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阳光政务 > 走进滨江 > 区档案馆 > 专题展览
《变迁》主题展
来源: 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 2023-03-29 14:54 点击率:

序言

滨江区因濒临钱塘江而得名,辖西兴、长河、浦沿3个街道,总面积72.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3万人(截至2022年底)。

滨江历史悠久,古称“东南都会,宁绍襟喉”,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有人类活动。自春秋至今,地域变迁、人文故事,皆有信史记载。

1996年,设立滨江区。2002年,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合二为一。

时至今日,钱塘江南岸这片沃土,完成了从农村到现代化城区的蝶变,成为杭州市拥江发展的前沿阵地。今天的滨江,已成为创新创业之城,“国际滨”生活之城。

时代跃迁,风云变幻,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浓缩反映近30年的滨江变迁,本次展览分三大篇章,分别是滨江诞生、科技新城、居民乐土。

第一篇:滨江诞生

滨江的诞生,不仅留住了历史,呈现了历史,更使历史演变成文化。

这些层累的“前世”历史,

散落在钱塘江边、散落在北塘河里、散落在马路街巷,

镌刻在每一处旧建筑之上,

浮现在行走其间的居民的一颦一笑中。

(一)组图:钱塘江大桥——见证滨江区诞生

钱塘江大桥位于杭州市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南为滨江区浦沿街道联庄社区,北为西湖区二龙山,为钱塘江上第一桥,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1934年8月8日动工兴建,全长1453米,是中国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的现代化桥梁。该组钱塘江大桥南岸风光,自上世纪80年代绵延至今,见证着滨江区从滩涂农田发展成国家级高新区。

图1:《钱塘江远眺》.jpg

图1:《钱塘江远眺》 (作者:张呈昊,1980年,来源:杭州档案馆)

图2《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jpg

图2《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作者:郑继英 ,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3:《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jpg

图3:《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作者:郑继英,2008年)

图4:《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2010年).jpg

图4:《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2010年)

图5.jpg

图5:《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二)组图:北塘河——流动的历史

北塘河,因位于北海塘以北,故名北塘河。自西向东横贯滨江长河、西兴和萧山北干、宁围等八个街道,全长36000米。是滨江、萧山两区重要的灌溉水源和航运河流,被誉为“生命之河”。

北塘河,又名大寨河,系1977年加深拓宽河道,被看成“农业学大寨”的成果。当年的大寨河是一条友谊的纽带,今日的北塘河,蜕变为城市河道,水更清了,岸更美了,宽阔的河面,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图1:《20世纪80年代的北塘河》.jpg

图1:《20世纪80年代的北塘河》(来源:《萧山围垦志》)

图2:《2017年北塘河》.jpg

图2:《2017年北塘河》(作者:徐青青 )


(三)组图:从“两纵两横”至现代化城区道路网

滨江设区之前,境域内公路仅有两纵(闻戴公路境内段、长江路)两横(萧杭公路、萧闻路境内段),交通不便。

设区后,1999年,投资1.28亿元,先行建成江南大道,开启了滨江城区道路建设的序幕。2004年后,编制城区公共交通等专项规划,围绕“打造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战略目标,按规划加快道路建设,滨盛路于这一时期开通。至2015年末,滨江区基本形成以快速路为骨干的城区道路网。

图1-2:《道路变迁 :2016年江南大道》.jpg

图1-2:《道路变迁 :2016年江南大道》(作者:楼晋瑜,时间2013年、2022年)

图3:《道路变迁 : 2005年的南沙大堤》(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3:《道路变迁 : 2005年的南沙大堤》(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4:《道路变迁 :昔日的南沙大堤变成了宽敞的滨盛路》(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4:《道路变迁 :昔日的南沙大堤变成了宽敞的滨盛路》(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第二篇:科技新城

三十年来,高新区(滨江)顺势而上,

顽强拼搏,敢涉深水,上下求索。

在江边滩涂与农田之间树立起创新创业的科技新城。

在书写“两个天堂”的生动实践中,

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征途中,

高新区(滨江)留下了骄人的足迹。

(一)组图:高新技术产业之城

滨江区成立前,境域内一直处于农业经济社会,明清时始有少量手工业和作坊工业经济。

滨江区设立后,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方针,保持国民经济合理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2002年,杭州高新区和滨江区两区合一后,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都市农业,优化完善商贸服务业。

2010年至今,滨江区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首要位置,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20世纪70年代境内农民参加萧山围垦大会战》(供图:星民社区).jpg

《20世纪70年代境内农民参加萧山围垦大会战》(供图:星民社区)

《20世纪80年代西兴农民在白马湖撒网捕鱼》(作者:董光中).jpg

《20世纪80年代西兴农民在白马湖撒网捕鱼》(作者:董光中)

