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高新区(滨江)基层委员会:

您在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研究建立‘突发事件众志协同平台’提高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的建议”已转交我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区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滨江区位于钱塘江下游南岸,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滨江区境内地势平坦,除回龙山、冠山、紫红岭等少量低山丘陵外,均为钱塘江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土平原。潜在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洪涝、暴雨、暴雪、高温、雷电、雾霾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历史上有两次较大自然灾害事件,1997年遭遇“7·9”洪水灾和2010年因暴雨导致美女山公墓塌方,大部分是因降雨量大且集中导致。

二、我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滨江区严格落实防汛防台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区长为指挥长、常务副区长为副指挥长的防汛防台责任体系,落实“区领导包街道、街道领导包社区、社区干部包户到人”三级包保责任制。高效运行“1833”联合指挥体系,当气象台启动高等级预警或应急响应期间,指挥部8个风险研判小组开启会商研判、指挥调度工作。我区已建立气象、地质灾害预警叫应联动机制,高等级预警期间叫应叫醒各级防汛责任人。按照“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改不止”要求,建立隐患排查整改闭环机制。

(二)完善灾害信息监控。现我区已接入城市内涝模拟系统,结合气象、河道、管网物联设备,利用预测模型和设立自然灾害阈值告警,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科学预判和实时预警告警,增大对自然灾害事故的监测覆盖面,及时掌握降雨期间可能产生的内涝区域,提高精准度、时效性,增强决策指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灾害防范和应急响应能力。我局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内含预警信息发布模块,当气象台发布橙色、红色等高等级预警信号或启动防汛防台应急响应时,通过系统向区内群众发送安全风险提醒短信。同时我区现场指挥部建设过程中已配备5G单兵40部,实现与区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及时掌握灾害现场情况,发布工作提醒和相关工作指示。

(三)加强队伍应急联动。我区已将街道、行业领域救援队伍和民间救援力量数据纳入局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当灾害发生时,以灾害点为中心分级统筹调度周边政府力量、消防力量和社会民间力量,提高救援效率。其中,所有参加救援的民间救援力量由应急部门统一调度,提高救援效率。按照应急管理工作要求,每月将组织相关单位参加市每月不同主题随机拉动,做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应急队伍联动和物资联动,形成合力,保证应急处置工作有序、高效。

(四)强化专业决策支持。结合城市安全值班值守工作,根据专班运行规则进一步完善局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值班模块,将区政府值班、轮班单位值班、应急值班、各成员单位值班有效融合,强化指挥调度的时效。同时将辖区内不同领域应急专家纳入局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专家库,按照事件类型协调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决策,提供专业支持,及时做出正确应对。

三、数字化系统在我区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的作用

局应急指挥系统最初设置了气象信息、防汛排涝、视频监控、应急指挥、应急资源五大模块,基本能够实现事前监测预警、事中指挥调度、事后复盘评估功能,为指挥决策提供数据上的支撑。此次按照提案建议,我局以突发事件众志协同为出发点,以提高突发灾害应对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系统功能。针对建立灾害数据信息在线监控,系统中融入视频监控和短信预警发送功能,接入全区18000余个监控摄像头,无死角覆盖全区所有区域,对重要风险点位AI视频智能分析,及时发现受灾对象并进行定位,提高了对灾害局面的监控能力。针对建立在线救援统筹响应机制,建立了救援队伍响应机制,将社会民间救援力量纳入全区救援体系并录入系统,系统定位受灾对象后,可以梯次调度周边救援力量参加抢险救援。针对建立跨区域在线决策和指导机制,在系统分类分层建立专家库,吸收省市区政府部门业务骨干和社会行业领域救援专家,建立专家工作制度,提供决策支撑。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局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还不够完善,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在信息获取、数据融合、突发事件信息共享、现场协同、自然灾害应急处置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改进。

五、进一步完善的工作打算

下一步工作中,我局将结合委员建议及当下应急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现场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物资储备,强化应急力量准备,优化完善局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全面解决相关问题,总结、归纳、落实代表建议内容,强化办理工作成效。

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滨江区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