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当第一缕阳光洒向钱塘江畔,位于建业路的江尚景苑小区7幢,已飘出阵阵饭香。氤氲的热气中,30余种早餐琳琅满目——65岁的王阿姨正端着黑米粥和茶叶蛋落座,而浙江康复医疗中心的护士小陈则麻利地打包好鸡蛋炒面匆匆赶往医院......

这座由社区配套用房改造而成的江边客栈,不仅是2000余位老人的舌尖驿站,更成了年轻人快节奏生活里的能量补给点。

“江尚景苑小区是2021年初交付的回迁安置房,其中7号楼为独栋的社区配套用房,辖区内老人多,我们把它作为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场景,将其打造成聚焦打造动线合理、功能分区、多元有序的‘邻聚空间’。”钱潮建业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2023年11月,这座2000平方米的邻里中心正式亮相。它以简约、明亮、温馨为基调,巧妙融入寻忆江边老码头风貌的主题元素,构建起集就餐、休闲、养老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邻里文化空间。

邻里中心分为上下两层,一楼江边客栈的核心功能之一,便是解决民生“食事”。“我们始终将老年食堂建设作为社区民生重点实事项目全力推进。”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经过多轮问卷调研和居民座谈会,最终确定了“全龄友好、普惠优享”的经营宗旨,致力于保障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有处吃”“就近吃”“吃得好”的需求。

走进江边客栈,简约明亮的装修中点缀着老码头元素,现代感中透着怀旧韵味。浅木色桌椅与暖黄灯光勾勒出简约温馨的氛围,墙面上老码头风貌的黑白照片,悄然串联起滨江的往昔与当下。

85岁的张爷爷是食堂的忠实老客,他住在闻涛诚苑,每天都会骑着自行车来吃饭。“这里红烧的菜很地道,我特别喜欢。”说完,他熟练地打包了两荤一素,凭借老年人优惠政策,仅需支付18元。“这些菜可以吃两顿了,晚上就不用出门了。”

像张爷爷这样的常客不在少数。“我们社区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约1300人,但办卡老人已超2000人。每天都有好多其他社区的老年人坐公交、地铁来吃饭。”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食堂分早中晚三个时段营业,高峰期可容纳200余人同时就餐。

江边客栈的魅力不止吸引老年人,更是做到了“老少通吃”。它在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全龄段居民的就餐便利和多样需求,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服务大众,受到附近不少打工族的青睐。

用餐高峰时,穿马甲的建筑工人、戴工牌的IT工程师、身着制服的医护人员陆续涌入。“年轻人占比有时能达到六成。”店长颜雪说,食堂半径一公里内,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省儿保医院滨江院区等医院,也有中廊大厦、育德大厦等写字楼,为附近上班的年轻人提供了“就近就餐”的便利选择。

来自安徽的建筑工人小王点了一荤一素加啤酒,笑着说:“这里比工地食堂便宜,菜的品种也多。”为了迎合不同年龄段的口味偏好,食堂在保留惠老套餐和普惠定价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一菜一价”模式,设有小份炒菜、干锅、水煮、油炸等多种口味选择,既满足老年人对软烂清淡的需求,也不乏年轻人喜爱的重口味菜品。今年夏天,食堂还新开通了外卖服务,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范围。

“大厨很虚心,建议土豆丝盐少点,立马就改了。”“今天的清蒸鱼不错,推荐大家都来吃。”“每天我都吃得饱饱的!”……在江边客栈的“食话食说”留言板上,贴满了居民写下的便签。“放心、实惠、方便、味道好”,是大家伙儿对它的一致评价。

“食堂一般每周都会推出新菜品,也会根据居民建议不断调整优化。”社区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起初,食堂主要供应快餐式菜品,后来采纳居民的建议,引进了地道的钱潮“十碗头”,像农家大三鲜、梅菜扣肉、蒸双臭、萧山神仙汤等,都很受欢迎。

当前,对于一些腿脚不便、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缺失的老年人,社区正积极谋划,计划联动社会组织和社区内部志愿服务力量,提供送餐上门服务,为他们打通就餐“爱心路”,让温暖与关怀直达每一位有需要的老人身边。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餐饮服务,江边客栈所在的邻里中心还有着丰富的功能区。一楼的江边影院(影音室)、老友记(休闲茶室)等空间,是老年朋友们饭后消遣、享受生活的理想之地。二楼的多功能活动中心,空间布局灵活多变,可根据不同需求随意组合,成为周边企事业单位团建、附近居民举办婚宴和家宴的好去处。

从解决“食事”到丰富精神生活,社区还积极深化“食堂+服务”机制,定期开展手工制作、美食制作、观影、文艺表演等文化活动,为小区老人提供了“有为有味”的文化生活空间,让居民们在这里找到更多归属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