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爱,生活无碍。无障碍环境的现实需要,不仅仅在于残障人士,更是贯穿了每个人的全生命周期,是老、弱、病、妇、幼、残等弱势群体的共同需求。
不到两年的时间,亚运会、亚残运会即将举办,杭州预计将迎来超过2亿人次的游客。而作为主场馆所在地的滨江,更将站上世界的舞台,迎接来自全球的观众。而这些拖着行李箱,说着各国语言的游客,也需要一个无障碍的滨江。
去年以来,我区共完成市残联排查问题清单中2558个点位的整改,在2020年度的全市考核中位列主城区第一,一个“无障碍”的滨江,正在慢慢形成。
让出行不再困难重重
已经50多岁的俞先生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乘坐地铁来滨江上班,腿脚不便的他,下了地铁会骑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到单位。曾经,轮椅车停放在哪里是他每天最大的担忧,但是最近,这个担忧没有了,他上班的路途也轻松了许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去年9月,滨江区无障碍办接到俞先生反映的关于滨康路地铁(B)口缺少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泊位的问题。“地铁口停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太难了……”俞先生苦恼地说:“轮椅车只能停在非机动车位上,经常被电瓶车、自行车‘前后夹击’,开不出来。我走路要靠拐杖,根本移不开电瓶车。”
了解清楚他的需求后,滨江区无障碍办对区现有的地铁站进行了初步排查摸底,并开展了7个具备改造条件的地铁站点增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泊位的建设工作。很快,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有了独立的停车位。
“在后续的维护中,我们还结合区城管序化员的力量,定时对这些车位进行巡逻,如果发现有人乱停车,就会立即挪开。”区无障碍办的工作人员说。
诚然,出行是无障碍环境中最关键的一环。如何让出行变得越来越便利,是滨江的思考。
“公共停车场最常出现的就是无障碍停车位标识不清、缺少引导指示、无障碍停车位设置距离地铁站和公交中心站较远、轮椅安全通道不够宽等问题,我们就对区里的停车场进行了全面的排摸,先在江陵路地铁停车场试点。”区无障碍办的工作人员说。
在如今的江陵路地铁站边的公共停车场,距离江陵路公交中心站、地铁1号线江陵路站最近的位置,用热熔材料施划了13个无障碍停车泊位,确保了每个无障碍停车泊位达到宽2.6米、长6米,无障碍通道宽1.3米、长6米,车位内标注了无障碍停车标识和“无障碍专用车位”醒目大字。
除了交通工具的出行,对于步行的残疾人,滨江在盲道上也下了功夫。在“大莲花”场馆外的飞虹路上,原本的盲道交叉点或转弯处,提示盲道的花纹为方格形。
“虽然方格形容易切割,制作成本也相对较低,但其实这是不符合标准的。”谢德林是区无障碍办的工作人员,也是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他介绍:“盲道中,直条为快步行走,圆点凸起表示摸索前进,都是有讲究的。”
改造后,所有的交汇点地砖替换成为了圆点的提示盲道。同时,盲道交汇与斑马线连接处,方向也
进行了优化,能正确指引盲人行走到斑马线上。对于部分横亘在盲道中的障碍物,区城管局也进行了迁移或盲道改道,保障盲人出行安全。而这样的道路改造,已经完成1767个点位,日常养护改造面积总计5081平方,一个越来越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正在滨江形成。
无障碍场景不断延伸
除了出行场景的改造之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念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无障碍环境通常是指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便利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需要的设施和条件。而广义的无障碍环境还包括促进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的人文环境——不仅要让有需要的人能出行,还要像普通人一样,独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
在滨江的公共场所里,一场场改造如同爱心接力赛一样正在展开。
去年年底,中信银行滨江支行在银行门口安装了全区金融机构第一条无障碍升降梯,这台宽100厘米、长140厘米、高106厘米的电梯占地不大,但用处多多。市民坐着轮椅、推着婴儿车或者腿脚不便的时候,只要摁下按钮,乘坐电梯就能直接到达银行门口。同时,银行还推出了《无障碍厅堂服务规范》,从细节入手,提高服务。
在农业银行滨江支行,除了标准坡道,银行大门还升级成为了自动感应大门,方便进入。同时组织员工学习手语,开辟爱心专窗,设置助盲卡、盲人密码器、轮椅等,场内允许导盲犬进入。
今年1月,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开设无障碍专窗。专设无障碍服务台、配备爱心轮椅,为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服务。同时推出了全流程代办、在线手语翻译等服务,让办事人获得“专窗专人专办”暖心体验。
除此之外,全区17座公厕以及正在兴建中的公厕,均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有的在设计之初就将无障碍的理念贯穿其中。1:12的坡道比,坐便器两侧设高0.7米水平抓杆,在墙面一侧设高1.4米的垂直抓杆,距离座便器前沿15-40厘米处的紧急呼叫按钮……无障碍设施几乎随处可见。
在白马湖公园、浙江实验艺术剧院、江南实验学校、星光大道步行商圈、滨江区体育馆等科教文体设施内部,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厕所、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电梯、低位服务台、盲道、缘石坡道等设施也越来越多,从上学就业到交通出行,再到各类公共服务,无障碍的“城市文化”正在逐渐形成。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对于特殊群体来说,意味着能够平等参与和共享现代生活。小小设施的提升,却能对他们生活产生质变。每个人都有行动不便的时候,因此,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是针对残障人士的特殊服务,也是一项具有包容性的基层社会公共服务。
