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人士界:
您在区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打造高新区(滨江)智能移动机器人产业先导区的建议”已转交区经信局承办,区人才办、发改局、科技局、商务局协办,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区智能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基于数字安防产业多年发展在视觉技术、感知技术等方面的深厚积累,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新技术的迭代完善和应用融合加深,我区智能移动机器人产业迎来快速发展,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占据有率不断提升。
(一)产业链条初具雏形。当前全区基本形成“上游芯片和关键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整机制造-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的产业体系,尤其在机器人产业链的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应用领域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从产业链看,上游芯片和关键零部件环节集聚士兰微、士兰微、长光辰芯等芯片企业,中控、科钛、维讯等控制器企业,道道微电子等传感器企业,海康机器人、华睿等工业相机企业,远传信息、凌感科技等人机交互系统企业,虹软、舜宇智能光学等机器视觉企业。中游机器人整机制造环节集聚海康机器人、华睿科技、国自科技、伽智科技等智能移动机器人整机企业;下游系统集成环节集聚远传信息、瓿达、维讯、易思维、深度视觉等一批系统集成应用企业。
(二)企业竞争优势明显。2022年,全区12家机器人规上企业实现产值77亿元,机器人产值超亿元企业共7家,其中超过10亿元企业2家、4-10亿元企业3家,海康智能科技(海康机器人子公司)年产值将近40亿元,海康机器人年产值超14亿元,华睿机器人年产值近8亿元,景业科技、国自机器人年产值超4亿元。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在移动机器人的本体制造、调度系统、视觉、应用软件及算法等方面各具优势,如海康机器人的AMR安全控制器获颁全球首张SIL功能安全认证;华睿科技在嵌入式软件、识别算法、导航定位、调度及运动控制等技术领域处于业界领先水平;国自机器人是全场景智能导航、多智能体调度、柔性协作与交互等移动机器人核心前沿技术的开拓者和领航者。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在服务机器人领域,阿里、网易等龙头企业积极布局医疗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领域。
(三)创新生态不断完善。我区拥有北航创新研究院微电子与信息材料研究中心和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研究中心、浙大滨江研究院智能医疗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杭电滨江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其中北航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研究中心聚焦智能机器人操作系统、机器人高性能控制器等方向,其研究的大数据分布式资源管理与可靠性保障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阿里云飞天调度系统,获2017电子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其研究的面向智能驾驶的车联网智能操作系统,已应用于神州租车实时数据管理和监控,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集聚了浙江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浙江大学-南江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阿尔法机器人国际研发中心、杭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浙江省移动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企业创新平台,滨江智造供给小镇承接了景业科技、国自机器人等项目落点建设。
二、发展不足
整体来看,我区智能移动机器人产业具备一定发展优势,但是在产业影响力、企业规模力、生态引领力、空间承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一)产业链条仍待优化。在产业链上游的减速器、控制器及系统、电机传动、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先进基础工艺、整机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等产业核心关键环节发展较为薄弱。依赖于上海、深圳、江苏等地的核心器件供应,也导致本体制造企业发展受限,产业协同发展不够强。此外结构件、辅料等一般部件的本地配套率也有待提升,同时缺少促进产业发展的第三方机构,如标准建设机构、检测机构等。
(二)规模效应有待加强。从企业规模来看,缺少大体量的制造机器人本体企业,除海康机器人和国自机器人等,其他均为小微型企业。从所生产销售的产品类型来看,大多数为智能物流服务机器人。近年来,虽涌现一批创新企业,但大都处在初创期,企业规模小、创新成本高、市场推广难。长期来看,区内“散、小、弱”民营企业较多,核心技术未来可能是阻碍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人才融资有待完善。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企业缺少高层次技术带头人,制约技术创新发展和重大项目攻关突破,同时高技术含量产业工人长期稀缺,低端劳动力供给不足。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难,缺乏融资渠道和品牌打造能力的“小而美”企业融资和发展更难,在机器人产业高投入的研发需求之下,单靠企业自身的资金往往难以满足。
(四)空间承载力待扩容。全区目前可用于机器人小试中试和批量化生产的专业场所空间缺乏,不利于机器人产业发展。区内现有产业园区主要定位为初创型企业研发、运营空间,缺乏中试小试的试验场所,企业孵化毕业后外溢现象明显。滨江智造供给小镇仍处于项目加快建设阶段,尚未有匹配产业发展的成熟物业空间,当前时期难以支撑产业集聚。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精准引育,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链
一是瞄准上游缺失环节,优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围绕区内缺失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企业,适当加大对机器人产业链上游企业的招引力度,深化产业链全球精准合作,精准招引一批具有竞争力优势、乘数效应的标志性引领性机器人产业项目,集聚一批机器人“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补齐产业链短板。
二是瞄准优势领域,打造全国工业移动机器人头部阵营。抢抓未来移动机器人产业千亿级规模蓝海和视觉技术、感知技术和机器人应用等技术融合趋势,深度挖掘杭州长光院、舜宇光学、凤凰光学等分支机构潜力,结合海康、华睿、国自等头部移动机器人基础优势,重点发展具有技术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产业链长的移动机器人产业,发挥滨江区数字经济基础雄厚优势,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项目系统集成水平以及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瞄准未来引领领域,谋划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发展仿生机器人、协作型机器人等未来产业领域。依托网易、远传、易思维等企业,加速AI技术在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广度与深度迅速扩展,促进人机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快发展协作型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重要创新方向。加速仿生机器人等新兴方向创新活跃,促进服务机器人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迈进。加速深度学习算法训练等技术融合发展,增强特种机器人灵活性、智能化和适应性能力。
(二)服务创新,完善更具耦合力的机器人创新链
一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聚焦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北航大数据科学与脑机智能研究中心、杭电滨江创新中心、公安一所等创新服务平台,协同联动产业链相关企业,推进移动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轻量化设计、多机器人协作等机器人共性技术,着重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人机自然交互等前沿技术,围绕企业关键技术需求,搭建线上线下成果转化对接平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
