磁大设施及其配套项目、滨富特别合作区芯海、滨萧特别合作园矽测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项目落地和建设,力争新落点产业项目不少于20个、新开工不少于18个。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建立全区动态项目库,围绕“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地铁18号线沿线商业布局、街道工业园提升改造等发展规划研究,谋划储备一批先行启动项目。抢抓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债等国家窗口期政策支持机遇,全年储备专项债额度45亿元以上。

释放消费发展新动能。优化商业布局,制定适合滨江区未来发展实际的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深度挖掘社零潜力,增进消费氛围,整合好长河古镇、中华老字号、直播产业等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和古镇文化消费集聚区;联动各商业综合体,围绕重要节日节点,开展“Bingo滨购”等各类促销活动。围绕亚运盛会,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商业形象;因地制宜试点商业外摆,打造多元化消费场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确保5.0%以上,力争6.0%以上。

(三)紧盯全面改革,打造国际营商新环境

打造全流程政务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住所申报承诺制及“证照分离”等各项改革,加大“企业码”“亲清在线”“上马石”等数字化改革场景应用覆盖,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依托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一滨办”等机制,构建区街社一体的政务服务体系。做优“移动审批车”服务,落地“拿地即开工”试点,探索构建政务服务数智评价体系、数字见证“六色智管”机制,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拓展公共资源交易“e系列”品牌属性,推进“开标云直播”成为省级地方标准。迭代升级项目智慧督,探索打造全新的重大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

探索创新自贸改革试点。开展数字自贸区评价体系试点、数据跨境安全合规探索试点,申报数字贸易规则对标对表压力测试试点,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支持企业拓市场抢订单,力争自营进出口额稳步增长,引进外资8.5亿美元,打响“数字特区”品牌。以建成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核心区”为总定位,加强与智库机构(专家)合作,共同探索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数字产业国际引领区、数字金融发展先行区、数字政务服务示范区及全球数字自由贸易中心“四区一中心”创新点,加快建设具有滨江特色的“数字自贸区”。

深化知识产权集成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全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累计集聚不少于260家专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滨江。开展专利开放许可改革创新试点。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新模式,探索数据知识产权、商标、专利等混合质押,推动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知识产权质押金额不少于55亿元。

(四)紧盯亚运契机,提升城市承载新能级

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统筹推进,持续打造“智慧滨江城市有机生命体”,落实城市设计及单元控规修编成果,从全域视角严格管控城市风貌,确保城市建设系统化。加快“三块地”消化,实现项目供地精细化。重点围绕以容积率管理促进存量空间优化、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提高利用效率、试点1.5级开发预热地块等创新方向,进一步探索实现土地资源的集中利用、复合利用、立体利用,打造具有高新区(滨江)鲜明辨识度的节约集约用地模式。

持续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加速优化全域交通节点,启动冠山路整体提升、跨铁立交、过街设施、滨萧通道等重点工程,开工新建(改造)道路12条(段),续建23条(段),完工18条(段),新增(优化)公交线路不少于5条,新增停车泊位不少于3700个。全面推进交通治理十大行动,明确10处常发堵点、3个公交站点的治理建设。密切关注地铁18号线的前期进度,及时协调跟进地铁具体线路、站点及周边地块的设计方案。

塑造美丽宜居城区环境。落实亚运会环境保障方案措施,开展场馆周边环境质量巡查,形成立体化测量防控体系。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片区“微更新”13个。优化绿色生态网络与空间结构,新增绿地25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公园3个,让绿化美化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民心工程”;推进附属绿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破墙透绿”“绿地共享”行动,建设“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色生活圈。聚焦社区服务资源优质均等,持续擦亮“Home+”品牌,新建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6个。

提升智慧城市治理水平。加强风险隐患管控,推进基层智治“一网统管”改革,“滨安码”全域推广。充分运用执法监管数字应用系统,深入推进全区大综合一体化改革。不断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水平,深化推进“浙食链”“浙苗链”“浙里药店”等系统应用。深化特色应用场景建设,融合“相邻地块统筹开发”等创新做法,助推建设项目方案审查工作全过程数智化,力争获评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综合评价“最优场景”。

(五)紧盯共同富裕,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

加大就业社会保障力度。实施青年高质量就业创业行动、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行动,重点破解青年就业供需错配问题,力争全年帮扶重点群体不少于8000人次,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不少于2000人次。探索打造数字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完善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新机制。稳步推进共富型大社保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全区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

加快教育事业优质发展。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投用白马湖单元中学等学校8所,完工东冠单元小学等学校6所,续建浦乐单元中学等学校13所,新开工长河单元小学等学校8所。探索建立12年一体化综合教育改革机制,着力打造“教育创新改革综合实践区”。加大合作办学力度,深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100%覆盖。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做优“通学路”项目,新建“孩子中餐这件事”等项目。推进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战略合作,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

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快浦沿中心、长河中心新院区建设,统筹推进32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点规范化建设。增强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深化医联体建设,加强医联体专家下沉力度,畅通医联体内双向转诊通道,更好满足群众就医用药需求。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探索打破老人数据分散存放壁垒,实现医疗和养老信息共享、服务转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设颐养共同体,打造“大社区养老”新格局;推进托幼一体化,构建托育灵活服务新模式,实现2-3岁托育服务园所覆盖率达50%。扩大普惠优质托育资源供给,研究出台财政补助政策,新增托位不少于300个、婴幼儿成长驿站4家。

加速文体事业融合发展。推进数字文化馆运行,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个,城市书房1个和文化驿站1个,提升改造城市书房2个,新建智慧借阅点10个。举办第五届全区社区运动会,打响“滨江四季”城市文化品牌,开展“文艺星火赋美”工程。抓好亚运服务保障,实施亚运场馆惠民开放,谋划赛后场馆利用。挖掘西兴、长河历史文化,持续推动古镇保护开发。探索“一地多用”模式,推进“百姓健身房”“口袋公园”“社区美好共同体”等项目建设,新建改建嵌入式体育设施40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