《2011年沿江一带》(供图:区委宣传部).jpg

《2011年沿江一带》(供图:区委宣传部)

《物联网小镇》(作者:杨清福).jpg

《物联网小镇》(作者:杨清福)

《国际滨之夜》(作者:张力).jpg

《国际滨之夜》(作者:张力)


(二)组图:亚运之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滨江境域内几乎没有公共文化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共文化设施从无到有逐渐设建。滨江设区后,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

亚运建设,场馆先行。2006年,杭州奥体中心“花落”滨江,彼时七甲闸村村民大多盖起三四层的小洋楼,即便如此,村民们还是“弃小家”,把家乡留给了“大莲花”。15年间奥体中心的不断建设,记录着滨江这座亚运会主会场“每天不一样,几天大变样”的速度与激情。

图1:《奥体中心的“前世今生”——七甲闸社区》(作者:谭启晓,2006年).jpg

图1:《奥体中心的“前世今生”——七甲闸社区》(作者:谭启晓,2006年)

图2:《奥体中心的“前世今生”——打桩基试压》(作者:谭启晓,2010年).jpg

图2:《奥体中心的“前世今生”——打桩基试压》(作者:谭启晓,2010年)

图3:《杭州亚运会主会场诞生记》(作者:林志刚,2014年).jpg

图3:《杭州亚运会主会场诞生记》(作者:林志刚,2014年)

图4:《水墨亚运——亚运主会场》(作者:胡永平).jpg

图4:《水墨亚运——亚运主会场》(作者:胡永平)


第三篇:居民乐土

回眸过去,犹如翻开一部厚重的历史,

在书写“民生福祉”的一张张泛黄的册页中,

在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不平凡发展历程中,

滨江区对标世界一流的居住、教育、医疗标准,

努力推进家和万事兴成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靓丽图景。

(一)组图:民居——过去与现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今滨江区境域劳动人民生活困难,里畈片农户大都住在低矮、潮湿的破平屋里,每逢下雨,“外面大雨,里面小雨”;沙地片农户则几乎住的全是草房。

滨江设区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尤其滨江设区后,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由草舍、平房、楼房、“别墅式”庭院、联建联排新居,到住进农转居安置房。城镇居民由平房或租房到享受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以及自由选购宽敞、舒适、漂亮的商品房。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图1:《住房变迁 :20世纪 50年代农居(草舍)》(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1:《住房变迁 :20世纪 50年代农居(草舍)》(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2:《住房变迁 :20世纪6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2:《住房变迁 :20世纪6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3:《住房变迁 :20世纪7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3:《住房变迁 :20世纪7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4:《住房变迁 :20世纪8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4:《住房变迁 :20世纪8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二)组图:教育——过去与现在

今滨江区境域内的教育,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问(1368~1398),为长河来氏建办的“龙潭书屋”及所立社学。

滨江区成立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原有农村学校开始转型,境域内教育逐步从农村教育走向城市教育,各类教育逐步向优质均衡和城市现代化方向发展。

杭州市浦沿小学位于创建于民国16年(1927),时称浦沿小学,校址位于蒋家桥坂。1978年8月更名为浦沿公社中心小学,1986年浦沿建镇中心小学,1993年学校迁址到东冠路758号。2001年8月,完成了学校校舍二期扩建。2008年7月成立滨江区首个教育集团,下辖浦沿校区和山二分校两个校区。

图1:《学校变迁 :浦沿镇中心小学》(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1:《学校变迁 :浦沿镇中心小学》(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2:《学校变迁 :2015年浦沿小学》    (供图:区教育局).jpg

图2:《学校变迁 :2015年浦沿小学》 (供图:区教育局)

图3:《学校变迁 :杭州市浦沿小学》(供图:区委宣传部).jpg

图3:《学校变迁 :杭州市浦沿小学》(供图:区委宣传部)


(三)组图:医疗——过去与现在

今滨江区境域医、药之事源远流长。唐宋时期已有记载。但总体来说,旧时人民群众缺医少药,健康状况堪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域内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发展。滨江区成立后,设立区卫生局等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和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并新建扩建一批医院。引入多家省级大医院落户滨江,全区医疗技术水平骤然提升。

西兴卫生院前身西兴公社卫生院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位于西兴街道固陵路。1990年被萧山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卫生院。2003年,更名为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搬迁至杭州市滨江区阡陌路78号。

图1:《20世纪90年代西兴镇卫生院》       (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1:《20世纪90年代西兴镇卫生院》(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2:《昔日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者:孙国尧 ).jpg

图2:《昔日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者:孙国尧 )

图3:《今日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3:《今日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阳光政务
《变迁》主题展
发布时间: 2023-03-29
信息来源: 区档案馆 浏览量:

