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震代表:

您在区政协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推进创新联合体落地,高质量冲锋‘两个先行’建议”已转交我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为实现“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的总目标,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驱动、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双联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共同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基础底层“卡脖子”技术,探索科技自立自强“滨江路径”。

一、已开展工作

(一)搭平台促合作,建立新型“联合体”。近年来,我区在电子信息、数字安防、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多个领域涌现一批创新联合体。领军企业引导带动,形成创新联合“链模式”,充分发挥领军企业行业影响力和研发创新能力,推动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主体裂变衍生,形成创新联合“面模式”,发挥政府引导创新作用,推动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实施“裂变式创新”,构建裂变型创新联合模式。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形成创新联合“体模式”,充分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鼓励平台研发团队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深度合作,组建联合实验室等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二)出政策强支撑,打造创新“加速器”。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创新联合体建设要求,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两链”深度融合,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我区出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两链”深度融合的若干政策》,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两链’深度融合”总目标,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以新型产业创新组织建设为路径,聚焦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低碳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强化对区内企业的创新支持,支持壮大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三)建平台补短板,积蓄创新“源动力”。全力支持北航“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建设,该项目已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浙江省唯一。建立产研会商协调推进机制,不断提升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能级,加快国家安防质检中心滨江实验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滨江创新中心、浙工大网络空间安全创新研究院等平台落地,通过密集布局高端创新平台持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推动核心技术攻关。

(四)引资源优服务,构筑创新“强磁场”。深化开展重点人才招引,抢占科技核心资源。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加速集聚创新人才,出台“1+5+20”人才新政,迭代升级“5050计划”,深入推进人才创业、就业、生活“一件事”改革,广泛吸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顶尖创新团队落地滨江,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耦合。

二、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强化基础研究,加大核心技术支持。聚焦创新体系整体性提升,谋划建设“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和区域创新竞争力,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支撑。围绕其建设运营和产业化,支持聚焦量子传感、零磁医学装备等方向,增强核心技术科研力量,加速未来产业集群与创新联合体构建。

(二)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白马湖实验室、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谋划引进2家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高校院所、企业锚定科技前沿领域与未来产业,推出更多原创性开创性成果,抢占领域创新高地。充分释放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等产学研创新平台效能,全面完善鲲鹏产业创新中心、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杭州人工智能算力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功能。

(三)强化创新型人才支撑,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不断健全“高精尖缺”人才谱系,深化开展“才链全球”计划,深入推进“5050”计划3.0版,开展区级人才分类认定,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力度,积极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鼓励产学研平台引进和集聚一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国际顶尖人才。将创新联合体任务、成果纳入人才计划、职称评定等体系,在科技奖励申报方面向联合体成员单位与个人倾斜,落实科研人员税收优惠等政策,保障创新联合体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滨江区科技局

杭州市滨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杭州市滨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滨江区人力社保局

杭州市滨江区商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