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杭州市滨江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八八战略”20周年,也是杭州举办亚运盛大赛事之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六次全会部署,聚焦省委三个“一号工程”、省政府“十项重大工程”和市委“两场硬仗”,奋力实施区委“136”主题攻坚活动,自觉扛起“经济主力军、亚运主战场”的责任担当,全年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惊艳世界,“一园三谷五镇”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擘画,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顺利起航,奋力开创“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新局面。

表:202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名称

2023年

建议目标

2023年

实际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确保5.0%,

力争5.5%以上

8.0%

2

固定资产投资

力争6.0%

7.9%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0%

12.8%

4

新引进人才数

4.0万人

41029人

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5.6%

6

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力争10%

10%左右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主要指标保持韧劲。坚决克服“三种思维”,扛起经济强区责任担当,奋力交出全年经济高分报表。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7.9亿元、增长8.0%,总量保持全市第三,增速全市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883.4亿元、增长7.0%,总量全市第一、增速全市第二;服务业增加值1543.4亿元、增长9.2%;实现财政总收入462.5亿元、增长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2.1亿元、增长12.8%。

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出台总部经济政策,获杭州市认定首批总部经济企业99家、列全市第一。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跨境支付、便利化数据跨境流动等7项制度创新成果获省市示范推广,上线全国首个3C免办备案系统,在首批12个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量化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综合得分位列全国第一。高质量推进外资外贸扩量,全力开展“双百双千拓市场”行动,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3亿美元。

重大项目扎实开展。全年完成含合作区(园)固定资产投资393.4亿元、增长7.9%,其中:工业、高新产业、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1.9%、22.1%、20.5%。创新打造“天堂硅谷·投资e平台”,搭建五大应用场景,实现项目全集成、过程可监管、趋势可视化。全年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48个,项目落点21个,摘牌9个,开工24个。省“千项万亿”项目完成投资25.6亿元、完成率136.6%,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01亿元、完成率241.9%,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1.3亿元、完成率189.2%,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投资。

亚运保障圆满完成。紧紧围绕“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滨江印记”目标,完善组织架构体系,筹备期搭建“一办两侧一督查”架构,战时运作“一中心八领域十专班”指挥体系,深入推进亚(残)运会服务保障工作,有力保障火炬传递安全有序成功、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惊艳世界、三大场馆1144场赛事圆满收官,外事礼宾工作实现“零差错”,赛事通勤“零延误、零投诉、零事故”。高标准保障“两个亚运”同样精彩相关做法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向世界展示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国际体育盛会。

二、产业体系日益优化

数字经济持续领跑。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召开全区数字经济创新提质推进大会,启动建设浙江省半导体签核中心。“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有序推进,集成电路集群入选第一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数字安防与网络通信、机器人分别入选第二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勇夺首批浙江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综合排名全省第一。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连续稳居全省首位。

产业平台能级提升全面拉开“一园三谷五镇”产业发展新格局,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获得市委市政府发文实施。“中国视谷”核心区加快建设,设立30亿规模产业基金;“国际零磁科学谷”五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中国数谷”建设快速起势。物联网小镇基地入选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和工信部首批基地创新实践(全国6个);互联网小镇成立跨境电商数字赋能中心、跨境电商研究中心;创意小镇被命名为第七批省级特色小镇;江北科技园全年“北企南迁”318家;智慧新天地完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加快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持续深化“一区多园”模式,新落地德博曼智能家居、芯通半导体、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等产业项目12个,总投资114.3亿元;富芯一期顺利投产。

产业空间加快拓展。坚持供地供楼并举,出台《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工业综合体入驻办法(试行)》,加快推进一至四期工业综合体建设进度,启动谋划五期六期方案,其中第一工业综合体项目已完成第一批企业产权交易,入驻觅睿科技、梅清数码等12家企业。长河工业园一期引进生物医药、机器人等领域的优质企业,长河工业园三期完成立面改造。深化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新增工业机器人154台、实现规上工业企业上云覆盖率100%,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政策助力两业融合。持续迭代“1+X+N”政策体系,第一时间发布“抢抓先机拼经济稳中求进开门红”政策32条、制(修)订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专精特新等专项政策,下达区级惠企产业资金62.33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56.14亿元。两业融合步伐加快,连续三年入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首批认定的浙江省数字工厂标杆企业数均列全省第一。网易、阿里、新华三等6家企业获评国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拥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7家、占全省81%,累计新增两业融合领域从业人员超过13200人。

