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1日在杭州市滨江区
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市滨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 中共杭州市滨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高新区(滨江)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六大行动”,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生产总值在2017年首次突破千亿元以后,到2020年达到17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预计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万美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5%;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新兴等产业增加值持续两位数增长,三大产业增加值总量位列全市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全省唯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国家试点。跻身全国十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综合排名两度进入全国高新区前三位。
(二)双创生态显著优化,创新要素集聚迈出新步伐
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0件,均位列全省第一。在全市率先实施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新政,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4.2万人,硕博人才引进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量级创新平台先后成立,北航房建成院士团队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成功落地,获评第三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上市企业总数达到53家,“杭高新板块”企业数量持浙江第一、全国领先。
(三)开放水平全面拓展,“国际滨”美誉度取得新提升
G20峰会服务保障工作圆满完成,亚运筹备进入冲刺阶段,主会场奥体中心“大小莲花”华丽绽放,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5米)、阿里巴巴20周年庆典、杭州高新区30周年纪念大会等重大活动赛事成功举办,文博会、动漫节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杭州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的重大赛事主办地。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2020年外贸出口实现量质齐增,出口额超510亿元,出口规模位列全市第二,成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境外投资创下历史新高,五年累计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达62.8亿美元,是“十二五”时期的4.9倍,总量位列全省第一。
(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数字治理引领新变革
结合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开展滨江分区总体城市设计,形成“滨江有机生命体”的规划理念。全面开展“亚运城市行动”,望江隧道建成通车,地铁1、4、5、6、7号线开通运营,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创建“基本无违建区”“污水零直排区”,区域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钱塘江灯光秀、最美跑道、冠山公园、蜗牛读书馆等高颜值地标先后问世,全域景区化迈出坚实步伐。依托杭州城市大脑平台,创新推出社会心理服务数字平台、轻微交通事故化解机制、一码解纠纷等应用场景,医院周边交通拥堵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为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提供了滨江实践。
(五)民生保障提质扩面,群众生活发生新变化
学校总数实现翻番,全市首家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海康威视幼儿园建成开园,义务阶段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跃升至全省第二。健康滨江建设扎实推进,实现省市医联体双覆盖、儿科医联体全覆盖。“一老一小”照护体系不断完善,率先试点课后托管并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成为全国唯一全域示范的智慧健康养老基地。服务保障退役军人体系已经建立,尊崇氛围不断提升。回迁安置加速推进,农转居安置房项目全部开工,竣工安置房174.9万平方米,新交付安置房179万平方米。文化繁荣兴盛持续深化,“最美樱花跑”“滨江四季演出”“千堂万艺”等品牌效应进一步强化。
(六)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形成新优势
“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多证合一”“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去中心化”改革等做法在全省率先试点并推广,无人智慧审批分钟办、“上马石”企业e服务平台等智慧政务应用上线运行,实现“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深化知识产权“一件事”“一张网”改革,设立全国首个全门类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改革村级留用地统筹开发机制,首批3个试点项目已完成规划选址。在全国高新区中率先启动“企业创新积分”试点,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设立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首创市域范围内区域发展合作新模式。
“十三五”的五年是高新区(滨江)30年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这五年高新区(滨江)被赋予的战略使命最多,2016年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序列,2020年被列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这五年高新区(滨江)的改革力度最大,商事制度、知识产权、特别合作区、工业综合体开发、行政服务“去中心化”、企业创新积分、硬科技“三色图”等一个个“滨江首创”“滨江样板”“滨江经验”唱响全国。这五年高新区(滨江)的经济发展质量最高,亩产效益持续领跑全省,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634.4万元;即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百年一遇的“黑天鹅”,也保持生产总值全年7%以上的高增长。这五年高新区(滨江)产城人融合最深,开通运行的地铁里程创历史新高,每年净增常住人口超3万人,35岁以下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59.5%,成为最让年轻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宜居城区。这五年高新区(滨江)的百姓获得感最强,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空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社会治安状况显著好转,移动支付、移动办事、移动办公走进千家万户,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正在一件件得到解决。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但也要看到“十三五”时期高新区(滨江)良好的发展态势下,仍然有不少问题和短板需要关注。一是硬核科技短板。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领域均有核心技术、材料或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卡脖子”情况,面向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二是企业梯队短板。领军企业增速放缓,新设企业增幅较“十二五”时期有所回落,具备几何数增长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具备集群优势的新兴产业依然偏少,数字经济持续高位增长的压力加大。三是有效投资短板。新增产业项目不多且规模不大,缺乏大项目带动,高新产业投资、工业投资等指标均较“十二五”有较大幅度下降,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社会治理短板。基层组织建设较为薄弱,网格化管理不够紧实,交通治堵、垃圾分类、安置小区管理、未来社区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五是应急管理短板。疾病预防救治能力、重大灾情抢险能力、重大风险防控能力仍需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还有欠缺。
表1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5年数值 | “十三五”时期实绩 | “十三五”规划 目标值 | ||
2020年预计完成情况 | 年均增长 (%) | 目标数 | 年均增长(%) | |||||
经济发展 (六项)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790.4 | 1700 | 10.9 | 1500 | 11 |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46.6 | 53 | -- | 52 | -- | |
3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81.9 | 75 | -- | 80 | -- | |
4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08.5 | 182.8 | 11 | 185 | 11 |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06.7 | 414.4 | 8.4 | 170 | 11 | |
6 | 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59.4 | 70 | 6.5 | 80 | 10 | |
创新发展 (六项) | 7 | 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 | % | 13.96 | 10 | -- | 13.0左右 | -- |
8 | 新引进人才数 | 万人 | 2.3 | 14.2* | -- | 12.5* | -- | |
9 | 新获发明专利授权量 | 件 | 1147 | 12153* | -- | 4500* | -- | |
10 | 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数 | 家 | 17 | 22 | -- | 20 | -- | |
11 | 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 | 家 | 孵化器4个 | 24 | -- | 20 | -- | |
12 |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 | 家 | 67 | 1015* | -- | 300* | -- | |
共享发展 (七项) | 13 | 常住人口数 | 万人 | 33.08 | 50 | -- | 40 | -- |
14 | 居民收入增长率 | % | 主城区纳入全市体系,不单列 | 与GDP同步 | ||||
15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5 | 16.3 | -- | 15 | -- | |
16 |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 | 张 | 50 | 60 | -- | 55 | -- | |
17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 个 | 7106 | 65000* | -- | 30000* | -- | |
18 | 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 | % | 23 | 32 | -- | 35 | -- | |
共享发展 (七项) | 19 | 每千户籍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3.7 | 5.6 | -- | 3.5 | -- |
绿色发展 (五项) | 20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 | 62 | 92.1 | -- | 达到68以上 | |
21 | 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 | μg/m3 | 57.2 | 30 | -- | 控制在50以内 | ||
22 | 单位生产总值电耗下降率 | % | -- | 下降11% 以上 | -- | 下降11%以上 | ||
23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 | % | 主城区减排数据纳入全市体系,不单列 | 市下达目标 | ||||
24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 | % | 市下达目标 |
注:标“*”号为“十三五”期间五年累计数。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高新区(滨江)来说,处于创业30年后再出发、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关键历史时期,既面临“四大机遇”,也存在“四大挑战”。
(一)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进一步向纵深演进,世界处于竞争优势重构、国际地位重构、全球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更成为加速“三个重构”的催化剂,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具体表现为“三个变”:一是经济之变—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和零和博弈的新周期。二是科技之变—数字技术进入深度赋能和全面转型的下半场。三是格局之变—全球格局面临产业体系和经贸体系的大重构。
(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总体迈向高收入国家,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态势可以概括为“四个转向”:一是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动力转向以创新为核心。三是发展支撑转向国内大循环。四是发展布局转向区域协调发展。
(三)高新区(滨江)仍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
1.高新区(滨江)正面临四大历史性机遇
一是国家和省、市多重战略叠加带来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与高新区(滨江)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在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杭州考察,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使命。这些重大使命、重大战略,为高新区(滨江)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风口,必将指引和激励高新区(滨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在“重要窗口”建设中扛起高新担当、展现滨江魅力。
二是数字技术革命纵深演进带来的重大机遇。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在“十四五”进入核心技术突破和商业化阶段,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将被深度重构。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具有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做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的目标,高度契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将使高新区(滨江)能够保持与全球产业转型的同频共振,引领全国数字经济发展。
三是全球经贸格局重构带来的重大机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加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追求产业链自主可控和稳定安全,新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针制造了新的科技创新空间和进口替代机会。高新区(滨江)高科技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拥有许多具备进口替代条件的潜力企业,通过打造创新联合体加强自主研发,高新区(滨江)的企业和产业链有望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和更可持续的增长。
四是城市功能能级跃升带来的重大机遇。G20峰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会活动的举办和筹办,助力杭州市和高新区(滨江)实现了城市能级的跳级式跃升。杭州高新区(滨江)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施条件、功能形态和品牌效应。在新的区域竞争形势下,杭州高新区优越的人才生态、产业生态和城市生态,以及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将为高新区(滨江)在下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提供独特优势,帮助吸引更多国内、国际人才和资本流入,实现以一流城市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发展一流产业的良性互动。
2.高新区(滨江)也面临着四大长期性挑战
一是供给能力扩大叠加市场需求变小的挑战。全球经济已经陷入深度衰退,受到国际需求萎缩的影响,许多出口企业转向内销,增加了国内市场供给。同时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国内市场需求骤降。供给上升和需求下降导致供大于求,企业间陷入存量博弈和逐底竞争的状态,难以实现“做大蛋糕”式发展。
二是发展空间不足叠加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在十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序列中,杭州高新区(滨江)的面积最小、土地要素最为紧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原有空间趋近饱和,难以满足区内企业进一步扩张发展的需要。加之区域竞争加剧,其它园区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竞相给出优厚条件,导致高新区(滨江)企业流失严重,制约高新区(滨江)长期发展。
三是基础能力不足叠加外部封锁加重的挑战。高新区(滨江)在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仍然存在核心技术、材料或零部件依赖进口的情况。同时,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高新区(滨江)较早较深地受到中美经贸摩擦特别是科技脱钩的影响,技术封锁、市场禁入、关键零部件禁运等都对企业生存造成较大影响,给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重大潜在隐患。
四是人口加速流入叠加公共服务不足的挑战。目前,高新区(滨江)常住人口已接近50万,“十四五”末预计将超过65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40岁以下人口。人口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加速涌入,对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和高品质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实现公共服务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相匹配。
综合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新区(滨江)发展仍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和工作准备,趋利避害,奋勇前进,推动高新区(滨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高质量发展“三对关系”,深化产城人“三态融合”,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亚运会场、自贸试验区等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创新滨江”“数字滨江”“国际滨江”的战略导向,勇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开路先锋,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数字化变革持续走在前列,国际化品质持续走在前列,奋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从0到1”的原始创新,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新需求和新市场,塑造发展新优势。
——扛起使命担当。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强化使命担当,敢想敢作敢当,争做国家战略的主平台和排头兵,在浙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中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市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强化数字赋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注重数字科技创新,加快场景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双引擎”驱动。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植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拓荒精神,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巩固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强化政策性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特别是牢牢把握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机遇,发挥高新区体制机制优势,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坚持扩大开放。凝心聚力突破逆全球化困境,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创新体系,切实提升全球配置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更大范围内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加快融入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和联合协作,不断开拓创新空间,发挥引领示范与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从群众获得感角度去思考和谋划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巩固和完善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着力营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包容性发展氛围,最大程度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战略定位与“十四五”发展目标
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市,推动高新区(滨江)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滨江”“数字滨江”“国际滨江”。到202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火炬营收超过1万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地位更加巩固,人才生态、产业业态、城市形态深度融合,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初具形态,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滨江”,努力打造全国自主创新策源地。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资源引聚,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原始创新和颠覆创新能力,建设面向世界的人才蓄水池、创新策源地和科创高地,努力代表国家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枢纽。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到2025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1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50件,涌现出一批原创性、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双创生态激发新动能。到2025年,区内外资研发机构达到240家,孵化器、众创空间数达到150家以上,成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能力跻身行业前沿的创新高地,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良好生态。
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滨江”,努力打造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双强的示范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抢抓智能时代的发展先机,以数字技术带动全区整体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双轮驱动、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和“全国数字治理示范区”。
——数字经济构筑新优势。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6000亿元,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8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200亿元,新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数字社会形成新样板。以数字化引领生活方式转变,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全域覆盖,数字社会规则基本建立,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数字场景全面应用,打造在线教育、在线文旅、在线办公新模式,基本形成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
——数字政府取得新成效。率先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推动党政机关全面数字化转型,城市大脑滨江平台架构进一步完善,数字赋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高新区(滨江)品牌。
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滨江”,努力打造幸福和谐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坚持国际标准、现代气质、高新特色、江南韵味,以亚运会筹办为牵引,推进全域城市化,做强基础设施、做优公共服务、做美城市环境,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让城市更加包容、更富灵感、更有韵味、更为安全,不断提升高新区(滨江)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开放发展再创新特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企协同机制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活力充沛,政府治理高效有为,开放、协同、共赢的发展机制得到优化,平均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少于7.5亿美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党政机关各领域改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全面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案例和实践经验。
——生活品质达到新水平。基本形成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体系,美好教育、健康滨江、托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实现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治理水平得到新提高。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基层治理精密智控体系全面建成,平安滨江建设高水平推进,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准备扎实,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形成整体智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未来城市具备新风貌。打造滨江锦带、山湖绿心、山水生态廊道、产城融合组团,以“亚运城市行动”为契机,更新提升产业空间、增强城市复合功能、优化街巷空间环境,构建有未来风、国际范、江南韵的“国际滨江、亚运核心”。
表2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2020年 预测值 | 2025年 目标值 | 属性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
综合 实力 (4) | 1 | GDP* | 亿元 | 1700 | 2600 | 预期性 |
2 | 营业收入(火炬统计)** | 亿元 | 7500 | 10000 | 预期性 | |
3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82.8 | 250 | 预期性 | |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414.4 | 580 | 预期性 | |
创新 滨江 (8) | 5 | 新引进人才数量** | 人 | 33000 | 38000 | 预期性 |
6 | 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 | 个 | 22 | 26 | 预期性 | |
7 | 上市企业累计数*** | 个 | 53 | 100 | 预期性 | |
8 | 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 个 | 1550 | 3000 | 预期性 | |
9 | 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 | 个 | 24 | 45 | 预期性 | |
10 | 当年新注册工商企业数** | 家 | 11000 | 15000 | 预期性 | |
11 | 万人当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万人 | 370 | 450 | 预期性 | |
12 | 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 | % | 10 | 10 | 预期性 | |
数字 滨江 (6) | 1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 | % | 76 | 80 | 预期性 |
14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 亿元 | 3200 | >6000 | 预期性 | |
15 | 企业实施数字化项目数量**** | 个 | 48 | 60 | 预期性 | |
16 |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 | % | 91 | 95 | 预期性 | |
17 | “掌上办事”政务服务事项覆盖率* | % | - | >90 (全市) | 约束性 | |
18 | 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 | % | 7 (全市) | >20 (全市) | 约束性 | |
国际 滨江 (14) | 19 | 企业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数量** | 个 | 14 | 30 | 预期性 |
20 | 区内外资研发机构数量** | 个 | 213 | 240 | 预期性 | |
21 | 数字服务贸易额*** | 亿元 | 113 | 152 | 预期性 | |
22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 | 件 | 450 | 650 | 预期性 | |
23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2.53 | <=3.5 | 预期性 | |
24 | 每千户籍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量* | 人 | 5.6 | 5.8 | 预期性 | |
25 | 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 | 年 | 16.3 | 17.5 | 预期性 | |
26 | 年新建成中小学数量** | 家 | 3 | 3 | 预期性 | |
27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 平方米 | 2.38 | 2.54 | 约束性 | |
28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8.62 | 保持在99 以上 | 预期性 | |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2020年 预测值 | 2025年 目标值 | 属性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
国际 滨江 (14) | 29 | 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 | % | 0.04 | 0.03 | 约束性 |
30 |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92.1 | 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31 | 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 | 水十条考核两条断面都为III类100% | 水十条考核两条断面都为III类100% | 约束性 | |
32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 | 0.12 | 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备注:*表示根据市共性指标设置;**表示依据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支撑指标;***表示依据我区专项规划设置的指标;****表示结合可得数据设置的我区特色指标。
(四)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三五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治理水平、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中展现高新力量。
——率先实现科技创新现代化,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前列,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
——率先实现营商环境现代化,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
——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现代化,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走出全面数字化的新发展路径。
——率先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发展动能,产业整体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率先实现城市形态现代化,人与城市共生共融,建成宜居宜业宜创的新未来城市。
——率先实现文化建设现代化,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形成具有“高新特色、滨江气质”的文化新格局。
——率先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实为高效执行体系,全面构建整体智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四、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滨江”,打造全国自主创新策源地
坚持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产业创新为主战场的全面创新。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打造贯穿创新全链条的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一)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区
1.培育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
面向全球吸引集聚创新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人才高峰,弘扬工匠精神,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一体的多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集聚全球一流创新人才。实施科学家合伙人计划,依托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引进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等全球顶尖科学家。加大对科学家后备人才的引进力度,助力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深入实施新一轮“5050”计划,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企业通过鼓励科研人员技术入股、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方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打造重点领域人才高峰。重点聚焦阿里网易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人才,推动“人才带技术、技术带项目、项目融资本、实现产业化”发展。立足高新区(滨江)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吸引一批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育科技型企业家、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经纪人才等复合型人才。
