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中,西兴老街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市井烟火。《西兴老铺新语》系列报道,带您走进那些承载着西兴时光印记的店铺。让我们一同寻访这些城市角落里的“老字号”,聆听店主们坚守半生的故事,探寻那些代代相传的手艺与温情。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感受最地道的西兴味道与人情。
傅妲做的是“土三鲜”,这是一道深受本地人喜爱的“大菜”。过去西兴民间在婚嫁过节等重要日子,有举办“十碗头”的筵席民俗,九菜一汤中,头道上桌的就是“土三鲜”。
所谓“无三鲜、不成席”,鸭蛋制作的鸭蛋糕、鸭蛋卷,肉丸、鱼圆,炸好的肉皮,河虾、腊肉、油豆腐,还可以根据喜好与手边食材,加入黑木耳、冬笋、大白菜各类配菜,上锅炖煮后,鲜美开胃的汤底,搭配家常丰富的菜品,带来的是一场令人舒适的味蕾狂欢。
营养上也多有讲究,比如用鸭蛋而不用鸡蛋,遵循的是中医理论和实践,鸡蛋是发物要忌口,傅妲介绍,鸭蛋卷用料简单,只有鸭蛋、猪肉糜两味主料,要点在其精细的制作手法,摊蛋皮时厚薄全凭师傅手感与经验,包好蛋卷,还要用纱布包裹,四周用筷子和棉纱绳捆绑,再蒸就不容易散。
“一道菜里品尝畜禽鱼等三鲜的风味。”实在是江南水乡老底子的最爱。
寓意团团圆圆的鱼圆和肉丸,被视为“土三鲜”的“灵魂”,傅妲多年来坚持手工制作,现买现杀现做,对面水产摊位各类江鲜一应俱全,从隔壁猪肉摊,可以拿到每天清晨刚从屠宰场出来的新鲜土猪肉。
“好的包头鱼,肉质紧实,无土腥味,做出来的鱼圆口感相对最好。”傅妲说,想要得到一颗漂亮的鱼圆,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烧鱼圆,起定型作用,将捏好的鱼圆冷水下锅,过程中需要重复加入冷水,让水保持在似开非开状态,拿勺子在锅内转动,鱼圆受热均匀,更加圆润饱满。
每天要用多少条鱼,货柜中备多少货,傅妲心中有数,“当天有饭店单位的团购订单,就早晨四五点过来,平时晚上六七点的样子都能收摊。”
她手脚麻利,不消片刻,就能做出来一碗脸盆大小数量的鱼丸。在上世纪“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激情燃烧年代,傅妲当过工人。后来她所在的五金厂倒闭,“赶上西兴农贸市场刚建成不久,才开始做起生意。”往后三十多年里,这间小店成为家中重要的经济来源,陪伴一家人从钢棚一路开到固定小店面。
虽然已近古稀,每逢节气时令,傅妲还会多做一些应季美食,清明饺(粿),汤圆、饺子,“生活就是这样,忙忙碌碌,开开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