金融赋能持续增强。深入推进凤凰计划行动,新增上市企业3家,累计上市企业72家、总量居全省第一;储备过会企业1家、报会企业5家、辅导期企业24家,上市后备企业超百家;另,中控技术在瑞士交易所上市,成为区首家通过GDR(全球存托凭证)进行海外融资企业。修订政府产业基金管理办法,新设产业基金合作子基金8只、规模37.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1.4亿元。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探索开展“滨纷星期三”和“江南凤凰营”等投融及培训品牌活动,全年举办各类金融活动230余场,对接服务企业1500余家次,为企业解决资金需求超百亿元。

三、科创引领持续凸显

人才强区纵深推进。深入实施“天堂硅谷人才”五大行动,制定新一轮“5050计划”、区级人才分类认定等人才新政,持续打响“滨江国际人才节”、“天堂硅谷精英沙龙”、“HI TECH”、全球青年创新大赛等高新人才品牌。新引进“5050”人才项目60个,新引进大学生超4.1万人、列全市第一,新认定市级E类以上人才5693人、区级人才754人。实施“才链全球”计划,加大海外引才力度,顶尖人才引育取得新突破,新入选省顶尖人才项目2个,新入选各级人才计划专家58人。

创新平台量质齐升。深化“1+2+6+N”创新平台建设,极弱磁大设施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首个交叉研究平台基建项目、白马湖实验室总部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大设施研究院获评市级一级科研机构。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经血管植入器械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落地。浙工大网络安全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滨江创新中心使用。白马湖低碳节能技术、滨创低空立体交通系统入选市概念验证中心。南部科创中心分基地落地,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投用。

创新主体加快壮大。重塑企业服务“1+3”工作机制,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小升规”入库企业39家,新认定瞪羚企业264家;新认定国高企51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省隐形冠军4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10家,国家单项冠军、国家“小巨人”、省隐形冠军、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认定数保持全省第一方阵;新增科技领军5家、科技小巨人13家,均居全省第一。新设企业2.07万家、增长23.5%,数量排名位列全市第一。  

创新生态加速形成。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10%左右、居全省第一。连续三年获省“科技创新鼎”,创新指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均位列全省第一。锚定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目标争先创优,优化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新获批省级创新联合体2家、市级以上研发载体145家,省级研发载体累计638家、居全省第一。孵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新设省级以上孵化器10家,居全省第一。新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市级众创空间1家,全区市级以上孵化器达95家、列全省第一,众创空间达37家。

四、重点改革深入推进

改革成果可圈可点。锚定“全省优秀,全市第一方阵”总目标,“营商环境无感监测指标”持续位列全省第一序列,形成了一批有滨江辨识度、显示度的改革成果。知识产权集成服务改革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受国家、省市推广,入选全省最佳改革案例。标准“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项目入选2023年营商环境“微改革”项目。数据要素改革全省增值化改革入选“一市一品”特色亮点项目。“拿地即开工”等3个改革案例在全省“竞跑者”刊登。数字化改革迭代提升,“基层治理要素E排查”“海归浙里”“一网统管”“上马石”等一批特色应用获省市优秀案例。

改革攻坚有序推进。召开全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大会,发布《杭州高新区(滨江)关于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若干意见》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九大专项行动》。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成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上线运营“滨好办”,打造一核多点全覆盖的“1+6+X”服务矩阵,在全省率先发布《现代产业社区与服务规范》,推动现代产业社区建设,6个首批试点暖企小站先行探索,推动增值服务向园区楼宇延伸。探索“沙盒监管”“企业信用信息自主承诺公示”等新型监管模式,有效运行《直播电商合规指引》等规范。深化国企改革,基本形成“1+2+N”制度体系,立牢国企制度建设四梁八柱。被授予首批长三角国家高新区党建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践基地。

