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临钱塘江,东接白马湖,江湖之间,有河相连,清水河畔,山丘点缀。
这是一派典型的江南风光,韵味十足。
如今,在杭州钱塘江南岸的这半卷山水之间,滨江要再造一个新江南,以生态为基,以科学为名——
10月16日,以“加快创新转化‘两地’建设,迈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主题的杭州高新区(滨江)科技创新大会顺利举行,会上发布了《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当天,位于杭州江南科学城核心区的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量子传感大楼也正式启用。
“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将在这江南山水之中面世。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围绕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提出四个方面的重要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高新区(滨江)作为全国首批的国家级高新区,在“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路上一路精进,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连续三年,滨江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总指数和4个分指数均列浙江省第一。
但高新区(滨江)明白,“高新之道,胜在创新,日新者日进也”。此番《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的提出,是高新区(滨江)在创新之路上的又一支点。
一座37平方公里的科学新城如何规划,才能发挥最大科技优势?
《规划》明确:“两轴三片连两翼、山水智链串多点”,形成“三片筑核,两翼拓展”的规划结构。
“两轴”即彩虹快速路和时代大道两大空间主轴,“三片”为零磁科学谷、智慧新天地和生态创意城,“两翼”是智造供给小镇和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的视觉智能园区。
这样的布局规划无疑满足了几点:
创新资源持续富集。江南科学城的5平方公里核心区内,以“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为代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电滨江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坐落于此,构建了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载体。
这些科学载体与创新环节空间一一匹配,涵盖“研、产、服”三链,不仅依托原始创新优势培育未来新兴产业,还能强化科技服务完善服务链,实现便捷共享、高效支撑全过程创新研发活动。一个完整的“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核心层、中间层、外圈层三级创新生态体系跃然而出。
科技空间与生态联系更紧密。江南科学城临江而建,东纳白马湖,河道连接成网,坐拥冠山、回龙庵山、美女山、狮子山,群山浅丘层次错落。
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江南科学城依托福源河、小砾山输水河廊道打造“山水智链”生态主廊,以山体、浅丘、河荡等多维景观资源链接蓝绿公共空间与多元创新设施。大量科学地标生于绿水青山之间。一个聚科技、融生态,赏心悦目的科学城空间风貌已然形成。
人城聚合程度加深。江南科学城聚焦人才需求,提供布局普适、特色的高品质生活服务,打造充满温度的未来科学家园。例如智造供给小镇融合人文体验、生态休闲等特色,打造兼具科学气质、都市风情与杭城风韵的科学城空间风貌,营造宜业宜居的空间。
与此同时,江南科学城规划范围内,两条快速路网外联内引、三线多站轨交引领便捷出行,完备的交通网络反向哺育着科学城:城中的人方便出行,城外的人方便进来。
曾经,钱塘江的美丽与富饶被写入诗词歌赋,白居易更是夸赞:“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如今,这美不胜收、民富殷实的江南之地与现代科学氛围相融相生,一幅“科学城中山水幽,祥光瑞景照江南”的景象脱颖而出。
集温山软水、硬核科技于一体的科技新城,影响力远不仅止于此。
对高新区(滨江)来说,江南科技城将支撑其成为创新发展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R&D占GDP比例始终保持10%左右的高水平,连续三次获省“科技创新鼎”,被誉为浙江创造力第一区,科技创新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章登峰在会上表示,对高新区(滨江)来说,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满足于已有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增强“无中生有”、前瞻布局的能力,在高原造峰、弯道超车中,实现从技术追赶到技术领先的转变,从产业“冲浪者”向产业“造浪者”的转变。
科学城中,创新资源富集,以“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为代表,近边布局了量子实验楼、白马湖实验室、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形成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载体。高新区(滨江)将以此“硬件”为基础,吸引更多人才“聚集”,辅以政策“加法”,为前沿攻关聚能,擦亮创新发展策源地的招牌;同时,高新区(滨江)将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科技与金融对接、大中小企业互动,加速成果落地,为产业发展释能,抢占成果转化首选地的高点。
高新区(滨江)将依托创新转化“两地”建设,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迈进。
对兄弟城区来说,江南科学城以“点”的突破引领带动“廊”的提升,区域联动升级。
作为钱塘江南岸唯一的主城区,高新区(滨江)肩负着引领带动周边区县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深入推进了与富阳、萧山的特别合作园(区)建设,成功争创了“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全省共富最佳实践。
江南科学城的出现,将进一步加深兄弟城区间的合作,它东联萧山、富阳、钱塘,推进区域间的数字经济、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多元互动,强化原研创新与智能制造高效联动,为“城东智造大走廊”持续提供创新动能。
对整个杭州市来说,江南科学城是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中坚力量。
杭州江南科学城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目标,西联城西科创大走廊,提升全市创新策源能力;东接城东智造大走廊,赋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两廊联动”的关键纽带,让区域以“聚星火燎原”之势,促进“江南科学城与未来科技城”南北联动,进一步引导各区内创新平台面向全市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优势企业向周边区县输出数字化赋能方案、布局先进制造基地等项目,为完善杭州市域创新发展格局,支撑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更多的力量。
目前,杭州江南科学城拥有四大类共48项重点项目清单,其中在零磁科学谷内26个,总投资约226亿元。
汇聚“山、水、科、城、人”五元要素,江南科学城将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区、科教融合示范区、山水品质公园城、智慧城市新地标。
而它的所在地高新区(滨江),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迎着钱江潮涌,迈向一个崭新又辉煌的时代——以科学之名,再造新江南。
西临钱塘江,东接白马湖,江湖之间,有河相连,清水河畔,山丘点缀。
这是一派典型的江南风光,韵味十足。
如今,在杭州钱塘江南岸的这半卷山水之间,滨江要再造一个新江南,以生态为基,以科学为名——
10月16日,以“加快创新转化‘两地’建设,迈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主题的杭州高新区(滨江)科技创新大会顺利举行,会上发布了《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当天,位于杭州江南科学城核心区的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量子传感大楼也正式启用。
“国际零磁科学谷·杭州江南科学城”将在这江南山水之中面世。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围绕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提出四个方面的重要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高新区(滨江)作为全国首批的国家级高新区,在“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路上一路精进,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连续三年,滨江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总指数和4个分指数均列浙江省第一。
但高新区(滨江)明白,“高新之道,胜在创新,日新者日进也”。此番《杭州江南科学城概念性规划》的提出,是高新区(滨江)在创新之路上的又一支点。
一座37平方公里的科学新城如何规划,才能发挥最大科技优势?