强化“滨江工匠”品牌建设。以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契机,深化校企战略合作,推动龙头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院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服务实体经济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壮大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各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中央和省市人才引进计划、人才扶持政策等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实施“青春建功行动”和“青年成长服务计划”,优化青年发展环境,推动形成以“青年成长型区”为引领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2.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营造有利于海内外人才落户的便利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构筑全链条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
畅通海外引智渠道。加快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探索构建更加开放便利的永久居留、出入境、跨境医保等国际人才管理制度。对在滨江从事创新创业的国内重点院校本科以上学历优秀留学生,以及国际知名高校毕业的外籍人才,提供办理居留许可便利。支持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着力搭建技术供需精准对接平台,率先探索开展外国专家工作站建设、海外工程师引进试点。
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健全以品德、创新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大市场化、社会化评价比重,探索在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科研人员职称自主评聘试点,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完善顶尖人才战略伙伴专家公推制等举荐制度,建立更加多元、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激发科创活力。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探索推动“人才安居集团”模式,构建以人才服务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人才服务生态。深化人才安居改革,实施“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持续提升人才房的流转率和覆盖面。完善人才子女教育、医疗、保险服务机制,深化人才“一件事”改革,推广“人才码”,推进数字赋能“一流人才生态区”建设。
(二)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1.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机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必争领域,积极争取在信息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新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支持“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北航量子实验室建设。探索推动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在高新区(滨江)共建试验装置及场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科学装置投融资体系,助推大科学装置建设。发挥重大科研设施的“筑巢引凤”作用,加强产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力争在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2.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
深入推进“三名”工程,通过支持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入国内外一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吸引国际顶尖研究院所、高校在区内设立或联合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积极承建浙江数字经济实验室,加快浙江5G开放实验室建设,加快推动与之江实验室联合共建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提升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芯火平台”、省智能传感材料与芯片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能级。部署建设场景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未来实验室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聚焦数字经济和新制造领域,建设一批集“科学研究、应用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多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编制发布高新区(滨江)新型研发机构专项政策。高标准建设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探索科研成果潜力释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新机制。
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吉利、中控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海康、大华等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势,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重大科学计划,力争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搭建关键共性技术联合供给平台,充分发挥芯火双创基地、5G联合创新中心、开放实验室、公安部一所检测中心作用,以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
1.培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
紧盯“千亿企业”“百亿企业”发展目标,支持领军企业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建设,提升领军企业的全球性布局与行动能力和海外分支机构的基础运营能力,在数字安防、互联网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集团。紧盯“百家上市公司”目标,建立多层次上市后备企业库,实施梯度培育、分类指导,加速“凤凰计划”开花结果。鼓励大企业通过内部创业、生态圈孵化等不同模式,实现企业裂变式发展。支持大企业建设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相互合作,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壮大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队伍
实施雏鹰、瞪羚企业培育计划,重点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企业,给予金融资本、土地空间等要素支持,协助开展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十四五”期间,每年被科技部新认定瞪羚企业数不少于40家。培育一批行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全面链接硅谷、中关村、深圳等地超级独角兽、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吸引一批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落户高新区。建立常态化的培育培训机制,搭建企业俱乐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合作平台,实施全方位全流程的精准扶持。
3.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提升
完善高企培育机制,建立健全“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梯级培育体系。持续完善企业创新积分制,引导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制定杭州高新区(滨江)培育库入库企业认定标准,增设先行指标,将符合标准的企业纳入培育库。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重点筛选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成长性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
(四)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1.完善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
围绕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规律和融资需求,做强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创建国家级创业投资综合改革试验区,进一步集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在投贷联动、创业投资信用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实现新金融、新科技、新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科技金融创新创业集聚区。提升国有平台投资运营水平,放大政府引导基金领头作用,修订完善政府科技创新产业扶持专项基金政策,强化对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战略项目的金融保障。
2.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生态
探索滨江特色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模式,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运用、全方位保护、全链条服务,打造“立足滨江、服务省市、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创新服务生态。推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创新改革,探索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综合管理改革,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同保护。培育和引进优秀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投资运营平台,持续加强和完善专利运营和成果转化服务环境。充分发挥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争取杭州知识产权法院落户滨江。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
3.推动双创载体能级提升
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创业梯级孵化体系,加快孵化载体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统筹整合街区、社区、商圈等闲置空间资源,重点在高科技资源集聚的中心区域,打造培育滨江科技“硅巷”。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建设专业孵化器,全方位拓展创业孵化体系构成范围。探索政府与大企业共建创新创业载体的工作机制,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引导支持孵化器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搭建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孵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4.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实施科学普及和创新培训计划,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创新文化,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支持再创业”的浓厚氛围,把创新内化为城市精神。积极承办各类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在全社会积极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发现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讲好创新创业故事,通过自媒体、短视频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敢于冒险、开放合作、相互包容的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十四五”“创新滨江”建设十大行动计划 |
1.创新人才引培行动。深入实施人才新政、第三轮“5050”计划、“三新人才”政策,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平均每年新引进人才总数达到3.5万人,其中硕博士1万人,海外高层次人才2500人。实施“青年建功行动”和“青年成长服务计划”,优化青年发展环境。 2.滨江工匠培育行动。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到2025年,累计新增高技能人才8千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以拓增房源为着重点,提高供给总量,力争到2023年底实现人才房房源三年翻一倍以上,达到10000套(间),力争到2025年12000套(间),探索“住创一体”的人才综合体建设。 4.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全力支持“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北航量子实验室建设工作,围绕量子科学领域积极申报市级及以上各类重大项目、平台、载体。聚焦信息通信、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省市支持落地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5.创新平台升级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创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编制发布新型研发机构专项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建新型研发机构。力争2025年国家级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达到80家。 6.科创森林打造行动。加大园区研发后补助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全覆盖,2025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R&D)达到260亿元以上,与全口径GDP之比保持在10%以上。每年新增研发人员突破300人规模的龙头科技企业5家。 7.凤凰行动拔高计划。推动高科技公司实现境内外上市,切实利用好科创板机遇期,力争每年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8家以上,继续扩大上市企业“杭州高新板块”,力争上市企业早日达到100家。 8.知识产权服务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布局,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开展PCT国际专利申请和商标国际注册,突破技术和贸易壁垒。到2025年,PCT国际专利申请争取达到650件,年均发明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授权数分别达到11000件和4000件,当年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的企业数达到70家,当年获得境外注册商标的企业数达到10家。 9.创业孵化提质行动。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化孵化器培育计划,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落实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争取每年新增2家国家级孵化器、5家以上国家级众创空间或加速器。“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在孵企业7500家以上。 10.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行动。探索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由其单独或与其他单位共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 |
五、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滨江”,打造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双强示范区
持续深化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全面打造一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引领建设国家数字治理示范区,统筹推进高新区(滨江)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经济赋能数字治理实践、数字治理倒逼数字经济迭代的良性循环。
(一)全面打造一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1.提升关键基础产业发展水平
(1)智能计算
重点突破面向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新一代分布式计算平台等基础产品。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探索建立区域工业大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应用。大力发展云计算技术,鼓励区内PaaS服务商扩大云计算平台应用服务面,鼓励SaaS服务商提供云计算综合解决方案,满足行业和企业信息化需求。加强工业数据安全产品研发,支持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及态势感知平台,提升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信息安全骨干企业,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全国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和数据安全服务产业中心。
(2)集成电路
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构建芯片与整机应用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富芯12寸模拟芯片生产线项目落地投产。充分发挥区内芯片企业在集成电路设计、硅材料及特殊工艺芯片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一体化优势,开展高端芯片领域的国产芯片适配研发,引导芯片企业与视频监控、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电源管理、汽车电子及物联网等领域整机企业合作开发和应用各类芯片,推动自主芯片规模化应用,以芯片研发支撑整机升级。加快集成网络、技术、存储、安全等国产化电子元器件的整机设备开发,以整机升级推动芯片研发。
2.打造安全可控优势产业链
(1)智能物联
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图像传感器、中控设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重点发展机器视觉、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高端存储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应用。强化嵌入式开放平台、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等高端软件开发,打破产业边界,支持安防领军企业由安防视频监控解决方案提供商向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商转型。
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引导其向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渗透。把握消费物联网发展机遇,推动智能家居、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规模化消费类应用快速落地。支持企业在物联网小镇探索构建城市立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物联网应用的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
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完善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培育以视觉识别为主体的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突破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应用及系统集成技术、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等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建设和开放面向深度学习的计算平台、行业公共服务和对接交流平台,重点支持国家级视频感知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吸引企业、科研机构共同进行开源开放、协同共享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
(2)数字通信
加快推进5G应用。在5G核心设备、芯片、器件、模组及终端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鼓励区内优势企业合作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或行业解决方案。支持5G商业推广,推动5G与超高清视频、AR/VR、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结合,创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实现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城市治理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发展通信设备系统集成服务。依托杭州华为、新华三等通信设备龙头制造商的先发优势,加快通信设备制造服务化转型,提供通信与信息咨询规划、基础平台建设、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管理的ICT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设备与服务融合发展。
支持智能软件研发应用。巩固提升软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面向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的软件基础平台,以及面向垂直领域应用的集成平台,强化嵌入式开放平台、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等高端软件开发。加快发展面向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平台的支付、位置、社交等服务以及智能应用、虚拟现实等新型在线运营服务。
(3)数字健康
紧抓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契机,重点布局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服务、AI+医疗等生物数字服务领域,打造国家级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争创世界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做大做强智慧健康领域,推动信息技术与智慧健康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互联网医疗、物联网医疗、医疗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联动体系。特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围绕肿瘤、基因缺陷病等重要病种,强化发展智能化医疗器械、影像设备、诊断试剂和基因检测四大高端领域。前瞻布局抗体药、细胞治疗两大生物创新药领域。到2025年,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4)数字文创
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滨江(白马湖)发展极重点项目建设,做强动漫游戏、网络文学、数字传媒、创意设计等优势文创产业。聚焦漫画、动画、游戏和电子竞技等领域打造国际动漫游戏产业第一区。强化网络文学产业链接功能,推动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协同发展,推进IP文学作品成果转化,打造国际网络文学产业第一区。加快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和中国网络作家村“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做大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新型数字文创产业,强化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间的相互支撑和提升,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引领区。
(5)数字金融
加大对重点金融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全面拓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支付清算、数据征信以及资产交易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实现“金融+科技”高度融合的新产业形态。依托金融科技小镇建设,集聚一批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经营规范的金融科技企业总部和成长型金融科技企业,积极争取金融科技、数字货币等基础研究机构、实验室、服务平台落户,努力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控,健全风险应对与处置机制,稳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6)数字电商
充分发挥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破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隐私权保护和安全保障等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支持区内互联网小镇和创意小镇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强内容制作、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直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直播电商高地。支持直播电商主体做大做强,促进直播电商与各行业融合发展。
3.建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高地
(1)强化智能制造高端供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示范应用为着力点,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
打响滨江智造供给品牌。围绕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培育发展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的工业互联网、工厂物联网,鼓励开发产品与装备智能化技术,发展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远程智能服务等集成服务,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服务能力的“滨江服务”供应商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鼓励区内智造供给企业为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提供应用技术服务,打造智能制造供给方案核心输出地。
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提高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水平,促进质量和可靠性大幅度提升,实现机器人产业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发展。梳理潜在市场需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食品饮料、物流等领域开展机器人应用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应用示范。支持各类“机器换人”系统集成商、工业信息服务公司延伸业务链,发展成为软硬兼备的工业机器人工程服务公司。
(2)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新制造业计划”,落实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发挥政府首购制度的引导作用,支持首台套示范应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应用。支持区内企业基于区内集成电路企业的自主芯片开展研发和规模应用,大力推广区内企业工位机、工业计算机、工业控制器等应用模块。全面落实杭州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全流程应用,促进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向全球制造业输出数字技术应用方案。
4.前瞻布局数字经济未来产业
(1)加强未来产业研究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高新区(滨江)优势产业链,开展前沿科技动态监测和产业跟踪研究,建立健全产业选择和培育的科学决策程序与相关制度,提高决策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加强未来产业的技术预研、专利布局、人才储备和平台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产业化应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构筑产业先发优势。
(2)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超前布局量子信息、下一代通信技术、下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细胞科学等重量级未来产业。推动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培育打造全球领先的区块链平台,提升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数字资产、智能合约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拓展在网络安全、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应用,争取在“区块链+实体经济”“区块链+民生”“区块链+智慧城市”“区块链+政务服务”等领域走在前列。
5.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1)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
引进培育各类研发创新服务机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面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参加国家工业设计和省级工业设计竞赛,激发企业创新设计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型。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促进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企业协同发展。集聚一批国内外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筹备建设一批满足社会需求、填补行业空白、达到先进水平、推动转型升级的重大检测项目,着力打造检验检测优势产业集聚区。
(2)打造新消费核心枢纽
把握亚运会举办重大机遇,发展免税经济、直播经济、休闲经济、体育经济等,推动数字技术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依托数字电商产业基础,扩大在线消费的先发优势,积极打造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宅经济”产品。借力全省首家市内免税店,探索保税展示交易、保税直播销售、保税加工销售等新模式新场景,发挥头部直播机构集聚优势,发展一批电商产业基地和品牌公司,加快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推动滨江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星光大道、龙湖天街、宝龙城等商业综合体,培育奥体中心、滨康路综合体等新兴商圈,大力引进知名购物中心、国际顶级酒店、商业品牌首店等,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消费中心。
6.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
组建高效率创新联合体。聚焦智能物联、数字健康和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引导和支持掌握全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创投机构等创新资源,通过创建“互联网云平台+产学研用各类创新团队”,推动形成多主体协作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打造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联合体,构筑“系统创新、集成创新、生态创新”新优势。加快“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等创新要素集聚,构建创新要素有机联动、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科技攻关机制,鼓励区内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行业解决方案等联合攻关。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全面梳理一批“卡脖子”项目和重大研发需求,滚动编制科技攻关清单和任务攻坚计划。探索利用“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各类创新主体主动承担揭榜攻关任务,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发展瓶颈。部署“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面向各行业的云计算大数据解决方案的应用研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海外核心关键技术,联合高校、研究机构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2)打造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
以产业平台和特色小镇为载体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链承载力和集聚效应,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原则,进一步梳理明确各产业平台定位及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项目载体和经济建设主阵地作用,实施精准招商、分类培育,落实平台考核机制,让平台在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产业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统筹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强化江北孵化功能,高水平打造物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创意小镇,加快推动智造供给小镇、智慧新天地、金融科技小镇建设。高标准建设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支持产业平台和行政区开展产业资源和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以拓展高新产业发展空间为目标,切实推动工业园区提升改造完成,打造功能齐全的新型工业园区。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导向,培育特色楼宇,促进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专栏:“十四五”时期重大平台重点任务 | ||
1 | 物联网小镇 | 发挥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优势,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打造世界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发挥好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金招牌”和浙江数字贸易示范区“试验田”作用,加快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结合园区特点,催生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规则在园区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清单,将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成为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 |
2 | 互联网小镇 | 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高地、互联网技术研发高地、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高地。 |
3 | 创意小镇 | 打造杭州高新区(滨江)“产城人”三态深度融合的新典范、长三角数字创意发展新引擎、全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高地。 |
4 | 智造供给小镇 | 以发展智能制造新型供给体系为目标,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全方位的系统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形成国内一流的智造供给产业高地。 |
5 | 智慧新天地 | 依托杭州高新区(滨江)生命健康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推进数字经济和生物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宗旨,承接滨江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布局,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以服务链协同创新链、产业链、空间链、资金链,形成五链融合生态圈,打造集创新孵化、创新研发、创新服务和创新资源整合为一体的产业创新平台。 |
