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分局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打好“亚运攻坚仗”这一年度重点任务,以“136”主题攻坚活动为抓手,以“赶考”姿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

今年,我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获2022年度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区、五水共治“大禹鼎”、“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

一、环境质量状况

(一)大气环境质量

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2.0%,PM2.5平均浓度28.0µg/m3,PM10平均浓度54.0µg/m3,臭氧平均浓度171µg/m3。

(二)水环境质量

我区省控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市控断面平均水质为Ⅱ类,达到考核目标要求。

(三)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全面开展疑似污染地块调查评估与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得到规范化处置。

(四)生态环境风险

我区未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险废物和放射性污染事件,未发生因环境污染引起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二、2023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做好“加试题”,高标准完成亚运保障工作

一是优化保障方案。印发《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滨江区环境质量保障实施方案》和四个子方案,编制《杭州市亚运会奥体中心环境质量保障“一馆一策”方案》《滨江区迎亚运生态环境信访攻坚方案》等各类专项方案。

二是落实精准管控。加强对汽修、喷涂、包装印刷等涉VOCs重点监管企业现场管控,完成八轮核查,督促40家汽修企业落实“白天不喷涂”承诺。加强涉水巡查,对重点污染源、重点风险源、核心水域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开展全面巡查,实现点位全覆盖。

三是推动绿色亚运。谋划绿色场馆建设行动、绿色环境提升行动、绿色能源供应行动、绿色交通升级行动、绿色生活推广行动、亚运碳中和行动和“无废亚运”建设行动等6项专项行动。

(二)做深“基础题”,高水平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做好精细化管控,落实问题发现-及时整改-有效反馈闭环机制。提前完成年度治气任务,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源头替代项目1家,VOCs治理低效设施升级改造3家,安装废气治理设施用电监管模块1家,非道路移动机械替代11台。

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建章立制,编制《2023年滨江区“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任务书》《滨江区入河入江排污口排查整治实施方案》《滨江“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长效运维工作方案(2022-2025)》《滨江区智能雨污分流装置长效运维工作方案》《白马湖蓝藻水华防控暨水质安全保障方案》等,提升治水工作规范性。

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创建无废细胞60个。成功举办杭州市“无废学校”现场会,我区“无废学校”创建获评2022年度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最佳实践案例。制作浙江省无废卡通形象绿芽儿表情包三套,并上线推送。通过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达到三星评估标准,荣获“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

(三)做全“综合题”,高质量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一是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进136主题攻坚工作,牵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每月调度指标完成情况。

二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积极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做好冠山社区、东信社区、襄七房社区三个低(零)碳试点社区赛马评估工作,我区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名单。完成全域全物种生物多样性调查。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地。

三是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推进“黑匣子”智慧监管试点,完成1家垃圾焚烧企业、5家汽修喷涂企业黑匣子及用电监控设备安装,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

三、存在问题

(一)地表水省控断面水质还不稳定

我区省控断面平均水质为Ⅲ类,市控断面平均水质为Ⅱ类,达到考核目标要求,但5-8月风情大道省控断面溶解氧未能达到Ⅲ类标准,水质出现波动。

四、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分局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以美丽杭州建设为抓手,合力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推进美丽杭州考核。积极对接市级牵头部门,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强化部门统筹、压实部门责任,确保完成各项考核任务。

二是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基础上,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工业园区创建,积极对接研究创建可行性,进一步助力国家高新区考核工作。

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在全域、全物种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基础上,开展生物多样性补充调查,进一步摸清家底,形成区域生物多样性名录。

(二)以污染防治攻坚为抓手,聚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利用数字监测网络实施大气精准、科学管控,健全扬尘精细化管控机制,提升督查、巡查、检查力度,推进挥发性有机物防治水平,持续提升推进工业废气治理。

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有序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质增效工作,做好长效管理运维。推进“数智治水”进程,加快治水云平台和智慧管网等数字系统的迭代升级,实现治水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场景化。

三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深化“无废城市”创建,推动“无废学校”全域覆盖工作,在三星级“清源杯”的基础上迭代升级,力争四星级“清源杯”。

(三)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奋力谋划绿色发展蓝图

一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试点。以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区为牵引,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为重点,以交通和建筑为协同试点,强化减污降碳技术创新,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以双碳产业联盟为纽带,推进双碳技术的转化,打造双碳产业链,积极争取碳期货交易所落点。

二是打造绿色低碳示范标杆。以数智平台为依托,优化生产和生活循环利用模式,实现源头减量,树立节能降碳试点示范标杆。强化低碳数智楼宇建设,打造绿色低碳办公楼宇示范区。

三是激发环评审批改革成效。深化“规划环评+环境标准”清单式管理改革试点,持续推进区域规划环评修编工作,积极保障省、市、区重点项目、有效投资项目引进和推进,重点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实验室级生产项目环评审批改革,服务一批绿色发展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