城市有爱,生活无碍。无障碍环境的现实需要,不仅仅在于残障人士,更是贯穿了每个人的全生命周期,是老、弱、病、妇、幼、残等弱势群体的共同需求。
不到两年的时间,亚运会、亚残运会即将举办,杭州预计将迎来超过2亿人次的游客。而作为主场馆所在地的滨江,更将站上世界的舞台,迎接来自全球的观众。而这些拖着行李箱,说着各国语言的游客,也需要一个无障碍的滨江。
去年以来,我区共完成市残联排查问题清单中2558个点位的整改,在2020年度的全市考核中位列主城区第一,一个“无障碍”的滨江,正在慢慢形成。
让出行不再困难重重
已经50多岁的俞先生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乘坐地铁来滨江上班,腿脚不便的他,下了地铁会骑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到单位。曾经,轮椅车停放在哪里是他每天最大的担忧,但是最近,这个担忧没有了,他上班的路途也轻松了许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去年9月,滨江区无障碍办接到俞先生反映的关于滨康路地铁(B)口缺少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泊位的问题。“地铁口停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太难了……”俞先生苦恼地说:“轮椅车只能停在非机动车位上,经常被电瓶车、自行车‘前后夹击’,开不出来。我走路要靠拐杖,根本移不开电瓶车。”
了解清楚他的需求后,滨江区无障碍办对区现有的地铁站进行了初步排查摸底,并开展了7个具备改造条件的地铁站点增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泊位的建设工作。很快,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有了独立的停车位。
“在后续的维护中,我们还结合区城管序化员的力量,定时对这些车位进行巡逻,如果发现有人乱停车,就会立即挪开。”区无障碍办的工作人员说。
诚然,出行是无障碍环境中最关键的一环。如何让出行变得越来越便利,是滨江的思考。
“公共停车场最常出现的就是无障碍停车位标识不清、缺少引导指示、无障碍停车位设置距离地铁站和公交中心站较远、轮椅安全通道不够宽等问题,我们就对区里的停车场进行了全面的排摸,先在江陵路地铁停车场试点。”区无障碍办的工作人员说。
在如今的江陵路地铁站边的公共停车场,距离江陵路公交中心站、地铁1号线江陵路站最近的位置,用热熔材料施划了13个无障碍停车泊位,确保了每个无障碍停车泊位达到宽2.6米、长6米,无障碍通道宽1.3米、长6米,车位内标注了无障碍停车标识和“无障碍专用车位”醒目大字。
除了交通工具的出行,对于步行的残疾人,滨江在盲道上也下了功夫。在“大莲花”场馆外的飞虹路上,原本的盲道交叉点或转弯处,提示盲道的花纹为方格形。
“虽然方格形容易切割,制作成本也相对较低,但其实这是不符合标准的。”谢德林是区无障碍办的工作人员,也是全国无障碍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他介绍:“盲道中,直条为快步行走,圆点凸起表示摸索前进,都是有讲究的。”
改造后,所有的交汇点地砖替换成为了圆点的提示盲道。同时,盲道交汇与斑马线连接处,方向也
进行了优化,能正确指引盲人行走到斑马线上。对于部分横亘在盲道中的障碍物,区城管局也进行了迁移或盲道改道,保障盲人出行安全。而这样的道路改造,已经完成1767个点位,日常养护改造面积总计5081平方,一个越来越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正在滨江形成。
无障碍场景不断延伸
除了出行场景的改造之外,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念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无障碍环境通常是指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便利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需要的设施和条件。而广义的无障碍环境还包括促进残疾人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的人文环境——不仅要让有需要的人能出行,还要像普通人一样,独立自主完成日常生活。
在滨江的公共场所里,一场场改造如同爱心接力赛一样正在展开。
去年年底,中信银行滨江支行在银行门口安装了全区金融机构第一条无障碍升降梯,这台宽100厘米、长140厘米、高106厘米的电梯占地不大,但用处多多。市民坐着轮椅、推着婴儿车或者腿脚不便的时候,只要摁下按钮,乘坐电梯就能直接到达银行门口。同时,银行还推出了《无障碍厅堂服务规范》,从细节入手,提高服务。
在农业银行滨江支行,除了标准坡道,银行大门还升级成为了自动感应大门,方便进入。同时组织员工学习手语,开辟爱心专窗,设置助盲卡、盲人密码器、轮椅等,场内允许导盲犬进入。
今年1月,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开设无障碍专窗。专设无障碍服务台、配备爱心轮椅,为特殊群体提供人性化服务。同时推出了全流程代办、在线手语翻译等服务,让办事人获得“专窗专人专办”暖心体验。
除此之外,全区17座公厕以及正在兴建中的公厕,均进行了无障碍改造,有的在设计之初就将无障碍的理念贯穿其中。1:12的坡道比,坐便器两侧设高0.7米水平抓杆,在墙面一侧设高1.4米的垂直抓杆,距离座便器前沿15-40厘米处的紧急呼叫按钮……无障碍设施几乎随处可见。
在白马湖公园、浙江实验艺术剧院、江南实验学校、星光大道步行商圈、滨江区体育馆等科教文体设施内部,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厕所、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电梯、低位服务台、盲道、缘石坡道等设施也越来越多,从上学就业到交通出行,再到各类公共服务,无障碍的“城市文化”正在逐渐形成。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对于特殊群体来说,意味着能够平等参与和共享现代生活。小小设施的提升,却能对他们生活产生质变。每个人都有行动不便的时候,因此,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是针对残障人士的特殊服务,也是一项具有包容性的基层社会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