二是建设人才队伍培育服务平台。建立符合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人才实训基地,支持第三方行业组织、企业与高等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运用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制度,通过实际项目锻炼基础、中层技术人才,重点培训面向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对培训合格的专业人才由相关机构出具资格认证,营造有利于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深化区内企业与浙大、浙工大等高校合作,鼓励区内科研机构建立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培养具有综合学科背景、兼具产品设计能力和项目统筹能力的高级工程型人才。
三是强化融资支持服务平台。以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为牵引,整合社会金融资源,联合区内骨干企业,共同设立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内机器人新技术研发、新产业孵化。吸引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支持通过并购重组,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以数据资产为核心的抵押、担保、评估等大数据金融业务,加强直接融资服务以及授信战略协议、专属信贷产品等金融创新。
(三)协作链接,打造机器人产业链融合发展生态
一是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整机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围绕产业链协作联动,推动结构件、辅料等配套企业集聚。承接省、市“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办好省数字安防产业链专场活动、市智能物联论坛等活动,推动区内机器人企业与省、市上下游产业交流互动;打造“滨江芯 浙江机”特色活动品牌,搭建立足浙江,覆盖长三角的“芯机联动”系列活动,推动芯片设计与机器人企业协同发展。
二是鼓励头部企业带动发展。支持头部企业与区内高校、科研平台、产业链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创新联合体,围绕机器人市场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强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驱动器和高性能控制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和质量攻关。鼓励机器人核心中游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等产业链资源,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及跨界融合,加快培育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优、发展效益好的优秀领军企业。
三是组建机器人产业战略性联盟。以联盟的大组织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技术、标准、产品、人才、资本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行业标准体系研究,健全机器人标准体系,开展机器人功能、性能、安全等标准制修订,加强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和标准应用推广。推动检验检测、计量、认证、实线、试验、生产等环节通用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同时共享产业链资源、共享市场资源,减少产业内部内耗现象。
(四)场景驱动,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
一是打造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加速智能机器人在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广泛应用,支持以智能搬运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叉取机器人、配送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慧物流机器人打造一批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在服务业机器人领域,重点支持医疗、康复、家政等领域打造一批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在特种机器人领域,重点打造核工业系列典型示范应用场景。
二是开发一批新兴应用场景。鼓励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5G、VR等新技术,提升机器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拓展柔性灵活的制造场景,鼓励围绕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产品生产以及使用维护中的场景需求推出创新解决方案。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推动发展智能公共服务机器人、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加快无人配送、智能陪护等新兴产业赛道衍生发展。在特种机器人领域,重点面向救援、深海、极地等开发新应用场景。面向新兴应用场景,支持一批机器人产品率先应用示范,推动优势机器人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三是加大机器人推广应用及补助。对于列入省级首台(套)新产品目录及首购创新产品目录的机器人产品,按产品年销售额的一定比例给予生产企业一次性奖励,对购买机器人产品的本地企业,按设备购置金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等。建设“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开展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供需对接活动,推动机器人产业科技成果规模化应用。发布机器人重点技术和产品推广目录,推广线上应用展示样板间。
(五)地标打造,营造机器人产业发展浓厚范围
一是打造机器人产业地标。谋划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平台,依托杭州智造供给小镇打造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吸引机器人相关企业、科研机构、专业化评测等落户,给予符合条件、有需求的高增长机器人企业以用地、排放指标等要素保障。推进工业综合体开发建设和街道工业园区提升改造,盘活一批存量生产测试厂房资源,探索机器人垂直领域工业综合体,保障优质机器人企业发展空间,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二是建设“机器人+”应用体验中心。推动体验中心建设,让机器人产业发展更可感可触。依托用户、机器人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建设家用、商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场景化应用体验中心,提升用户体验,扩大产品消费和推广。依托用户、机器人企业和第三方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具备机器人应用技术标准试验验证、质量检测、创新孵化等能力的试验验证中心,加大应用数据积累,提升机器人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易用性等水平。
三是营造机器人产业发展氛围。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机器人场景应用展示和交流合作平台,充分运用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搭建更多交流合作载体,引入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展览、大赛等,开展机器人创新大赛、高层次机器人专业论坛、技术对接会等,常态化举办宣传推介活动,吸引区内外企业、专家开展互动交流和合作对接,提升高新区(滨江)机器人产业的影响力。
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区政协三届二次会议1025号提案内容:提1025_关于打造高新区(滨江)智能移动机器人产业先导区的建议.doc
杭州市滨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滨江区人才办
杭州市滨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杭州市滨江区科学技术局
杭州市滨江区商务局
2023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