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报道

近日,长河老街两次亮相央视,接连登上《新闻直播间》和《新闻联播》。之江文化产业带上的这颗明珠,在阶段性保护开发后迎来蝶变新生,开始大放异彩。它用择水而居的建筑、高墙大瓦的祠堂、幽静深远的小巷,诠释出长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风情,堪称“明清建筑大观园”。

依山傍水、白墙青瓦、古宅深深,来氏、汤氏等家族血脉相承、汇聚于此,建村发族,慢慢形成了街市,曾与塘栖、西塘、南浔、乌镇等古镇齐名,俗语“萧山长河头”,代表当年江南集镇的兴盛历史。这颗璀璨明珠,究竟蕴藏了怎样的过往?

长河老街

槐河、大河沿舟船堵河,槐街、泽街人声鼎沸,数百年不绝。财神桥下河水潺潺,绍兴等地的船只沿河驶入,桥边做生意的人络绎不绝。当地人连连赞叹:“老街上,什么都能买到,热闹得不得了。”

槐街、泽街相汇于财神桥头,呈“丁”字状,就方位而言,当地人有“直街不直,横街不横”之说。泽街东西走向,背靠泽河,在当地“泽”与“直”的读法相同,久而久之,便叫成了直街。槐街为南北向,依槐河设街,沿槐河成市,“槐”与“横”的发音相近,长河头人亦称“横街”。

泽街商家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享誉四邻。街上有大小店铺120余家,周边农村农产品,舟载肩挑涌向泽街,泽街一度成为长河商贸物资的集散地。槐街店铺栉比,槐荫成行,多为来氏士绅开设,买卖公平,讲究礼仪,入市的人一边做生意,一边进行文化交流,一街文明和谐之风。

每日清晨,槐街、泽街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舟船堵河,吆喝四起,商贸繁盛。长河处士来康顺将槐街集市描绘成“青旗江口店,画棹渡头船”(《郊居杂兴》)的江滨小市,来日升将其赞为“酒旗山郭市,渔笛水村船”(《归休闲适》)的江南水乡。

“老街八景”之山泽遗韵

“上元灯火正辉煌,闹动村庄各自忙。路过槐街人逐队,大祠堂后小祠堂。”清末举人来鸿瑨在其诗作《长河八咏(其三)》中,记录了长河古镇热闹、繁盛的景象。槐河上、镇龙桥下的百年槐树见证了“江南槐市”的发展历程。

“槐市”之名源于汉代,是朝廷辟立的一种特殊交易“市场”。吴越时期,长河产生村落,南宋时期形成自然镇,宋室南渡以后,大批北方官宦望族随驾南迁,卜居长河,人口剧增,集市贸易兴起,商贸活动扩展到槐河一带,到了明代,槐街和泽街的“丁”字格局基本形成。

就像今天的市民喜欢到市中心逛街一样,长河周边村落的百姓,也喜欢到“江南槐市”上逛逛,于是,老街上鲜果水产盈盈、茶坊酒肆人声鼎沸。到了乾隆年间,街市更加兴旺,于是有了诗词中写到的,“泉甘土沃物争新,杨果朱樱橘品橙。十二桥头沽酒店,东西市上卖鱼声……”

明清至民国,老街店铺鳞次栉比。比如,来哲甫集股开设的纶昶茧行,就设在大夫第内,雇佣职工100多人,收购四方的蚕茧,加工后再运往杭州丝厂,算得上是长河第一家“股份公司”了。当时,在老街上,大小店铺百余家,粮油店、茶行、柴行、花轿行等繁盛不衰,更有周边农货来此集散。

节日晚上槐市热闹非凡,往来贸易络绎不绝、井然有序,商业环境舒雅清明,引得人们连连赞叹。近代乡贤来裕恂《槐市》诗云:“一村桑柘长河里,小市槐荫暑不侵。旅客经过聊息足,好依树下听蝉琴。”

老街上的镇龙桥

与汉代长安槐市相仿,长河老街槐河两岸开设义学、书院,河岸边书声琅琅与街市上买卖吆喝相得益彰。街市上,学子、士绅彬彬有礼,一派文明之气。

长河来氏明清两朝科举鼎盛,他们以科举入仕,成名后在槐河边建豪宅,开店铺,终成富商巨贾。

自南宋绍熙年间至清末,长河来氏一门,24位进士,66位举人,387位官员。宋直龙图阁学士知绍兴府事宣奉大夫来廷绍、元信州路学正来恬斋、福建盐课司提举来斌山等,皆出自来氏,“九厅十三堂”便是长河来氏大家族的官邸。因而,来氏也被誉为“两浙巨宗”。

“槐花黄,举子忙,无来不出榜”,说的就是长河来氏“学霸们”在槐树下苦读,屡屡中榜的传说。耕读并举、兴学育人逐渐成为这一带的风尚。

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龙潭书屋,是长河历史上最早的学堂,它的建立,开启了古时长河“一门二十四进士”、“三石六斗芝麻官”的辉煌。传说,来氏子弟来康顺将耕读传家发扬光大,他在《四训八戒》中强调,“书则必读,田则必耕。维此二者,可以为生。”注重农耕和教育的治家思想,也让长河书香不绝,人才辈出。

明朝万历年间,来氏官邸豪宅“九厅十三堂”部分院落辟为义学课堂。清朝道光年间又修建眉林书屋,延续和发展了长河槐树文化,一度学子云集,曾与江北的“万松书院”媲美。清末,长河最后一位晚清举人来鸿瑨(字雪珊)在时局多变的情况下,创办了“绿香山馆”,继续培育来氏及乡里子弟,使长河书香不绝,开启了“冠山诗人”的鼎盛时期。

长河乡贤周铭慎诗云:“脉发冠山宅卜昌,九厅而外十三堂。面迎紫气皆东向,惟有绪昌南面当。”古镇近山临水,宅院相贯,粉墙嵯峨,富丽堂皇,犹如一座座艺术殿堂。

慎友堂

长河老街伫立千年,见证了长河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平静河水中承载的是“江南槐市”古今繁华,还有来氏一脉的灵气与风骨。长河投入大量精力,再现“江南槐市”繁华景象。时光流转,老街这颗明珠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