6 | 金融科技小镇 | 加强金融科技服务中心建设,集聚金融要素资源,推进金融科技会客厅建设,引导金融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发展,打造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 |
7 | 江北科技园 | 坚定“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巩固安商稳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北企南迁”。 |
8 | 杭州高新区 (滨江)富阳 特别合作区 | 围绕建设“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新制造业先行区”的总目标,紧盯“一年内全面启动、三年内一批项目建成”工作要求,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快速建设,力争为全市乃至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示范作用。 |
9 | 三街道工业园区提升改造 | 探索多样化合作开发模式,改造一批、优化一批、腾退一批,推进工业园区提升改造,改善空间环境,提高土地效益。依托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领域区域优势,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吸纳区内产业链相关企业,进一步承接“北企南迁”任务。 |
(二)引领建设国家数字治理示范区
1.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系统布局一批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推动新基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在高新区(滨江)汇聚的重要引擎。加强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深化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化部署应用,提升千兆光纤覆盖质量和范围,高水平建设国际领先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挥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作用,推进高新区(滨江)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建设数字算力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基于云计算和绿色节能技术的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打造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布局发展。高标准布局新技术基础设施,聚焦人工智能等领域,完善面向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超前布局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
2.全面提升城市大脑建设水平
以技术手段创新为支点,以全域场景试验区建设为牵引,不断推出群众有感、治理有效的数字驾驶舱和应用场景。
做优做强城市大脑滨江平台。围绕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城市大脑“一整两通三同直达”中枢系统,加快形成“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的运行模式。进一步丰富城市大脑的算法库,推进数字技术迭代升级,有效实现数据融合创新。深化统一地址库建设,构筑数字化治理“一址多柱”智能塔基。
持续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场景。推动“美好e达”“一码解纠纷”“交通事故便捷通”“上马石”“工地一码通”等创新场景提质扩面,推动重点街区综合治理,实现重点场景全域覆盖。构建全域场景试验区,持续在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消防、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领域打造一批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案例。
3.推动数字政府功能升级
以政府数字化改革撬动数字政府建设,积极拓展政务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街道、平台智慧服务和数字治理的典型案例。
打造高新区(滨江)政务服务品牌。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重塑各领域跨部门事项,强化“一件事”集成改革。全面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协同办公”,系统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区块链理念和技术,加大“去中心化”改革探索力度,打造“指尖上的行政服务中心”。
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向基层延伸。深化城市大脑在基层社会的治理应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进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迭代升级,加快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应用模块开发,打造精密智控的“社区微脑”。依托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深化全科网格建设,实现基层网格信息数据与综治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建好用好“数字资源超市”,健全数据整合共享机制,探索数据流通规则制度,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有效破除数据壁垒和“孤岛”。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目录和数据开放共享标准,推进政务数据进一步开放。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公众和机构利用共享数据,开展第三方合作开发,丰富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构建开放共享的大数据生态圈。
4.建设高水平数字社会
实施科技惠民共享工程,深化教育、公共安全、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数字化服务,打造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公共设施数字化转型,依托滨江区空间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围绕地上、地面、地下各类设施“一张图”集成管理,构建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格局。大力推动商业网点、文化场所、出行服务、旅游景点等领域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探索构建数字社会运行规则体系。聚焦生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社区智能终端设施供给,结合未来社区打造15分钟智慧便民生活圈。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聚焦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升级拓面,提升数字档案服务水平和效能。
5.夯实一流数字生态底座
动态平衡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数据权益分配和数据安全保护等各方利益,规范政府、企业、个人对信息的采集、使用、共享和保护。全面落实《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和《杭州市城市大脑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促进条例》,推动数字经济依法依规健康发展。加快释放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在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领域先行先试,构建具有活力的数据运营服务生态。积极争取浙江数据交易所落地,争创全国数据资源交易中心。建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探索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数据安全与溯源的应用,加大数字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保护力度。
“十四五”“数字滨江”建设十大行动计划 |
1.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着力打造数字通信、数字电商、数字健康、智能计算、智能制造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强化技术融合创新,构建智能物联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智能物联产业中心。 2.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工程。引进国内外顶尖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网络协同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示范推广,鼓励重点企业从生产智能化向研发、设计、管理、仓储、物流和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拓展。 3.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培育一批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首台套产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软硬件一体化发展,以核心技术为基础,由研发端向生产端延伸,与产业链配套企业协作共赢。 4.产业链优化升级行动。编制高新区(滨江)产业地图,建立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库,强化靶向招引,深挖智慧招商红利;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地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5.创新联合体组建计划。支持企业牵头组建高效率创新联合体,其中智能制造领域3家左右,着力在流程制造类、汽车及配件制造类、离散工业制造类等方面进行部署;智能物联领域2家左右,引导支持数字安防产业向数字公共安全产业拓展延伸;数字健康领域3家左右,重点在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优势领域部署。 6.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计划。全面梳理一批“卡脖子”项目和重大研发需求,滚动编制科技攻关清单和任务攻坚计划,以创新联合体为纽带,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卡脖子”攻关项目,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将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落到实处。 7.消费提档升级行动。出台“新消费”支持政策,以深化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路径,扩大新消费,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8.科技惠民共享工程。推动5G先导、4G优化,推进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深化民生保障领域数字化服务,重点推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应用发展。建设“邻里中心”等一站式智慧化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智慧便民生活圈。 9.整体智治示范行动。深入推进全域数据归集,建设“数字资源”超市,打通数据瓶颈。加快形成空间数据资源“一张图”,为各类应用场景开发提供保障。 10.智慧亚运建设计划。充分发挥头部企业技术优势,支持多元主体参与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及亚运智能化系统建设。结合亚运村、亚运场馆建设、城市“数据大脑”、智慧交通等重大项目,将“滨江科技”元素植入亚运会中,打造智能亚运滨江方案,提升滨江方案的品牌软实力。 |
六、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滨江”,打造幸福和谐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
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全球数字自由贸易中心,推进全方位的国际国内开放合作,不断提升高新区(滨江)融入国内循环、参与国际循环的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统筹城市空间保护开发,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注重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推动“国际滨”城市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一)构建多维立体的新型开放格局
1.深化国际开放合作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提升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能力。
(1)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深化与全球创新高地战略合作,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力推名校名院名所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国际化合作。鼓励和支持海外顶尖机构联合本土创新型企业、科研平台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研发基地。聚焦数字科技领域,重点推动与欧盟、以色列等地开展国际间产学研用互动交流。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管理、研发、技术支撑服务等功能性机构落地,推动高新区(滨江)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2)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
鼓励区内企业开展研发、生产、销售的全球布局和境外投资并购。加快谋划推动设立一批企业境外孵化器、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支持企业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创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承接国际技术转移。鼓励高科技龙头企业“出海”,通过设立境外营销网络打造国际化品牌,实现对外投资规模扩张。搭建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构建大数据风险评级、预警和管理系统,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投资合作洽谈会、境外投资说明会及法律、税务培训会等,帮助企业分析东道国的投资环境、风险与成本状况、产业发展状况等综合因素,助力企业优化投资决策。
2.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充分依托长三角区域全国领先的数字科研力量集聚、创新要素活跃等优势,以促进协同创新、设施开放共享、强化数字赋能为着力点,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构筑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
以搭建重点合作载体平台为牵引,全面融入浙江大湾区、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在技术、人才、产业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推动长三角人才柔性流动,共建人才交流大市场,探索统一的人才评价和互认体系,构建毕业生就业创业跨区域战略合作机制。按照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部署,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实施与上海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积极融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建立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
(2)打造长三角南翼数字高地
加强与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等世界一流园区的战略合作,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谋划共建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创新中心,合力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探索跨区域数字经济赋能方案,加强信息工程服务区域合作,支持长三角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3.建设全球数字自由贸易中心
突出制度集成创新,以数字贸易、数字产业、数字金融、数字物流、数字治理为重点,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推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开展高水平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先行先试,完善国际贸易全链条数字化生态。
(1)构筑制度开放高地
率先开展以数字自由贸易为特色的改革创新探索,加快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优化企业境外投资备案审批流程,试点境内企业海外股权战略投资基金,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快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切实放宽数字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外资市场准入限制,充分发挥外资对产业升级和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双自联动”,依托自创区、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灵活优势,推动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流动的便利化、自由化、国际化。
(2)加快数字贸易先行示范
推进数字技术在国际贸易交易流程中的应用,提升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竞争力,着力打造数字服务产业最优生态,引领带动数字服务出口。建设跨境数字贸易区块链产业平台,提高各类交易和数据流通安全可信度。建设数字一体化监管产业平台,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对涉及关键技术、平台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的服务贸易,加大综合监管。鼓励企业参与数字经济领域国际规则、标准研究制定,推动标准行业互信互认。
(3)深化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
推进跨境支付等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支持第三方机构发展跨境支付业务,推进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建设,搭建完备的支付结算体系,打造数字经济时代服务小额化、交易高频次的跨境支付中心。构建多元化的数字贸易交流平台,引进一批大型数字贸易平台地区总部、结算中心等落户,支持本土数字贸易平台加快国际化,鼓励企业布局海外数字贸易平台。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和率先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结算试点。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提升区内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支付效率,降低跨境电商结算成本。
4.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1)争创世界营商环境评价样板区
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全面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窗办理、一网通办”,规范政务服务标准,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着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实行新经济企业集群注册制度,加快企业开办“网上办”“零见面”国家试点区建设。健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随机抽查与重点监督检查并重的分级分类信用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市场建设法制化水平。扎实开展“亲清三访”,践行“主动报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服务理念,打造新型政商关系。
(2)推动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推动各部门政策协同发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实现区域统筹、资源统配,完善集约高效的治理机制。充分发挥部门、平台、街道的职能,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完善业务指导、督查考核、政策激励等制度,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大力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强化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
(二)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立足杭州市拥江发展核心区与三江汇流桥头堡的空间定位,按照集约高效、协同融合、全域赋能的发展理念,实施“东优、西建、南启、北融、中提升”的空间发展战略,构建高新区(滨江)“C型山水融城、一环三区协同、一核两心引领”的空间结构。
1.实施“东优、西建、南启、北融、中提升”空间发展战略
东优:优化奥体赛会平台作用,以亚运为契机,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在奥体的实践运用,探索推进场馆建设与运营无缝对接,打造集体育和博览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区。
西建:高水平建设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以“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产业有序转移承载区”为目标,探索制造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提供“杭州方案”“滨富经验”。
南启:全面启动三江汇流高新区(滨江)区块规划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公共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积极引育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文化创意顶尖团队、名校名院名所等率先落户,探索建设未来街区、未来社区、未来学校、未来工厂、未来景区等“未来”系列场景。
北融:强化江北孵化培育功能,激活科技中介、重点高校、投融资机构、大院大所创新资源,承接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赋能江北创新加速。主动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中提升:提升江南核心阵地发展能级,以街道、平台为抓手,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双创生态、开放合作、社会治理达到一流水平。
2.构建“C型山水融城、一环三区协同、一核两心引领”空间结构
C形山水融城:坚持生态先导,将“L”型滨江生态带与南部山水景观连接共构,实现生态架构由“L”型到“C”型的转变,同时建立次级蓝绿网络,充分加强江、山、城的有机联系,将山水融于城市。
一环三区协同:“一环”即城市共享环,依托江南大道、浦沿路、冠山路和江陵路等骨干道路和轨交线路形成空间联系环,联动三个主要板块。依托“三区”分别带动多个复合组团协同发展,“三区”即锦绣滨江带、智慧创新园、山水科创谷三大功能片区。其中,“锦绣滨江带”为依托钱塘江形成的活力滨江岸线,基于原有发展基础重点提升沿江景观带,拓展腹地活力空间,塑造滨江精华走廊;“智慧创新园”为滨江中部产业空间,通过植入多重动力实现更新提升,构建产城活力社区;“山水科创谷”为滨江南部冠山、白马湖周边片区,依托山水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创新典范。
一核两心引领:“一核”即滨江公共服务核,由奥体门户区与滨江科技城共同构成。“两心”即智慧新天地次中心、白马湖次中心。
3.创新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
充分发挥高新区(滨江)品牌优势,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互联、创新链产业链互补、服务业制造业互融,积极探索战略合作发展新模式,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支持与世界一流园区等国家高新区开展对帮合作。深化与衢江、淳安战略合作,实现高新区技术和创新优势与当地产业发展融合,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落实“富阳区交净地、滨江区做产业”的运营模式,探索完善体制机制,推广生产组织方式和合作模式创新,合力建设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新制造业先行区。充分利用国资平台“走出去”,开展品牌化、连锁化运营,输出一流创新服务和品牌。
4.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坚持高水平城市规划,推进合理有序留白和高效开发利用,实现“产城人”有机融合。围绕“一心三化九场景”目标导向,争创未来社区,统筹整合街区、社区、商圈等闲置空间资源,形成创新、商务、文创、社交、居住一体的功能复合新空间,树立社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全国标杆,打造新兴城市功能单元。积极推动空间挖潜和服务提升,推广四企联建新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推动产业园区升级,加快产业园区各项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产业+生活”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产业社区。
(三)打造接轨国际的城市生活品质
1.高质量打造“美好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持续跟踪学龄人口变化,完善与人口流动、人才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化优质教育体系。
加快资源扩容进程。实施新一轮校园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完善教育规划布局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开展多样态办学,丰富教育资源,大力推进配套教育资源建设、培智学校建造和老学校改造提升工程,深化托幼一体化和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办学模式。统筹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提升教育创强质量。着眼打造“以公办为主,高品质民办为补充”的教育新格局。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师资力量,深化引育并举的人才建设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积极实施公办强校、区域合作、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四大行动,完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社区教育特色发展、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促进机制,建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100%。努力建成服务全区域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教育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文教融合。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师资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大教育领域开放力度,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学校创新网络线上教育和学习方式,打造“互联网+教育”生态,建设学习型社会。
2.深入建设“健康滨江”
完善卫生健康体制机制,强化区域资源协同,构建以健康为中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联动的“一体两翼”大健康工作框架。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坚持平战结合、精密智控,巩固提升“一图一码一指数”等防控手段,完善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位一体防护网建设,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深化市区预共体建设,打造区县领先疾控实验室。加快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打造“幼有善育”的幸福生活示范区。拓宽线上心理机器人覆盖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基层医卫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全以浙医二院、浙医儿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网络。全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软硬件条件,优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布局,高质量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建设投入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刚性支出。重视在职医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推进辖区基层医务人员有机更新。
打造健康城市。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亚运会、亚残运会为契机,积极创建健康企业、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健康小环境,切实推进健康滨江建设,实现大健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大综合性健身场馆、健身绿道、街道级文体中心等城市健身设施供给,构建1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完善现代化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智慧医疗建设。持续完善以“135+X”为总架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开展智慧医疗社区示范应用工作。深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码2.0等应用场景建设,引导辖区各类医疗机构高质量接入数据,推动建成高新区(滨江)“城市大脑”卫生系统数据驾驶舱,构建智慧医疗信息监管体系。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层群众和老年人医疗服务优质均等化。基于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探索AI客服服务和“先看病、后付费”的新型医疗支付模式,鼓励企业推行“互联网+”的慢病管理模式。
3.全力推进就业保障
加强就业培训和帮扶,持续深化“家燕回巢”行动,建立以创新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体系。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推进“无欠薪区”建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全体劳动群体,提供贯穿工作生涯的普惠性、均等化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鼓励企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校企合作平台,持续组织“高新企业开放日、滨江生活体验时”等人才走进企业的活动,吸引人才来滨江就业创业。到2025年,年均新增15000个就业岗位。
4.提高住房保障力度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继续加快公租房建设,加强居民住房保障。加强土地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加强防违控违工作,全面抓好拆违安置。加快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建设,继续推行安置房品牌开发商总包代建模式,提高安置房建设品质,“十四五”期间竣工安置房369万平方米、22272套。加大已安置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智慧安防系统建设,推动既有住宅电梯加装,规范安置小区管理,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建设集居民共享空间、服务载体阵地、共治基础平台为一体的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十四五”时期累计加装电梯不少于750台。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商品住宅配建人才租赁房,鼓励和引导家庭房源规范出租。
5.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建立大社区为统筹,机构、社区和居家融通,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整合式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人享有的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基本保障全覆盖、服务体系更优化、服务供给更优质、发展环境更和谐。聚焦结构、品质、精准、效能、均衡五大重点,创新养老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实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提升医养康养服务能力,创设数智养老场景,提升滨江养老国际化形象,打造未来老龄社会场景的高新样本。全面推动“多代同楼”从机构向社区拓展延伸,以建设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契机,形成多代结伴、邻里结情、家园结缘的“原居安养”互助生活共同体。
6.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聚焦新业态从业群体,加快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落实拆迁家庭大病医疗补助,全力推进全民参保,实现应保尽保。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教育、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优化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妇女儿童保护与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机制与体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提升退役军人服务数字智治水平,持续做实双拥工作,不断增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四)建设宜居宜业宜创的未来新城
1.打通城市交通脉络
科学规划高新区(滨江)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区域路网结构,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推进2022年亚运会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冠山路等城市道路建设进度,确保亚运前形成“两横两纵”的快速路系统和“五横四纵”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全力以赴配合做好地铁6、7号线建设,加速推进地铁道路恢复整治工程,确保亚运会前在建地铁滨江段全面通车。强力推进五大平台区域路网建设,协调推进公共交通建设,努力推动轨道交通四期进白马湖区域,做好公交线路与地铁站点的接驳。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停车信息诱导系统,进一步疏通交通堵点,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谋划推进地下空间及综合管廊的开发利用,打造立体交通,活化路面交通。贯通明德路、映翠路、冠山路、向南路等断头路,改善交通拥堵。
2.做好生态文明示范
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巩固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果,持续推动治污提质见效,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合理利用千岛湖优质水源,谋划滨江第二水厂建设,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城市。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深化“五气共治”,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推动碳达峰、碳综合工作,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净土行动”,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促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安全有序利用。建成“无废城市”,基本实现固废无倾倒、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的工作目标。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加强全域国土空间治理,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积极探索中心城区空间形态塑造和城市动力重构,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健全公安、环保、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和区域协作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度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建设,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钱塘江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贯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以产业园区和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广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环境服务。
