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新区(滨江)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经济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充分认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经济工作主基调,坚定“深化改革、固本强基”,实干奋进、奋楫争先,推动工业经济稳产增效提能、数字经济攀高创新提质。蝉联全省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连续六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保持全省首位,荣获2023年度省政府“推动工业稳增长、扩投资和工贸联动”督查激励。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1. 工信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一是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913.2亿元、同比增长6.0%,规上工业亩均税收2577.6万元、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350.2万元。二是工业投资稳中有增。加快制造业项目早拿地、早开工、早入库,积极争取推动重大项目入库纳统,全年实现制造业投资98.4亿元、同比增长13%。

2. 产业集群培育建设纵深推进。一是推进415X集群建设。全年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总营收3012.3亿元;其中智能物联、集成电路集群营收保持全省第一。集成电路、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财政专项激励名单,为全省唯一入选两项财政激励的区县,激励资金全省最高。高端软件、人工智能产业入选新一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二是精准规划产业体系布局。开展五大产业生态圈细分赛道研究,明晰“生态圈-产业链-产业赛道-产业细分赛道”四级框架,着力构建形成“优势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引领、未来产业为方向”梯次发展的“1+5+N”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实施首台套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发展监测,强化首台(套)装备“储备、培育、遴选”机制,新认定省级首台(套)装备数全省第一;认定市级首台(套)装备数全市第一。推动组建市级零磁医疗装备推广专项。

3. 数字经济核心动能加速焕发。一是坚定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区”。全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017.5亿元,同比增长4.2%,占GDP比重69.9%。国家软件企业百强、浙江省电子信息百强等入选企业家数全省第一,浙江省领军型、成长型数商企业入选数全市第一。二是打造数字产业引领示范高地。迭代《关于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和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新政,发布《“中国视谷”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浙江省半导体签核中心进入实体化运营。三是全面推动“智改、数转、网联”。积极参与杭州市建设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遴选城市试点服务商、试点总包服务商数全市第一,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1.0全覆盖。入选杭州市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财政激励名单。

4. 产业空间多措并举开源节流。一是精准供给产业空间。聚焦优地优用,加快落点、出让一批产业项目。坚持工业姓工,持续探索、创新供地模式,推动工业、商业协同并推。二是合理配置供楼资源。从“供地为主”向“供地供楼并举”特别是“供楼为主”转变,强化保障中等规模企业发展空间。荟鼎智创中心(第一工业综合体)正式开园,成功创建杭州市第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三是分类盘活产业空间。坚持“规划先行,以收为主,收整结合,兼顾提容”,对存量低效用地通过政企回收、企企回收盘活闲置低效存量用地。启动3个提升改造项目。

5. 优质企业梯队服务对标提质。一是做深优质企业蓄水池。建立优质企业摸排库,将潜力较大、成长性好、有望升规的企业纳入专精特新、小升规等培育库,完善建立小巨人种苗企业库。二是做强工信小升规。充分发挥小升规政策撬动作用,建立存量裂变、投产跟踪、工贸联动等优质工业企业的发现路径。三是做强专精特新载体。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统筹资金、空间、金融、人才、服务等要素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每百家规上工业企业“小巨人”数稳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小巨人”唯一破百区县,作为5家全国专精特新“年度高地”之一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盛典上亮相。四是做实企业增值服务。持续推进产业协作,承办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经验交流会等重磅活动。全区常态化举办产业链“百场千企”对接会、“芯机联动”技术对接会和供需对接会等专场活动217场,参与企业5478家。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高新区(滨江)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及省市区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好国家高新区“勇担新使命、争当排头兵”作用,继续立足“打基础、谋长远、优结构、拓增量”,扎实开展产业攀高行动,打响“数字经济第一区”金招牌,走好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加快构建具有鲜明数字经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谋深产业蓝图,深化产业细分赛道研究2.0版。发力先进制造,抓好智能物联、集成电路、机器人等3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深化,深入推进“中国视谷”建设。共筑信软势能,创建好高端软件、人工智能2个新一批产业集群核心区,推进建设浙江省半导体签核中心、集成电路产业园。打造未来标地,重点发力网联车与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与零磁医疗等领域,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

2.盘活存量制造业产业空间。不断强化空间要素保障服务产业的核心属性,确保优质企业发展空间。紧盯开工进度,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达产。优化、丰富“工业上楼”模式,发挥工业综合体优势,迭代打造具有高新产业特色、滨江地域亮点的典型示范样板。聚焦五大产业生态圈重点赛道企业用地需求,强化存量盘活空间再利用,通过“向存量要增量”,形成优质企业接续落地、繁荣壮大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3.持续打响“专精特新”培育品牌。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双清双找”活动,加强企业走访服务,织密专精特新服务一张网。集中资源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诊断咨询及对标提升,着力构建形成“选种、育苗、培优”专精特新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落实小升规“陪跑员”机制,聚焦“工业+科技”融合发展实现“规上企业高新化 高新企业规模化”。持续开展“百场千企”产业协作和“芯机联动”技术对接等活动,促成更多企业与企业、医院、国企、机关等单位之间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