抢抓数据要素赛道。落地揭牌杭州数据交易所,首创首发“数据合规流通数字证书”,落地省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场景,全国首批数联网接入一体机交付投用,初步构建“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和数据要素治理体系。成功举办“中国数谷”揭牌及系列峰会活动,成立数据产业联盟,数据要素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五、城市建设迈入新阶

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发布《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规划》,打造“两轴(彩虹快速路和时代大道)三片(零磁科学谷、智慧新天地和生态创意城)连两翼(智造供给小镇和视觉智能园区)”的发展体系。完成新一轮全区商业发展规划编制,启动奥体滨江国际商务区设计方案全球征集。加快零磁谷、白马湖、智慧新天地等南片区域规划建设,牵引城市建设西进、南扩均衡发展。完成滨江区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等27个规划选址及控规局部调整论证,推动公共设施布局优化。拆除违建2.82万平方米,东冠新农村拆违促进环境整体改善;全域征迁清零强力推进,完成拆迁收购15处、交地866.5亩。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提升交通便捷度,新开工道路10条、完工22条,建成过街天桥3处,改造提升44条亚运通勤道路;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4条、公交站台13个,完工白马湖单元中学地下停车场等4个项目,新增机动车泊位3746个。江南变、东冠变、协同电力隧道土建完工,中兴电力隧道、文教变、协同变建设加速推进。公厕服务大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改造重点公厕25座。

城区环境宜居宜业。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再夺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92条(段)道路修整复新,64个主题花海景观小品亮眼出圈。城市更新加速推进,13个片区“微更新”出新出彩。建成“无废细胞”60个,扩绿28万方,获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山一农居SOHO提升改造基本完工,沿江公园改造提升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全区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打造百草园、紫荆公园等网红打卡点,奥体区域夜景灯光惊艳出圈。完成安置房加梯165个单元,覆盖率达到91.3%,16个安置房小区实现加梯全覆盖。新建官河等市级以上未来社区21个,覆盖率全市第一,缤纷社区入选全国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名单并在央视新闻专题报道。

六、共同富裕提质扩面

社会保障有效改善。持续打造“安滨乐业”就业服务品牌。全年帮扶重点群体8872人次,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996人次。“西湖益联保”参保人数达29.64万人。开展护航亚运根治欠薪专项治理,“欠薪线索动态化解率”稳定保持省市前列。深入推进安居工程,续建安置房项目3个、27.5万方,交付17个、286万方,集中交房16034套、超过前5年总和,系统重塑回迁安置政策体系,5年及以上待安置户全面完成安置清零;筹集保障性租赁用房3629套(间),人才房总数达10094间,配售人才共有产权保障房632套。建设慈善服务站3个、服务点65个,实现街道、社区服务站(点)全覆盖,城市慈善发展指数保持全省第一。

公共服务优质优享。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全年新投用学校11所、完工3所、续建10所、新开工5所,新增学位11160个;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认定核查、“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督导评估;深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以名校带新校、强校带弱校等形式,推进优质教育全域化、均衡化。加强医疗资源供给,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9家,创新推出全省首家企业嵌入式卫生服务站,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达76.52%、全市第一。加强“一老一小”优质资源供给,实现嵌入式养老微机构街道全覆盖,新增微机构床位111张,实现全区574名特需老人“安居守护”全覆盖;通过首批省级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验收,累计建设普惠综合功能托育园6家,建设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26家,其中达到市级示范型标准15家。

结对帮扶成果丰硕。加强与广元朝天区东西部协作,安排财政帮扶资金39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2个,引导落地东部企业6家、到位投资11.5亿元。深化与温州泰顺县山海协作,合作共建“滨泰智谷”、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建成网易严选全国首家地方馆。统筹做好与革命老区恩施建始县、长春新区对口合作,持续开展与泗县结对合作帮扶。

基层治理不断深化。推进平安滨江建设,压茬开展3轮基层基础大排查,严防严管严控食药安全风险,持续深化运用安委会、专委会“1+12”责任体系,全面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两个一律”攻坚等行动,有效防范化解各行业领域安全风险,实现亚运期间“零失控、零滋事”,安全生产“零事故、零亡人”。夯实基层治理体系,将疫情防控“一长二员”升级转化为亚运群防群治机制。上线运行“民呼我为·滨安码”,推广“滨豆”全域积分系统。“分统式社区党建联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获中组部肯定。再获全省社会治理十佳县和全国社会治理百强县。

