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定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5年版)》。
对照省、市《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按照“应出尽出”原则,围绕7大领域,4张要素保障清单,由发改局牵头,经信局、科技局、商务局、人力社保局等相关部门梳理制定政策。力争实现政策措施具体化、可量化,做到“条条干货”“句句有感”,确保企业群众对号入座、看得懂有共鸣,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制定依据
1、《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2025年版)的通知》(浙政发〔2025〕3号)
2、《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2025年版)的通知》(杭政函〔2025〕21号)
三、主要内容和政策举措
《若干政策》包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7个重点领域政策包,政策条款共46条,区级财政资金超110亿元。
1、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政策包
大力推进建设“创新滨江”,围绕科创平台推动教科人一体贯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主要体现“四个亮点”:
强化创新主体。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实施新一轮孵化载体五年行动计划,打造聚焦前沿领域、资源整合能力强、自主核心创新水平高的高质量创新孵化载体。
做优创新平台。提升科创平台整体创新能力及产业赋能效能。推进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加快极弱磁大科学装置本体开工,有序推进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前瞻布局量子精密测量等未来产业。
聚集创新人才。推动教科人一体化融合发展,培育产业急需人才。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对新入选的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
提升产业能级。建立创新联合体与重大专项联动机制。加快“中国数谷”建设,支持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鼓励应用场景单位在金融、医疗、电商、消费等领域开放场景,联合大模型企业开发垂域模型、打造行业级示范应用。
与省市政策对比:此领域我区制定10条政策,省、市分别制定6条、8条政策,对比市级政策,我区新增“完善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转化”2条政策。
2、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包
深入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建设五大产业生态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数字安防世界级产业集群,打响“中国视谷”地标。重点突出“三个更加”:
产业体系更加精准。加快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
政策支持更加聚焦。最高按投资额的20%对工业重点行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补助。实施研发投入补助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总部建设。
要素保障更加突出。壮大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力争新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强化重点赛道企业土地空间保障,坚持“供地”“供楼”、租赁出让并举,加大低效工业用地收回收购力度。
与省市政策对比:此领域我区制定6条政策,省、市分别制定6条、7条政策,对比市级政策,我区将“因地制宜布局新质生产力产业赛道”、“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稳增长”2条政策合并。
3、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
加快构建滨江特色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高地,提升服务业数字化、融合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全方位扩大内需。全力做好“三个强化”:
强化主体培育。做强滨江互联网省高能级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等服务业产业平台。推动服务业主体高水平集聚,争创省服务业领军企业7家以上,力争认定市级总部企业120家以上。
强化两业融合。做大做强信息软件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赋能,全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高地。
强化消费提振。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鼓励智能安防、智能门锁、美妆仪器、健身器材等特色产品通过以旧换新积极拓展市场。
与省市政策对比:此领域我区制定8条政策,省、市分别制定5条、9条政策,对比市级政策,我区不涉及“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政策。
4、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包
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开放环境,推动外贸“走出去”和外资“引进来”,加快建设高能级开放强区。重点提出“三方面”政策措施:
培育外贸新模式新动能。组织不少于15个外贸团组、参加境外展会10个、出境企业360家次。支持培育外综服企业,推动“直播+平台+跨境电商”融合模式。
支持服贸数贸创新发展。争取在数字贸易全产业链专项改革赋权方面取得突破,在数据跨境流动、跨境电商行业应用等方面开展首创式、集成式制度创新。发展会展经济,鼓励引进全球高端策展办展资源。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国际竞争力。支持培育民营跨国公司“领航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潜力型外贸主体。大力吸引和利用高质量外资,积极开展境外招商,支持外商在我区投资设立研发中心。
与省市政策对比:此领域我区制定5条政策,省、市分别制定6条、7条政策,对比市级政策,我区不涉及“推进大宗商品投资贸易服务创新中心建设”政策;另将“积极培育外贸新模式”、“推动建设高能级开放强市”2条政策合并。
5、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政策包
充分发挥有效投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激发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硬支撑”作用。具体围绕“四个方面”发力:
发挥重大项目支撑。抓好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推进53个市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
营造更优投资环境。建立区重大项目统筹机制,举行抓项目促投资赛马活动。加快产业用地、经营性用地供地节奏,探索开展工业用地复合开发利用。
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大力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用好专项债扩大适用范围等政策。探索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
