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滨江区卫生健康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省、市卫生健康工作部署,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荣获市政府民生实事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获集体嘉奖;“践行共建共享理念 绘就全域健康蓝图”案例入选全国健康县区建设优秀案例,为全市唯一入选案例;在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中位列第5,获通报表扬。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扩容提质、均衡布局,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是更高起点推进医疗资源扩容。建成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新(改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5家。建成全省首家直播行业基地园区嵌入式卫生服务站。二是更高标准深化医联体建设。推动浙大二院、浙大儿院、市三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医联体单位19个临床专科70余名专家下沉,服务群众4万余人,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11.8万余人。三是更高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浙江省社区医院,建成3家旗舰中医馆、7家中医阁,2个专科入选市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专病),5个专科入选市“双向揭榜”共建医疗特色专科。完成城乡居民、企业退休职工健康体检9.1万余人。

(二)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健康滨江建设成效更加凸显。一是实施健康滨江行动。“健康浙江”考核实现“六连优”。海康威视入选全省健康企业建设优秀案例,缤纷未来社区在健康杭州“精品线路”建设现场活动作交流发言,2个项目入围健康杭州建设创新项目。实现市级金牌健康讲师零突破。承办2024“健康中国”视角下——健康企业建设发展大会,入选新一批健康中国职业健康促进实践基地。千人献血率24.82‰,位列全市第1。二是筑牢公共卫生防线。重新组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试点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覆盖7家医疗机构。创新打造省区共建智慧免疫在线项目,4项智慧应用全省首推。智慧预防接种门诊实现街道全覆盖。高质量完成60岁以上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种等22项民生实事。三是擦亮“善育在滨”品牌。建成全省首个婴幼儿照护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每千人拥有托位数4.98个。“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儿童友好医院实现街道全覆盖。举办区级家庭养育照护技能大赛、保育师技能大赛,培训养育照护师资145人。建成基层生育咨询门诊3个。

(三)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健康支持要素更加健全。一是提升行业法治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法治建设,构建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长效机制。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审批事项1.47万余件。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执法质效监测结果位列A档。二是深化数智卫健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人工智能基层辅助诊断技术全覆盖。全面推广家医有约平台应用,实现“线上+线下”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新模式。数据高铁提量扩面,接入社会办医疗机构181家。三是紧抓系统平安建设。创新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应用,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排查整改问题隐患。统筹开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网络安全等工作,开展培训演练300余场。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一)统筹推进强基层,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一是做优资源布局。优化“15分钟医疗服务圈”,投用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建成区妇幼保健院主体工程,新(改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新建急救站1家。探索建立医政企共建医疗服务体系,推广企业园区嵌入式卫生服务站。二是做强专科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专联合”特色发展,加大区域中医药特色服务供给,推进基层中医药品牌建设,新建中医阁3家,组织义诊及中医药文化集市等活动40场。三是做实医疗服务。为不少于5万名城乡参保居民提供免费体检,为群众开具慢病长处方不少于12万张。依托“家医有约”服务平台,积极应用互联网+诊疗、互联网+签约服务,不断完善互联网医院服务体系建设。

(二)坚持不懈固根基,持续完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一是高质夯实体制机制。完善医防融合、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跨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通报机制,深化医防协同融合机制,落实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控责任制。二是高效推进疾控能力建设。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智慧免疫在线项目二期建设。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水平。三是高能护航心理健康。发挥区社会心理服务中心阵地作用,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开展新一轮青少年润心行动,推动构建家庭、学校、医院、社会协同育人的心理健康促进体系。

(三)奋进共富谋新篇,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一是积极构建育儿友好社会。完善政策要素支撑,深化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婴幼儿照护服务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开办滨江区首家公立托育园。推进生殖健康促进服务,构建校际协同的青春期生殖健康多效防控模式,为3000对夫妻开展优生优孕科普宣传。二是统筹推进健康城区发展。持续完善健康共治管理体系,落实落细健康优先策略。深度培育健康细胞,加大健康企业拓面提质,培育健康行动特色案例1个,打造健康精品路线1条。加大爱国卫生运动统筹协调力度,推进绿色环境打造行动。加快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培育,扎实推进安宁疗护工作。积极组织“救”在身边系列活动,应急救护普及培训1.5万人次。三是持续巩固平安卫健防线。深化大安全大平安统筹管理机制,完善网格化长效监督检查机制,压实行业安全生产责任,提升系统安全生产水平。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加强卫健领域预付式市场信用建设。狠抓医疗美容机构、托育机构、公共场所、职业健康等监督管理。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法治建设,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执业、依法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