深化全域景区化建设。坚持把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与园区生态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全域景区化,打造绿色生态花园城市。基于“300米见绿、500 米见园”理念,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绿地配比,实施城市拆围透绿行动计划,推进绿色空间提量提质、和谐共享。完善沿江景观带、冠山城市公园、襄七房历史保护区块、长二公园(历史建筑)和城市河道公园等滨水绿道,打造园区慢行步道系统。结合园区历史人文特征,联通行道树、植物廊桥、社区广场、街心花园、写字楼绿化带等,以“拥江、环湖、串河、连山”营造滨江天生丽质的城市景观。依托白马湖公园、井山湖农耕公园等网红景点,打造南北呼应、东西联动的城市休闲旅游生态。
3.彰显文化名城魅力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新老滨江故事,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最美滨江人”精神,形成“滨滨有礼”新风尚。全面推广“礼让斑马线、排队守秩序、停车不占道、行车不鸣笛、垃圾要分类”等国际礼仪,深化文明殡葬等移风易俗行动。推动全面志愿,建设志愿者先行示范区,营造全民参与支持亚运的浓厚氛围。
构筑丰厚文化底蕴。深入挖掘运河源、古海塘、浙东唐诗之路和官河文化历史人文内涵,推动西兴古镇、长河历史老街保护、利用与开发,塑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高品质城市文化。发挥档案、地方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社会价值,推动档案、地方志工作数字化编纂、开发及利用,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地方志序列,彰显高新区(滨江)底蕴深厚的文化魅力、海纳百川的发展活力。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高水平打造特色文化空间载体,依托网络作家村、网易蜗牛读书馆、钟书阁等文化地标,融合科技创意元素,打造高新气质、兼容并蓄的文化地图,建设一批杭城都市圈公共文化新地标。做精“滨江四季”“白马湖市民大讲堂”等文化精品,打造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网络文学周、杭州文博会、樱花跑等文体品牌。
4.建设和谐平安家园
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建立起精密智控的社会综合治理共同体。
构建智慧安全城市。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扎实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持续强化食品安全、药品器械等重点领域监管,巩固浙江省食品安全区创建成果,推广智慧监管,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全过程数字化监管。深化“互联网+监管”,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涉稳问题项目化监管、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等机制,全面深化应急处置规范化建设,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深化“智安小区”“雪亮工程”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关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和创新网络治理,统筹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平安滨江宣传的载体形式,构建平安宣传大格局,进一步提升群众平安创建的安全感、参与率和知晓率。强化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坚决遏制邪教滋生蔓延势头。
加强法治滨江建设。加强现代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贯彻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深化司法体制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和检察制度,打造便利化的诉讼服务,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探索金融、知识产权领域的多元司法协同创新机制,整合金融、司法、监管与服务机构职能,一站式解决诉讼立案、审理与执行。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5.创新社会治理格局
夯实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街道统筹力、社区吸附力、居民自治力、条线支撑力、功能承载力,不断深化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完善小区党建、物业党建,完善三方协同治理机制。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推广基层治理最佳实践,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推进档案依法治理,加快形成档案治理新体系。支持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区属国资公司合作开发或自主开发等模式加快村级留用地项目开发建设,促进股社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实全科网格、做强“四个平台”,优化风险预警处置机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街、矛盾不过江”。
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以“六和塔”工作体系为载体,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拓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培育发展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共治。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平台企业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社会组织和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的沟通联络机制,创新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
“十四五”“国际滨江”建设十大行动计划 |
1.海外平台引进计划。支持跨国公司、海外学术和科研机构在园区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与国际一流技术转移中心和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服务链接,构建全球性技术转移网络和创业孵化网络,发掘和引进海外技术和创业项目。 2.企业“走出去”计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通过“走出去”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其他创新资源。加快中澳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园建设,加快在世界主要创新高地布局一批海外创新中心、海外离岸孵化基地,争取区内企业每年新增在境外设立10家以上的境外企业,力争每年净增5家有境外分支机构的企业。 3.制度创新改革行动。制定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工作方案,以数字贸易、数字产业、数字金融、数字物流、数字治理为重点,率先开展数字自由贸易为特色的改革创新探索,力争五年内复制推广一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 4.营商环境创优计划。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一窗办理、一网通办”改革,简化政务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实现100%政务服务事项开通网上办理,80%以上实现“掌上办理”,90%以上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网上申报办件率超过50%。 5.教育增量提质计划。新建扩建23所中小学校,新开办30所幼儿园,嵌入式幼儿园达3个,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幼儿占比)达90%。建设1所培智学校。开展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6.健康生活打造行动。加大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力度,新改建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大硬件、软件改造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备配置。开展“与亚运同行”系列健身活动,新建成1个以上亚运主题公园,实施“一个社区一个体育项目”,积极构建滨江1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现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全域覆盖。 7.公共交通提速行动。推进公共交通工具“零距离换乘”,城区机动化出行公交分担率达60%以上。“十四五”时期,在商业集中区域和工业园区附近增建6个公共停车场,建设公共停车泊位约0.3万个,建设总停车泊位总量约6.1-6.8万个。强力推进完善白马湖、智慧新天地、奥体、物联网、北塘河等区域路网建设。 8.生态环境优化计划。落实多规融合,加快落实滨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研究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建立建设用地流转强制调查评估机制,开展重点行业关停搬迁企业场地污染状况排查,建立潜在污染场地档案,实施重点监管。坚持高强度园区水系科学治理,统筹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 9.城市景观提升计划。推进楼体桥体靓化,对早期建筑小区楼体和沿江沿河的高架桥、高架路的灰色外体开展靓化工作。提升历史街区风貌,利用历史建筑规划建设历史公园,推进襄七房历史建筑群落的保护利用,西兴街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0.社会治理夯实计划。完善三方协同治理机制,打造枫桥式派出所、枫桥式司法所,加强基层“微法庭”建设,试点社区“微自治”。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 |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设立高新区(滨江)“十四五”专项工作组,研究解决和协调指导政策制定、项目推进、空间安排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加强各部门在建设时序上的相互协调,合理确定重点任务的年度安排和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与国家部委、省市的沟通联系,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键问题,积极争取各级领导部门在创新资源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国际交流合作、公共平台建设、政策先行先试、审批绿色通道等方面对园区给予大力支持。培养一支听得懂产业项目、干得了城市管理、做得了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一支真正“拉出能战、战之即胜”的滨江铁军。
(二)提升要素保障
建立多主体投入、系统、持续、高效的要素保障机制,提供充足的资金、人才、空间、政策等要素保障,并在要素规模和质量上,逐渐形成全球范围的竞争力。完善区重点项目的快速决策和优先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联合社会资本,用于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平台、重点科技项目的引进及建设。加强园区土地高效利用,拓展发展空间,用地指标优先向科技型企业、科技型项目倾斜。要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服务体系,覆盖从创新全链条,创业全生态,加强政策创新,注重政策落实。
(三)完善政策体系
出台特色产业专项政策,明确产业发展重点、路线及目标。针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育、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在孵企业的创新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载体、创业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制定创业培育政策,在双创载体和技术人才上给予政策支撑。设立新业态培育及发展专项资金,为新业态领域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设研发中心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出台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金融政策,打造立体化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针对科技中介发展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行业协会,培育并引进相关金融及融资中介机构。
(四)深化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园区总目标,推动四大国家战略落地,坚持系统思维、依法行政、统分结合,结合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精准施策,创新模式,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五)严抓落实考核
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格执行规划纲要,开展定期监测评估,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任务计划。加强规划各项任务的分解细化,做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任务、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策划项目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清单,落实责任分工,细化决策部署。建立规划实施监管和考核问责制度,形成监测评估常态化机制,发布监测季报、年报,将监测结果作为规划动态调整的依据。建立相关绩效考评机制,按照时序进度细化年度目标管理,强化正向激励。
(六)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多层次政策协调机制,推进政策协同配套,实现政策功能互补,形成政策合力。推进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协调。推进关联产业的政策衔接,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政策环境。推进区域政策协同,解决好政策拥堵、政策打架等问题,防止政出多门,减少出台无用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文件,让职能部门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提升政策制定质量和服务质量上。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和退出机制,根据主要问题的变化不断修订调整相关政策,以确保政策的持续效果。
附件:1.杭州高新区(滨江)“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
2.名词解释
附件1
杭州高新区(滨江)“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
单位:亿元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总投资 | “十四五”计划投资 | 建设性质 (新建/续建) |
全部项目(合计:54个项目) | 1268.2 | 1085.7 | - | ||
一、科技创新(小计:35项) | 648.7 | 612.9 | - | ||
1 | 海康威视数字音视频产品产业化基地 | 数字音视频产品生产、办公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1718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26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9129平方米。 | 10.3 | 7.4 | 续建 |
2 | 宇视科技安防产品产业化基地 | 音视频编解码设备、音视频广播发射设备、数字电视演播室设备、数字电视系统设备、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设备、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数字摄录机、数字录放机、数字电视产品。 | 5.6 | 4.1 | 续建 |
3 | 大华技术股份智慧物联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以软件为核心的解决方案的研究、办公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25053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4049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10048平方米。 | 16.2 | 10.9 | 续建 |
4 | 纵横通信生产基地 | 建设通信产品加工、检验及产品包装等厂房,总建筑面积4433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811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6221平方米。 | 2.2 | 1.6 | 续建 |
5 | 医惠智慧医疗产品产业化基地 | 主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品的生产、办公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8767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267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 | 7.0 | 4.2 | 续建 |
6 | 迪普科技网络安全产品及相关软件开发基地 | 网络安全产品及相关软件产品的生产、办公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6534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734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 | 3.2 | 2.3 | 续建 |
7 | 海亮教育通信电子设备生产基地 | 主要建设教育通信电子设备产品的生产、研发、教育课程开发的办公及辅助用房,用地面积16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34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666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2676平方米。 | 3.3 | 1.8 | 续建 |
8 | 恒生金融云产品生产基地 | 恒生金融云产品研发生产、办公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25282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275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90071平方米。项目分两期实施。 | 12.0 | 7.2 | 续建 |
9 | 吉利寰球互联网+新能源产品产业化基地 | 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平台-曹操专车的研发、运营及投资全球总部。项目总建筑面积80242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4965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0589平方米。 | 5.0 | 4.6 | 续建 |
10 | 鸿泉车联网产业化基地 | 建设辅助驾驶系统的人工智能技术、车联网大数据应用和车联网人机交互终端的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和辅助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4119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61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5096平方米。 | 2.7 | 2.4 | 续建 |
11 | 大丰数艺科技产业化生产基地 | 建成后主要用于大丰数艺科技产业化产品的生产、办公及辅助用房。项目总建筑面积6810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731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0792平方米。 | 4.2 | 3.8 | 续建 |
12 | 冯锐科技全国科技模型生产基地 | 建设全国科技模型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主要从事各种科技模型的测试和生产。项目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45433.95㎡,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27598.4㎡,地下部分建筑面积为17835.55㎡。 | 1.6 | 1.4 | 新建 |
13 | 瑞德工业设计产业基地 | 项目主要用于建设工业、研发生产及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3194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0001.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1947.9平方米。 | 1.5 | 1.2 | 新建 |
14 | 虹软视觉人工智能产业化基地 | 项目主要为建设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和应用用房及辅助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56448.7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067.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0381.23平方米。 | 4.3 | 3.4 | 续建 |
15 | 工业综合体 | 项目主要为创新型产业建设标准厂房,用于智能制造及通信设备生产等。项目总建筑面积20842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312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95296平方米。 | 14.0 | 13.0 | 续建 |
16 | 萤石网络智能家居产业基地 | 总用地面积约120亩,项目总投资12亿元,一期用地约40亩,建设萤石智能家居产品总部及制造基地项目。 | 7.0 | 7.0 | 新建 |
17 | 四企联建产业化基地(银江股份有限公司、长典医药有限公司、光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新兴创联科技有限公司) | 项目为建设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厂房等,其中地下室4家企业联合开发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9464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9916㎡,地下建筑面积74731㎡。 | 8.0 | 8.0 | 新建 |
18 | 税友税务软件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 | 项目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厂房,用于生产税务软件产品,生产规模年产值4亿元。新增地上建筑面积69978㎡,新增地下建筑面积54000㎡。 | 5.0 | 5.0 | 新建 |
19 | 创业惠康智慧健康科技产品产业化基地 | 项目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厂房,用于生产医疗物联网产品,生产规模20万套。新增地上建筑面积31998㎡,新增地下建筑面积19300㎡。 | 2.2 | 2.2 | 新建 |
20 | 当虹科技智能视频产业基地项目 | 项目主要为公司智能视频处理产品的生产、研发及办公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约38419.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3928.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4490.5平方米。 | 2.8 | 2.8 | 新建 |
21 | 城云科技城市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化基地 | 项目为建设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厂房等。项目总建筑面积4657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937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209平方米。 | 2.1 | 2.1 | 新建 |
22 | 趣链科技区块链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 | 主要用于研发、技术中心、实验及配套辅助用房等,用地面积30.5亩,总建筑面积80828.4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57016.4平方米,地下面积23812平方米。项目总投为7.98亿元。 | 7.9 | 7.9 | 新建 |
23 | 启明医疗智慧医疗产品产业基地 | 主要建设智慧医疗器械产品产业基地,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项目总用地约65亩。 | 10.0 | 10.0 | 新建 |
24 | 安恒信息新一代网络安全产品产业化基地 | 总建筑面积4.7万m²,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万m²,地下建筑面积1.7万m²,为地下2层,地上22层。 | 3.6 | 3.6 | 新建 |
25 | 宏华软件年产2000套新型工业数码喷印设备与耗材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 | 项目计划用地120亩,建设年产2000台套工业数码喷印设备与年产5000吨耗材的大型智能化生产基地。其中一期已供地约50亩,地上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投资5.05亿元。 | 10 | 8 | 续建 |
26 | 富芯12英寸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一期) | 一二期总投资400亿元,计划用地约650亩,其中一期投资180亿元,用地约321亩,建设12英寸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生产线,规划产能5万片/月。 | 180.0 | 180.0 | 新建 |
27 | 正泰集团智慧能源智能制造项目 | 总投资约5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30亿元,总用地面积约350亩,项目拟分两期建设,一期用地约200亩,拟建设2.3GW电池及组件工厂。 | 51.0 | 51.0 | 新建 |
28 | 东方通信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 项目用地约80亩,建筑面积约9万方。项目拟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行业领先且集研发、生产和运营等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基地,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 | 4.0 | 4.0 | 新建 |
29 | 紫光股份5G网络应用关键芯片及设备研发项目 | 总用地面积约120亩,拟建设紫光股份5G网络应用关键芯片及设备研发项目。 | 50.0 | 50.0 | 新建 |
30 | 浙能集团能源领域省级科创平台建设 | 打造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层次人才汇聚地,构建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全链式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能源科学技术新高峰。集聚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团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引领型、突破型国家级创新平台。 | 70.0 | 70.0 | 新建 |
31 | 智能制造软件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 建设零跑汽车、邦盛科技、爱科科技、立方控股、长川科技、尚健生物、观澜网络、泰林生物、微能科技、三汇信息、游卡网络、万朋教育、联众智慧、广脉科技、景业智能、贝咖实业、宸帆电子、德施曼机电、泰一指尚、神甲科技、国自机器人、丁香园、泰格医药等智能制造软件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 70 | 70 | 新建 |
32 | 智能供给小镇工业综合体 | 位于智能制造供给小镇M1-12M1-14地块,打造以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为主的等工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 | 12 | 12 | 新建 |
33 | 杭州高新智造谷综合体项目(27村留用地联建项目) | 位于东冠单元C2/C3-16、C2-17地块,拟打造全区国有物业科技孵化产业平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905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5万平方米 | 40 | 30 | 新建 |
34 | 智能物联综合体 | 谋划用地约50亩,整合各类公共安全物联网、互联网、云平台等创新载体,打造以数字安防为主的创新联合体。 | 10 | 10 | 新建 |
35 | 数字健康综合体 | 谋划用地约50亩,打造集人体介入性的生物医疗器械、体外使用的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在内的创新联合体。 | 10 | 10 | 新建 |
二、交通设施(小计:3项) | 51.6 | 45 | - | ||
36 | 江南大道地面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东信大道—西兴立交) | 建设内容主要为既有道路拓宽工程、景观绿化工程、管线工程(含排水、给水、通信、电力、燃气等管线迁改或新建)及附属工程(路灯、交通设施等),道路长约5.1千米,宽50-60米,属城市主干路。 | 10.6 | 5.5 | 续建 |
37 | 浦乐单元B/S-16(汽车南站) | 集综合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和创新创新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站城产一体化”综合开发示范项目。 | 30.0 | 30.0 | 新建 |
38 | 迎亚运道路整治项目 | 西兴路、江陵路、滨康路、火炬大道、滨盛路等道路整治工程 | 11 | 9.5 | 续建 |
三、公共服务(小计:16项) | 567.9 | 427.8 | - | ||
39 | 西兴单元人才租赁房 |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住宅及公共配套,总用地面积220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38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402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6356平方米。 | 7.9 | 4.5 | 续建 |
40 | 突出贡献企业人才租赁房 | 总用地面积146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62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988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9739平方米。 | 4.0 | 4.0 | 新建 |
41 | 公安交警消防业务用房项目 | 建设滨江区公安指挥中心、刑侦、治安、出入境等综合业务技术大楼,交警大队业务用房,消防救援站、训练馆等业务用房及附属配套用房。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 5.0 | 5.0 | 新建 |
42 | 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及配套用房项目 | 一区块扩点(江二区块)、长河区块、长二区块、长虹苑扩点(三期)、宝龙东区块、六区块扩点(五期)、八区块四期、八区块五期、九区块四期、九区块五期及配套、九区块六期、九区块扩点(耀洋地块二期)、十区块五期(二期)、十区块北扩(七期)、十一区块扩点(白马湖区块)、十一区块西扩、十二区块扩点(联庄二区)、十三区块二期、十三区块扩点(四期)、十三区块扩点五期、十五区块四期、十五区块扩点(塘子堰地块)等22个项目,总投资224亿元。 | 224.0 | 98.0 | 续建 |
43 | 智慧新天地创新中心 | 孵化标准厂房、配套管理用房、地下停车库,及道路、绿化等。项目总建筑面积11526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998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5286平方米。 | 7.9 | 7.6 | 续建 |
44 | 北航杭州研究生院 | 主要建设研究生学院、公共教学用房、公共实验用房、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食堂、行政办公用房及地下车库等。项目总建筑面积15738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538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 | 17.8 | 12.7 | 续建 |
45 | 杭州国际学校白马湖校区 | 主要建设幼儿园、主教学楼(小学部、中学部、高中部)、宿舍楼、门卫及敞廊、体育场地、绿化及地下社会公共停车库等。项目总建筑面积5700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000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 8.5 | 7.7 | 续建 |
46 | 幼儿园、小学及中学建设项目 | 新建/续建、改建或扩建25个以上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教学和教学辅助用房等。 | 90.0 | 90.0 | 新建/续建 |
47 | 西兴单元BJ1305-B/R/S2-14地块(滨康综合体) | 主要建设住宅、配套幼儿园及地下室,商业办公用房(酒店、商业办公、大型购物中心)及地下室等。项目总建筑面积55.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项目分两期实施。 | 121.0 | 120.0 | 新建 |
48 | 区政府南广场停车场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下停车场及人行楼梯、电梯、通风井等出地面辅助用房,地面广场景观绿化和泰安路、通和路及其周边交叉口道路的恢复与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总建筑面积41885平方米,其中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约41430平方米,建设停车位总数约908个。 | 5.5 | 5.0 | 续建 |
49 | 美好生活共同体 | 在西兴街道、长河街道、浦沿街道3个街道辖区内装修打造集社区公共服务、文化娱乐、居家养老、托幼等为一体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场所。 | 1.0 | 0.7 | 续建 |
50 | 美女山公墓提升改造项目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殡仪服务中心、骨灰寄存中心及配套管理用房,墓穴墓碑、停车场、内部道路、绿化等,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800平方米。 | 2.0 | 1.8 | 续建 |
51 | 沿江区域提升改造项目 | 主要为钱塘江沿江道路景观、步行桥、驿站、停车场、公园及绿化等综合整治项目,区域道路全长约12千米。 | 10.5 | 8 | 新建 |
52 | 公建中心及停车场项目 | 建设滨江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科研孵化办公用房及公交首末站等。总建筑面积约13350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95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4006平方米。 | 9.5 | 9.5 | 新建 |
53 | 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改造项目 | 占地面积23.8亩,地上面积4.5万平方米,地下车库两层,整合“卫生+养老”等多种功能,打造“未来社区”健康城市综合体。 | 3.3 | 3.3 | 新建 |
54 | 区政府北区块综合体项目 | 在区政府以北至钱塘江边区块,建设以科技、产业、文化、体育为核心,契合区政府以及周边已建设施功能,符合沿江区块和区域总体发展定位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等社会民生配套项目。地上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 | 50.0 | 50.0 | 新建 |
附件2
名 词 解 释
【1】千堂万艺:根据社区需求,配送音乐、舞蹈、书画、戏剧、摄影等10个文艺门类培训课程进社区。
【2】科学家合伙人制:企业以生产、营销、资金等入股,科学家以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入股,利用此种模式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有助于完善公司的科研体系,充实科研队伍。
【3】顶尖人才战略伙伴专家公推制:聘请国内外顶尖专家为区人才战略伙伴,公开公平推荐高新技术创业人才和项目。公推分为两种:推荐项目和署名重点推荐项目。首批人才战略伙伴专家拟从我区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产生。
【4】人才安居集团模式:指涵盖项目拓展、规划设计、建设开发、租赁运营、投融资等在内的人才房全过程一体化运营管理的“安居+”发展模式。
【5】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简称POC)是对某些想法的一个不完整的实现,以证明其可行性,示范其原理,其目的是验证一些概念或理论,定位弥补研发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空白,是完善技术创新链前端的全新尝试。
【6】“一整两通三同直达”:指全面汇总整合各级各部门的海量基础数据,推动系统互通、数据互通,促进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政企协同,打造直达民生、惠企、社会治理的丰富应用场景和数字驾驶舱,构建全数集成、万物智联的中枢系统。
【7】“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指运用城市大脑系统实施“善治六策”,推动城市治理者的“驾驶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乘客端”同向发力、交互赋能,着力打造更多干部非用不可的数字驾驶舱、群众爱不释手的应用场景,让各级“机长”更精准有效地驾驶,使广大“乘客”有更便捷舒适的体验,共同开启城市幸福生活之旅。
【8】一心三化九场景:指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通过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化融合实现愿景的基本理念,九大场景系统是这一过程的具体载体与手段。
【9】培智学校:属特殊教育范畴。特指除盲、聋哑以外的智障、脑瘫、自闭症或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就读的一所综合性学校,集学前康复、义务教育、转衔教育、职业培训等内容。
