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峰、郑洁瑜委员:
你们在区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科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已转交我局会同区发改局、区经信局、区生态分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区作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始终坚持“创新引领、产业驱动”,根据区域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特点和实际需求,2011年以来,我区围绕“高”和“新”,连续推出三轮“1+X”产业政策体系。同时我区深入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出台了绿色低碳产业和产学研平台的支持政策,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等绿色产业与大院名校合作的支持。
一、开展碳达峰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及创新平台建设
(一)充分发挥科技政策杠杆作用。根据《关于促进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我区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券、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等方面均有相关资金支持政策,积极指导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专项计划,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足额配套各级各类项目资助。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水治理和碳达峰领域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科技典型应用示范等研究,在项目组织方式上,积极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揭榜挂帅机制。2023年,我区新立项天地环保等国省配套项目7项、海拓环境等省尖兵领雁项目1项、中科国生等市重大项目2项。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保供稳价,今年1-5月,我区累计完成光伏项目备案8个,合计容量4.2MW;完成光伏项目并网4个,合计容量2.78MW;完成储能项目备案2个,合计功率/容量1.2MW/2.58MWh。
(三)支持创新载体建设。推动碳达峰领域科创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宣传发动、业务培训,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多维度帮助企业解读政策、主动申报,鼓励企业设立研发载体,加快创新能力提升,培育更多在行业细分领域技术突破的研发载体,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1+2+6+N”创新平台体系再添新生力量。2023年,我区新立项蔚复来等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冰虫环保等4家省级研发中心、新绿盾等3家市级研发中心、白马湖等1家市概念验证中心。
二、构建多元化的信息互通机制
(一)提供“专家门诊”服务。我区每年组织省市级项目的培训活动,并有专人负责科研项目的指导,对企业申报的项目都经行业专家进行评审。2023年已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开展科技项目培训活动8场,累计惠及企业350余家。
(二)提供点对点上门服务。区内支持创建浙江省白马湖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滨江创新中心,更是集聚名校资源对企业进行上门服务,加速企业技术成果转化。2023年完成企业走访100多次,收集绿色低碳类企业技术需求30余项。
(三)推进“5151”人才计划提质扩面。用好线上“合作机会图谱精准对接”,企业通过5050网站中“5151供需”板块发布供需,精准匹配,推动企企、政企间的协同合作;政府线上发布“5151协同活动”,短信实时提醒企业关注活动,也可通过合作机会图谱搜索并一键邀请合适参会企业。线下“加大5151人才创业协同活动举办力度”,鼓励人才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平台等资源共享,拓宽企业互助、政企互动渠道。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鼓励传统行业与AI等前沿技术结合。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开展双碳行业与AI技术的交叉研究,支持建设双碳行业与AI技术的研发平台,提供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推动技术创新和突破,加强对AI技术在双碳行业应用的示范和推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促进碳达峰技术成果转化。
(二)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效能释放,强化产学研平台绩效评价,鼓励承担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攻关。支持科技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持续推进北航杭研院、白马湖实验室、浙大城院滨创中心等4家单位建设。推进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引育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科技服务机构,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三)强化创新型人才支撑,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不断健全“高精尖缺”人才谱系,深化开展“才链全球”计划,深入推进“5050”计划3.0版,开展区级人才分类认定,加大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力度,积极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
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杭州市滨江区科技局
杭州市滨江区发展和改革局
杭州市滨江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杭州市滨江区生态环境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