《规划》明确:“两轴三片连两翼、山水智链串多点”,形成“三片筑核,两翼拓展”的规划结构。
“两轴”即彩虹快速路和时代大道两大空间主轴,“三片”为零磁科学谷、智慧新天地和生态创意城,“两翼”是智造供给小镇和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的视觉智能园区。
这样的布局规划无疑满足了几点:
创新资源持续富集。江南科学城的5平方公里核心区内,以“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为代表,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电滨江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坐落于此,构建了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载体。
这些科学载体与创新环节空间一一匹配,涵盖“研、产、服”三链,不仅依托原始创新优势培育未来新兴产业,还能强化科技服务完善服务链,实现便捷共享、高效支撑全过程创新研发活动。一个完整的“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核心层、中间层、外圈层三级创新生态体系跃然而出。
科技空间与生态联系更紧密。江南科学城临江而建,东纳白马湖,河道连接成网,坐拥冠山、回龙庵山、美女山、狮子山,群山浅丘层次错落。
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江南科学城依托福源河、小砾山输水河廊道打造“山水智链”生态主廊,以山体、浅丘、河荡等多维景观资源链接蓝绿公共空间与多元创新设施。大量科学地标生于绿水青山之间。一个聚科技、融生态,赏心悦目的科学城空间风貌已然形成。
人城聚合程度加深。江南科学城聚焦人才需求,提供布局普适、特色的高品质生活服务,打造充满温度的未来科学家园。例如智造供给小镇融合人文体验、生态休闲等特色,打造兼具科学气质、都市风情与杭城风韵的科学城空间风貌,营造宜业宜居的空间。
与此同时,江南科学城规划范围内,两条快速路网外联内引、三线多站轨交引领便捷出行,完备的交通网络反向哺育着科学城:城中的人方便出行,城外的人方便进来。
曾经,钱塘江的美丽与富饶被写入诗词歌赋,白居易更是夸赞:“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如今,这美不胜收、民富殷实的江南之地与现代科学氛围相融相生,一幅“科学城中山水幽,祥光瑞景照江南”的景象脱颖而出。
集温山软水、硬核科技于一体的科技新城,影响力远不仅止于此。
对高新区(滨江)来说,江南科技城将支撑其成为创新发展策源地、成果转化首选地。
近年来,高新区(滨江)R&D占GDP比例始终保持10%左右的高水平,连续三次获省“科技创新鼎”,被誉为浙江创造力第一区,科技创新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章登峰在会上表示,对高新区(滨江)来说,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满足于已有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增强“无中生有”、前瞻布局的能力,在高原造峰、弯道超车中,实现从技术追赶到技术领先的转变,从产业“冲浪者”向产业“造浪者”的转变。
科学城中,创新资源富集,以“极弱磁大科学装置”为代表,近边布局了量子实验楼、白马湖实验室、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形成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载体。高新区(滨江)将以此“硬件”为基础,吸引更多人才“聚集”,辅以政策“加法”,为前沿攻关聚能,擦亮创新发展策源地的招牌;同时,高新区(滨江)将通过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科技与金融对接、大中小企业互动,加速成果落地,为产业发展释能,抢占成果转化首选地的高点。
高新区(滨江)将依托创新转化“两地”建设,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迈进。
对兄弟城区来说,江南科学城以“点”的突破引领带动“廊”的提升,区域联动升级。
作为钱塘江南岸唯一的主城区,高新区(滨江)肩负着引领带动周边区县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深入推进了与富阳、萧山的特别合作园(区)建设,成功争创了“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全省共富最佳实践。
江南科学城的出现,将进一步加深兄弟城区间的合作,它东联萧山、富阳、钱塘,推进区域间的数字经济、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多元互动,强化原研创新与智能制造高效联动,为“城东智造大走廊”持续提供创新动能。
对整个杭州市来说,江南科学城是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中坚力量。
杭州江南科学城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目标,西联城西科创大走廊,提升全市创新策源能力;东接城东智造大走廊,赋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两廊联动”的关键纽带,让区域以“聚星火燎原”之势,促进“江南科学城与未来科技城”南北联动,进一步引导各区内创新平台面向全市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优势企业向周边区县输出数字化赋能方案、布局先进制造基地等项目,为完善杭州市域创新发展格局,支撑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更多的力量。
目前,杭州江南科学城拥有四大类共48项重点项目清单,其中在零磁科学谷内26个,总投资约226亿元。
汇聚“山、水、科、城、人”五元要素,江南科学城将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区、科教融合示范区、山水品质公园城、智慧城市新地标。
而它的所在地高新区(滨江),也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迎着钱江潮涌,迈向一个崭新又辉煌的时代——以科学之名,再造新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