【10】135+X:指覆盖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张专用网络;患者电子主索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住院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决策管理五大类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居民自助服务、“无现金化就医”、云影像、刷脸就医、电子医疗票据、电子健康档案动态管理、“舒心就医”等“X+应用”。
【11】共有产权住房:即政府与购房者共同承担住房建设资金,分配时在合同中明确共有双方的资金数额及将来退出过程中所承担的权利义务;退出时由政府回购,购房者只能获得自己资产数额部分的变现,从而实现保障住房的封闭运行。
【12】六和塔工作体系:基本内涵是构建六大体系、提升六大能力:构建党的领导体系,提升党建“领和”能力;构建群防群治体系,提升社会“协和”能力;构建纠纷化解体系,提升多元“调和”能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升智慧“促和”能力;构建平安宣传体系,提升文化“育和”能力;构建依法治理体系,提升法治“守和”能力。
(2021年1月21日在杭州市滨江区
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杭州市滨江区人民政府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市滨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 中共杭州市滨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制定,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高新区(滨江)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六大行动”,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生产总值在2017年首次突破千亿元以后,到2020年达到17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9%。按常住人口计算,预计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万美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75%;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新兴等产业增加值持续两位数增长,三大产业增加值总量位列全市第一。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全省唯一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国家试点。跻身全国十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综合排名两度进入全国高新区前三位。
(二)双创生态显著优化,创新要素集聚迈出新步伐
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70件,均位列全省第一。在全市率先实施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新政,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4.2万人,硕博人才引进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市第一。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量级创新平台先后成立,北航房建成院士团队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成功落地,获评第三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上市企业总数达到53家,“杭高新板块”企业数量持浙江第一、全国领先。
(三)开放水平全面拓展,“国际滨”美誉度取得新提升
G20峰会服务保障工作圆满完成,亚运筹备进入冲刺阶段,主会场奥体中心“大小莲花”华丽绽放,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5米)、阿里巴巴20周年庆典、杭州高新区30周年纪念大会等重大活动赛事成功举办,文博会、动漫节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杭州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的重大赛事主办地。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2020年外贸出口实现量质齐增,出口额超510亿元,出口规模位列全市第二,成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境外投资创下历史新高,五年累计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达62.8亿美元,是“十二五”时期的4.9倍,总量位列全省第一。
(四)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数字治理引领新变革
结合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开展滨江分区总体城市设计,形成“滨江有机生命体”的规划理念。全面开展“亚运城市行动”,望江隧道建成通车,地铁1、4、5、6、7号线开通运营,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创建“基本无违建区”“污水零直排区”,区域环境质量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钱塘江灯光秀、最美跑道、冠山公园、蜗牛读书馆等高颜值地标先后问世,全域景区化迈出坚实步伐。依托杭州城市大脑平台,创新推出社会心理服务数字平台、轻微交通事故化解机制、一码解纠纷等应用场景,医院周边交通拥堵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为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提供了滨江实践。
(五)民生保障提质扩面,群众生活发生新变化
学校总数实现翻番,全市首家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海康威视幼儿园建成开园,义务阶段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跃升至全省第二。健康滨江建设扎实推进,实现省市医联体双覆盖、儿科医联体全覆盖。“一老一小”照护体系不断完善,率先试点课后托管并实现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成为全国唯一全域示范的智慧健康养老基地。服务保障退役军人体系已经建立,尊崇氛围不断提升。回迁安置加速推进,农转居安置房项目全部开工,竣工安置房174.9万平方米,新交付安置房179万平方米。文化繁荣兴盛持续深化,“最美樱花跑”“滨江四季演出”“千堂万艺”等品牌效应进一步强化。
(六)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形成新优势
“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多证合一”“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去中心化”改革等做法在全省率先试点并推广,无人智慧审批分钟办、“上马石”企业e服务平台等智慧政务应用上线运行,实现“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深化知识产权“一件事”“一张网”改革,设立全国首个全门类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改革村级留用地统筹开发机制,首批3个试点项目已完成规划选址。在全国高新区中率先启动“企业创新积分”试点,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设立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首创市域范围内区域发展合作新模式。
“十三五”的五年是高新区(滨江)30年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五年。这五年高新区(滨江)被赋予的战略使命最多,2016年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序列,2020年被列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这五年高新区(滨江)的改革力度最大,商事制度、知识产权、特别合作区、工业综合体开发、行政服务“去中心化”、企业创新积分、硬科技“三色图”等一个个“滨江首创”“滨江样板”“滨江经验”唱响全国。这五年高新区(滨江)的经济发展质量最高,亩产效益持续领跑全省,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634.4万元;即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百年一遇的“黑天鹅”,也保持生产总值全年7%以上的高增长。这五年高新区(滨江)产城人融合最深,开通运行的地铁里程创历史新高,每年净增常住人口超3万人,35岁以下人口占全区常住人口的59.5%,成为最让年轻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宜居城区。这五年高新区(滨江)的百姓获得感最强,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空气优良天数逐年增加,社会治安状况显著好转,移动支付、移动办事、移动办公走进千家万户,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正在一件件得到解决。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但也要看到“十三五”时期高新区(滨江)良好的发展态势下,仍然有不少问题和短板需要关注。一是硬核科技短板。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领域均有核心技术、材料或零部件依赖进口的“卡脖子”情况,面向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强。二是企业梯队短板。领军企业增速放缓,新设企业增幅较“十二五”时期有所回落,具备几何数增长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具备集群优势的新兴产业依然偏少,数字经济持续高位增长的压力加大。三是有效投资短板。新增产业项目不多且规模不大,缺乏大项目带动,高新产业投资、工业投资等指标均较“十二五”有较大幅度下降,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社会治理短板。基层组织建设较为薄弱,网格化管理不够紧实,交通治堵、垃圾分类、安置小区管理、未来社区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五是应急管理短板。疾病预防救治能力、重大灾情抢险能力、重大风险防控能力仍需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应急管理执行能力还有欠缺。
表1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15年数值 | “十三五”时期实绩 | “十三五”规划 目标值 | ||
2020年预计完成情况 | 年均增长 (%) | 目标数 | 年均增长(%) | |||||
经济发展 (六项)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790.4 | 1700 | 10.9 | 1500 | 11 |
2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46.6 | 53 | -- | 52 | -- | |
3 |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81.9 | 75 | -- | 80 | -- | |
4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08.5 | 182.8 | 11 | 185 | 11 | |
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06.7 | 414.4 | 8.4 | 170 | 11 | |
6 | 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59.4 | 70 | 6.5 | 80 | 10 | |
创新发展 (六项) | 7 | 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 | % | 13.96 | 10 | -- | 13.0左右 | -- |
8 | 新引进人才数 | 万人 | 2.3 | 14.2* | -- | 12.5* | -- | |
9 | 新获发明专利授权量 | 件 | 1147 | 12153* | -- | 4500* | -- | |
10 | 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数 | 家 | 17 | 22 | -- | 20 | -- | |
11 | 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 | 家 | 孵化器4个 | 24 | -- | 20 | -- | |
12 |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 | 家 | 67 | 1015* | -- | 300* | -- | |
共享发展 (七项) | 13 | 常住人口数 | 万人 | 33.08 | 50 | -- | 40 | -- |
14 | 居民收入增长率 | % | 主城区纳入全市体系,不单列 | 与GDP同步 | ||||
15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5 | 16.3 | -- | 15 | -- | |
16 |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 | 张 | 50 | 60 | -- | 55 | -- | |
17 |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 个 | 7106 | 65000* | -- | 30000* | -- | |
18 | 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 | % | 23 | 32 | -- | 35 | -- | |
共享发展 (七项) | 19 | 每千户籍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3.7 | 5.6 | -- | 3.5 | -- |
绿色发展 (五项) | 20 |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 % | 62 | 92.1 | -- | 达到68以上 | |
21 | 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 | μg/m3 | 57.2 | 30 | -- | 控制在50以内 | ||
22 | 单位生产总值电耗下降率 | % | -- | 下降11% 以上 | -- | 下降11%以上 | ||
23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 | % | 主城区减排数据纳入全市体系,不单列 | 市下达目标 | ||||
24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 | % | 市下达目标 |
注:标“*”号为“十三五”期间五年累计数。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对高新区(滨江)来说,处于创业30年后再出发、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的关键历史时期,既面临“四大机遇”,也存在“四大挑战”。
(一)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进一步向纵深演进,世界处于竞争优势重构、国际地位重构、全球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发,更成为加速“三个重构”的催化剂,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具体表现为“三个变”:一是经济之变—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和零和博弈的新周期。二是科技之变—数字技术进入深度赋能和全面转型的下半场。三是格局之变—全球格局面临产业体系和经贸体系的大重构。
(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总体迈向高收入国家,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态势可以概括为“四个转向”:一是发展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二是发展动力转向以创新为核心。三是发展支撑转向国内大循环。四是发展布局转向区域协调发展。
(三)高新区(滨江)仍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
1.高新区(滨江)正面临四大历史性机遇
一是国家和省、市多重战略叠加带来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与高新区(滨江)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在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杭州考察,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使命。这些重大使命、重大战略,为高新区(滨江)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风口,必将指引和激励高新区(滨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在“重要窗口”建设中扛起高新担当、展现滨江魅力。
二是数字技术革命纵深演进带来的重大机遇。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在“十四五”进入核心技术突破和商业化阶段,产业格局和生产方式将被深度重构。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具有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做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的目标,高度契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将使高新区(滨江)能够保持与全球产业转型的同频共振,引领全国数字经济发展。
三是全球经贸格局重构带来的重大机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我国加快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加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追求产业链自主可控和稳定安全,新的科技和产业发展方针制造了新的科技创新空间和进口替代机会。高新区(滨江)高科技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拥有许多具备进口替代条件的潜力企业,通过打造创新联合体加强自主研发,高新区(滨江)的企业和产业链有望实现价值链的攀升和更可持续的增长。
四是城市功能能级跃升带来的重大机遇。G20峰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会活动的举办和筹办,助力杭州市和高新区(滨江)实现了城市能级的跳级式跃升。杭州高新区(滨江)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施条件、功能形态和品牌效应。在新的区域竞争形势下,杭州高新区优越的人才生态、产业生态和城市生态,以及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将为高新区(滨江)在下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提供独特优势,帮助吸引更多国内、国际人才和资本流入,实现以一流城市吸引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发展一流产业的良性互动。
2.高新区(滨江)也面临着四大长期性挑战
一是供给能力扩大叠加市场需求变小的挑战。全球经济已经陷入深度衰退,受到国际需求萎缩的影响,许多出口企业转向内销,增加了国内市场供给。同时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国内市场需求骤降。供给上升和需求下降导致供大于求,企业间陷入存量博弈和逐底竞争的状态,难以实现“做大蛋糕”式发展。
二是发展空间不足叠加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在十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序列中,杭州高新区(滨江)的面积最小、土地要素最为紧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原有空间趋近饱和,难以满足区内企业进一步扩张发展的需要。加之区域竞争加剧,其它园区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竞相给出优厚条件,导致高新区(滨江)企业流失严重,制约高新区(滨江)长期发展。
三是基础能力不足叠加外部封锁加重的挑战。高新区(滨江)在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等优势领域仍然存在核心技术、材料或零部件依赖进口的情况。同时,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科技园区,高新区(滨江)较早较深地受到中美经贸摩擦特别是科技脱钩的影响,技术封锁、市场禁入、关键零部件禁运等都对企业生存造成较大影响,给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重大潜在隐患。
四是人口加速流入叠加公共服务不足的挑战。目前,高新区(滨江)常住人口已接近50万,“十四五”末预计将超过65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40岁以下人口。人口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加速涌入,对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和高品质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实现公共服务与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相匹配。
综合研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新区(滨江)发展仍然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好在较长时间内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和工作准备,趋利避害,奋勇前进,推动高新区(滨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把握高质量发展“三对关系”,深化产城人“三态融合”,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亚运会场、自贸试验区等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创新滨江”“数字滨江”“国际滨江”的战略导向,勇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开路先锋,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数字化变革持续走在前列,国际化品质持续走在前列,奋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化“从0到1”的原始创新,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不断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新需求和新市场,塑造发展新优势。
——扛起使命担当。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强化使命担当,敢想敢作敢当,争做国家战略的主平台和排头兵,在浙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中继续发挥龙头领跑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市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强化数字赋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注重数字科技创新,加快场景应用,推动数字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双引擎”驱动。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植敢为人先、敢闯敢干的拓荒精神,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巩固在解决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强化政策性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改革成果。特别是牢牢把握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机遇,发挥高新区体制机制优势,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坚持扩大开放。凝心聚力突破逆全球化困境,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创新体系,切实提升全球配置和整合资源的能力,在更大范围内集聚配置创新资源。加快融入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和联合协作,不断开拓创新空间,发挥引领示范与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从群众获得感角度去思考和谋划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不断巩固和完善居民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着力营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包容性发展氛围,最大程度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战略定位与“十四五”发展目标
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市,推动高新区(滨江)高质量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滨江”“数字滨江”“国际滨江”。到202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6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火炬营收超过1万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地位更加巩固,人才生态、产业业态、城市形态深度融合,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初具形态,率先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
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滨江”,努力打造全国自主创新策源地。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创新资源引聚,推进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原始创新和颠覆创新能力,建设面向世界的人才蓄水池、创新策源地和科创高地,努力代表国家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枢纽。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就。到2025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保持在10%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50件,涌现出一批原创性、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双创生态激发新动能。到2025年,区内外资研发机构达到240家,孵化器、众创空间数达到150家以上,成为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能力跻身行业前沿的创新高地,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良好生态。
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滨江”,努力打造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双强的示范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抢抓智能时代的发展先机,以数字技术带动全区整体科技变革、产业变革和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双轮驱动、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和“全国数字治理示范区”。
——数字经济构筑新优势。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6000亿元,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8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200亿元,新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数字社会形成新样板。以数字化引领生活方式转变,数字基础设施实现全域覆盖,数字社会规则基本建立,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数字场景全面应用,打造在线教育、在线文旅、在线办公新模式,基本形成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
——数字政府取得新成效。率先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去中心化”改革,推动党政机关全面数字化转型,城市大脑滨江平台架构进一步完善,数字赋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高新区(滨江)品牌。
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滨江”,努力打造幸福和谐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坚持国际标准、现代气质、高新特色、江南韵味,以亚运会筹办为牵引,推进全域城市化,做强基础设施、做优公共服务、做美城市环境,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让城市更加包容、更富灵感、更有韵味、更为安全,不断提升高新区(滨江)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开放发展再创新特色。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企协同机制更加完善,市场主体活力充沛,政府治理高效有为,开放、协同、共赢的发展机制得到优化,平均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不少于7.5亿美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
——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党政机关各领域改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全面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案例和实践经验。
——生活品质达到新水平。基本形成全生命周期民生服务体系,美好教育、健康滨江、托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实现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治理水平得到新提高。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基层治理精密智控体系全面建成,平安滨江建设高水平推进,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准备扎实,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形成整体智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未来城市具备新风貌。打造滨江锦带、山湖绿心、山水生态廊道、产城融合组团,以“亚运城市行动”为契机,更新提升产业空间、增强城市复合功能、优化街巷空间环境,构建有未来风、国际范、江南韵的“国际滨江、亚运核心”。
表2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滨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2020年 预测值 | 2025年 目标值 | 属性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
综合 实力 (4) | 1 | GDP* | 亿元 | 1700 | 2600 | 预期性 |
2 | 营业收入(火炬统计)** | 亿元 | 7500 | 10000 | 预期性 | |
3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82.8 | 250 | 预期性 | |
4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414.4 | 580 | 预期性 | |
创新 滨江 (8) | 5 | 新引进人才数量** | 人 | 33000 | 38000 | 预期性 |
6 | 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数量** | 个 | 22 | 26 | 预期性 | |
7 | 上市企业累计数*** | 个 | 53 | 100 | 预期性 | |
8 | 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 个 | 1550 | 3000 | 预期性 | |
9 | 拥有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 | 个 | 24 | 45 | 预期性 | |
10 | 当年新注册工商企业数** | 家 | 11000 | 15000 | 预期性 | |
11 | 万人当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万人 | 370 | 450 | 预期性 | |
12 | 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例* | % | 10 | 10 | 预期性 | |
数字 滨江 (6) | 1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例* | % | 76 | 80 | 预期性 |
14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 亿元 | 3200 | >6000 | 预期性 | |
15 | 企业实施数字化项目数量**** | 个 | 48 | 60 | 预期性 | |
16 |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覆盖率**** | % | 91 | 95 | 预期性 | |
17 | “掌上办事”政务服务事项覆盖率* | % | - | >90 (全市) | 约束性 | |
18 | 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 | % | 7 (全市) | >20 (全市) | 约束性 | |
国际 滨江 (14) | 19 | 企业在境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数量** | 个 | 14 | 30 | 预期性 |
20 | 区内外资研发机构数量** | 个 | 213 | 240 | 预期性 | |
21 | 数字服务贸易额*** | 亿元 | 113 | 152 | 预期性 | |
22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 | 件 | 450 | 650 | 预期性 | |
23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2.53 | <=3.5 | 预期性 | |
24 | 每千户籍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量* | 人 | 5.6 | 5.8 | 预期性 | |
25 | 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 | 年 | 16.3 | 17.5 | 预期性 | |
26 | 年新建成中小学数量** | 家 | 3 | 3 | 预期性 | |
27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 平方米 | 2.38 | 2.54 | 约束性 | |
28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8.62 | 保持在99 以上 | 预期性 | |
一级 指标 | 二级指标 | 单位 | 2020年 预测值 | 2025年 目标值 | 属性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
国际 滨江 (14) | 29 | 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 | % | 0.04 | 0.03 | 约束性 |
30 |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 | 92.1 | 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31 | 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 | 水十条考核两条断面都为III类100% | 水十条考核两条断面都为III类100% | 约束性 | |
32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 | 0.12 | 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备注:*表示根据市共性指标设置;**表示依据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支撑指标;***表示依据我区专项规划设置的指标;****表示结合可得数据设置的我区特色指标。
(四)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二○三五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治理水平、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中展现高新力量。
——率先实现科技创新现代化,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前列,成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策源地。
——率先实现营商环境现代化,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
——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现代化,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走出全面数字化的新发展路径。
——率先实现产业体系现代化,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催生新发展动能,产业整体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率先实现城市形态现代化,人与城市共生共融,建成宜居宜业宜创的新未来城市。
——率先实现文化建设现代化,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形成具有“高新特色、滨江气质”的文化新格局。
——率先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将党的全面领导落实为高效执行体系,全面构建整体智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四、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滨江”,打造全国自主创新策源地
坚持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产业创新为主战场的全面创新。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打造贯穿创新全链条的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
(一)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区
1.培育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
