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罕:用人工智能,为中医插上大数据的翅膀 | |||
| |||
2020年,赵罕创立脉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脉象健康)。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赵罕解释道,“一方面,脉象跟中医把脉、研究脉搏的形象契合;另一方面,脉象有脉搏跳动之意,脉象健康象征着企业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第三,脉象健康的谐音是‘迈向健康’,通过智慧中医带领普通民众走向健康,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当“脉象”与“科技”结合,当传统中医和现代科技碰撞,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望 灵光乍现,梦想启航 因为母亲在中医药大学工作,赵罕从小便接触中医药,对中医诊疗的逻辑知之甚深,但赵罕并没有选择从事中医行业,他大学修习了精算专业,毕业后进入了经济学相关行业,并机缘巧合地结识了一支由清华大学毕业生组成的专业做面部识别技术的团队。 他发现,与其他团队不同的是,这个团队将人脸分割成很多细小的区域,通过研究人脸各部分细小的反射区,提高面部识别的准确率。 赵罕灵光一现:“中医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之一,我做了这么多投融资项目几乎没有一个项目与中医有关,中医人工智能更是无人涉足。” 之后,在与老中医专家和面部识别团队的接触过程中,赵罕的创业思路逐渐清晰了起来。 谈及公司选址,赵罕说,自己是滨江人,自小在滨江读书,留学归国后也一直在滨江工作,对滨江感情颇深。同时,滨江的政策、创业环境以及便利的交通和汇聚的人才等,也是他选择滨江的主要原因。 闻 荆棘满布,进退维谷 创业团队组建之后,公司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中医、药的数字化是赵罕团队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而中医人工智能领域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医对人体脏腑状态的表征描述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例如面部或者舌头发白,究竟白的程度是多少才算是病理表现,中医在这一方面主要依靠老医生的经验来判断,但对人工智能来说,这个标准很难把握。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同时又能让机器‘读懂’?这就是难点所在!”赵罕说。 赵罕的初创团队只有面部识别技术人员和中医,除技术攻关短期难有成效外,资金投入大、后期销售乏力等困难也让一度他陷入困境。但赵罕并没有退缩,他和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将难题逐个击破。 问 不惧挑战,上下求索 中医数字化没有量化标准,赵罕和他的团队就带头建立统一标准。建立中医数据库工作量非常大,前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各个脏器的表征进行量化打分,“例如满分一百分,多少分的黄是病变表现。” 为了在保证高准确率的同时尽可能缩短工作周期,赵罕在原有中医专家团队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年轻中医团队。中医专家团队负责解疑答惑,年轻中医团队负责中医表征的量化标注。两个团队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不断摸索着前行。 在滨江区政府的帮助下,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2021年,脉象健康第一款产品——健康数据赋能分级管理体系上市。 目前,脉象健康的健康数据赋能分级管理系统由智能终端设备和“脉象中医云大脑”组成。该设备通过智能终端设备抓取人脸图像和光电感应,将脉搏转化为电磁波长,实现中医的“望”和“切”,进而对脏腑功能进行评分、分级,长期监测可以获得连续的健康数据,形成个人的健康走势,达到检未病、测小病、管慢病、转大病的作用。 “中医有‘望、闻、问、切’,接下来我们的重点方向就是解决‘问’”。赵罕所说的“问”,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智能终端设备老中医的形象,通过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方式完善产品的性能,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实现申领中医领域二类医疗器械的目标。 切 矢志不渝,不忘初心 第一款产品投入后,脉象健康科技快速发展,顺利通过了天使轮进入A轮融资。回望创业之路,虽困难重重,但赵罕始终坚定中医人工智能的方向,在做好、做精产品的同时,把服务好老百姓作为工作重点。 “我们要发挥设备疾病监测、预警的优势,防止因病返贫,助力共同富裕。”赵罕说,“我们今年会更多地去关爱网约车司机、公交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这些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又没有健康保障的人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