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体制机制优势,奋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经验及路径借鉴
来源: 区发改局 发布时间: 2021-09-28 09:05 点击率:

杭州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于 2019 年获批纳入国家首批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作为杭州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 群核心承载区、浙江省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和主要发源地, 获 2020 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创新驱动 发展,紧扣信息技术产业链布局创新服务链,重点构建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奋力推进世界一 流高科技园区建设。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成效 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势,聚焦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快 速增长,创新能级加快提升,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焕发出蓬勃的 生命力和强大的创新能量。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0 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实 现地区生产总值 1745.7 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 704.2 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98.1%,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75%,位列全省第一。涌现了 阿里巴巴、吉利集团、海康威视、网易(杭州)、新华三、大华技 术、宇视科技、浙江中控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拥有从关键控 制芯片研发、通信设备制造,到软件设计和物联网系统集成,再 到电子商务、网络运营、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类应用服务构成的数 字经济全产业链,在数字安防、网络通信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均 居全国第一乃至全球前列。 

(二)创新能级加快提升。近年来全区 R&D 占 GDP 比例始 终保持 10%的高水平,集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超过 40 家,拥 有各类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近 500 家。全区为国家级双创 示范基地,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 50 余个,其中国 家级 20 个,居全省第一。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正式运行,国家“芯 —3— 火”双创基地、“滨江联合创新中心”5G 实验室正式启用,华为鲲 鹏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等 多个重量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全年引进各类人才 3.3 万人,其 中硕博占比达 26%。2020 年全年专利申请量 24333 件,授权量 13222 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第一位。 

(三)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落地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 中心,成立全国首个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获批全省首个国 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全省唯一知识产权“一件事” 改革试点区,建设了全省首个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 培育平台。率先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试点,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 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服务企业超 1500 家,银行已授信 1.3 亿元,审批发放 35 家企业贷款 7000 万元。 与深交所合作建立全景网路演中心,打造网上路演中心、培训中 心、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智能投资服务平台“四位一体”的资本市 场综合服务平台,累计路演 380 余场,对接双创企业 2600 余家, 上市企业总数达 53 家。 

二、可供借鉴的做法 自锚定数字经济产业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持续探索、 不断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经验。 

(一)聚焦产业链供给,做强智能物联产业创新联合体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攻关核心技术。杭州高新区(滨 江)聚焦服务,全力支持企业资源整合,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海康威视、大华、新华三等企业均已组建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共同体。如海康威视整合其在视频及物联网数据采集、存储、解 析、应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资源,与杰华特、士兰微、矽力 杰、瑞盟等芯片企业集中攻关芯片研发技术,核心元器件的对外 采购量由 40%左右下降到 10%;新华三协同飞腾、芯启源等国产 化 NPU、CPU、FPGA、TCAM、DDR4 芯片企业及制造企业, 打通从芯片设计到产品开发制造的网络通信产业链上下游全流程, 研制出国产化核心路由器。

 二是推动共性技术平台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华为杭州研 究所建立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区内企业基于鲲鹏计算平 台研发服务器整机、PC 整机、工控机,通过软件系统适配,助推 鲲鹏生态体系。如新华三基于鲲鹏服务器处理器平台,开发自主 可控的 2 路机架服务器整机,逐步替代现有的 x86 平台服务器; 安恒信息基于鲲鹏云,推进政务云、行业云等云安全管控平台的 实际应用。当虹科技基于鲲鹏计算平台成功研发 4K/8K 超高清实 时编码器和解码器。

 三是聚焦供应链开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围绕数字安防产业 加快启动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针对芯片、传感器、光学镜头等 核心零部件,以突破关键技术、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为 目标,以创新联合体为载体开展精准招引,提升本地配套水平。 已与海康威视、大华、宇视等数字安防龙头企业对接国内供应链 采购需求,确定 147 家企业招商目录。 

(二)围绕产业生态圈,构建数字健康产业创新联合体 瞄准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以智慧健康、高 端医疗器械等为主导方向,以上市龙头企业为主体,调动资本、 场景等要素,形成创新联合体,加速企业发展和生态构建。

