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滨江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目标和区委“136”主题攻坚行动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全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推进,为“建设天堂硅谷、打造硅谷天堂”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一、2024年主要举措和成效

1. 严格依法履职,依法行政水平有新提升。坚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一是依法履行决策程序。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目录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强化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发挥法律顾问、公职律师职能作用,完成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二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指挥工作机制,推进下沉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化建设。科学编制年度行政执法检查计划,以“一件事”特色场景建设为切口,在商业综合体、工地、未来社区等重点区域推进“综合查一次”,切实减少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全面推开“亮码”检查。常态化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行政执法案卷集中评查、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专项梳理等专项监督工作,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创新制定《“伴随式”行政执法监督实施办法(试行)》,采取全过程跟踪监督、指导执法新模式,打通行政执法监督“最后一公里”。加强数字化监督,推动“行刑衔接”二期“反向衔接”项目开发,实现行政执法监督闭环。组织“强化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专题培训、全区行政机关负责人旁听行政案件庭审等活动,稳步提升行政执法队伍能力素养。做好执法主体及执法证管理,确保全区行政执法持证率达90%以上。三是规范落实备案审查。纵深推进区街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改革,任命法治审查员16人,规范合法性审查全流程,实现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合法性审查全覆盖。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及时掌握全区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有序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全量摸排存量政策文件,开展新增重大政策公平竞争审查。

2. 强化法治赋能,优化营商环境有新突破。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完善法治保障,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一是持续拓宽多维度涉企法治增值服务。线下以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核心,全面构筑“1+6+X”增值服务矩阵,启用首个“滨好办”人才·企业服务站,开展“行走的办事大厅”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百场助企服务活动,不断延伸涉企服务触角。线上综合集成全区涉企服务应用,上线40余项重点领域服务事项,应用“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打造“滨好办”人才·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涉外法治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落地首个市场化专业涉外法律服务实体站,有序构建多方联动、资源共享、覆盖广泛的涉外法治服务网络。二是加快打造立体化法治风险防范体系。有序推进全区重点产业发展法治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结合区域实际,开展数据要素法治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制定《杭州高新区(滨江)数商企业规范性指引(征求意见稿)》,加强数据要素法治风险防范载体建设,开展数据要素法治风险防范理论研究及培训。深化产业园区法律风险防控,推进《产业园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手册》编制,提升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水平。三是积极构建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推行行政执法“简案快办”,5个领域18项事项正式列入“简案快办”适用事项清单,有效提升执法效率和服务质量。探索“中国数谷”数据要素“改革沙盒”试点,签约两批46家“改革沙盒”试点企业,推进“加数发展”数商综合配套服务专区建设,引导试点企业进入“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框架和治理体系构建的包容审慎制度环境。

3. 深化多元共治,夯实基层治理有新成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合理衔接、相互协调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是完善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机制。加强人民调解工作,配齐配好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打造“槐树里议事会”“格里平安”等特色调解品牌,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成立金融调解中心、公约数民商事纠纷调解中心等8家行业专业性民非调解组织,不断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二是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依法履行复议应诉职能,针对复杂案件落实特邀听证员制度,组织开展新修订《行政复议法》专题培训,加大执法工作规范性指导力度,提升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质效。三是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支持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 行政机关出庭应诉,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 认真落实并及时反馈司法建议。

4. 突出可感可及,浓厚法治氛围有新举措。坚持以法治方式破解群众急难愁盼,让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可感可及,持续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幸福感。一是加大社会普法宣传力度。严格落实“普法责任制”,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等时间节点,深入社区、商圈、公共交通站点等场所,举办“法治游园会”、“地铁平安法治文化节”等普法宣传活动,进一步延伸法治宣传辐射范围。开展“法护雏鹰”专项行动,提升未成年人法治素养和安全意识。加强企业法治宣传,开展“云端普法”进园入企行动,开展点单式法治讲堂等服务。二是便捷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积极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拓展服务站点布局,在街道、社区配备服务地图和指示标志,实现优质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持续深化法律援助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健全区街社及行业法律援助服务网络,积极关注快递、外卖、网约车、直播等新业态劳动者法律援助需求,不断加大基层劳动者服务保障力度。三是抓实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浓厚社区法治氛围,完成28个省级民主法治社区(含1个全国级)自查复核,新认定9个市级民主法治社区;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在基层依法治理中的作用,加大选培力度,动态更新名册,更替和新增“法律明白人”58名,有效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积极培育尊崇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短板

1. 行政执法规范化、精细化有待进一步提升。从行政复议案件等情况看,部分执法单位程序和实体并重的理念还需加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综合素质能力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 公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法治服务利企惠民工作针对性有待加强,普法宣传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涉外法治服务机构和人才储备等硬实力存在短板,法治环境、法治供给、法治体验仍有优化提升空间。

3. 依法行政意识和专业履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发现隐患、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和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还有待提升,法治工作力量梯队建设和人才储备还有待加强。

三、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始终坚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建设法治政府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带头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研究阐释、贯彻执行机制,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同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融合起来,扎实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八进”工作,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地落实。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始终关注法治滨江、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问题,常态化开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推进第一责任人述法工作,市管、区管干部全面纳入述法制度,落实好政府部分工作部门向人大常委会专题述法工作。召开全区府院府检联席会议暨法治政府建设推进会等重要会议,及时复盘总结问题短板,统筹部署法治政府建设重点任务,亲自督导抓实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法治政府建设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等工作。

四、2025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主要安排

2025年,滨江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贯彻,全面补齐法治政府建设短板弱项,不断增强法治领域改革实绩实效,努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1. 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上再发力。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论断和重要部署,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专题学习会、新进公务员培训、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等各种形式,学思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精髓要义,不断提升政府职能部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2. 在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上再发力。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制度,加强行政决策执行和后评估工作。健全完善合法性审查工作规程,推进法治审查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合法性审查备案工作。持续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化“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强化行政复议纠错“被动”监督与行政执法监督“主动”监督职能,加强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切实推动全区行政执法素养提升、水平升级、效能完善。

3. 在提升法治服务保障水平上再发力。纵深推进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加速实现法治服务专区线上线下业务贯通。持续深化数据要素“改革沙盒”机制探索,实现“加数发展”数商综合配套服务专区实体化运作,深化“改革沙盒”包容审慎监管制度环境建设。优化涉外法治服务供给,推进涉外法治服务平台、站点建设,丰富应用场景,扩大覆盖面,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质量水平。

4. 在提高法治队伍能力素质上再发力。以推进法治工作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目标,加强法治人才内部培育和梯队建设,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宣贯和专门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