加大民间投资支持。筛选一批符合政策要求、投资规模大、示范性强的项目,推荐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并加大融资支持。规范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施,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
与省市政策对比:此领域我区制定6条政策,省、市分别制定4条、5条政策,对比市级政策,我区将“更大力度营造投资环境”政策分解为2条政策。
6、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包
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秉持协同共进理念,发挥结对双方优势,助力对口地区高质量发展,做好共同富裕“大文章”。着重做好“三篇文章”:
山海协作。持续深化与泰顺多领域协作,完成消费帮扶销售额1000万元,落实山海协作援建资金不少于500万元。
联乡结村。落实帮扶资金120万元,重点支持淳安县汾口镇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低收入农户)增收等项目。
跨区合作。深化滨富、滨萧合作模式,进一步建立“产业共育、成果共享”合作机制,加快推动“视谷之窗”产业综合体、集体电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与省市政策对比:此领域我区制定3条政策,省、市分别制定5条、6条政策,对比市级政策,我区不涉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土地综合整治”4条政策;另新增“深化滨富、滨萧合作模式”1条政策。
7、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包
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确保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
推进“劳有所得”。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开展重点领域就业技能和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4600人次,为重点群体提供就业帮扶9500人次。
推进“幼有善育”。对生育困难确需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的家庭落实补助。开办滨江区首家公立托育园,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推进公共场所母婴室提质培优工程。
推进“学有优教”。做好新一轮区域学前教育及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推进集团化(教共体)办学和义务教育低年段学生午休躺睡全覆盖。深化探索“就便入学”服务机制和托幼一体化集成改革。
推进“住有宜居”。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进度。完成电梯更新不少于500台。
推进“老有康养”。出台滨江区高龄及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养老护理补贴和基本生活补助实施办法,落实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
推进“病有良医”。启用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区,新(改迁)建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新建急救站1家。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新建中医阁3家。
推进“弱有众扶”。为困难群众提供服务类社会救助不少于800人次。新增残疾人就业46人,康复救助孤独症儿童30人,为135名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与省市政策对比:此领域省、市、区均制定8条政策。
四、注意事项
该文件明确的各项政策除标明具体实施期限外,均为2025年全年实施有效。国家、省、市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措施的,遵照执行。
五、关键词解释
“1+2+6+N”科创平台体系:“1”指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2”指白马湖实验室、浙江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6”指由原6家新型研发机构延伸出来的虚指概念,目前已增加至8家,包括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大滨江研究院、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电滨江创新中心、浙工大滨江网安院、浙大城市学院滨江创新中心等;“N”指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
“1+5+N”重点产业体系:“1”指智能物联支柱型优势产业;“5”指集成电路、智能计算、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能源5个引领型新兴产业;“N”指未来网络、通用人工智能、类脑智能、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量子传感、零磁医疗装备、新型储能等N个潜力型未来产业。
“5050”政策:是杭州高新区(滨江)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创新创业的一项重要政策。最早于2010年提出,因其目标“五年内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创业人才50名,年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万元的留学人员企业累计达到50家”而得名“5050”。该政策实施十余年来,历经五次迭代,已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项目1000余个,培育上市企业9家,获千万级以上融资企业近200家;自主申报入选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团队)超200人(个)。
“青链”行动:为加快优秀青年人才集聚、全面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杭州高新区(滨江)出台青年人才创业“青链”行动计划实施办法,旨在着力挖掘培育一批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主体,引导和支持更多青年创新创业企业融入全区重点产业布局,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贡献力量。
“双百双千”拓市场行动:指由杭州市组织开展的外贸拓市场专项行动,“双百”即全年组织150个外贸团组、参加100个以上境外展会,“双千”即实现出境企业3000家、年新增外贸订单1000亿元。
六、解读机关、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杭州高新区(滨江)发改局
解读人:段豪丽(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动办专职副主任)
联系方式:
1.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政策包:区科技局,0571-87703294
2.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包:区经信局,0571-89500460
3.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区发改局,0571-89520409
4.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包:区商务局,0571-89520503
5.全力扩大有效投资政策包:区发改局,0571-89520403
6.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包:区发改局,0571-89520427
7.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包:区人力社保局,0571-8952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