序言

滨江区因濒临钱塘江而得名,辖西兴、长河、浦沿3个街道,总面积72.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3万人(截至2022年底)。

滨江历史悠久,古称“东南都会,宁绍襟喉”,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有人类活动。自春秋至今,地域变迁、人文故事,皆有信史记载。

1996年,设立滨江区。2002年,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合二为一。

时至今日,钱塘江南岸这片沃土,完成了从农村到现代化城区的蝶变,成为杭州市拥江发展的前沿阵地。今天的滨江,已成为创新创业之城,“国际滨”生活之城。

时代跃迁,风云变幻,这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浓缩反映近30年的滨江变迁,本次展览分三大篇章,分别是滨江诞生、科技新城、居民乐土。

第一篇:滨江诞生

滨江的诞生,不仅留住了历史,呈现了历史,更使历史演变成文化。

这些层累的“前世”历史,

散落在钱塘江边、散落在北塘河里、散落在马路街巷,

镌刻在每一处旧建筑之上,

浮现在行走其间的居民的一颦一笑中。

(一)组图:钱塘江大桥——见证滨江区诞生

钱塘江大桥位于杭州市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南为滨江区浦沿街道联庄社区,北为西湖区二龙山,为钱塘江上第一桥,由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1934年8月8日动工兴建,全长1453米,是中国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的现代化桥梁。该组钱塘江大桥南岸风光,自上世纪80年代绵延至今,见证着滨江区从滩涂农田发展成国家级高新区。

图1:《钱塘江远眺》.jpg

图1:《钱塘江远眺》 (作者:张呈昊,1980年,来源:杭州档案馆)

图2《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jpg

图2《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作者:郑继英 ,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3:《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jpg

图3:《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作者:郑继英,2008年)

图4:《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2010年).jpg

图4:《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2010年)

图5.jpg

图5:《钱塘江大桥见证:南岸变样了》(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二)组图:北塘河——流动的历史

北塘河,因位于北海塘以北,故名北塘河。自西向东横贯滨江长河、西兴和萧山北干、宁围等八个街道,全长36000米。是滨江、萧山两区重要的灌溉水源和航运河流,被誉为“生命之河”。

北塘河,又名大寨河,系1977年加深拓宽河道,被看成“农业学大寨”的成果。当年的大寨河是一条友谊的纽带,今日的北塘河,蜕变为城市河道,水更清了,岸更美了,宽阔的河面,是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

图1:《20世纪80年代的北塘河》.jpg

图1:《20世纪80年代的北塘河》(来源:《萧山围垦志》)

图2:《2017年北塘河》.jpg

图2:《2017年北塘河》(作者:徐青青 )


(三)组图:从“两纵两横”至现代化城区道路网

滨江设区之前,境域内公路仅有两纵(闻戴公路境内段、长江路)两横(萧杭公路、萧闻路境内段),交通不便。

设区后,1999年,投资1.28亿元,先行建成江南大道,开启了滨江城区道路建设的序幕。2004年后,编制城区公共交通等专项规划,围绕“打造天堂硅谷、建设科技新城”战略目标,按规划加快道路建设,滨盛路于这一时期开通。至2015年末,滨江区基本形成以快速路为骨干的城区道路网。

图1-2:《道路变迁 :2016年江南大道》.jpg

图1-2:《道路变迁 :2016年江南大道》(作者:楼晋瑜,时间2013年、2022年)

图3:《道路变迁 : 2005年的南沙大堤》(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3:《道路变迁 : 2005年的南沙大堤》(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4:《道路变迁 :昔日的南沙大堤变成了宽敞的滨盛路》(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4:《道路变迁 :昔日的南沙大堤变成了宽敞的滨盛路》(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第二篇:科技新城

三十年来,高新区(滨江)顺势而上,

顽强拼搏,敢涉深水,上下求索。

在江边滩涂与农田之间树立起创新创业的科技新城。

在书写“两个天堂”的生动实践中,

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征途中,

高新区(滨江)留下了骄人的足迹。

(一)组图:高新技术产业之城

滨江区成立前,境域内一直处于农业经济社会,明清时始有少量手工业和作坊工业经济。

滨江区设立后,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方针,保持国民经济合理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2002年,杭州高新区和滨江区两区合一后,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都市农业,优化完善商贸服务业。

2010年至今,滨江区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首要位置,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20世纪70年代境内农民参加萧山围垦大会战》(供图:星民社区).jpg

《20世纪70年代境内农民参加萧山围垦大会战》(供图:星民社区)

《20世纪80年代西兴农民在白马湖撒网捕鱼》(作者:董光中).jpg

《20世纪80年代西兴农民在白马湖撒网捕鱼》(作者:董光中)

