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楼”成大趋势 “小巨人”有了“大厂房” “第一工业综合体”即将迎来“首批业主”
来源: 天堂硅谷报 发布时间: 2023-12-21 14:46 点击率:

工业综合体有“新喜”。

早在今年5月底,滨江首个工业综合体建设基本完工时,记者一行便前往探访,以视频图文形式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如今,第一工业综合体首批拟转让物业空间正式挂牌,预计于12月29日摘牌。这意味着,元旦前,工业综合体将正式迎来“首批业主”。

第一工业综合体位于滨江智造供给小镇内,南临冠山,北与长河高级中学仅一路之隔,乳泉路横穿东西,将综合体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光之轴将两个区域连成一体。地上建筑面积约11.3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

工业综合体:滨江空间“新模式”

“工业综合体”本质是“标准厂房”。

标准厂房是一种特殊的工业用地分类,2014年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亩产倍增计划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鼓励开发区(园区)建设标准厂房,标准厂房可以分幢、分层转让,中小企业原则上通过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用房。

去年10月,物联网产业孵化器项目完成不动产权分割登记,成为滨江区首个按层登记的工业用地(标准厂房)项目。

工业综合体更像是升级版的“标准厂房”,更加全面系统。除了按层、按幢分割外,更注重产业链的协同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同时通过集中配置会议室、食堂、展厅、咖啡厅、图书室、健身房、停车库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品质、景观、利用率和综合性。

“集聚之后,企业之间也更容易形成‘朋友圈’,就像一个小区里的,大家都是邻居,以后有什么信息政策之类的,交流、合作起来也更方便。”区经信局项目推进科负责人韩卫东说。

荟鼎智创中心:剑指“专精特新”

半年前,这个综合体在地图上还无法精准定位。现在,它有了自己的名字: 荟鼎智创中心。

“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名字,比如说带有高新、滨江或是火炬这种的,但民政部门在命名的时候有相应的规定,这些过于地方特色的名字不合适。后来想了很久,决定叫‘荟鼎’。”韩卫东介绍,荟,是荟聚的意思;鼎,意味着鼎力,寓意将有发展潜力的腰部企业汇聚到一起发展。

而事实,也正朝着预期发展。

在拟入驻的12家企业中,有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哲达),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高、远望、觅睿、威星、马太、梅清)。“我们的定位是专精特新产业园,因为在智能制造小镇内,所以也偏向于智能制造企业、专精特新或者是后备型企业。”

杭州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一。

“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成本及公司未来发展规模等因素,经过区域对比以及与政府沟通接洽,我们觉得滨江区工业综合体是目前最契合我们公司发展需求的选项。”公司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按照杭州万高所需用地面积30年折旧测算,通过与租赁、购置其他项目综合对比分析,购置工业综合体里的楼房,平均每年可节省500万元以上。

的确,工业综合体由区国资公司拿地开发并进行全过程建设,以成本价出让,性价比高。物美价廉的工业综合体,是“香饽饽”的存在。但如何在申请的企业中挑选出符合园区整体发展的企业?

“我们会考量企业的资质、规模,甚至是动机,并且去实地调研,”韩卫东说,以税收为例,按照《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工业综合体入驻办法》,企业近三年平均税收不低于400万元。

显然,答案是“宁缺毋滥”。

第N个综合体:“量体裁衣”精准供地

荟鼎智创中心还有个名字——“第一工业综合体”,这是按时间建设顺序取的,也意味着,在滨江,还有第N个工业综合体和可能性。

目前,工业综合体的模式,已经衍生出来多种版本。第一个版本,就是以专精特新产业园为目标的第一工业综合体。第二工业综合体,在长虹苑附近,是4幢百来米的高楼,目前已经造了7、8层,未来打造成什么样子,集聚什么样的产业,还在摸索中。

第四工业综合体已经明确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现在已经有5家企业签订了入住意向书。目前工程进展到“开挖地下室”阶段。“生物医药企业要求跟普通办公楼不一样,医疗设备对层高有硬性要求,所以在做方案设计的时候,都会把这些考虑在内。”韩卫东说。

“无论是哪种模式,工业综合体的实质是‘量体裁衣’精准供地。”韩卫东认为,企业和人一样,要发展需要先安心。滨江有很多潜力企业,要想他们留在这里,就得让他们扎下根来,工业综合体的探索,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受制于“房”的处境。

