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平代表:

您在区政协三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规范治理学科类培训的建议”已转交我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1.我区课后服务现状:“双减”以来,为进一步满足学生课后服务需求,本着“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原则,滨江区各中小学结合各校实际,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1+X”(基础托管+素养提升)课后服务课程体系。“1”基础托管主要由班级语数英任课教师担任主管教师,学生完成作业、自习,教师进行答疑解惑。“X”素养提升课程主要由以下三种形式构成:一是学校根据各学科教师专业所长开设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兴趣提升课程。二是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由校外优质兴趣类机构定期进校园开设相关兴趣课程。2022年我区为全省第一个启动非学科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区域,筛选出184个机构(公益组织)386门课程供学校选课,24个小学(校区)中的21个学校有校外培训机构入校园。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校外培训机构数总计239家(累积重复计算)。三是学校利用社会资源如社区、社会机构、家长学校等资源,开设科普、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如春晖小学根据不同学段分层设计体艺拓展、综合实践、科技创新、国际视野、校本特色课程大类;钱塘实验小学通过“借力·借助·借智”校外资源,打造体育精品俱乐部,开设快乐成长《父母课堂》(安全教育、职业教育等),并与高等院校如浙江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合作,引入教师开展艺术类指导;滨江实验小学利用其独特优势,与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滨江分中心合作开展课后服务,成效显著;滨和中学整合社团活动与课后服务,打造课后服务“体质提升、社团拓展、博闻天下”几大板块,做好课业负担“减法”和学生全面发展“加法”等。

自2022年9月起,滨江区教育局推出一站式课后服务数字平台“滨乐通”,实现在线开课、排课、报名、缴费等智能化管理。目前,全区小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为82.61%;初中生晚自习参与率为76.37%;全区小学教师课后服务参与率为93.5%。初中教师课后服务参与率94.3%。

2.下一步工作:区教育局将通过对课程、监管、评价的三维提质,有效推进课后服务管理质量的迭代升级,提升新一轮课后服务的整体质量和运营效率。一是课程提质,结合需求扩大供给。学校通过调研记录学生学习兴趣和选课需求,根据摸排数据预设开班门类与班次,集纳五类校内外资源(教师资源、职工资源、家长资源、机构资源、社会资源),通过“内引外联”的渠道扩大课程供给能力,升级课程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学习成长需求。二是监管提质,加强课后服务规范化建设。区内各学校针对课后服务准入方面严格把关,对相关机构办学资质、教学人员专业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实行常态监管固化流程,校内校外师资力量同样高标要求,不迁就,加强每日课堂的常规监管,设置校长信箱或回访电话,调查了解反馈具体的服务需求,了解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满意度情况,监管课程实施动态。三是评价提质,数智平台优化课后服务评价。依托非学科机构遴选和“滨乐通”平台,家长、教师可以即时进行课程评价,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管理闭环。部分学校也建设自己的课后服务“资源中心”,从学科分层、学科特色、跨学科特色三个维度,建构“建-研-用-评”驾驶舱,让管理管得轻松,让老师用得方便。通过健全评价机制提升推动课后服务质量升级,降低家长对校外培训的需求,对校外培训作出更理性的选择。

二、加强家校沟通

1.我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状:为建立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体系,健全部门协同联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共建共治机制,滨江区进一步提升学校育人能力、家长育儿能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一是成立滨江区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和家长学校,早在2009年5月,滨江区在社区学院率先成立了区家长学校总校,把家庭教育纳入社区教育体系。2016年4月,区家长学校总校开设了“滨江区家长学校大讲堂”,旨在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和支持协同育人工作。如滨江区教育局和区社区学院联合开发的“暖心立交桥——滨江区心理健康教育家长96课”,并在智慧教育平台上上线配套的微课程,让家长学习、交流。二是发布并试行《滨江区中小学、幼儿园家委会公约》(试行稿),从提供学校管理建议、协助参与育人管理、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助力保障家校活动几个方面做出规定与要求;公告明确家长志愿者岗位设置、参与次数和职责;发布家庭教育、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三是充分利用学校党建资源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组织教育局下属学校党组织书记“进社区”,定期参加社区党委工作联席会议,踊跃建言献策;整合社会资源,成立科技教育大联盟,全力打造“智慧同城”框架下的家校社美好融合新范式;引导、组织开展假期亲子互动活动;举办“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解读,学校招生、课后服务、心理健康等主题家长面对面交流会,为家长答疑解惑,增进家校沟通。

2.下一步工作:一是加强部门协同。加强与家庭教育牵头部门妇联的协作,联合宣传、民政、社发等部门促进家校社良好互动,为青少年儿童构建健康成长环境。进一步实施“赋能家长”家庭教育提升项目,为有需求的家长提供更加体系化的优质课程资源。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知识,宣传优秀家庭教育案例,宣传推广区域家校社协同共育好经验、好做法,不炒作制造教育焦虑,营造支持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家校社协同育人。三是落实经费保障。健全激励机制,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等形式,吸引社会组织和专业力量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服务。如2023年5月,我区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开展高品质家庭教育论坛,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成才观,引导家长把关注重心从分数转移到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上。

三、改革教育评价制度

1.我区教育评价工作现状: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深化新时代评价改革发展纲要》以来,滨江区始终紧紧围绕着教育评价改革开展研究并进行实践探索。2022年7月,滨江区确定为全省28个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全面启动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出台《杭州高新区(滨江)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稿)》。在学校评价探索方面,一是落实五育并举,建立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区内各小学均在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方面展开探索,积极落实五育并举,建立德智体美劳全要素的评价方案。如丹枫实验小学的“五力”评价系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实践力、精神力、自育力、审美力等综合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在评价中继续向上生长,向下扎根。二是实施分项等级评价,探索纸笔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科基础知识及关键能力的学习与过程表现设立分项进行等级评价,引导师生和家长淡化横向比较,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提升。三是完善日常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呈现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用课堂参与、随堂练习、课后作业、活动体验等方式评价与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探索以数字化改革赋能教育评价的减负增效。学校尝试以大数据赋能学生综合评价,以场景导向,绘制学生成长画像,实现及时评价、过程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做到“时时能评”、“人人能评”,为教师评价减负增效。

2.下一步工作:滨江区整体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评价工具,形成全区域100%全覆盖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基础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成长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高阶思维能力、社会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发展。以学校为单位形成数据驱动的校际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解决方案,区域教研、评价力量共同推进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客观总结区域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规律,不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指导交流,确保评价正确方向,完善评价内容及体系框架,借助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力量强化技术支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

杭州市滨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西兴街道办事处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长河街道办事处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浦沿街道办事处

2023年5月15日

联系人:罗钊雅    联系电话:8952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