《2011年沿江一带》(供图:区委宣传部).jpg

《2011年沿江一带》(供图:区委宣传部)

《物联网小镇》(作者:杨清福).jpg

《物联网小镇》(作者:杨清福)

《国际滨之夜》(作者:张力).jpg

《国际滨之夜》(作者:张力)


(二)组图:亚运之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滨江境域内几乎没有公共文化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共文化设施从无到有逐渐设建。滨江设区后,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

亚运建设,场馆先行。2006年,杭州奥体中心“花落”滨江,彼时七甲闸村村民大多盖起三四层的小洋楼,即便如此,村民们还是“弃小家”,把家乡留给了“大莲花”。15年间奥体中心的不断建设,记录着滨江这座亚运会主会场“每天不一样,几天大变样”的速度与激情。

图1:《奥体中心的“前世今生”——七甲闸社区》(作者:谭启晓,2006年).jpg

图1:《奥体中心的“前世今生”——七甲闸社区》(作者:谭启晓,2006年)

图2:《奥体中心的“前世今生”——打桩基试压》(作者:谭启晓,2010年).jpg

图2:《奥体中心的“前世今生”——打桩基试压》(作者:谭启晓,2010年)

图3:《杭州亚运会主会场诞生记》(作者:林志刚,2014年).jpg

图3:《杭州亚运会主会场诞生记》(作者:林志刚,2014年)

图4:《水墨亚运——亚运主会场》(作者:胡永平).jpg

图4:《水墨亚运——亚运主会场》(作者:胡永平)


第三篇:居民乐土

回眸过去,犹如翻开一部厚重的历史,

在书写“民生福祉”的一张张泛黄的册页中,

在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不平凡发展历程中,

滨江区对标世界一流的居住、教育、医疗标准,

努力推进家和万事兴成为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靓丽图景。

(一)组图:民居——过去与现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今滨江区境域劳动人民生活困难,里畈片农户大都住在低矮、潮湿的破平屋里,每逢下雨,“外面大雨,里面小雨”;沙地片农户则几乎住的全是草房。

滨江设区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尤其滨江设区后,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由草舍、平房、楼房、“别墅式”庭院、联建联排新居,到住进农转居安置房。城镇居民由平房或租房到享受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以及自由选购宽敞、舒适、漂亮的商品房。居住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图1:《住房变迁 :20世纪 50年代农居(草舍)》(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1:《住房变迁 :20世纪 50年代农居(草舍)》(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2:《住房变迁 :20世纪6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2:《住房变迁 :20世纪6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3:《住房变迁 :20世纪7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3:《住房变迁 :20世纪7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4:《住房变迁 :20世纪8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4:《住房变迁 :20世纪80年代农居》(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二)组图:教育——过去与现在

今滨江区境域内的教育,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问(1368~1398),为长河来氏建办的“龙潭书屋”及所立社学。

滨江区成立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原有农村学校开始转型,境域内教育逐步从农村教育走向城市教育,各类教育逐步向优质均衡和城市现代化方向发展。

杭州市浦沿小学位于创建于民国16年(1927),时称浦沿小学,校址位于蒋家桥坂。1978年8月更名为浦沿公社中心小学,1986年浦沿建镇中心小学,1993年学校迁址到东冠路758号。2001年8月,完成了学校校舍二期扩建。2008年7月成立滨江区首个教育集团,下辖浦沿校区和山二分校两个校区。

图1:《学校变迁 :浦沿镇中心小学》(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1:《学校变迁 :浦沿镇中心小学》(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2:《学校变迁 :2015年浦沿小学》    (供图:区教育局).jpg

图2:《学校变迁 :2015年浦沿小学》 (供图:区教育局)

图3:《学校变迁 :杭州市浦沿小学》(供图:区委宣传部).jpg

图3:《学校变迁 :杭州市浦沿小学》(供图:区委宣传部)


(三)组图:医疗——过去与现在

今滨江区境域医、药之事源远流长。唐宋时期已有记载。但总体来说,旧时人民群众缺医少药,健康状况堪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域内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发展。滨江区成立后,设立区卫生局等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机构和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并新建扩建一批医院。引入多家省级大医院落户滨江,全区医疗技术水平骤然提升。

西兴卫生院前身西兴公社卫生院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位于西兴街道固陵路。1990年被萧山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卫生院。2003年,更名为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搬迁至杭州市滨江区阡陌路78号。

图1:《20世纪90年代西兴镇卫生院》       (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1:《20世纪90年代西兴镇卫生院》(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

图2:《昔日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者:孙国尧 ).jpg

图2:《昔日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者:孙国尧 )

图3:《今日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jpg

图3:《今日西兴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源:《杭州市滨江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