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区成功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中央电教馆“虚拟实验”规模化应用试点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估位列全省第二,义务教育段学生体质健康抽测成绩全市获第一。2025年,滨江教育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党建引领”一个核心,围绕“建设‘教育硅谷’品牌,打造‘硅谷教育’样板”两条主线,持续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就便入学服务提质。一是全面推进托幼一体化集成改革,2024学年开设托班95个,提供托位1772个,较去年增加27%,托幼一体化园区占比达71.8%;2周岁幼儿毛入园率43.8%,居全市第一。二是率先探索嵌入式教育服务机制,公办校(园)试点为企业员工子女提供更为便捷的普惠性优质教育,服务营商环境,惠及家庭1200余户,获人民日报《用服务留人》专题评论,经验介绍入选国家《共同富裕动态》。三是暖心守护青年职工家庭大后方,多所幼儿园设寒假“爱心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该举措获陈卫强副市长肯定批示。

(二)“舒心躺睡”标准试点。全面推进中小学生“舒心躺睡”工作。一是落地两项标准。会同区内企业研制并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浙江制造”团体标准,联合多部门发布《中小学生舒心躺睡管理规范》区级标准,“中小学‘舒心躺睡’管理标准化试点”项目被列入2024年度第二批杭州市标准化建设项目。二是区域统筹配置。结合实际制定分批推进方案,拓宽“舒心躺睡”行动辐射面。全区共计采购午休装备10585套,实现新开办学校、新开设年级和普通桌椅已达到使用年限的大空间学校100%覆盖。三是提炼试点经验。及时总结梳理区域“舒心躺睡”工作,相关案例在《人民日报》头版报道,经验介绍录用《浙江政务信息》,系列举措先后获卢山副省长、姚高员市长肯定批示。

(三)五育并举多维发力。一是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2024年成果丰硕,足球比赛荣获省级冠军1项、市级冠军2项,健美操、啦啦操、武术、手球等项目斩获省级一等奖11项、市级一等奖27项;获评市第十四届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成立区域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指导委员会,“滨新思潮”实践案例入选省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品牌建设优秀案例。二是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高质量、常态化组织“白马湖好课”“课堂行”“科研行”,夯实区域“好课优学”学改行动基本盘,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做精“三单助研”教育服务品牌;加大中考命题研究力度,健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三是科研成果捷报频传。5项科研成果获市第七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为历史最高奖次和最多数量;28项获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审一、二等奖,获奖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2项案例入选2024年浙江省中小学智慧校园优秀案例;3项案例入选浙江省“双减”优秀实践案例,累计18项,领跑全省。

(四)学生权益守护升级。一是开展学平险专项治理。对沿袭22年的学平险进行首次公开采购,在保费不变的基础上,保障内容从8项拓展至11项,整体赔付标准提升至原来的8.12倍,切实保障学生利益。二是打造阳光校园食堂。拟定《滨江区2024年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推进食品安全“十项行动”,靶向施策。全区建成省级“示范食堂”10所,市、区级“营养健康食堂(餐厅)”29所,学生伙食入口率为90.72%。三是实现招生平稳有序。提前谋划部署,多方参与联动,建立学区划分和调整工作机制,优化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和人才子女入学服务机制,多路径缓解学生分流矛盾。2024学年完成小学、初中新一年级招生6745人、5503人,整体工作平稳有序。

(五)数智赋能全力推进。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杭州高新区(滨江)数字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提智赋能、能级提升”为导向,开展“硅谷智源”“智学慧教”和“全域智治”三大行动十项任务。二是深化项目推进,建成区教育“人资管家”系统、小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立项学教方式变革、新型学习空间、数智赋能治理三类36个数字教育项目,全面推进教育数改。三是强化落地见效,建好全区CTO(首席技术官)队伍,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落地多模感知“心立方”系统、智慧作业、数智体育等多个校企合作项目,AI赋能学生全面成长。我区获评省技术赋能智慧教育试点区,经验做法入选教育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工作”优秀案例,并在《浙江教育技术》、省教育数据应用与服务研讨活动等作交流展示。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守正创新,在党建引领上再聚力。一是深入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党政协同的运行机制,完善年轻干部高质量发展和干部队伍优化配置的实施体系。二是积极建设集团办学背景下党的全面领导机制。探索建立集团功能性党组织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党建联建”全覆盖和党的全面领导职能充分发挥,建好一批“双带头人”书记工作室和示范性党组织。三是健全建强教师队伍高素质专业化发展体系。落实弘扬教育家精神“五个一”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在编教师“区管校聘”和“全域交流”管理机制,统筹配置区域师资。

(二)实干惠民,在资源配置上再优化。实施教育资源优化行动,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的新格局构建。一是配套学校扩优提质。持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通过现有校(园)改扩建挖潜扩容和新设置校(园)等方式满足持续扩大的学位需求。投用丹枫实验小学扩建及幼儿园、浦沿小学拆复建、之江单元新和路幼儿园、安置房十区块七期配建幼儿园等5所学校,新增学位2745个。二是集团办学全面覆盖。制定“十五五”期间的教育集团化(教共体)办学规划,明确集团化(教共体)办学基本模式和实施要素,拟定阶段性实践方案;集团化办学(教共体)全覆盖,其中紧密型(含融合型、共建型)占比不低于2/3。三是实践基地立体架构。新增5家红色研学基地和4家科教大联盟成员单元,建立区域劳动实践和研学基地不少于8个。

(三)求新谋变,在一体推进上再发力。立足高新定位和区域产业优势,全力培养具有“高新特质”和“家乡情怀”的未来人才,为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贡献教育力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一是落实基于区域资源的“高新”人才培育。跨学科项目化校企研学课程中小学100%覆盖,通过校企合作渗透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科技报国,反哺家乡”情怀。二是推进基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改革。在平衡分班的基础上,探索分层走班、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辅导。尝试建立集体教学、智能诊断、分层辅导的教学“流水线”,以教育流程再造实现学习质量提升。前瞻布局小班化实施计划,积极探索以小班化带动特色化办学、提升薄弱学校的发展路径。三是推动基于营商环境建设的服务升级。持续探索“就便入学”教育服务机制,新增5所中小学、10所幼儿园面向周边企业员工子女招生,在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学校(幼儿园),尝试建立嵌入式学区,将周边企业、产业园纳入招生服务区。

(四)整体架构,在特教体系上再完善。推动特殊教育迎头赶上、抢占高位,实施特殊教育启航行动。一是建立立体化教育体系。加紧推动特殊教育向两头延伸,启动卫星班工作;健全随班就读管理体系,规范送教上门实施机制。二是架构多元化培养体系。打造职高特色专业,探索建立就业实训孵化基地,加强特教、职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启动建立康复中心、医院、社区、学校一体化综合康复服务模式,提升康教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三是打造常态化合作体系。探索与中国台湾地区建立长效协作机制,培育复合型融合教育种子教师及特殊教育康复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