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大道一路向南,行至冠山脚下,两栋对称建筑错落有致,跃然于眼前。这里是滨江区荟鼎智创中心(第一工业综合体)所在地,8月20日,全市零磁医疗装备现场推广会在这里举行,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再落一子,满盘灵动。
自2023年5月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大装置落地滨江,到今年4月大设施本体建设计划官宣,再到如今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挂牌……对照既有规划,滨江逐一兑现着承诺。在建设极弱磁大科学设施过程中,滨江以“沿途下蛋”模式同步开展成果转化,一条“科学、技术、产业”的转化快车道已然搭建。
下蛋,要下“金蛋”
什么是“沿途下蛋”?
其实,这是一个对“科研—转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的形象比喻。“沿途”指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下蛋”指科技成果能应用转化。早在2021年,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的深圳47条创新经验中,其中一条就是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
那么,需要一颗什么样的“蛋”?
心磁成像设备的研发应用,或能为解题思路提供借鉴。
2023年,冠以“零磁医疗”标签的心磁成像设备“横空出世”。从外形看,该设备与核磁共振仪无异,但相比于后者动辄几千万元的费用,前者价格仅需数百万元。据房建成院士介绍,心磁成像设备不仅将人类对健康状态的检测,从“看结构”时代转入“看功能”时代,更是具有百分百自主知识产权。
在诸多光环围绕下,心磁成像设备的身份也呼之欲出——它所代表的零磁医疗产业便是极弱磁大科学设施从基础研究到衍生应用的第一枚“蛋”。
为了让这枚“蛋”含金量更高,滨江下了一番苦功夫——
2023年,为加快零磁设备的产业化发展,在心磁成像设备获批浙江省药监局创新医疗二类器械注册证后,立即组建医疗装备核心零部件和总装制造市场主体,全力推进零磁设备的量产转化;
2024年初,为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
2024年8月,为加快推进零磁医疗装备研制生产相分离,推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新金投集团发起改组组建了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并对生产场地进行了布局优化,年产能已达100台;
……
如今,不止于滨江,心磁成像设备已经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在山东、江苏、广东、陕西以及重庆等多个重要地投入研究,依据这些研究数据,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急性心血管病极弱磁成像功能数据库,急性心梗识别准确率达94.6%。
“这有望突破急性心梗等重大疾病早期快速诊断的世界性难题,为全球重大疾病诊治贡献新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房建成院士热忱地期待着。
筑窝,更要筑“金窝”
科研机构依托自身强大的前瞻性,聚焦产业需求共性痛点,给企业赋能。与此同时,一些科研企业、创新企业也在孵化自己的“蛋”。这些都将催生产业集聚,甚至开辟出一条条崭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这样的故事,在滨江并不鲜见。
浙江华诺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近年来该公司正在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下,与区内视觉智能、人工智能企业探索合作。“‘智慧医疗’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医疗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我们也在集中力量推动新一代图像视频处理技术领域孵化‘金蛋’。”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以微见著。可见,一枚枚“金蛋”的诞生,除企业自驱力外,也更离不开“金窝”的护航。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便是滨江砌筑的“金窝”。
时间拉回到今年4月。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暨杭州江南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上,滨江正式官宣——将打造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时隔4个多月,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联盟成员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尹建伟,回忆起当天群英荟萃的场景,仍颇为感慨:“这是一个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进行人才智力、技术知识产权等的共享,真的很有意义。”
尹建伟多次提及的“共享”,便是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的灵魂所在。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作了进一步解释:创新生态圈以国际零磁科学谷为核心策源区,主攻“0-1”基础研究和“1-10”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而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智造供给小镇等环绕区域为联动发展区,将推动“10-N”的成果产业化应用,建设零磁医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三大转化园区。
可以说,先行建设“科学—技术—产业”创新生态圈可以更好整合江南科学城这片创新活力区域的项目、人才、资金、空间等创新要素,实现从平台体系向生态体系的跃迁。
到2025年,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初具雏形,核心策源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0亿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10亿元以上,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不低于50%;到2028年生态圈基本建成、到2030年加速释放效能。
在滨江,依托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的孵化,从“1”到“10”再到“N”的时间周期将被缩短,一条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的创新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从时代大道一路向南,行至冠山脚下,两栋对称建筑错落有致,跃然于眼前。这里是滨江区荟鼎智创中心(第一工业综合体)所在地,8月20日,全市零磁医疗装备现场推广会在这里举行,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揭牌成立。
再落一子,满盘灵动。
自2023年5月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大装置落地滨江,到今年4月大设施本体建设计划官宣,再到如今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挂牌……对照既有规划,滨江逐一兑现着承诺。在建设极弱磁大科学设施过程中,滨江以“沿途下蛋”模式同步开展成果转化,一条“科学、技术、产业”的转化快车道已然搭建。
下蛋,要下“金蛋”
什么是“沿途下蛋”?