与此同时,工业综合体分层出让,既可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空间需求,也能推动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据不完全统计,工业综合体较单个企业直接供地节约土地约50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高新创业
“工业上楼”成大趋势 “小巨人”有了“大厂房” “第一工业综合体”即将迎来“首批业主”
发布时间: 2023-12-21
信息来源: 天堂硅谷报 浏览量:

工业综合体有“新喜”。

早在今年5月底,滨江首个工业综合体建设基本完工时,记者一行便前往探访,以视频图文形式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如今,第一工业综合体首批拟转让物业空间正式挂牌,预计于12月29日摘牌。这意味着,元旦前,工业综合体将正式迎来“首批业主”。

第一工业综合体位于滨江智造供给小镇内,南临冠山,北与长河高级中学仅一路之隔,乳泉路横穿东西,将综合体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光之轴将两个区域连成一体。地上建筑面积约11.3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9.5万平方米。

工业综合体:滨江空间“新模式”

“工业综合体”本质是“标准厂房”。

标准厂房是一种特殊的工业用地分类,2014年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实施亩产倍增计划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若干意见》,鼓励开发区(园区)建设标准厂房,标准厂房可以分幢、分层转让,中小企业原则上通过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用房。

去年10月,物联网产业孵化器项目完成不动产权分割登记,成为滨江区首个按层登记的工业用地(标准厂房)项目。

工业综合体更像是升级版的“标准厂房”,更加全面系统。除了按层、按幢分割外,更注重产业链的协同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同时通过集中配置会议室、食堂、展厅、咖啡厅、图书室、健身房、停车库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品质、景观、利用率和综合性。

“集聚之后,企业之间也更容易形成‘朋友圈’,就像一个小区里的,大家都是邻居,以后有什么信息政策之类的,交流、合作起来也更方便。”区经信局项目推进科负责人韩卫东说。

荟鼎智创中心:剑指“专精特新”

半年前,这个综合体在地图上还无法精准定位。现在,它有了自己的名字: 荟鼎智创中心。

“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名字,比如说带有高新、滨江或是火炬这种的,但民政部门在命名的时候有相应的规定,这些过于地方特色的名字不合适。后来想了很久,决定叫‘荟鼎’。”韩卫东介绍,荟,是荟聚的意思;鼎,意味着鼎力,寓意将有发展潜力的腰部企业汇聚到一起发展。

而事实,也正朝着预期发展。

在拟入驻的12家企业中,有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哲达),6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高、远望、觅睿、威星、马太、梅清)。“我们的定位是专精特新产业园,因为在智能制造小镇内,所以也偏向于智能制造企业、专精特新或者是后备型企业。”

杭州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其一。

“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成本及公司未来发展规模等因素,经过区域对比以及与政府沟通接洽,我们觉得滨江区工业综合体是目前最契合我们公司发展需求的选项。”公司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按照杭州万高所需用地面积30年折旧测算,通过与租赁、购置其他项目综合对比分析,购置工业综合体里的楼房,平均每年可节省500万元以上。

的确,工业综合体由区国资公司拿地开发并进行全过程建设,以成本价出让,性价比高。物美价廉的工业综合体,是“香饽饽”的存在。但如何在申请的企业中挑选出符合园区整体发展的企业?

“我们会考量企业的资质、规模,甚至是动机,并且去实地调研,”韩卫东说,以税收为例,按照《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工业综合体入驻办法》,企业近三年平均税收不低于400万元。

显然,答案是“宁缺毋滥”。

第N个综合体:“量体裁衣”精准供地

荟鼎智创中心还有个名字——“第一工业综合体”,这是按时间建设顺序取的,也意味着,在滨江,还有第N个工业综合体和可能性。

目前,工业综合体的模式,已经衍生出来多种版本。第一个版本,就是以专精特新产业园为目标的第一工业综合体。第二工业综合体,在长虹苑附近,是4幢百来米的高楼,目前已经造了7、8层,未来打造成什么样子,集聚什么样的产业,还在摸索中。

第四工业综合体已经明确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现在已经有5家企业签订了入住意向书。目前工程进展到“开挖地下室”阶段。“生物医药企业要求跟普通办公楼不一样,医疗设备对层高有硬性要求,所以在做方案设计的时候,都会把这些考虑在内。”韩卫东说。

“无论是哪种模式,工业综合体的实质是‘量体裁衣’精准供地。”韩卫东认为,企业和人一样,要发展需要先安心。滨江有很多潜力企业,要想他们留在这里,就得让他们扎下根来,工业综合体的探索,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受制于“房”的处境。

与此同时,工业综合体分层出让,既可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空间需求,也能推动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据不完全统计,工业综合体较单个企业直接供地节约土地约5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