面向全球吸引集聚创新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重点产业打造人才高峰,弘扬工匠精神,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集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一体的多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集聚全球一流创新人才。实施科学家合伙人计划,依托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重点引进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等全球顶尖科学家。加大对科学家后备人才的引进力度,助力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和生力军。深入实施新一轮“5050”计划,完善人才政策,支持企业通过鼓励科研人员技术入股、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方式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打造重点领域人才高峰。重点聚焦阿里网易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人才,推动“人才带技术、技术带项目、项目融资本、实现产业化”发展。立足高新区(滨江)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吸引一批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育科技型企业家、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经纪人才等复合型人才。
强化“滨江工匠”品牌建设。以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契机,深化校企战略合作,推动龙头企业和高校联合建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院校成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服务实体经济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壮大优秀青年人才队伍。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各领域青年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中央和省市人才引进计划、人才扶持政策等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实施“青春建功行动”和“青年成长服务计划”,优化青年发展环境,推动形成以“青年成长型区”为引领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2.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营造有利于海内外人才落户的便利环境,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构筑全链条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
畅通海外引智渠道。加快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探索构建更加开放便利的永久居留、出入境、跨境医保等国际人才管理制度。对在滨江从事创新创业的国内重点院校本科以上学历优秀留学生,以及国际知名高校毕业的外籍人才,提供办理居留许可便利。支持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着力搭建技术供需精准对接平台,率先探索开展外国专家工作站建设、海外工程师引进试点。
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健全以品德、创新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大市场化、社会化评价比重,探索在重点企业研究院开展科研人员职称自主评聘试点,开辟海外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完善顶尖人才战略伙伴专家公推制等举荐制度,建立更加多元、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激发科创活力。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探索推动“人才安居集团”模式,构建以人才服务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人才服务生态。深化人才安居改革,实施“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持续提升人才房的流转率和覆盖面。完善人才子女教育、医疗、保险服务机制,深化人才“一件事”改革,推广“人才码”,推进数字赋能“一流人才生态区”建设。
(二)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1.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机遇,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必争领域,积极争取在信息科学、生命健康等领域新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力支持“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北航量子实验室建设。探索推动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在高新区(滨江)共建试验装置及场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和运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科学装置投融资体系,助推大科学装置建设。发挥重大科研设施的“筑巢引凤”作用,加强产业领域相关的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力争在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2.建设高水平科研机构
深入推进“三名”工程,通过支持设立分支机构、联合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入国内外一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吸引国际顶尖研究院所、高校在区内设立或联合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积极承建浙江数字经济实验室,加快浙江5G开放实验室建设,加快推动与之江实验室联合共建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提升浙大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芯火平台”、省智能传感材料与芯片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能级。部署建设场景实验室、概念验证中心、未来实验室等新型创新创业平台。聚焦数字经济和新制造领域,建设一批集“科学研究、应用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多重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编制发布高新区(滨江)新型研发机构专项政策。高标准建设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探索科研成果潜力释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新机制。
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吉利、中控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创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海康、大华等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势,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重大科学计划,力争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搭建关键共性技术联合供给平台,充分发挥芯火双创基地、5G联合创新中心、开放实验室、公安部一所检测中心作用,以平台带动中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壮大创新型企业群体
1.培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
紧盯“千亿企业”“百亿企业”发展目标,支持领军企业实施重大创新项目、创新平台建设,提升领军企业的全球性布局与行动能力和海外分支机构的基础运营能力,在数字安防、互联网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集团。紧盯“百家上市公司”目标,建立多层次上市后备企业库,实施梯度培育、分类指导,加速“凤凰计划”开花结果。鼓励大企业通过内部创业、生态圈孵化等不同模式,实现企业裂变式发展。支持大企业建设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相互合作,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2.壮大科技型高成长企业队伍
实施雏鹰、瞪羚企业培育计划,重点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企业,给予金融资本、土地空间等要素支持,协助开展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十四五”期间,每年被科技部新认定瞪羚企业数不少于40家。培育一批行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全面链接硅谷、中关村、深圳等地超级独角兽、数字经济独角兽企业,吸引一批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落户高新区。建立常态化的培育培训机制,搭建企业俱乐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合作平台,实施全方位全流程的精准扶持。
3.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提升
完善高企培育机制,建立健全“小微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梯级培育体系。持续完善企业创新积分制,引导创新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参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制定杭州高新区(滨江)培育库入库企业认定标准,增设先行指标,将符合标准的企业纳入培育库。实施“高企倍增计划”,完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现一批、服务一批、推出一批、认定一批”的培育机制,重点筛选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高成长性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培育对象。“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0家。
(四)完善创新创业环境
1.完善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
围绕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规律和融资需求,做强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创建国家级创业投资综合改革试验区,进一步集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在投贷联动、创业投资信用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实现新金融、新科技、新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科技金融创新创业集聚区。提升国有平台投资运营水平,放大政府引导基金领头作用,修订完善政府科技创新产业扶持专项基金政策,强化对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战略项目的金融保障。
2.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生态
探索滨江特色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和模式,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运用、全方位保护、全链条服务,打造“立足滨江、服务省市、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创新服务生态。推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创新改革,探索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综合管理改革,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同保护。培育和引进优秀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设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投资运营平台,持续加强和完善专利运营和成果转化服务环境。充分发挥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争取杭州知识产权法院落户滨江。持续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
3.推动双创载体能级提升
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创新创业梯级孵化体系,加快孵化载体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统筹整合街区、社区、商圈等闲置空间资源,重点在高科技资源集聚的中心区域,打造培育滨江科技“硅巷”。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建设专业孵化器,全方位拓展创业孵化体系构成范围。探索政府与大企业共建创新创业载体的工作机制,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引导支持孵化器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搭建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孵化服务质量和水平。
4.弘扬创新创业文化
实施科学普及和创新培训计划,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创新文化,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支持再创业”的浓厚氛围,把创新内化为城市精神。积极承办各类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在全社会积极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发现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人物,讲好创新创业故事,通过自媒体、短视频等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敢于冒险、开放合作、相互包容的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十四五”“创新滨江”建设十大行动计划 |
1.创新人才引培行动。深入实施人才新政、第三轮“5050”计划、“三新人才”政策,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平均每年新引进人才总数达到3.5万人,其中硕博士1万人,海外高层次人才2500人。实施“青年建功行动”和“青年成长服务计划”,优化青年发展环境。 2.滨江工匠培育行动。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到2025年,累计新增高技能人才8千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人才房三年倍增计划。以拓增房源为着重点,提高供给总量,力争到2023年底实现人才房房源三年翻一倍以上,达到10000套(间),力争到2025年12000套(间),探索“住创一体”的人才综合体建设。 4.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全力支持“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北航量子实验室建设工作,围绕量子科学领域积极申报市级及以上各类重大项目、平台、载体。聚焦信息通信、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省市支持落地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5.创新平台升级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创建高水平研发平台,对新获批建设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编制发布新型研发机构专项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建新型研发机构。力争2025年国家级研发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达到80家。 6.科创森林打造行动。加大园区研发后补助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全覆盖,2025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R&D)达到260亿元以上,与全口径GDP之比保持在10%以上。每年新增研发人员突破300人规模的龙头科技企业5家。 7.凤凰行动拔高计划。推动高科技公司实现境内外上市,切实利用好科创板机遇期,力争每年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8家以上,继续扩大上市企业“杭州高新板块”,力争上市企业早日达到100家。 8.知识产权服务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布局,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开展PCT国际专利申请和商标国际注册,突破技术和贸易壁垒。到2025年,PCT国际专利申请争取达到650件,年均发明专利申请数和发明专利授权数分别达到11000件和4000件,当年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的企业数达到70家,当年获得境外注册商标的企业数达到10家。 9.创业孵化提质行动。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深化孵化器培育计划,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落实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争取每年新增2家国家级孵化器、5家以上国家级众创空间或加速器。“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增在孵企业7500家以上。 10.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行动。探索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试点单位可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10年的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由其单独或与其他单位共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 |
五、建设更高水平的“数字滨江”,打造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双强示范区
持续深化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全面打造一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引领建设国家数字治理示范区,统筹推进高新区(滨江)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经济赋能数字治理实践、数字治理倒逼数字经济迭代的良性循环。
(一)全面打造一流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1.提升关键基础产业发展水平
(1)智能计算
重点突破面向大数据应用基础设施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新一代分布式计算平台等基础产品。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探索建立区域工业大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应用。大力发展云计算技术,鼓励区内PaaS服务商扩大云计算平台应用服务面,鼓励SaaS服务商提供云计算综合解决方案,满足行业和企业信息化需求。加强工业数据安全产品研发,支持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及态势感知平台,提升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信息安全骨干企业,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全国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和数据安全服务产业中心。
(2)集成电路
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构建芯片与整机应用企业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富芯12寸模拟芯片生产线项目落地投产。充分发挥区内芯片企业在集成电路设计、硅材料及特殊工艺芯片设计与制造方面的一体化优势,开展高端芯片领域的国产芯片适配研发,引导芯片企业与视频监控、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电源管理、汽车电子及物联网等领域整机企业合作开发和应用各类芯片,推动自主芯片规模化应用,以芯片研发支撑整机升级。加快集成网络、技术、存储、安全等国产化电子元器件的整机设备开发,以整机升级推动芯片研发。
2.打造安全可控优势产业链
(1)智能物联
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图像传感器、中控设备等关键零部件技术,重点发展机器视觉、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高端存储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应用。强化嵌入式开放平台、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等高端软件开发,打破产业边界,支持安防领军企业由安防视频监控解决方案提供商向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和大数据服务商转型。
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引导其向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渗透。把握消费物联网发展机遇,推动智能家居、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等规模化消费类应用快速落地。支持企业在物联网小镇探索构建城市立体化管理系统,实现公共服务领域物联网应用的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
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完善数据、算法、算力三要素,培育以视觉识别为主体的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突破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应用及系统集成技术、基础理论及前沿技术等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建设和开放面向深度学习的计算平台、行业公共服务和对接交流平台,重点支持国家级视频感知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吸引企业、科研机构共同进行开源开放、协同共享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
(2)数字通信
加快推进5G应用。在5G核心设备、芯片、器件、模组及终端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鼓励区内优势企业合作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或行业解决方案。支持5G商业推广,推动5G与超高清视频、AR/VR、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结合,创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实现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城市治理等领域的示范应用。
发展通信设备系统集成服务。依托杭州华为、新华三等通信设备龙头制造商的先发优势,加快通信设备制造服务化转型,提供通信与信息咨询规划、基础平台建设、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管理的ICT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设备与服务融合发展。
支持智能软件研发应用。巩固提升软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面向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的软件基础平台,以及面向垂直领域应用的集成平台,强化嵌入式开放平台、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等高端软件开发。加快发展面向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平台的支付、位置、社交等服务以及智能应用、虚拟现实等新型在线运营服务。
(3)数字健康
紧抓数字经济与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契机,重点布局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服务、AI+医疗等生物数字服务领域,打造国家级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争创世界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做大做强智慧健康领域,推动信息技术与智慧健康龙头企业合作,打造互联网医疗、物联网医疗、医疗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联动体系。特色发展高端医疗器械,围绕肿瘤、基因缺陷病等重要病种,强化发展智能化医疗器械、影像设备、诊断试剂和基因检测四大高端领域。前瞻布局抗体药、细胞治疗两大生物创新药领域。到2025年,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4)数字文创
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滨江(白马湖)发展极重点项目建设,做强动漫游戏、网络文学、数字传媒、创意设计等优势文创产业。聚焦漫画、动画、游戏和电子竞技等领域打造国际动漫游戏产业第一区。强化网络文学产业链接功能,推动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协同发展,推进IP文学作品成果转化,打造国际网络文学产业第一区。加快提升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博会和中国网络作家村“国际化、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文创产业深度融合,做大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的新型数字文创产业,强化数字化信息技术与文化内容间的相互支撑和提升,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引领区。
(5)数字金融
加大对重点金融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全面拓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智能风控、智能投顾、支付清算、数据征信以及资产交易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实现“金融+科技”高度融合的新产业形态。依托金融科技小镇建设,集聚一批技术先进、特色突出、经营规范的金融科技企业总部和成长型金融科技企业,积极争取金融科技、数字货币等基础研究机构、实验室、服务平台落户,努力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加强金融科技风险防控,健全风险应对与处置机制,稳妥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
(6)数字电商
充分发挥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破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隐私权保护和安全保障等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实现跨境电子商务自由化、便利化、规范化发展。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商B2B出口。支持区内互联网小镇和创意小镇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加强内容制作、视频技术、直播场景等直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直播电商高地。支持直播电商主体做大做强,促进直播电商与各行业融合发展。
3.建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高地
(1)强化智能制造高端供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示范应用为着力点,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工业机器人等细分领域。
打响滨江智造供给品牌。围绕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培育发展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的工业互联网、工厂物联网,鼓励开发产品与装备智能化技术,发展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远程智能服务等集成服务,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集成服务能力的“滨江服务”供应商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鼓励区内智造供给企业为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提供应用技术服务,打造智能制造供给方案核心输出地。
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提高机器人本体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水平,促进质量和可靠性大幅度提升,实现机器人产业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发展。梳理潜在市场需求,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食品饮料、物流等领域开展机器人应用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应用示范。支持各类“机器换人”系统集成商、工业信息服务公司延伸业务链,发展成为软硬兼备的工业机器人工程服务公司。
(2)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新制造业计划”,落实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发挥政府首购制度的引导作用,支持首台套示范应用,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应用。支持区内企业基于区内集成电路企业的自主芯片开展研发和规模应用,大力推广区内企业工位机、工业计算机、工业控制器等应用模块。全面落实杭州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工程,鼓励企业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主线实施重大技术改造,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全流程应用,促进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向全球制造业输出数字技术应用方案。
4.前瞻布局数字经济未来产业
(1)加强未来产业研究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高新区(滨江)优势产业链,开展前沿科技动态监测和产业跟踪研究,建立健全产业选择和培育的科学决策程序与相关制度,提高决策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加强未来产业的技术预研、专利布局、人才储备和平台建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产业化应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构筑产业先发优势。
(2)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超前布局量子信息、下一代通信技术、下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柔性电子、细胞科学等重量级未来产业。推动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培育打造全球领先的区块链平台,提升区块链技术在数字金融、数字资产、智能合约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拓展在网络安全、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应用,争取在“区块链+实体经济”“区块链+民生”“区块链+智慧城市”“区块链+政务服务”等领域走在前列。
5.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1)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
引进培育各类研发创新服务机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面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开展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参加国家工业设计和省级工业设计竞赛,激发企业创新设计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型。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促进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企业协同发展。集聚一批国内外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筹备建设一批满足社会需求、填补行业空白、达到先进水平、推动转型升级的重大检测项目,着力打造检验检测优势产业集聚区。
(2)打造新消费核心枢纽
把握亚运会举办重大机遇,发展免税经济、直播经济、休闲经济、体育经济等,推动数字技术和各类消费业态深度融合。依托数字电商产业基础,扩大在线消费的先发优势,积极打造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宅经济”产品。借力全省首家市内免税店,探索保税展示交易、保税直播销售、保税加工销售等新模式新场景,发挥头部直播机构集聚优势,发展一批电商产业基地和品牌公司,加快发展数字生活新服务。推动滨江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星光大道、龙湖天街、宝龙城等商业综合体,培育奥体中心、滨康路综合体等新兴商圈,大力引进知名购物中心、国际顶级酒店、商业品牌首店等,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消费中心。
6.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
组建高效率创新联合体。聚焦智能物联、数字健康和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引导和支持掌握全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创投机构等创新资源,通过创建“互联网云平台+产学研用各类创新团队”,推动形成多主体协作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打造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联合体,构筑“系统创新、集成创新、生态创新”新优势。加快“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等创新要素集聚,构建创新要素有机联动、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科技攻关机制,鼓励区内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行业解决方案等联合攻关。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全面梳理一批“卡脖子”项目和重大研发需求,滚动编制科技攻关清单和任务攻坚计划。探索利用“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各类创新主体主动承担揭榜攻关任务,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发展瓶颈。部署“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加快面向各行业的云计算大数据解决方案的应用研发。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海外核心关键技术,联合高校、研究机构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2)打造高能级产业发展平台
以产业平台和特色小镇为载体集聚创新资源和要素,提升产业链承载力和集聚效应,助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专业化、特色化原则,进一步梳理明确各产业平台定位及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项目载体和经济建设主阵地作用,实施精准招商、分类培育,落实平台考核机制,让平台在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产业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统筹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强化江北孵化功能,高水平打造物联网小镇、互联网小镇、创意小镇,加快推动智造供给小镇、智慧新天地、金融科技小镇建设。高标准建设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支持产业平台和行政区开展产业资源和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以拓展高新产业发展空间为目标,切实推动工业园区提升改造完成,打造功能齐全的新型工业园区。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导向,培育特色楼宇,促进产业链协同融合发展。
专栏:“十四五”时期重大平台重点任务 | ||
1 | 物联网小镇 | 发挥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优势,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打造世界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发挥好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金招牌”和浙江数字贸易示范区“试验田”作用,加快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结合园区特点,催生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新规则在园区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经验清单,将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打造成为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 |
2 | 互联网小镇 | 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互联网+”创新创业高地、互联网技术研发高地、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高地。 |
3 | 创意小镇 | 打造杭州高新区(滨江)“产城人”三态深度融合的新典范、长三角数字创意发展新引擎、全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新高地。 |
4 | 智造供给小镇 | 以发展智能制造新型供给体系为目标,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全方位的系统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形成国内一流的智造供给产业高地。 |
