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和青联界:
感谢贵团体在2024年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对亚运会后吸引外资积极建设数字经济发展试验区的建议,该建议已交办我局会同组织部、经信局、科技局、人力社保局、商务局、社会治理中心共同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杭州市滨江区吸引利用外资情况
一直以来,我区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紧紧围绕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总目标,牢牢聚焦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以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为主线,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 在外资招引方面,坚持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相结合,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的盯引,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和创新机构的对接,通过存量拓增量、资本合作和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形式高质量引进外资。2021年至2023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7亿美元,居全市前列;每年均有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落地。
二、杭州市滨江区数字经济创新情况
杭州市滨江区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积极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芯正微、旗捷科技等企业提供主流EDA设计软件、EDA技术咨询等服务。杭州集成电路测试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持续加强,为矽力杰、杭州国芯等40余家企业提供晶圆测试、成品测试、快速封装等全栈式服务。二是增强科技创新激励。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建设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积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围绕产权、评价、管理、激励等科技管理全环节,打造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机制环境。支持创新平台、企事业单位申请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与合规交易保障机制。三是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促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区政府产业基金联合社会资本共同组建合作子基金的方式,围绕滨江区五大生态圈产业开展投资,持续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领域作为区产业基金重点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之一,已先后设立视谷基金、恒生基金、安恒基金等多只投向数字经济方向的基金。
三、杭州市滨江区人才培育有关情况
杭州市滨江区通过多维度调研区内企业人才需求,高质量、多形式、多平台开展招聘活动。加强政校企合作和交流,开展产业专场、企业专场、校园专场、海外引才等多形式人才招引活动。2023年引进各类人才超4.2万人,全年举办招聘会100场以上,引才数量质量继续领跑全市。一是高标准打造人才数据服务平台。持续推进高新人才网运维和功能完善,促进“产才对接”,更好地服务企业和人才。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于2010年在全省最早推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5050”计划,十五年磨一剑,四次迭代升级,从“一锤定音”到动态支持,陪跑时间跨度不断拉长,覆盖人才范围持续扩大。目前“5050计划”累计扶持企业超千家,培育出上市人才企业8家。二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围绕创新链部署人才链。集聚了包括极弱磁大科学装置、白马湖实验室等在内的“1+2+6+N”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发布“全球数字英才招募令”,公布重点科创平台和头部企业高层次人才招引“百校、千企、万岗”计划,千家知名企业推出2万多个岗位,并与9所高校共建数字人才培养工作站。围绕人才链对接资金链,每年安排3亿元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支持链主型人才企业组建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体和创新联合体。
四、杭州市滨江区数字治理有关情况
杭州市滨江区设立大数据治理中心,不断提升数字治理质效。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集信息收集、分析、预警和处置于一体的综合性监管平台,通过算法模型进行深度分析,对风险和问题进行告警,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事件的闭环管理,协助各部门切实履行政务数据安全主体责任,有效提升单位的数据安全防护能力。二是严格落实《滨江区数字化改革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工作要求,制定了项目申报、专班初审、联合内审、专家评审的数字化改革项目评审机制,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深入挖掘场景建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五、杭州市滨江区产业融合发展有关情况
杭州市滨江区坚持目标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持续部署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一是不断完善产学研平台高水平建设推进机制,全面实施区级产学研平台分类评价、支持与管理,以绩效评估为抓手,鼓励引导产学研平台提升技术效益、孵化效益、社会效益,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二是迭代完善“1+2+6+N”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创新平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2023年新落地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省市企业研发中心145家。三是持续推动区内产学研平台与产业对接。高质量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高端装备产业链项目路演、“区校互联AI智荟”技术交流沙龙等赛事活动,不断促进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区内创新平台间、平台与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合作,打造一批创新资源和科研优势叠加的高端创新载体,在电子信息、数字安防、人工智能等领域已部署省级创新联合体3家、市级创新联合体15家。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1、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做强创新平台战略支撑,加快推进“一园三谷五镇”建设,不断健全“1+2+6+N”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产学研平台绩效评价,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效能释放,鼓励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力争全年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 100 项以上。进一步发挥政府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强化产业基金撬动效能,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2024年区政府产业基金目标新设立6只子基金,总规模20亿,包括拟成立的“数谷基金”,将进一步支持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数字经济底座技术的发展。
2、做优人才服务生态,迭代“1+5+20” 人才新政, 深入实施“才链全球” 计划, 加强“5050计划”实施力度,探索创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海外人才引育力度,引育一批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着力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力争新引进各类人才 4.2 万人以上。持续做好人才“关键小事”精到服务,实施青年高质量就业创业行动,深化“安滨乐业”就创服务品牌,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服务。
3、持续强化数字治理效能。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建强园区治理中心,扎实推进“小脑+手脚”警网协同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更好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共治”。全力建强“中国数谷”,持续完善“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和治理体系, 推进设立数据要素流通合规中心等数据要素公共服务机构。推进“沙盒监管”机制建设,构建包容审慎监管制度环境。全力打造数字经济二次攀登新引擎、产业转型新地标、数据制度创新新高地。
4、加快高新产业融合聚集。持续汇聚战略科技力量,打造环重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持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协作,着力培育多样性、协同性创新体系。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全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引育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服务机构,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聚焦产业核心赛道关键环节和“卡脖子”领域,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加快视觉智能、网络通信、集成电路、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产业新赛道,做强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创新试验区。
衷心感谢您对杭州市滨江区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杭州市滨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杭州市滨江区委组织部
杭州市滨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滨江区科学技术局
杭州市滨江区人力社保局
杭州市滨江区商务局
杭州市滨江区社会治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