 一是围绕上市企业做强“生态圈”。培育泰格医药、创业慧康、 医惠科技、启明医疗等上市龙头企业,健全产业链条,构筑更强 竞争优势。如支持泰格医药以“技术+资本+服务”为理念,打造临 床前 CRO、临床 CRO、CMO 和 CSO 为一体的全流程产业创新 生态圈。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全周期,促进全流程研发成果转 化,提供产业一站式服务,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已吸引捷通 安晟等企业落户,旗下企业思默、英放等快速成长。

 二是以资本为纽带做大“生态圈”。密切跟踪泰格、启明、德 诺、天和等龙头企业发展布局,争取优质企业及核心团队人员派 生、融合、跨界项目在区内落地。以政府产业基金撬动德诺、泰 格等龙头企业投资基金规模,优化政府产业基金的配置效率,并 以此为纽带构建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如依托德诺集团、启明医 疗扎实构建以心、肺、脑疾病治疗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创新联合体, 支持联合体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引进国外顶尖医疗科技项目,通过 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已成功孵化上市企业启明医 疗,另有 6 家企业已处于孵化后期。 

三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做优“生态圈”。成立生物医药创新联盟, 作为创新联合体的沟通交流平台,区内 40 家生物医药企业担任理 事成员,政企定期会商推动产业发展。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 会整合省卫健委、省人民医院、浙大、浙一、浙二、省卫生信息 学会、省医疗器械协会等专家,组成智库团队为数字健康企业提 供指导服务并促成资源对接。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已启动生命大 健康研究中心、智能医疗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建设,为创新联合 体的产学研合作提供平台。 

(三)围绕产业数字化,培育数字制造创新联合体 

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为制造业企业赋能,依托创新联合体探索 智造供应链合作机制,鼓励和培育智能制造企业从单一技术创新 逐步向整体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一是政策支持龙头企业输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每年安 排 1 亿元资金预算培育智造供给系统解决问题供应商,支持具备 能力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做深行业、做大平台、抢占市场, 区内企业智造服务能力已覆盖流程工业、汽配、轴承、电气、水 泥等 10 余个行业门类。浙江中控研发的 sup-OS 流程工业操作系 统与新建的蓝卓云平台公司完美组合,奠定了中国“流程工业大脑” 的龙头地位,已开始为全省、全国提供服务。 

二是强化系统集成商与核心器件供应商的本地协同。鼓励工 程总包商和平台服务商应用区内企业的视频采集、存储器、服务 器、交换机等设备和软件,以研发费用补助形式支持新技术、新 产品的首购首用。新华三、士兰微、国芯等企业积极研发工业装 备嵌入式芯片、智能通信模组、语音或视频交互模块、智能网关 等工业装备基础智能模块;博联科技等智能家居产品开发商、智 造工程总包商积极使用 IT 基础开发商的智能硬件、智能软件及新 技术,推动了新型产业链与服务链的合作建设。 

三是依托智造专家委员会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在浙江省智能 制造专家委员会的支持下,帮助区内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扩 大“朋友圈”,与省内制造企业合作,落地更多智能制造场景,形成相互赋能、更加广泛的创新联合体。如杭州开源电脑公司积极 参与了长兴县夹浦镇家庭织机入园联网工程改造,培育了全省首 家工业小微园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样本”;中财邦业公司从水泥智 造产线改造工程承包商转型为水泥智造工厂系统解决问题供应商; 浙江明度智控公司成功转型为医药行业智造工程总包商;杭州华 新机电公司从港口物流装备制造商,转型为中小型散货智能码头工程总包商,不仅赋能了省内制造企业,也有效培育了一批具备系统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制造方案供给企业,实现了数字经济与 新制造业融合发展。 

三、未来发展的思考 “十四五”时期,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一张蓝图绘到底,依托新制造产业集聚、数字经济先 发先行的优势,进一步传承创新基因、深化三链耦合、打响高新 品牌,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有效促进技术 转化为产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性样板。

 (一)深化产业链,打造数字产业新生态 浙江省和杭州市提出努力打造全球数字安防产业中心、国际 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区块链平台,杭州高新区(滨江)在这些领 域都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下一步将立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产业 链基础,强化技术融合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产业 价值链中高端。打造智能物联产业新生态,发挥数字安防全球领 先的产业优势,整合集成电路、数字通信、智能计算、智能装备 等产业力量,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口,助力 企业向智能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转型,打造全球智能物联产业中 心。构建数字健康产业新生态,瞄准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发展趋势,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能,以 智慧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等为主导方向,加快形成千亿级数字健 康产业集群。发展数字制造产业新生态,加快数字技术在优势制 造业行业的全流程渗透,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软硬件 一体化发展,从单一技术创新逐步向整体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转变, 打造全球智能制造产业高地。