5 | 智慧新天地 | 依托杭州高新区(滨江)生命健康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推进数字经济和生物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为宗旨,承接滨江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布局,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以服务链协同创新链、产业链、空间链、资金链,形成五链融合生态圈,打造集创新孵化、创新研发、创新服务和创新资源整合为一体的产业创新平台。 |
6 | 金融科技小镇 | 加强金融科技服务中心建设,集聚金融要素资源,推进金融科技会客厅建设,引导金融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发展,打造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 |
7 | 江北科技园 | 坚定“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的发展路径,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巩固安商稳商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北企南迁”。 |
8 | 杭州高新区 (滨江)富阳 特别合作区 | 围绕建设“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新制造业先行区”的总目标,紧盯“一年内全面启动、三年内一批项目建成”工作要求,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快速建设,力争为全市乃至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积极示范作用。 |
9 | 三街道工业园区提升改造 | 探索多样化合作开发模式,改造一批、优化一批、腾退一批,推进工业园区提升改造,改善空间环境,提高土地效益。依托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领域区域优势,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承接吸纳区内产业链相关企业,进一步承接“北企南迁”任务。 |
(二)引领建设国家数字治理示范区
1.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系统布局一批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算力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推动新基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在高新区(滨江)汇聚的重要引擎。加强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5G网络覆盖范围,深化下一代互联网(IPv6)规模化部署应用,提升千兆光纤覆盖质量和范围,高水平建设国际领先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发挥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作用,推进高新区(滨江)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筹建设数字算力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基于云计算和绿色节能技术的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打造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布局发展。高标准布局新技术基础设施,聚焦人工智能等领域,完善面向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超前布局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
2.全面提升城市大脑建设水平
以技术手段创新为支点,以全域场景试验区建设为牵引,不断推出群众有感、治理有效的数字驾驶舱和应用场景。
做优做强城市大脑滨江平台。围绕打造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城市大脑“一整两通三同直达”中枢系统,加快形成“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的运行模式。进一步丰富城市大脑的算法库,推进数字技术迭代升级,有效实现数据融合创新。深化统一地址库建设,构筑数字化治理“一址多柱”智能塔基。
持续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场景。推动“美好e达”“一码解纠纷”“交通事故便捷通”“上马石”“工地一码通”等创新场景提质扩面,推动重点街区综合治理,实现重点场景全域覆盖。构建全域场景试验区,持续在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消防、智慧公安、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领域打造一批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案例。
3.推动数字政府功能升级
以政府数字化改革撬动数字政府建设,积极拓展政务服务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街道、平台智慧服务和数字治理的典型案例。
打造高新区(滨江)政务服务品牌。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重塑各领域跨部门事项,强化“一件事”集成改革。全面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协同办公”,系统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区块链理念和技术,加大“去中心化”改革探索力度,打造“指尖上的行政服务中心”。
推动政务服务数字化向基层延伸。深化城市大脑在基层社会的治理应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智慧化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进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迭代升级,加快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应用模块开发,打造精密智控的“社区微脑”。依托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深化全科网格建设,实现基层网格信息数据与综治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建好用好“数字资源超市”,健全数据整合共享机制,探索数据流通规则制度,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有效破除数据壁垒和“孤岛”。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目录和数据开放共享标准,推进政务数据进一步开放。鼓励引导更多社会公众和机构利用共享数据,开展第三方合作开发,丰富数据资源和数据产品,构建开放共享的大数据生态圈。
4.建设高水平数字社会
实施科技惠民共享工程,深化教育、公共安全、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数字化服务,打造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公共设施数字化转型,依托滨江区空间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围绕地上、地面、地下各类设施“一张图”集成管理,构建新型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格局。大力推动商业网点、文化场所、出行服务、旅游景点等领域数字化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探索构建数字社会运行规则体系。聚焦生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社区智能终端设施供给,结合未来社区打造15分钟智慧便民生活圈。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聚焦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升级拓面,提升数字档案服务水平和效能。
5.夯实一流数字生态底座
动态平衡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数据权益分配和数据安全保护等各方利益,规范政府、企业、个人对信息的采集、使用、共享和保护。全面落实《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和《杭州市城市大脑数字赋能城市治理促进条例》,推动数字经济依法依规健康发展。加快释放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在数据权属界定、开放共享、交易流通等领域先行先试,构建具有活力的数据运营服务生态。积极争取浙江数据交易所落地,争创全国数据资源交易中心。建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探索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数据安全与溯源的应用,加大数字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保护力度。
“十四五”“数字滨江”建设十大行动计划 |
1.产业集群培育升级行动。着力打造数字通信、数字电商、数字健康、智能计算、智能制造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强化技术融合创新,构建智能物联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智能物联产业中心。 2.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工程。引进国内外顶尖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开展“5G+工业互联网”、网络协同制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示范推广,鼓励重点企业从生产智能化向研发、设计、管理、仓储、物流和服务等全流程智能化拓展。 3.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培育一批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首台套产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软硬件一体化发展,以核心技术为基础,由研发端向生产端延伸,与产业链配套企业协作共赢。 4.产业链优化升级行动。编制高新区(滨江)产业地图,建立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库,强化靶向招引,深挖智慧招商红利;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创新地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5.创新联合体组建计划。支持企业牵头组建高效率创新联合体,其中智能制造领域3家左右,着力在流程制造类、汽车及配件制造类、离散工业制造类等方面进行部署;智能物联领域2家左右,引导支持数字安防产业向数字公共安全产业拓展延伸;数字健康领域3家左右,重点在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等优势领域部署。 6.核心技术联合攻关计划。全面梳理一批“卡脖子”项目和重大研发需求,滚动编制科技攻关清单和任务攻坚计划,以创新联合体为纽带,鼓励龙头企业牵头承担“卡脖子”攻关项目,推动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将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落到实处。 7.消费提档升级行动。出台“新消费”支持政策,以深化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等路径,扩大新消费,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8.科技惠民共享工程。推动5G先导、4G优化,推进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深化民生保障领域数字化服务,重点推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应用发展。建设“邻里中心”等一站式智慧化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智慧便民生活圈。 9.整体智治示范行动。深入推进全域数据归集,建设“数字资源”超市,打通数据瓶颈。加快形成空间数据资源“一张图”,为各类应用场景开发提供保障。 10.智慧亚运建设计划。充分发挥头部企业技术优势,支持多元主体参与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及亚运智能化系统建设。结合亚运村、亚运场馆建设、城市“数据大脑”、智慧交通等重大项目,将“滨江科技”元素植入亚运会中,打造智能亚运滨江方案,提升滨江方案的品牌软实力。 |
六、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滨江”,打造幸福和谐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城
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全球数字自由贸易中心,推进全方位的国际国内开放合作,不断提升高新区(滨江)融入国内循环、参与国际循环的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统筹城市空间保护开发,大力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注重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推动“国际滨”城市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一)构建多维立体的新型开放格局
1.深化国际开放合作
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提升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能力。
(1)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深化与全球创新高地战略合作,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力推名校名院名所在科技创新领域开展国际化合作。鼓励和支持海外顶尖机构联合本土创新型企业、科研平台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际合作研发基地。聚焦数字科技领域,重点推动与欧盟、以色列等地开展国际间产学研用互动交流。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进一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管理、研发、技术支撑服务等功能性机构落地,推动高新区(滨江)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2)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
鼓励区内企业开展研发、生产、销售的全球布局和境外投资并购。加快谋划推动设立一批企业境外孵化器、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支持企业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创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承接国际技术转移。鼓励高科技龙头企业“出海”,通过设立境外营销网络打造国际化品牌,实现对外投资规模扩张。搭建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构建大数据风险评级、预警和管理系统,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投资合作洽谈会、境外投资说明会及法律、税务培训会等,帮助企业分析东道国的投资环境、风险与成本状况、产业发展状况等综合因素,助力企业优化投资决策。
2.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充分依托长三角区域全国领先的数字科研力量集聚、创新要素活跃等优势,以促进协同创新、设施开放共享、强化数字赋能为着力点,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构筑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
以搭建重点合作载体平台为牵引,全面融入浙江大湾区、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在技术、人才、产业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推动长三角人才柔性流动,共建人才交流大市场,探索统一的人才评价和互认体系,构建毕业生就业创业跨区域战略合作机制。按照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部署,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推动实施与上海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积极融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建立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网络。
(2)打造长三角南翼数字高地
加强与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等世界一流园区的战略合作,深度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谋划共建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创新中心,合力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探索跨区域数字经济赋能方案,加强信息工程服务区域合作,支持长三角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3.建设全球数字自由贸易中心
突出制度集成创新,以数字贸易、数字产业、数字金融、数字物流、数字治理为重点,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推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开展高水平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先行先试,完善国际贸易全链条数字化生态。
(1)构筑制度开放高地
率先开展以数字自由贸易为特色的改革创新探索,加快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优化企业境外投资备案审批流程,试点境内企业海外股权战略投资基金,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加快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切实放宽数字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外资市场准入限制,充分发挥外资对产业升级和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双自联动”,依托自创区、自贸试验区体制机制灵活优势,推动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创新要素流动的便利化、自由化、国际化。
(2)加快数字贸易先行示范
推进数字技术在国际贸易交易流程中的应用,提升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竞争力,着力打造数字服务产业最优生态,引领带动数字服务出口。建设跨境数字贸易区块链产业平台,提高各类交易和数据流通安全可信度。建设数字一体化监管产业平台,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对涉及关键技术、平台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的服务贸易,加大综合监管。鼓励企业参与数字经济领域国际规则、标准研究制定,推动标准行业互信互认。
(3)深化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
推进跨境支付等数字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支持第三方机构发展跨境支付业务,推进合资银行卡清算机构建设,搭建完备的支付结算体系,打造数字经济时代服务小额化、交易高频次的跨境支付中心。构建多元化的数字贸易交流平台,引进一批大型数字贸易平台地区总部、结算中心等落户,支持本土数字贸易平台加快国际化,鼓励企业布局海外数字贸易平台。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和率先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结算试点。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试点,提升区内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支付效率,降低跨境电商结算成本。
4.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1)争创世界营商环境评价样板区
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全面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窗办理、一网通办”,规范政务服务标准,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着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实行新经济企业集群注册制度,加快企业开办“网上办”“零见面”国家试点区建设。健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随机抽查与重点监督检查并重的分级分类信用监管机制。全面提升市场建设法制化水平。扎实开展“亲清三访”,践行“主动报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服务理念,打造新型政商关系。
(2)推动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推动各部门政策协同发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实现区域统筹、资源统配,完善集约高效的治理机制。充分发挥部门、平台、街道的职能,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完善业务指导、督查考核、政策激励等制度,提升管理和服务效能。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大力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强化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
(二)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立足杭州市拥江发展核心区与三江汇流桥头堡的空间定位,按照集约高效、协同融合、全域赋能的发展理念,实施“东优、西建、南启、北融、中提升”的空间发展战略,构建高新区(滨江)“C型山水融城、一环三区协同、一核两心引领”的空间结构。
1.实施“东优、西建、南启、北融、中提升”空间发展战略
东优:优化奥体赛会平台作用,以亚运为契机,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科技在奥体的实践运用,探索推进场馆建设与运营无缝对接,打造集体育和博览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区。
西建:高水平建设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以“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产业有序转移承载区”为目标,探索制造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提供“杭州方案”“滨富经验”。
南启:全面启动三江汇流高新区(滨江)区块规划建设,适度超前布局公共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积极引育数字经济头部企业、文化创意顶尖团队、名校名院名所等率先落户,探索建设未来街区、未来社区、未来学校、未来工厂、未来景区等“未来”系列场景。
北融:强化江北孵化培育功能,激活科技中介、重点高校、投融资机构、大院大所创新资源,承接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赋能江北创新加速。主动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中提升:提升江南核心阵地发展能级,以街道、平台为抓手,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双创生态、开放合作、社会治理达到一流水平。
2.构建“C型山水融城、一环三区协同、一核两心引领”空间结构
C形山水融城:坚持生态先导,将“L”型滨江生态带与南部山水景观连接共构,实现生态架构由“L”型到“C”型的转变,同时建立次级蓝绿网络,充分加强江、山、城的有机联系,将山水融于城市。
一环三区协同:“一环”即城市共享环,依托江南大道、浦沿路、冠山路和江陵路等骨干道路和轨交线路形成空间联系环,联动三个主要板块。依托“三区”分别带动多个复合组团协同发展,“三区”即锦绣滨江带、智慧创新园、山水科创谷三大功能片区。其中,“锦绣滨江带”为依托钱塘江形成的活力滨江岸线,基于原有发展基础重点提升沿江景观带,拓展腹地活力空间,塑造滨江精华走廊;“智慧创新园”为滨江中部产业空间,通过植入多重动力实现更新提升,构建产城活力社区;“山水科创谷”为滨江南部冠山、白马湖周边片区,依托山水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创新典范。
一核两心引领:“一核”即滨江公共服务核,由奥体门户区与滨江科技城共同构成。“两心”即智慧新天地次中心、白马湖次中心。
3.创新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
充分发挥高新区(滨江)品牌优势,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互联、创新链产业链互补、服务业制造业互融,积极探索战略合作发展新模式,拓展区域合作新空间。支持与世界一流园区等国家高新区开展对帮合作。深化与衢江、淳安战略合作,实现高新区技术和创新优势与当地产业发展融合,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落实“富阳区交净地、滨江区做产业”的运营模式,探索完善体制机制,推广生产组织方式和合作模式创新,合力建设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新制造业先行区。充分利用国资平台“走出去”,开展品牌化、连锁化运营,输出一流创新服务和品牌。
4.建设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坚持高水平城市规划,推进合理有序留白和高效开发利用,实现“产城人”有机融合。围绕“一心三化九场景”目标导向,争创未来社区,统筹整合街区、社区、商圈等闲置空间资源,形成创新、商务、文创、社交、居住一体的功能复合新空间,树立社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全国标杆,打造新兴城市功能单元。积极推动空间挖潜和服务提升,推广四企联建新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推动产业园区升级,加快产业园区各项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产业+生活”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产业社区。
(三)打造接轨国际的城市生活品质
1.高质量打造“美好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持续跟踪学龄人口变化,完善与人口流动、人才结构相适应的现代化优质教育体系。
加快资源扩容进程。实施新一轮校园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完善教育规划布局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开展多样态办学,丰富教育资源,大力推进配套教育资源建设、培智学校建造和老学校改造提升工程,深化托幼一体化和产业园区嵌入式幼儿园办学模式。统筹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发展社区老年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提升教育创强质量。着眼打造“以公办为主,高品质民办为补充”的教育新格局。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师资力量,深化引育并举的人才建设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积极实施公办强校、区域合作、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四大行动,完善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社区教育特色发展、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的促进机制,建成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100%。努力建成服务全区域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教育发展方式,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文教融合。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完善师资引进和培养机制。加大教育领域开放力度,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学校创新网络线上教育和学习方式,打造“互联网+教育”生态,建设学习型社会。
2.深入建设“健康滨江”
完善卫生健康体制机制,强化区域资源协同,构建以健康为中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联动的“一体两翼”大健康工作框架。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坚持平战结合、精密智控,巩固提升“一图一码一指数”等防控手段,完善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三位一体防护网建设,健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深化市区预共体建设,打造区县领先疾控实验室。加快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打造“幼有善育”的幸福生活示范区。拓宽线上心理机器人覆盖面,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基层医卫服务能力。持续推进医联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全以浙医二院、浙医儿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医疗服务网络。全面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软硬件条件,优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布局,高质量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建设投入机制,保障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刚性支出。重视在职医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推进辖区基层医务人员有机更新。
打造健康城市。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亚运会、亚残运会为契机,积极创建健康企业、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健康小环境,切实推进健康滨江建设,实现大健康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大综合性健身场馆、健身绿道、街道级文体中心等城市健身设施供给,构建1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完善现代化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智慧医疗建设。持续完善以“135+X”为总架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开展智慧医疗社区示范应用工作。深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码2.0等应用场景建设,引导辖区各类医疗机构高质量接入数据,推动建成高新区(滨江)“城市大脑”卫生系统数据驾驶舱,构建智慧医疗信息监管体系。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层群众和老年人医疗服务优质均等化。基于人工智能和语音识别技术,探索AI客服服务和“先看病、后付费”的新型医疗支付模式,鼓励企业推行“互联网+”的慢病管理模式。
3.全力推进就业保障
加强就业培训和帮扶,持续深化“家燕回巢”行动,建立以创新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体系。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推进“无欠薪区”建设,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全体劳动群体,提供贯穿工作生涯的普惠性、均等化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鼓励企业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互联网+就业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校企合作平台,持续组织“高新企业开放日、滨江生活体验时”等人才走进企业的活动,吸引人才来滨江就业创业。到2025年,年均新增15000个就业岗位。
4.提高住房保障力度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继续加快公租房建设,加强居民住房保障。加强土地有效管理和开发利用,加强防违控违工作,全面抓好拆违安置。加快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建设,继续推行安置房品牌开发商总包代建模式,提高安置房建设品质,“十四五”期间竣工安置房369万平方米、22272套。加大已安置老旧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智慧安防系统建设,推动既有住宅电梯加装,规范安置小区管理,提高物业服务水平,建设集居民共享空间、服务载体阵地、共治基础平台为一体的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十四五”时期累计加装电梯不少于750台。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加快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商品住宅配建人才租赁房,鼓励和引导家庭房源规范出租。
5.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建立大社区为统筹,机构、社区和居家融通,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整合式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人享有的普惠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基本保障全覆盖、服务体系更优化、服务供给更优质、发展环境更和谐。聚焦结构、品质、精准、效能、均衡五大重点,创新养老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实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提升医养康养服务能力,创设数智养老场景,提升滨江养老国际化形象,打造未来老龄社会场景的高新样本。全面推动“多代同楼”从机构向社区拓展延伸,以建设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契机,形成多代结伴、邻里结情、家园结缘的“原居安养”互助生活共同体。
6.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聚焦新业态从业群体,加快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落实拆迁家庭大病医疗补助,全力推进全民参保,实现应保尽保。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救助服务模式,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教育、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优化儿童生存、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妇女儿童保护与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机制与体制。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提升退役军人服务数字智治水平,持续做实双拥工作,不断增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四)建设宜居宜业宜创的未来新城
1.打通城市交通脉络
科学规划高新区(滨江)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区域路网结构,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推进2022年亚运会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江南大道改造提升工程、冠山路等城市道路建设进度,确保亚运前形成“两横两纵”的快速路系统和“五横四纵”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全力以赴配合做好地铁6、7号线建设,加速推进地铁道路恢复整治工程,确保亚运会前在建地铁滨江段全面通车。强力推进五大平台区域路网建设,协调推进公共交通建设,努力推动轨道交通四期进白马湖区域,做好公交线路与地铁站点的接驳。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停车信息诱导系统,进一步疏通交通堵点,提高道路通行效率。谋划推进地下空间及综合管廊的开发利用,打造立体交通,活化路面交通。贯通明德路、映翠路、冠山路、向南路等断头路,改善交通拥堵。
2.做好生态文明示范
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巩固提升“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果,持续推动治污提质见效,推进全域美丽河湖建设,合理利用千岛湖优质水源,谋划滨江第二水厂建设,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城市。优化产业、能源、交通、用地结构,深化“五气共治”,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推动碳达峰、碳综合工作,打赢“蓝天保卫战”。全面推进“净土行动”,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促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安全有序利用。建成“无废城市”,基本实现固废无倾倒、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的工作目标。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加强全域国土空间治理,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积极探索中心城区空间形态塑造和城市动力重构,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深入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健全公安、环保、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和区域协作机制,强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度参与长江三角洲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建设,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钱塘江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构建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贯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以产业园区和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广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合同环境服务。