亚运文旅体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发布实施“文化之滨”政策40条,高质量举办国际动漫节、国际网络文学周等活动,文化产业竞争力百强区综合指数列全国第二。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个,新建改建城市书房、智慧借阅点13个。大力传承发扬本土文化,长河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开街并获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精心打造亚运“城市体验”项目,开展“从西兴出发”西兴非遗秀、浙东唐诗之路研学游等活动,全年全域旅游人次增速51%,全市排名第三,文旅市场主体增速31.79%,全市排名第三。打造区级“10分钟健身圈”,累计完成嵌入式体育设施进公园20余片,嵌入式场地面积24000平方米。推进“百姓健身房”等项目建设,建成嵌入式体育设施41片、健身苑点25处。实现“千片场地”低免开放,打造形成“场馆开放”标志性成果。

回顾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地缘政治影响,全区经济发展面临较大挑战,需要高度重视;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缺乏,一些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仍然存在“卡脖子”现象,需要重点突破;环境整治、医疗、教育、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妥善解决。


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工作举措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是续写亚运华章的首年,也是全面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的奋进之年。做好2024年工作,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践行“八八战略”,切实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最新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深入实施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加快推进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迭代升级“136”主题攻坚活动,为“两个天堂”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建议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

——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以上,其中区内投资力争300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新引进人才数4.2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经济发展稳进提质

优化政策体系新支撑。探索集成政策智能搜索引擎,落实好总部经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等现有政策,大力推进“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分批快享”,持续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度、实效性。加快制定数商企业引育政策,修订完善“1+X+N”产业政策,持续丰富政策矩阵。

释放消费发展新活力。建设一批新商业场景,全年新开业商业综合体项目3家、新增商业面积16万平方。开展“大牌名店”招引行动,着力引进商业品牌首店、高能级零售旗舰店、品牌概念店以及米其林、黑珍珠等高品质餐饮品牌。招引成长性较好的造车新势力品牌,引进一批新电商企业总部落户,招引年销售额达5亿元以上企业3家以上。谋划全年促消费活动,开展大型“Bingo”主题活动不少于2场,开展各类主题促消费活动不少于40场。

激活有效投资新动能。抓好项目谋划和储备。高质量谋划推进省“千项万亿”项目,重点围绕水利、城市管网等建设短板领域提前储备一批利当前、利长远的高质量项目。抓好项目协调推进和建设。重点加快智能物联网产品基地等8个待供地产业项目的供地节奏,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尽快开工;统筹安排白马湖片区、新天地片区等经营性用地出让计划,推动已供地住宅项目早开工、早入统。抓好上级资金争取和使用。加强向上沟通对接,做好政府专项债、城中村改造、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全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

助推对外贸易新发展。持续深化“双百双千”拓市场攻坚行动,定期召开“双百双千”服务宣传活动,全面发动区内企业赴海外开展商务洽谈、参加国际展会抢抓订单。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大力推进数字服务、数字文化、知识产权、中医药四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数字自贸便利化服务“一类事”,争取非外汇结算贸易等试点落地,持续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大力开展“国货品牌出海行动”,强化品牌培育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企业走一体化经营道路。

二、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做强数字经济引擎。围绕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智能制造化改革、软件集成化应用,全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壮大新产业新赛道,加快AIGC、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能源、量子信息等产业规模化发展。高水平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数字技术+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形态,全面推进智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入推进“两业融合”。持续培育引领省市的“未来工厂”示范样板,以数字化转型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全环节、全链条数字化升级,引导和支持新华三、海康、明度等数字化供应商积极参与杭州市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

做优产业平台载体。全力推进“一园三谷五镇”发展,构建特点鲜明、相互协同的发展格局。“中国视谷”重点聚焦打造产业标识,在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的基础上,加快视觉技术在机器视觉、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延伸拓展。加快培育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零磁医疗装备、量子传感等产业创新中心。加快投用“中国数谷大厦”,积极招引一批基石数商,推进华为杭研所模式转变,建设全省计算产业高地。优化小镇产业布局,加快实施供地供楼并举、工业商业并推,推进老旧园区“工改工”连片改造,探索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持续深化“一区多园”模式创新,完善滨萧、滨富协同发展机制。

