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新区(滨江)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和市委市政府“两场硬仗”、“冲刺2万亿”等重要决策部署,切实抓调度、强产业,保空间、优服务,稳定企业发展预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获省政府“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督查激励;勇夺“浙江制造天工鼎”,综合排名全省第一;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连续五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保持全省首位。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1.打造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双引擎”。 一是坚定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区”。发布《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7年)》,三季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获评全省五星工程。二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巩固工业大区引领优势,连续四年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保持全省第一、第二位。积极争取示范试点,“滨江区+泰顺县”结对入选省制造业促共富示范创建,“产业链‘链长+链主’协同生态提升”入选省一号开放工程试点。三是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推进重大制造业项目早拿地、早开工、早纳统,努力克服亚运对在建项目的影响;推动18个技改项目新增入库纳统,全年区本级工业投资增速10%、制造业投资增速7%。

2.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方面先进制造集群省域争先创优。集成电路集群获“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专项财政激励资金2700万元,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机器人分别入选第二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另一方面打响区块特色产业地标品牌。迭代发布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新政;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培育数、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创建数、省级数字工厂标杆企业认定数等均居全省第一。全市率先举办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与应用全域开放试点先行区启动仪式。加快数字技术向高端装备领域延伸融合,宇树“机器狗”、大丰数艺“火炬塔”等硬核科技在亚运亮相,新增省级首台(套)装备11项,保持全省第一。

3.聚焦优地优用,加快推进产业项目落点开工。一是抓好产业项目推进。保障优质企业发展空间,优化调整供地标准和节奏,累计摘牌9个产业项目,出让工业用地356亩;落点21个产业项目,实现开工产业项目24个。二是盘活存量土地空间。优化存量用地管理,力求“有限空间无限发展”。冠山数智产业园完成33栋厂房改造,长河工业园三期完成改造。6个提升改造项目开工。三是推动供楼供地并举。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实施“供地”与“供楼”双轨并行,聚焦不同产业业态的差异化诉求定制建设。有序推进一至四期设计建设工作,加快研判五期、六期建设方案。

4.持续焕发企业培育动能。一是优化优企摸排机制。从优质企业走访摸排1.0横向覆盖到2.0纵向聚焦,有序做好规下企业跟踪和小升规梯度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9家。深化开展“百名干部助百企”, 227名干部累计走访服务3450家次,解决问题1992项,相关案例获省市媒体宣传。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印发《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修订瞪羚政策实施细则,统筹资金、空间、金融、人才、服务等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新增国家“小巨人”21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0家,累计数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推动园区专精特新发展,华业科技园、万轮科技园入选全省专精特新产业园(创建)名单,全市第一。三是深化增值服务改革。强化产业协作,建立“企业家见面日”等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由区领导牵线搭桥,组织开展自动驾驶、新势力品牌等十余场产业对接专场活动;持续开展产业链“百场千企”对接会、芯机联动”技术对接会,累计举办188场对接活动,参与企业数5100家。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高新区(滨江)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充分认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基调,坚持“深化改革、强基固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化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积极构筑“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两大核心动能,以大区担当多做贡献。

1.全力推进数字经济与新型工业化齐头并进。一是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优化专班运行机制,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健全数字产业服务能力,力争数字楼宇、数字园区培育创建省市试点。二是争取上级试点落地、资源支持。紧盯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省政府督查激励等,做好国家产业基础再造专项揭榜挂帅,打造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共富示范样板,在“多线并行”的情况下“弹好钢琴”,全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三是推动数字化产业化双向赋能。高水平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坚持数字技术赋能向外输出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工程、云平台服务商全面融入“智改、数转、网联”,为杭州打造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标杆贡献力量。

2.全力开展五大产业生态圈培育。一是做细产业领域发展赛道。重点聚焦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主攻视觉智能与网络通信、集成电路、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大力探索培育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全域智能网联车辆道路测试与应用开放试点,不断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二是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地标。以“链长制工作”为抓手,强化“链长”牵头服务、“链主”引领带动。深化创建集成电路、数字安防与机器人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打造“中国视谷”核心区产业标识,争创国家软件名园和全省高端软件产业集群核心区。三是做强区域辐射带动赋能。做强产业策源地,积极发挥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向外输出产业,落实 “一区多园”新机制,加快在建项目产能释放,加大联合招商力度,努力促成更多重大制造业项目等落地合作园(区)。

3.全力盘活存量制造业产业空间。一是在新空间保障上推动多措并举。探索拓展产业空间保障新路径,实施供地供楼并举、工业商业并推的空间保障思路;在实施工业上楼和研发总部集聚的基础上,推动以供楼为主解决一批腰部企业空间需求,加快第一工业综合体开园运营,实现土地资源精准匹配。二是在建项目上持续关注。加快开工大设施西翼、迪普科技等项目,提速建设浦乐实业西、白马湖实验室等项目,建成富芯半导体12英寸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等项目。三是在存量用地上分类施策加速盘活。 坚持“以收为主、收整结合、兼顾提容”原则,加速推进老旧园区连片改造,释放一批大层高、高承重的生产厂房。

4.全力做优企业服务迭代升级。一是完善服务长效机制。强化工作协同,充分利用好“部门、平台街道、产业社区、网格、暖企小站”五级架构体系,优化平台街道经济工作考核评价,强化业务本领,打造坚如磐石的企业服务战斗堡垒。二是建强企业发现网络。动态掌握增量优质企业纳入跟踪视野,扩大专精特新企业储备库;聚焦“工业+科技”融合发展,从知识产权等技术维度挖掘优质创新型企业,推动“规上企业高新化 高新企业规模化”。三是深化增值服务质效。持续开展“百场千企”产业协作活动,谋划召开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深度行、企业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会等对接活动,持续打造“芯机联动”全省品牌。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鼓励海康、大华、新华三、华为等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优化本地“一清单”,以数字技术赋能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