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审计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八八战略”、“三支队伍”建设、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136”主题攻坚活动等重点工作,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积极研究谋划思路举措,以高质量的审计监督助力滨江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政治统领、高效贯通协同,强化党的领导更加有力

1、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政治方向。胸怀“国之大者”,自觉从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谋划审计工作,准确把握区委审计委员会职责定位,紧扣“党的建设”考核要求,强化审计领域重大事项统筹谋划。严格落实审计委员会会议制度,上半年区委审计委员会组织召开会议2次,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听取审计工作、审计整改等情况汇报,审议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等重大事项4项。

2、推动重大事项闭环管理。严格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压实主体责任,做到应报尽报、及时准确,向市委审计委员会报送重大事项报告3个,报备2个。认真督办区委审计委员会各项安排部署,建立“两张清单”管理机制,“请示清单”明确请示报告范围、程序、要求和途径,“督办清单”紧扣领导讲话、会议议定事项建立台账、跟踪督办、专报反馈,形成工作闭环,不断加强审计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向区委审计委员报送重要事项和重要文稿6篇。

3、加强联动贯通协同。注重推动审计监督与纪检、巡察、人大、组织等各类监督有机贯通,压实区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责任,本年在国有企业运营专项审计中积极探索尝试“巡审联动”模式,实施过程中增强交互,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协作,形成强大合力。配合组织部完成7批次36名晋升人员反馈、24名公务员职级晋升以及政协委员意向人选名单资格审查工作。

(二)聚焦主责主业、强化质量管控,服务中心大局更有为

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主责主业,全年共安排审计项目10个,上半年已完成或基本完成6个,其他项目正在按计划抓紧实施中,查出管理不规范金额3449.16万元,问题数量31个,提出审计建议10条。配合省、市完成专项审计项目2个。

1、力促经济高质量发展。紧扣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136”主题攻坚活动等重大决策部署开展审计,持续发挥审计宏观调控“工具箱”作用。开展科技资金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科技经费分配、管理、使用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发现存在大型物联网仪器设备未向社会开放并纳入集约化管理、部分大型物联网仪器设备有效运行时效较低,科技转移支付资金滞留,个别技术创新中心制度共享机制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开展“136”主题攻坚六大行动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六大行动涉及具体任务的目标完成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缺陷与风险,优化六大行动目标举措,从审计角度助力区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2、力促财政资金提质增效。开展2023年区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编制情况审计,并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情况、市县财政可持续性运行情况两个专题事项,努力为党委政府管好“钱袋子”。通过审计,发现区财政局及相关单位部分预算资金未细化到具体项目,部门收入54.3万元未及时上缴国库,10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未按预算口径上缴,两家试点园区精准化个性服务项目中有4个指标进展滞后等问题。

3、力促领导干部规范履职用权。实施区规划资源分局(上级授权实施)、区经信局、区民政局、区城建发展公司、商业资产经营公司和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投资开发公司6个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区规划资源分局实行自然资源资产任中审计,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促进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积极探索大数据技术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的技术选型和实施效果,形成《融合大数据分析的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研究》省级课题1篇,1篇审计简讯录用《中国审计报》。

4、力促重大投资项目管理规范。结合我区2024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对超2亿元重大政府投资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全覆盖,发挥审计预防性作用,规范建设工程管理,保障区委区政府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和项目建设达到预期效果,本年共对24个重大项目实施跟踪审计,涉及合同造价96亿元,同时对19个跟踪审计项目进行结算复核,再核减金额4067万元。参与全省亚运会跟踪审计,紧扣亚运会赛后决算阶段特点,组织实施亚运会财务决算和重点赛事场馆竣工决算审计、亚运会相关物资采购及赛后资产利用情况审计。

5、力促国有企业高效运营。开展国有企业运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资金使用、资源管理、项目建设、基金绩效、债务融资等情况,进一步推动国企改革、规范运营行为、提高运营能力。

(三)深化审计研究、创新思维理念,释放监督效能更加有方

1、强化审计质量管控体系。以省厅“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为契机,持续完善审计质量管控制度,优化现场审计管控机制,出台《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办法(试行)》《“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现场管理重点内容,落实实质性复核审理工作,截至目前,共出台质量管控相关制度6项。组织全局专题学习会,围绕近年来在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质量检查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进行专题培训,规范审计行为,防止屡查屡犯。