深化科技金融赋能。优化区内企业上市激励政策,进一步打造企业上市全链条护航体系,全面调动区内企业上市积极性,新增上市企业3家,动态保持上市后备梯队企业百家以上。充分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区担保公司作用,为区内资金周转困难企业提供转贷、股权质押等短期资金周转支持;充分发挥产业扶持基金引项目、稳企业作用。以“滨江金融”四字为主题,形成“滨”纷星期三、“江”南凤凰营、“金”融零距离、“融”荟创未来四大主题活动体系,优化科技金融服务金字招牌。

三、着力增强科创能力,全力打造创新策源地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高位推进“1+2+6+N”科创平台体系由布局建设向建设运营并重转变,全力服务保障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主体开工,推动三个交叉研究平台项目建设。加快白马湖实验室建设,力争落地怀柔国家实验室浙江基地。推进区块链与数据安全、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建设。持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协作,着力培育多样性、协同性创新体系。支持科技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新认定市级以上研发载体110家以上。

全力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迭代“1+5+20”人才新政,加强“5050计划”实施力度,大力招引院士及省顶尖人才项目,力争新引进各级人才计划专家50名以上、“5050”项目50个以上,力争新引进各类人才4.2万人以上。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等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活动在我区举办,持续扩大“滨江国际人才节”“天堂硅谷精英沙龙”等活动影响力。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建立人才培育梯队,丰富人才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人才心向往之的“青”爱的城。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抓好企业梯队培育,加快构建“大中小+上下游”企业矩阵。大力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加大总部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凤凰计划”,探索培育一批标杆型孵化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实现新注册企业1.7万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00家,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8家、瞪羚企业260家。

四、着力抢抓后亚运机遇,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多层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围绕“一园三谷五镇”产业布局,优化用地结构。推进奥体滨江国际商务区、江南科学城沿江片区等片区城市设计。扎实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专项规划研究成果转化。切实做好地铁四期沿线TOD规划研究,积极导入商业商务、公服配套、居住等多维用地功能,促进地下空间互联互通、人行系统成环成网。聚焦存量用地盘活,深入推进以存量换增量,以地下换地上,以资金技术换发展空间,争创“三块地”消化新局面。

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主网贯通、支网联通、节点畅通,高水平提升既有道路风貌,推进道路“三通一提升”工程,统筹推进新道路13条、提升改造3条、续建道路13条,研究前期储备项目41个。新增(优化)公交线路不少于3条,新建(改造)公交站不少于5个,新增机动车泊位不少于1200个。加快电力设施建设,力争投用协同电力隧道、文教变、协同变,加速推进中兴电力隧道、江南变、东冠变建设。

高品质提升人居环境。聚焦沿江景观带等5个重点区域,打造精细化城市管理示范区,实现市容面貌形象、街道空间品质、人居环境水平的全要素、高标准、一体化提升。创建西兴路、闻涛路等7条高标准管养示范道路,开工建设公园项目7个,新增绿化面积20万方,推动多元化、系统化公园网络构建。以城市更新“省级试点”为契机,推进“一个全域更新”和“实施两大改造”,在完成18个片区“街区微更新”工程的基础上,实现25个片区“全域微更新”;统筹推进西兴老街(陈家弄)、浦沿老街(浦联区块)“城中村改造”,持续完善配套设施。

全方位建设城市治理示范区。坚持源头治理与常态长效治理相结合,以美丽杭州建设为抓手,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工业园区创建。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汽修行业、工业企业等源头管控;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力争再夺大禹鼎;深化“无废城市”创建,新增“无废细胞”30个以上,争创“无废城市”建设四星级“清源杯”。坚持以人为本与高效治理相结合,强化住宅小区、企业法人违建分类管理机制,持续开展治违控违示范街道评比活动,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五、着力优化各项改革,全面激活发展动力