 (二)强化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是创新制胜的时代,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核心 竞争力是创新生态。下一步将坚持全域创新发展,推动创新要素 加速汇聚、紧密联动、深度融合,形成人才集聚、平台协同、产 业引领的创新生态优势,加快形成符合创新规律、高效协同的创 新治理体系。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政策和“5050 计划”,完善全球化引才、市场化评价、便利化服务等一揽子举措, 整合科研投入和产业基金,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提升高能级 创新平台,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抓手,以浙江大 学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载体为引领,推 动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组建高效率创新联合体,引导和支持龙 头企业、“链主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 攻坚行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 

(三)健全服务链,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 营商环境是杭州高新区(滨江)的金字招牌,在杭州争创世 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样本城市征程中,杭州高新区(滨江)必须 走在前、作示范。下一步将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 化认知,打通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梗阻,对标最高最优, 加快打造口碑好、活力强的营商环境。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依托 数字技术积累,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在各领域打造一批新的 智慧应用场景,推动重点场景全域覆盖,实现现代数字技术与城 市生产生活生态紧密融合。加快产业大脑建设,鼓励企业参与省、 市产业大脑建设,加快梳理产业链节点,推进建立行业产品目录 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行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 向融合。打造数字贸易中心,积极融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 验区,发挥数字产业、数字金融先发优势,加快数字贸易、数字 物流、数字治理等关键领域发展,探索建立数字贸易新模式新规 则,加快建设数字自由贸易中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高新创业
强化体制机制优势,奋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新区(滨江)数字经济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经验及路径借鉴
发布时间: 2021-09-28
信息来源: 区发改局 浏览量:

杭州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于 2019 年获批纳入国家首批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作为杭州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 群核心承载区、浙江省网络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和主要发源地, 获 2020 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创新驱动 发展,紧扣信息技术产业链布局创新服务链,重点构建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奋力推进世界一 流高科技园区建设。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成效 杭州高新区(滨江)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势,聚焦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快 速增长,创新能级加快提升,发展环境日益优化,焕发出蓬勃的 生命力和强大的创新能量。 

(一)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0 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实 现地区生产总值 1745.7 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 704.2 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98.1%,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75%,位列全省第一。涌现了 阿里巴巴、吉利集团、海康威视、网易(杭州)、新华三、大华技 术、宇视科技、浙江中控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拥有从关键控 制芯片研发、通信设备制造,到软件设计和物联网系统集成,再 到电子商务、网络运营、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类应用服务构成的数 字经济全产业链,在数字安防、网络通信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均 居全国第一乃至全球前列。 

(二)创新能级加快提升。近年来全区 R&D 占 GDP 比例始 终保持 10%的高水平,集聚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超过 40 家,拥 有各类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近 500 家。全区为国家级双创 示范基地,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 50 余个,其中国 家级 20 个,居全省第一。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正式运行,国家“芯 —3— 火”双创基地、“滨江联合创新中心”5G 实验室正式启用,华为鲲 鹏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等 多个重量级创新平台相继落地。全年引进各类人才 3.3 万人,其 中硕博占比达 26%。2020 年全年专利申请量 24333 件,授权量 13222 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省第一位。 

(三)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落地中国(杭州)知识产权保护 中心,成立全国首个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获批全省首个国 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全省唯一知识产权“一件事” 改革试点区,建设了全省首个浙江高新技术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 培育平台。率先开展“企业创新积分”试点,首创基于企业创新能 力的科技企业增信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服务企业超 1500 家,银行已授信 1.3 亿元,审批发放 35 家企业贷款 7000 万元。 与深交所合作建立全景网路演中心,打造网上路演中心、培训中 心、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智能投资服务平台“四位一体”的资本市 场综合服务平台,累计路演 380 余场,对接双创企业 2600 余家, 上市企业总数达 53 家。 