深化全域景区化建设。坚持把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与园区生态有机结合,持续推进全域景区化,打造绿色生态花园城市。基于“300米见绿、500 米见园”理念,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绿地配比,实施城市拆围透绿行动计划,推进绿色空间提量提质、和谐共享。完善沿江景观带、冠山城市公园、襄七房历史保护区块、长二公园(历史建筑)和城市河道公园等滨水绿道,打造园区慢行步道系统。结合园区历史人文特征,联通行道树、植物廊桥、社区广场、街心花园、写字楼绿化带等,以“拥江、环湖、串河、连山”营造滨江天生丽质的城市景观。依托白马湖公园、井山湖农耕公园等网红景点,打造南北呼应、东西联动的城市休闲旅游生态。
3.彰显文化名城魅力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新老滨江故事,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最美滨江人”精神,形成“滨滨有礼”新风尚。全面推广“礼让斑马线、排队守秩序、停车不占道、行车不鸣笛、垃圾要分类”等国际礼仪,深化文明殡葬等移风易俗行动。推动全面志愿,建设志愿者先行示范区,营造全民参与支持亚运的浓厚氛围。
构筑丰厚文化底蕴。深入挖掘运河源、古海塘、浙东唐诗之路和官河文化历史人文内涵,推动西兴古镇、长河历史老街保护、利用与开发,塑造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高品质城市文化。发挥档案、地方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社会价值,推动档案、地方志工作数字化编纂、开发及利用,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地方志序列,彰显高新区(滨江)底蕴深厚的文化魅力、海纳百川的发展活力。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高水平打造特色文化空间载体,依托网络作家村、网易蜗牛读书馆、钟书阁等文化地标,融合科技创意元素,打造高新气质、兼容并蓄的文化地图,建设一批杭城都市圈公共文化新地标。做精“滨江四季”“白马湖市民大讲堂”等文化精品,打造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网络文学周、杭州文博会、樱花跑等文体品牌。
4.建设和谐平安家园
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建立起精密智控的社会综合治理共同体。
构建智慧安全城市。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扎实推进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持续强化食品安全、药品器械等重点领域监管,巩固浙江省食品安全区创建成果,推广智慧监管,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全过程数字化监管。深化“互联网+监管”,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重大涉稳问题项目化监管、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预防控制、社会心理服务和危机干预等机制,全面深化应急处置规范化建设,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深化“智安小区”“雪亮工程”建设,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关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和创新网络治理,统筹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生态治理和网络文化建设。创新平安滨江宣传的载体形式,构建平安宣传大格局,进一步提升群众平安创建的安全感、参与率和知晓率。强化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坚决遏制邪教滋生蔓延势头。
加强法治滨江建设。加强现代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贯彻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深化司法体制配套改革,完善审判和检察制度,打造便利化的诉讼服务,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探索金融、知识产权领域的多元司法协同创新机制,整合金融、司法、监管与服务机构职能,一站式解决诉讼立案、审理与执行。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5.创新社会治理格局
夯实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街道统筹力、社区吸附力、居民自治力、条线支撑力、功能承载力,不断深化推进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完善小区党建、物业党建,完善三方协同治理机制。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推广基层治理最佳实践,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推进档案依法治理,加快形成档案治理新体系。支持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区属国资公司合作开发或自主开发等模式加快村级留用地项目开发建设,促进股社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实全科网格、做强“四个平台”,优化风险预警处置机制,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街、矛盾不过江”。
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以“六和塔”工作体系为载体,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拓展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培育发展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共治。更好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平台企业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社会组织和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的沟通联络机制,创新完善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新时代侨务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
“十四五”“国际滨江”建设十大行动计划 |
1.海外平台引进计划。支持跨国公司、海外学术和科研机构在园区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与国际一流技术转移中心和跨国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服务链接,构建全球性技术转移网络和创业孵化网络,发掘和引进海外技术和创业项目。 2.企业“走出去”计划。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通过“走出去”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其他创新资源。加快中澳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园建设,加快在世界主要创新高地布局一批海外创新中心、海外离岸孵化基地,争取区内企业每年新增在境外设立10家以上的境外企业,力争每年净增5家有境外分支机构的企业。 3.制度创新改革行动。制定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工作方案,以数字贸易、数字产业、数字金融、数字物流、数字治理为重点,率先开展数字自由贸易为特色的改革创新探索,力争五年内复制推广一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 4.营商环境创优计划。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一窗办理、一网通办”改革,简化政务办理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实现100%政务服务事项开通网上办理,80%以上实现“掌上办理”,90%以上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网上申报办件率超过50%。 5.教育增量提质计划。新建扩建23所中小学校,新开办30所幼儿园,嵌入式幼儿园达3个,全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幼儿占比)达90%。建设1所培智学校。开展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6.健康生活打造行动。加大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力度,新改建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大硬件、软件改造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备配置。开展“与亚运同行”系列健身活动,新建成1个以上亚运主题公园,实施“一个社区一个体育项目”,积极构建滨江1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实现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全域覆盖。 7.公共交通提速行动。推进公共交通工具“零距离换乘”,城区机动化出行公交分担率达60%以上。“十四五”时期,在商业集中区域和工业园区附近增建6个公共停车场,建设公共停车泊位约0.3万个,建设总停车泊位总量约6.1-6.8万个。强力推进完善白马湖、智慧新天地、奥体、物联网、北塘河等区域路网建设。 8.生态环境优化计划。落实多规融合,加快落实滨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研究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建立建设用地流转强制调查评估机制,开展重点行业关停搬迁企业场地污染状况排查,建立潜在污染场地档案,实施重点监管。坚持高强度园区水系科学治理,统筹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 9.城市景观提升计划。推进楼体桥体靓化,对早期建筑小区楼体和沿江沿河的高架桥、高架路的灰色外体开展靓化工作。提升历史街区风貌,利用历史建筑规划建设历史公园,推进襄七房历史建筑群落的保护利用,西兴街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0.社会治理夯实计划。完善三方协同治理机制,打造枫桥式派出所、枫桥式司法所,加强基层“微法庭”建设,试点社区“微自治”。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 |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设立高新区(滨江)“十四五”专项工作组,研究解决和协调指导政策制定、项目推进、空间安排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加强各部门在建设时序上的相互协调,合理确定重点任务的年度安排和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与国家部委、省市的沟通联系,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重大关键问题,积极争取各级领导部门在创新资源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国际交流合作、公共平台建设、政策先行先试、审批绿色通道等方面对园区给予大力支持。培养一支听得懂产业项目、干得了城市管理、做得了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一支真正“拉出能战、战之即胜”的滨江铁军。
(二)提升要素保障
建立多主体投入、系统、持续、高效的要素保障机制,提供充足的资金、人才、空间、政策等要素保障,并在要素规模和质量上,逐渐形成全球范围的竞争力。完善区重点项目的快速决策和优先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联合社会资本,用于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平台、重点科技项目的引进及建设。加强园区土地高效利用,拓展发展空间,用地指标优先向科技型企业、科技型项目倾斜。要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服务体系,覆盖从创新全链条,创业全生态,加强政策创新,注重政策落实。
(三)完善政策体系
出台特色产业专项政策,明确产业发展重点、路线及目标。针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育、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在孵企业的创新发展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载体、创业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制定创业培育政策,在双创载体和技术人才上给予政策支撑。设立新业态培育及发展专项资金,为新业态领域的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建设研发中心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出台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金融政策,打造立体化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针对科技中介发展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行业协会,培育并引进相关金融及融资中介机构。
(四)深化体制改革
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园区总目标,推动四大国家战略落地,坚持系统思维、依法行政、统分结合,结合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精准施策,创新模式,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不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五)严抓落实考核
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格执行规划纲要,开展定期监测评估,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任务计划。加强规划各项任务的分解细化,做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任务、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策划项目年度工作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清单,落实责任分工,细化决策部署。建立规划实施监管和考核问责制度,形成监测评估常态化机制,发布监测季报、年报,将监测结果作为规划动态调整的依据。建立相关绩效考评机制,按照时序进度细化年度目标管理,强化正向激励。
(六)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多层次政策协调机制,推进政策协同配套,实现政策功能互补,形成政策合力。推进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协调。推进关联产业的政策衔接,为产业融合发展创造政策环境。推进区域政策协同,解决好政策拥堵、政策打架等问题,防止政出多门,减少出台无用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文件,让职能部门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提升政策制定质量和服务质量上。建立政策调整机制和退出机制,根据主要问题的变化不断修订调整相关政策,以确保政策的持续效果。
附件:1.杭州高新区(滨江)“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
2.名词解释
附件1
杭州高新区(滨江)“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表
单位:亿元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和内容 | 总投资 | “十四五”计划投资 | 建设性质 (新建/续建) |
全部项目(合计:54个项目) | 1268.2 | 1085.7 | - | ||
一、科技创新(小计:35项) | 648.7 | 612.9 | - | ||
1 | 海康威视数字音视频产品产业化基地 | 数字音视频产品生产、办公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1718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026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9129平方米。 | 10.3 | 7.4 | 续建 |
2 | 宇视科技安防产品产业化基地 | 音视频编解码设备、音视频广播发射设备、数字电视演播室设备、数字电视系统设备、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设备、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数字摄录机、数字录放机、数字电视产品。 | 5.6 | 4.1 | 续建 |
3 | 大华技术股份智慧物联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以软件为核心的解决方案的研究、办公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25053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4049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10048平方米。 | 16.2 | 10.9 | 续建 |
4 | 纵横通信生产基地 | 建设通信产品加工、检验及产品包装等厂房,总建筑面积4433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811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6221平方米。 | 2.2 | 1.6 | 续建 |
5 | 医惠智慧医疗产品产业化基地 | 主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产品的生产、办公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8767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267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 | 7.0 | 4.2 | 续建 |
6 | 迪普科技网络安全产品及相关软件开发基地 | 网络安全产品及相关软件产品的生产、办公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6534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7349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 | 3.2 | 2.3 | 续建 |
7 | 海亮教育通信电子设备生产基地 | 主要建设教育通信电子设备产品的生产、研发、教育课程开发的办公及辅助用房,用地面积166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934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666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2676平方米。 | 3.3 | 1.8 | 续建 |
8 | 恒生金融云产品生产基地 | 恒生金融云产品研发生产、办公及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25282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275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90071平方米。项目分两期实施。 | 12.0 | 7.2 | 续建 |
9 | 吉利寰球互联网+新能源产品产业化基地 | 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平台-曹操专车的研发、运营及投资全球总部。项目总建筑面积80242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4965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0589平方米。 | 5.0 | 4.6 | 续建 |
10 | 鸿泉车联网产业化基地 | 建设辅助驾驶系统的人工智能技术、车联网大数据应用和车联网人机交互终端的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和辅助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4119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61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5096平方米。 | 2.7 | 2.4 | 续建 |
11 | 大丰数艺科技产业化生产基地 | 建成后主要用于大丰数艺科技产业化产品的生产、办公及辅助用房。项目总建筑面积68108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731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0792平方米。 | 4.2 | 3.8 | 续建 |
12 | 冯锐科技全国科技模型生产基地 | 建设全国科技模型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主要从事各种科技模型的测试和生产。项目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45433.95㎡,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27598.4㎡,地下部分建筑面积为17835.55㎡。 | 1.6 | 1.4 | 新建 |
13 | 瑞德工业设计产业基地 | 项目主要用于建设工业、研发生产及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31949.5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0001.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1947.9平方米。 | 1.5 | 1.2 | 新建 |
14 | 虹软视觉人工智能产业化基地 | 项目主要为建设视觉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和应用用房及辅助配套用房,总建筑面积56448.73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067.5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0381.23平方米。 | 4.3 | 3.4 | 续建 |
15 | 工业综合体 | 项目主要为创新型产业建设标准厂房,用于智能制造及通信设备生产等。项目总建筑面积20842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312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95296平方米。 | 14.0 | 13.0 | 续建 |
16 | 萤石网络智能家居产业基地 | 总用地面积约120亩,项目总投资12亿元,一期用地约40亩,建设萤石智能家居产品总部及制造基地项目。 | 7.0 | 7.0 | 新建 |
17 | 四企联建产业化基地(银江股份有限公司、长典医药有限公司、光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新兴创联科技有限公司) | 项目为建设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厂房等,其中地下室4家企业联合开发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9464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9916㎡,地下建筑面积74731㎡。 | 8.0 | 8.0 | 新建 |
18 | 税友税务软件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 | 项目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厂房,用于生产税务软件产品,生产规模年产值4亿元。新增地上建筑面积69978㎡,新增地下建筑面积54000㎡。 | 5.0 | 5.0 | 新建 |
19 | 创业惠康智慧健康科技产品产业化基地 | 项目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厂房,用于生产医疗物联网产品,生产规模20万套。新增地上建筑面积31998㎡,新增地下建筑面积19300㎡。 | 2.2 | 2.2 | 新建 |
20 | 当虹科技智能视频产业基地项目 | 项目主要为公司智能视频处理产品的生产、研发及办公辅助用房,总建筑面积约38419.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23928.6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14490.5平方米。 | 2.8 | 2.8 | 新建 |
21 | 城云科技城市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化基地 | 项目为建设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厂房等。项目总建筑面积4657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937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7209平方米。 | 2.1 | 2.1 | 新建 |
22 | 趣链科技区块链技术产业化生产基地 | 主要用于研发、技术中心、实验及配套辅助用房等,用地面积30.5亩,总建筑面积80828.4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积57016.4平方米,地下面积23812平方米。项目总投为7.98亿元。 | 7.9 | 7.9 | 新建 |
23 | 启明医疗智慧医疗产品产业基地 | 主要建设智慧医疗器械产品产业基地,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项目总用地约65亩。 | 10.0 | 10.0 | 新建 |
24 | 安恒信息新一代网络安全产品产业化基地 | 总建筑面积4.7万m²,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万m²,地下建筑面积1.7万m²,为地下2层,地上22层。 | 3.6 | 3.6 | 新建 |
25 | 宏华软件年产2000套新型工业数码喷印设备与耗材智能化工厂建设项目 | 项目计划用地120亩,建设年产2000台套工业数码喷印设备与年产5000吨耗材的大型智能化生产基地。其中一期已供地约50亩,地上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投资5.05亿元。 | 10 | 8 | 续建 |
26 | 富芯12英寸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一期) | 一二期总投资400亿元,计划用地约650亩,其中一期投资180亿元,用地约321亩,建设12英寸高性能模拟集成电路生产线,规划产能5万片/月。 | 180.0 | 180.0 | 新建 |
27 | 正泰集团智慧能源智能制造项目 | 总投资约5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约30亿元,总用地面积约350亩,项目拟分两期建设,一期用地约200亩,拟建设2.3GW电池及组件工厂。 | 51.0 | 51.0 | 新建 |
28 | 东方通信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 项目用地约80亩,建筑面积约9万方。项目拟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行业领先且集研发、生产和运营等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基地,助推区域经济的发展。 | 4.0 | 4.0 | 新建 |
29 | 紫光股份5G网络应用关键芯片及设备研发项目 | 总用地面积约120亩,拟建设紫光股份5G网络应用关键芯片及设备研发项目。 | 50.0 | 50.0 | 新建 |
30 | 浙能集团能源领域省级科创平台建设 | 打造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层次人才汇聚地,构建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全链式科技创新体系,形成能源科学技术新高峰。集聚一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团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重大科研成果,创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引领型、突破型国家级创新平台。 | 70.0 | 70.0 | 新建 |
31 | 智能制造软件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 建设零跑汽车、邦盛科技、爱科科技、立方控股、长川科技、尚健生物、观澜网络、泰林生物、微能科技、三汇信息、游卡网络、万朋教育、联众智慧、广脉科技、景业智能、贝咖实业、宸帆电子、德施曼机电、泰一指尚、神甲科技、国自机器人、丁香园、泰格医药等智能制造软件研发及产业化基地项目。 | 70 | 70 | 新建 |
32 | 智能供给小镇工业综合体 | 位于智能制造供给小镇M1-12M1-14地块,打造以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为主的等工业综合体,总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 | 12 | 12 | 新建 |
33 | 杭州高新智造谷综合体项目(27村留用地联建项目) | 位于东冠单元C2/C3-16、C2-17地块,拟打造全区国有物业科技孵化产业平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905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5.5万平方米 | 40 | 30 | 新建 |
34 | 智能物联综合体 | 谋划用地约50亩,整合各类公共安全物联网、互联网、云平台等创新载体,打造以数字安防为主的创新联合体。 | 10 | 10 | 新建 |
35 | 数字健康综合体 | 谋划用地约50亩,打造集人体介入性的生物医疗器械、体外使用的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在内的创新联合体。 | 10 | 10 | 新建 |
二、交通设施(小计:3项) | 51.6 | 45 | - | ||
36 | 江南大道地面道路拓宽改造工程(东信大道—西兴立交) | 建设内容主要为既有道路拓宽工程、景观绿化工程、管线工程(含排水、给水、通信、电力、燃气等管线迁改或新建)及附属工程(路灯、交通设施等),道路长约5.1千米,宽50-60米,属城市主干路。 | 10.6 | 5.5 | 续建 |
37 | 浦乐单元B/S-16(汽车南站) | 集综合交通枢纽、旅游集散中心和创新创新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站城产一体化”综合开发示范项目。 | 30.0 | 30.0 | 新建 |
38 | 迎亚运道路整治项目 | 西兴路、江陵路、滨康路、火炬大道、滨盛路等道路整治工程 | 11 | 9.5 | 续建 |
三、公共服务(小计:16项) | 567.9 | 427.8 | - | ||
39 | 西兴单元人才租赁房 |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住宅及公共配套,总用地面积220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38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402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36356平方米。 | 7.9 | 4.5 | 续建 |
40 | 突出贡献企业人才租赁房 | 总用地面积146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62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988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9739平方米。 | 4.0 | 4.0 | 新建 |
41 | 公安交警消防业务用房项目 | 建设滨江区公安指挥中心、刑侦、治安、出入境等综合业务技术大楼,交警大队业务用房,消防救援站、训练馆等业务用房及附属配套用房。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 5.0 | 5.0 | 新建 |
42 | 农转居拆迁安置房及配套用房项目 | 一区块扩点(江二区块)、长河区块、长二区块、长虹苑扩点(三期)、宝龙东区块、六区块扩点(五期)、八区块四期、八区块五期、九区块四期、九区块五期及配套、九区块六期、九区块扩点(耀洋地块二期)、十区块五期(二期)、十区块北扩(七期)、十一区块扩点(白马湖区块)、十一区块西扩、十二区块扩点(联庄二区)、十三区块二期、十三区块扩点(四期)、十三区块扩点五期、十五区块四期、十五区块扩点(塘子堰地块)等22个项目,总投资224亿元。 | 224.0 | 98.0 | 续建 |
43 | 智慧新天地创新中心 | 孵化标准厂房、配套管理用房、地下停车库,及道路、绿化等。项目总建筑面积11526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998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5286平方米。 | 7.9 | 7.6 | 续建 |
44 | 北航杭州研究生院 | 主要建设研究生学院、公共教学用房、公共实验用房、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公寓、食堂、行政办公用房及地下车库等。项目总建筑面积15738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1538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 | 17.8 | 12.7 | 续建 |
45 | 杭州国际学校白马湖校区 | 主要建设幼儿园、主教学楼(小学部、中学部、高中部)、宿舍楼、门卫及敞廊、体育场地、绿化及地下社会公共停车库等。项目总建筑面积57001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000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 8.5 | 7.7 | 续建 |
46 | 幼儿园、小学及中学建设项目 | 新建/续建、改建或扩建25个以上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的教学和教学辅助用房等。 | 90.0 | 90.0 | 新建/续建 |
47 | 西兴单元BJ1305-B/R/S2-14地块(滨康综合体) | 主要建设住宅、配套幼儿园及地下室,商业办公用房(酒店、商业办公、大型购物中心)及地下室等。项目总建筑面积55.1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项目分两期实施。 | 121.0 | 120.0 | 新建 |
48 | 区政府南广场停车场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下停车场及人行楼梯、电梯、通风井等出地面辅助用房,地面广场景观绿化和泰安路、通和路及其周边交叉口道路的恢复与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总建筑面积41885平方米,其中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约41430平方米,建设停车位总数约908个。 | 5.5 | 5.0 | 续建 |
49 | 美好生活共同体 | 在西兴街道、长河街道、浦沿街道3个街道辖区内装修打造集社区公共服务、文化娱乐、居家养老、托幼等为一体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场所。 | 1.0 | 0.7 | 续建 |
50 | 美女山公墓提升改造项目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殡仪服务中心、骨灰寄存中心及配套管理用房,墓穴墓碑、停车场、内部道路、绿化等,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3800平方米。 | 2.0 | 1.8 | 续建 |
51 | 沿江区域提升改造项目 | 主要为钱塘江沿江道路景观、步行桥、驿站、停车场、公园及绿化等综合整治项目,区域道路全长约12千米。 | 10.5 | 8 | 新建 |
52 | 公建中心及停车场项目 | 建设滨江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科研孵化办公用房及公交首末站等。总建筑面积约13350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95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54006平方米。 | 9.5 | 9.5 | 新建 |
53 | 浦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改造项目 | 占地面积23.8亩,地上面积4.5万平方米,地下车库两层,整合“卫生+养老”等多种功能,打造“未来社区”健康城市综合体。 | 3.3 | 3.3 | 新建 |
54 | 区政府北区块综合体项目 | 在区政府以北至钱塘江边区块,建设以科技、产业、文化、体育为核心,契合区政府以及周边已建设施功能,符合沿江区块和区域总体发展定位的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等社会民生配套项目。地上建筑面积约39万平方米。 | 50.0 | 50.0 | 新建 |
附件2
名 词 解 释
【1】千堂万艺:根据社区需求,配送音乐、舞蹈、书画、戏剧、摄影等10个文艺门类培训课程进社区。
【2】科学家合伙人制:企业以生产、营销、资金等入股,科学家以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入股,利用此种模式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有助于完善公司的科研体系,充实科研队伍。
【3】顶尖人才战略伙伴专家公推制:聘请国内外顶尖专家为区人才战略伙伴,公开公平推荐高新技术创业人才和项目。公推分为两种:推荐项目和署名重点推荐项目。首批人才战略伙伴专家拟从我区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中产生。
【4】人才安居集团模式:指涵盖项目拓展、规划设计、建设开发、租赁运营、投融资等在内的人才房全过程一体化运营管理的“安居+”发展模式。
【5】概念验证中心: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简称POC)是对某些想法的一个不完整的实现,以证明其可行性,示范其原理,其目的是验证一些概念或理论,定位弥补研发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空白,是完善技术创新链前端的全新尝试。
【6】“一整两通三同直达”:指全面汇总整合各级各部门的海量基础数据,推动系统互通、数据互通,促进数据协同、业务协同、政企协同,打造直达民生、惠企、社会治理的丰富应用场景和数字驾驶舱,构建全数集成、万物智联的中枢系统。
【7】“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指运用城市大脑系统实施“善治六策”,推动城市治理者的“驾驶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乘客端”同向发力、交互赋能,着力打造更多干部非用不可的数字驾驶舱、群众爱不释手的应用场景,让各级“机长”更精准有效地驾驶,使广大“乘客”有更便捷舒适的体验,共同开启城市幸福生活之旅。
【8】一心三化九场景:指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通过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化融合实现愿景的基本理念,九大场景系统是这一过程的具体载体与手段。
【9】培智学校:属特殊教育范畴。特指除盲、聋哑以外的智障、脑瘫、自闭症或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就读的一所综合性学校,集学前康复、义务教育、转衔教育、职业培训等内容。
【10】135+X:指覆盖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张专用网络;患者电子主索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住院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决策管理五大类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居民自助服务、“无现金化就医”、云影像、刷脸就医、电子医疗票据、电子健康档案动态管理、“舒心就医”等“X+应用”。
【11】共有产权住房:即政府与购房者共同承担住房建设资金,分配时在合同中明确共有双方的资金数额及将来退出过程中所承担的权利义务;退出时由政府回购,购房者只能获得自己资产数额部分的变现,从而实现保障住房的封闭运行。
【12】六和塔工作体系:基本内涵是构建六大体系、提升六大能力:构建党的领导体系,提升党建“领和”能力;构建群防群治体系,提升社会“协和”能力;构建纠纷化解体系,提升多元“调和”能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升智慧“促和”能力;构建平安宣传体系,提升文化“育和”能力;构建依法治理体系,提升法治“守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