推动营商环境提质升级。对标世行及国家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聚焦五大环境推进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知识产权增值服务,以物业网产业试点打造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推动专利产业化和专利标准化。纵深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进一步发挥国企在产业发展、城市运行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产业基金赋能科技创新发展,探索政策性投资与市场化投资双规推行,切实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全面落实国务院和浙江省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提振企业家信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大力推进“五个一”政务增值政革体系,运用政务服务增值能力指数,在涉企服务集成速办、问题解决高效闭环等关键环节发力,着力构建全生命全天候政务服务新生态。持续用好“滨好办”为企服务数字化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一个口子”受理,建强一核多点全覆盖的“1+6+X”企业综合服务矩阵,以江北科技园、自贸试验区服务站为先锋站点,联动产业平台,加快产业社区、暖企小站建设提质扩面,推动增值服务向基层延伸覆盖。

加快推进数据要素改革。完善细化“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和治理体系,助力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杭州数据交易所提能升级,扩大“数据合规流通数字证书”、“数联网”应用领域范围,推动更多典型数据交易场景实现贯通应用并上架交易。深化“沙盒监管”等新型柔性监管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的容错清单和容错机制,打造包容审慎监管的制度空间,争取数据要素改革试点落地。持续扩大“中国数谷”品牌IP影响力,开展“中国数谷”杭州峰会系列活动,新增开设数据要素讲堂,为数据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生态和优质环境。

六、着力深化共同富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安滨乐业”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实现街道、平台、社区就创服务全覆盖,全年帮扶重点群体不少于8500人次,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不少于2500人次。持续推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全区户籍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探索建立信息预警、快速响应、部门联动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续建供给租赁房18万方、共有产权房1000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100套(间)。继续推动拆迁安置,有序推进货币化安置和实物安置,加快3个在建安置房项目交付,全面完成1600余户回迁安置。探索“第三次分配”新模式,全力争取“救助慈善融合发展”省级试点。

加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大力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进一步完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加快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加大优质学位供给,投用学校5所、完工2所、续建12所,全力建设“教育硅谷”,积极推进与杭高、杭二中等名校合作办学。加快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医联体合作和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新建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推广企业园区嵌入式卫生服务站,持续优化“15分钟医疗服务圈”。深化全龄友好城区建设,探索街道“区域型”综合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推广社区版“多代同楼”模式。全力打造普惠型托育服务体系,2024年计划新增托幼一体幼儿园10所,新增公办幼儿园、托育园托位250个,培育区示范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2家,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3个。

着力推进区域融合发展。在市域范围内高标准建设合作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共富,深化从产业合作拓展到互联互通合作路径,进一步探索人才、创新、基础设施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造血”功能,优化产业合作模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拓宽协作领域,完善协作机制,持续深耕细作,不断增强对口合作区域的内生动力。积极发挥区内企业品牌、资金、市场、人才等优势,推动产业助力、消费助力,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山海协作和东西部协作各项工作,加强拓展合作内容,强化产业合作、资源互补、人才交流、民生事业和文化交流,探索推进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赋能基层治理新动力。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入推进“民呼我为”工作体系与基层治理“141”体系融会贯通,迭代“一网统管”基层智治,综合集成实效实用的应用场景,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机制,扎实推进“小脑+手脚”警网协同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全面推行共享法庭、市场化解纷、“清·和滨江”建设等,推动访源、警源、诉源治理,着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大力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新建美好生活共同体不少于8个,实施美好生活共同体优化运营试点;新申报省市未来社区15个,实现省市未来社区创建覆盖率超80%。全面开展交通、消防、危化品、建筑施工、城市运行、一厂多租、园中园等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防控,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安全风险防控以及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

提质文旅体事业发展。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快硅谷书房、文化驿站等公共文体阵地建设,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个,办好动漫节、文博会等重大活动,持续推出“滨江四季”“樱花跑”等文体活动,深入实施“滨滨有礼、文明四季”体系,培育全域文明新风貌。厚植文旅融合优势,全面推进“大小莲花”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拓展西兴古镇、长河老街等文旅体验新场景。繁荣发展体育事业,深化亚运场馆专业运营、惠民开放,引进2024年ATP国际职业男子网球挑战赛125赛事、电子体育亚洲杯赛等国际赛事落户“小莲花”;开展第六届机关干部运动会,做优做精排舞联赛总决赛、浙马接力赛等品牌赛事;广泛开展排舞(广场舞)、太极拳等全民健身活动;完成嵌入式体育设施20片、健身苑点15处;积极争创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