其实,这是一个对“科研—转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的形象比喻。“沿途”指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下蛋”指科技成果能应用转化。早在2021年,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的深圳47条创新经验中,其中一条就是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
那么,需要一颗什么样的“蛋”?
心磁成像设备的研发应用,或能为解题思路提供借鉴。
2023年,冠以“零磁医疗”标签的心磁成像设备“横空出世”。从外形看,该设备与核磁共振仪无异,但相比于后者动辄几千万元的费用,前者价格仅需数百万元。据房建成院士介绍,心磁成像设备不仅将人类对健康状态的检测,从“看结构”时代转入“看功能”时代,更是具有百分百自主知识产权。
在诸多光环围绕下,心磁成像设备的身份也呼之欲出——它所代表的零磁医疗产业便是极弱磁大科学设施从基础研究到衍生应用的第一枚“蛋”。
为了让这枚“蛋”含金量更高,滨江下了一番苦功夫——
2023年,为加快零磁设备的产业化发展,在心磁成像设备获批浙江省药监局创新医疗二类器械注册证后,立即组建医疗装备核心零部件和总装制造市场主体,全力推进零磁设备的量产转化;
2024年初,为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
2024年8月,为加快推进零磁医疗装备研制生产相分离,推动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新金投集团发起改组组建了杭州零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并对生产场地进行了布局优化,年产能已达100台;
……
如今,不止于滨江,心磁成像设备已经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在山东、江苏、广东、陕西以及重庆等多个重要地投入研究,依据这些研究数据,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急性心血管病极弱磁成像功能数据库,急性心梗识别准确率达94.6%。
“这有望突破急性心梗等重大疾病早期快速诊断的世界性难题,为全球重大疾病诊治贡献新的‘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房建成院士热忱地期待着。
筑窝,更要筑“金窝”
科研机构依托自身强大的前瞻性,聚焦产业需求共性痛点,给企业赋能。与此同时,一些科研企业、创新企业也在孵化自己的“蛋”。这些都将催生产业集聚,甚至开辟出一条条崭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这样的故事,在滨江并不鲜见。
浙江华诺康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销售,近年来该公司正在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下,与区内视觉智能、人工智能企业探索合作。“‘智慧医疗’战略大背景下,我国医疗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我们也在集中力量推动新一代图像视频处理技术领域孵化‘金蛋’。”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以微见著。可见,一枚枚“金蛋”的诞生,除企业自驱力外,也更离不开“金窝”的护航。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便是滨江砌筑的“金窝”。
时间拉回到今年4月。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暨杭州江南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上,滨江正式官宣——将打造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时隔4个多月,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联盟成员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尹建伟,回忆起当天群英荟萃的场景,仍颇为感慨:“这是一个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进行人才智力、技术知识产权等的共享,真的很有意义。”
尹建伟多次提及的“共享”,便是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的灵魂所在。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作了进一步解释:创新生态圈以国际零磁科学谷为核心策源区,主攻“0-1”基础研究和“1-10”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而智慧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智造供给小镇等环绕区域为联动发展区,将推动“10-N”的成果产业化应用,建设零磁医学、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三大转化园区。
可以说,先行建设“科学—技术—产业”创新生态圈可以更好整合江南科学城这片创新活力区域的项目、人才、资金、空间等创新要素,实现从平台体系向生态体系的跃迁。
到2025年,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建设初具雏形,核心策源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0亿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10亿元以上,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不低于50%;到2028年生态圈基本建成、到2030年加速释放效能。
在滨江,依托环大科学装置创新生态圈的孵化,从“1”到“10”再到“N”的时间周期将被缩短,一条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的创新之路,正在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