二、可供借鉴的做法 自锚定数字经济产业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持续探索、 不断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经验。 

(一)聚焦产业链供给,做强智能物联产业创新联合体 

一是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攻关核心技术。杭州高新区(滨 江)聚焦服务,全力支持企业资源整合,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海康威视、大华、新华三等企业均已组建省级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共同体。如海康威视整合其在视频及物联网数据采集、存储、解 析、应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资源,与杰华特、士兰微、矽力 杰、瑞盟等芯片企业集中攻关芯片研发技术,核心元器件的对外 采购量由 40%左右下降到 10%;新华三协同飞腾、芯启源等国产 化 NPU、CPU、FPGA、TCAM、DDR4 芯片企业及制造企业, 打通从芯片设计到产品开发制造的网络通信产业链上下游全流程, 研制出国产化核心路由器。

 二是推动共性技术平台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支持华为杭州研 究所建立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区内企业基于鲲鹏计算平 台研发服务器整机、PC 整机、工控机,通过软件系统适配,助推 鲲鹏生态体系。如新华三基于鲲鹏服务器处理器平台,开发自主 可控的 2 路机架服务器整机,逐步替代现有的 x86 平台服务器; 安恒信息基于鲲鹏云,推进政务云、行业云等云安全管控平台的 实际应用。当虹科技基于鲲鹏计算平台成功研发 4K/8K 超高清实 时编码器和解码器。

 三是聚焦供应链开展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围绕数字安防产业 加快启动产业链精准招商,重点针对芯片、传感器、光学镜头等 核心零部件,以突破关键技术、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为 目标,以创新联合体为载体开展精准招引,提升本地配套水平。 已与海康威视、大华、宇视等数字安防龙头企业对接国内供应链 采购需求,确定 147 家企业招商目录。 

(二)围绕产业生态圈,构建数字健康产业创新联合体 瞄准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以智慧健康、高 端医疗器械等为主导方向,以上市龙头企业为主体,调动资本、 场景等要素,形成创新联合体,加速企业发展和生态构建。

 一是围绕上市企业做强“生态圈”。培育泰格医药、创业慧康、 医惠科技、启明医疗等上市龙头企业,健全产业链条,构筑更强 竞争优势。如支持泰格医药以“技术+资本+服务”为理念,打造临 床前 CRO、临床 CRO、CMO 和 CSO 为一体的全流程产业创新 生态圈。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全周期,促进全流程研发成果转 化,提供产业一站式服务,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已吸引捷通 安晟等企业落户,旗下企业思默、英放等快速成长。

 二是以资本为纽带做大“生态圈”。密切跟踪泰格、启明、德 诺、天和等龙头企业发展布局,争取优质企业及核心团队人员派 生、融合、跨界项目在区内落地。以政府产业基金撬动德诺、泰 格等龙头企业投资基金规模,优化政府产业基金的配置效率,并 以此为纽带构建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圈。如依托德诺集团、启明医 疗扎实构建以心、肺、脑疾病治疗为核心的数字健康创新联合体, 支持联合体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引进国外顶尖医疗科技项目,通过 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技术的本地化,已成功孵化上市企业启明医 疗,另有 6 家企业已处于孵化后期。 

三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做优“生态圈”。成立生物医药创新联盟, 作为创新联合体的沟通交流平台,区内 40 家生物医药企业担任理 事成员,政企定期会商推动产业发展。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 会整合省卫健委、省人民医院、浙大、浙一、浙二、省卫生信息 学会、省医疗器械协会等专家,组成智库团队为数字健康企业提 供指导服务并促成资源对接。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已启动生命大 健康研究中心、智能医疗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建设,为创新联合 体的产学研合作提供平台。 

(三)围绕产业数字化,培育数字制造创新联合体 

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为制造业企业赋能,依托创新联合体探索 智造供应链合作机制,鼓励和培育智能制造企业从单一技术创新 逐步向整体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一是政策支持龙头企业输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每年安 排 1 亿元资金预算培育智造供给系统解决问题供应商,支持具备 能力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做深行业、做大平台、抢占市场, 区内企业智造服务能力已覆盖流程工业、汽配、轴承、电气、水 泥等 10 余个行业门类。浙江中控研发的 sup-OS 流程工业操作系 统与新建的蓝卓云平台公司完美组合,奠定了中国“流程工业大脑” 的龙头地位,已开始为全省、全国提供服务。 

