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日报》推出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杭州有礼》推荐了长河街道的“一抹蓝色”。

在长河街道晶都社区晶匠天地,你是否闻到过一股草木味的染料清香?你是否看到过展架上的蓝色布偶、香囊等物件?在长河老街市集你是否看到过造型颜色独特的蓝色挂件、帆布包、丝巾?它们来自于一道传统工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板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品,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蓝印花布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制作工序复杂,需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千百年后,这一凝聚着古人美学智慧的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在与其它印染技艺的结合中,制作出新的样态。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长河人重要的民间资源,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了传承这项技艺,晶都社区从去年开始就邀请滨江区区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朱红芳团队来授课,并在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等地开课,定期教授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知识。

去年亚运会期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制作产品被选调参与杭州亚(残)运村文化活动,朱红芳受邀教授国际友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这抹“中国蓝”闪耀在了国际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