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显性气质,总是烙印着传统文化的记忆。走进高新区(滨江)的繁华深处,带着“国际范从何而来”的疑问,在西兴古镇里,找寻过去,对照今日,触摸未来。
千年津渡与“过塘行”
走在西兴古镇上,白墙黛瓦、门廊画栋、小桥流水的江南韵味扑面而来。721户居民在古镇上枕水而居,白鹭等水鸟经常见于河道之上。这里是繁华滨江的另一面。只有古镇上一块块文保碑石,记录着古镇繁华的过往。“烟波尽处一点白,应是西陵古驿台。”这是白居易笔下的西兴驿。西兴古镇,是全长250多公里的浙东古运河起源之地,由此出发,途经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在镇海城南注入东海。西兴的发端,要追溯到春秋末期,由于吴越战事不断,越王勾践命大夫范蠡在今西兴筑起固陵城,用以拒吴。据《越绝书》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屯兵城也,其陵因可守,故谓之固陵。”相传,西施就是在此梳妆,待诏入吴的,在西兴十景中,“西施妆亭”就记录着这个故事。古时,由于运河与钱塘江之间无法直接行船通航,专门负责运河与钱塘江之间的货物与人员转运工作的“过塘行”应运而生。“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这首《西兴夜航船》中,一声气势如虹的“靠塘去”,唤醒了曾经的喧嚣。过塘行发展鼎盛,全盛时期,西兴拥有七十二爿半过塘行,从业人员达千人。“从这个角度上看,所谓‘国际滨’之美名,其实古已有之。”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纪录片《我与大运河》总导演兼撰稿人张海龙介绍,1986年9月中央电视台《话说运河》节目开头播放浙东运河画面,开篇就是西兴这个“浙东运河之头”。解说词说道:“大量资料表明,古时西兴是一个濒临钱塘江的繁华商埠。富饶的宁绍平原上的稻米、食盐和其他物产,都是通过这条运河,在西兴过渡口进入钱塘江直通京都。来自日本、中东和东南亚诸国的使臣、商贾和货物,从宁波上岸,改乘内河船只,也是从这里入钱塘江去晋谒大宋皇帝的。”作为交通要冲,西兴古镇也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历代名家如李白、杜甫、王安石、苏轼、陆游等,将固陵涌潮、江风、驿站尽入诗句;将勾践、西施、文种、伍子胥之悲壮往事,咏叹不绝,为西兴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据不完全统计,涉及西兴地域地名的诗篇,就有400首之多。南宋时期,杭州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商业城市。通过浙东运河,杭州与泉州、广州频繁连接,中国的文化也一直与世界亲密交融。“千百年来,在西兴的人们,见过各色的人,见过天下的货,早就拥有了‘天下’的眼光。”在张海龙看来,如今高新区(滨江)展现出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国际化,恰是这种历史文化基因延续。
赓续城市文脉
随着钱塘江北移和钱塘江大桥的修建,西兴千年津渡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多年来,高新区(滨江)为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传承历史文脉始终作出了不懈努力。说起西兴古镇的保护与修缮,滨江区西兴街道公共服务办负责人王利军如数家珍。在街道工作20多年,他参与过古镇的历史文化挖掘、运河申遗、小城镇环境整治和诗路文化带建设等工程。2002年,杭州高新区和滨江区“两区合并”,高新区(滨江)进入高速发展期。瞄准发展的同时,高新区(滨江)也聚焦历史文化保护。“当时,区、街邀请了一批批专家学者走进西兴古镇进行调研,建议古镇不走商业化,保持‘原汁原味’的保护基调。”王利军说,那时,城区发展刚刚起步,经济条件还不宽裕。“我们先从文化挖掘着手,跑档案馆、图书馆,收录整理涉及西兴的诗词,先后编印了《西兴镇志》《西兴古诗百首》《西兴历史故事》等书籍。”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浙东运河-西兴过塘行码头成为其中一个重要遗产点,古镇也完整保留了清末民初的格局。而为了加大文化传承与保护,西兴街道还打造了“诗路声音博物馆-西兴馆”,推出“游钱塘精华、逛西兴老街”旅游线路,并举办“从西兴出发——浙东唐诗之路”摄影活动和学术研讨活动。同时,西兴也在与区内文创企业对接,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热爱本土文化。
历史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积淀,也是城市灵魂所在。今年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抓住历史机遇,西兴将以文润城厚植城市底蕴,以水为媒深挖历史内涵,构建传统韵味与时代特色相融的文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