二是强化系统集成商与核心器件供应商的本地协同。鼓励工 程总包商和平台服务商应用区内企业的视频采集、存储器、服务 器、交换机等设备和软件,以研发费用补助形式支持新技术、新 产品的首购首用。新华三、士兰微、国芯等企业积极研发工业装 备嵌入式芯片、智能通信模组、语音或视频交互模块、智能网关 等工业装备基础智能模块;博联科技等智能家居产品开发商、智 造工程总包商积极使用 IT 基础开发商的智能硬件、智能软件及新 技术,推动了新型产业链与服务链的合作建设。 

三是依托智造专家委员会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在浙江省智能 制造专家委员会的支持下,帮助区内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扩 大“朋友圈”,与省内制造企业合作,落地更多智能制造场景,形成相互赋能、更加广泛的创新联合体。如杭州开源电脑公司积极 参与了长兴县夹浦镇家庭织机入园联网工程改造,培育了全省首 家工业小微园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样本”;中财邦业公司从水泥智 造产线改造工程承包商转型为水泥智造工厂系统解决问题供应商; 浙江明度智控公司成功转型为医药行业智造工程总包商;杭州华 新机电公司从港口物流装备制造商,转型为中小型散货智能码头工程总包商,不仅赋能了省内制造企业,也有效培育了一批具备系统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制造方案供给企业,实现了数字经济与 新制造业融合发展。 

三、未来发展的思考 “十四五”时期,杭州高新区(滨江)将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一张蓝图绘到底,依托新制造产业集聚、数字经济先 发先行的优势,进一步传承创新基因、深化三链耦合、打响高新 品牌,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有效促进技术 转化为产能,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性样板。

 (一)深化产业链,打造数字产业新生态 浙江省和杭州市提出努力打造全球数字安防产业中心、国际 金融科技中心、全球区块链平台,杭州高新区(滨江)在这些领 域都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下一步将立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产业 链基础,强化技术融合创新、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产业 价值链中高端。打造智能物联产业新生态,发挥数字安防全球领 先的产业优势,整合集成电路、数字通信、智能计算、智能装备 等产业力量,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寻找新的突破口,助力 企业向智能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转型,打造全球智能物联产业中 心。构建数字健康产业新生态,瞄准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发展趋势,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能,以 智慧健康、高端医疗器械等为主导方向,加快形成千亿级数字健 康产业集群。发展数字制造产业新生态,加快数字技术在优势制 造业行业的全流程渗透,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软硬件 一体化发展,从单一技术创新逐步向整体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转变, 打造全球智能制造产业高地。

 (二)强化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是创新制胜的时代,杭州高新区(滨江)的核心 竞争力是创新生态。下一步将坚持全域创新发展,推动创新要素 加速汇聚、紧密联动、深度融合,形成人才集聚、平台协同、产 业引领的创新生态优势,加快形成符合创新规律、高效协同的创 新治理体系。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政策和“5050 计划”,完善全球化引才、市场化评价、便利化服务等一揽子举措, 整合科研投入和产业基金,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提升高能级 创新平台,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抓手,以浙江大 学滨江研究院、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载体为引领,推 动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组建高效率创新联合体,引导和支持龙 头企业、“链主型”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关键核心技术 攻坚行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 

(三)健全服务链,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 营商环境是杭州高新区(滨江)的金字招牌,在杭州争创世 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样本城市征程中,杭州高新区(滨江)必须 走在前、作示范。下一步将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 化认知,打通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梗阻,对标最高最优, 加快打造口碑好、活力强的营商环境。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依托 数字技术积累,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在各领域打造一批新的 智慧应用场景,推动重点场景全域覆盖,实现现代数字技术与城 市生产生活生态紧密融合。加快产业大脑建设,鼓励企业参与省、 市产业大脑建设,加快梳理产业链节点,推进建立行业产品目录 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行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双 向融合。打造数字贸易中心,积极融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 验区,发挥数字产业、数字金融先发优势,加快数字贸易、数字 物流、数字治理等关键领域发展,探索建立数字贸易新模式新规 则,加快建设数字自由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