2、优化组织方式打造优秀项目。系统谋划重点审计项目,集中攻坚克难,统筹全局优势“兵力”全力打造“136”主题攻坚六大行动专项审计优秀项目,优化审计实施方式,编好以优秀项目为中心,其他关联项目作辅助的协同作战图,利用其他项目力量延伸落实优秀审计项目疑点事项。积极上报参评2024年度省市优秀项目2个。

3、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以“重大审计问题清单”为抓手,打好审计整改“组合拳”,在审计成果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反馈、审计整改督促等方面形成监督合力,推动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举一反三,《流域共治 生态交响 打造美丽滨江示范样板》上报市级典型示范案例。

4、做实审后成果创优深化。加强审后成果总结提炼,提升审计成果运用的广度与深度,强化审计思路、方法、成果总结,及时总结问题建议共形成省市区信息专报30余篇,《加强线上补助审核 推进补助精准规范—区审计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发放知识产权补助的建议》《关于我区在产业政策中探索分期支付方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获区领导批示。推动审计课题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互动,完成省级重点课题《城市运行管理领域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探索与思考》、市级重点课题《E区安置房使用管理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审计案例研究》,积极申报2025年度省市课题3篇。

5、探索推进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一肩挑”村社干部监督实施,开展《党建赋能“一肩挑”,创新基层小微权力审计监督模式》行业系统赋能基层党建品牌建设,指导三街道开展社区经责审计项目36个,助推村(社区)“一肩挑”干部的“常态化”监督,创新基层小微权力审计监督模式,打通审计监督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组织《数智化审计变革的价值与赋能》为主题的业务培训,着力推进我区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

(四)加强干部培养,坚持廉洁从审, 深化队伍建设更加有效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三支队伍”建设要求,严管厚爱审计干部,以“三大行动”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审计铁军,上报典型案例1篇,1篇信息录用滨江组工“三支队伍”建设竞速榜。

1、强学习、专项培训行动。抓实抓细党纪学习教育,通过集中自学、警示教育片、参观家风纪念馆、正反面典型案例学习等形式,引导审计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搭建青年干部学习交流平台,开展“滨审青年业务大讲堂”活动,通过每月一主题,每季一竞赛方式,学考结合,提升年轻干部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干事氛围,增强审计专业水平。

2、强实践、专业提升行动。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在审计项目中担任主审,在项目中磨炼审计发现问题能力。加强审计干部挂职锻炼,积极参加省市两级审计项目、市委巡察等多岗位锻炼,学习不同的专业技能,全面提升业务水平,打造“能查、能说、能写”的审计干部。

3、重研究、专题创优行动。以审计项目创优为引领,深入实施研究型审计,加强大数据审计应用,构建“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的数字化审计模式,培育大数据审计思维,打造“会审计善研究”的科研队伍,提升审计科研“做真正有需要的研究”能力。

二、下半年工作举措

下半年,区审计局将持之以恒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如臂使指、如影随形、如雷贯耳”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把审计工作转化为规范行为、推进工作、助力发展有效途径。

(一)要在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上再发力。细化实化党领导审计工作的制度机制,持续完善审计委员会议事协调、审计办运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以及领导指示批示等闭环管理机制,提升日常工作运行效能。组织召开区委审计委员会成员单位联络会商会议,就审计整改联动、关联信息共享及重要结果运用等加强协作,推动提升监督实效。

(二)要在细化全流程审计质量管理上再发力。高质量开展好省厅部署的“审计现场管理提升年”活动,把审计项目质量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抓紧抓实,按照审计质量控制要求,拓宽管控广度、提升审理精度、挖掘成果深度,助力打造更多更好的审计标志性成果。

(三)要在深化审计整改上再发力。全力做实审计“下半篇文章”,牢牢抓住重大审计问题清单整改的“牛鼻子”,发挥七张问题清单成效作用,一果多用,与专报批示做好结合,与建章立制做好结合,与整改示范案例做好结合,与优秀项目做好结合,努力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以审计成果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举措,一体推进揭示问题、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持续推进清单指数争先进位。

(四)要在优化干部培育上再发力。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立”的总要求,打造一支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勤于监督的审计干部队伍。根据省市区最新工作要求不断完善局个人岗位考核,实施“滨审青年业务大讲堂”,学考结合,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年轻干部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干事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