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滨江法院: 打好助企“组合拳” 营造安商好环境 | |||
| |||
杭州高新区(滨江)经济活跃,经营主体众多,辖区内拥有73家上市企业,如何聚焦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成为人民法院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滨江法院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辖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推动市场化解纷工作 积极回应企业需求 此前,大华公司与大安公司签订了8份《设备购销合同》,大华公司按照合同要求发货后,大安公司欠货款240余万元。大华公司多次催讨不成,遂起诉到滨江法院要求还款。该院收到材料后,委派驻法院的市场化解纷机构杭州律谐调解中心开展调解。 “工程项目的甲方公司延期付款,我们短时间内实在付不出钱,你们能不能帮我们再协商一下?”大安公司同意调解。 大华公司则表示:“年底了,公司回款压力很大,我们希望有一个有保障可执行的付款方案。” 从保障债权人利益以及提升债务人履约能力的角度出发,调解员仅用27天,就制定了双方满意的付款方案。市场化解纷的工作模式大大节约了双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立足辖区经营主体多、商事纠纷多的实际,滨江法院率先探索“企业+市场化解纷”模式,院领导带队前往聚光、大华、吉利等辖区上市企业走访调研,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浙江解纷码”委托开展市场化调解。截至今年5月,上述三家企业采用市场化解纷途径调解成功案件标的2576余万元。 目前,滨江法院已聘任9家特邀调解组织,设立市场化解纷点位21个,2024年1月至4月,市场化解纷组织收案7321件,调解成功2753件,调解成功37.60%。 全力推进破产审判 助力企业涅槃重生 梁英实业系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民营企业共同设立的项目公司,合作开发村集体留用地,因管理不善而资金链断裂,欠付巨额金融借款与工程款。 “虽然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况,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后续出现了多家意向投资人,主要债权人也希望给予重整机会。”承办人表示。 此后,滨江法院发挥债权人会议自治畅通程序转换,设置概括清偿方案提高重整效率,依托府院联动变企业破产为招商引资,通过努力,引入了优质投资人,最终保障近8000户村民权益,续建、使用7.2万平方米房产,实现保资产、引投资、促民生的共赢效果。 近年来,滨江法院妥善化解博泰置业、梁英实业、龙禧集团等重大破产案件,形成土地房产处置、税务协调、刑民交叉问题解决等改革创新经验,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法护知产激励创新 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 商业秘密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护商业秘密既是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刘某原就职于杭州某机器人公司,从该公司离职后自己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为获取机器人公司的商业秘密,刘某先后利诱机器人公司原技术人员杨某等三人从原公司离职,进入某科技公司工作。 杨某等三人离职前,窃取了机器人公司拥有的多项技术方案。经鉴定,以上技术均属于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信息,而某科技公司的源代码反映的机器人本体中的相关技术信息与某机器人公司的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信息具有同一性。 法院经审理认定,刘某等人的行为均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依法对被告人判处有期徒刑2年,部分适用缓刑,并处罚金26万元至5万元不等。 滨江法院立足审判执行职能,2023年以来,共审结涉侵犯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2件,遏制非法获取、利用商业秘密行为。同时引导企业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开展知识产权进园区暨聚智纳策共创“滨”纷知识产权等主题分享会活动。 “优化营商环境最终要落到具体工作、具体案件中。”滨江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赵平表示,该院将以问题为导向,以企业发展“需求侧”牵引法治保障“供给侧”,用法治滋养滨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