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浪潮,高新区(滨江)将人工智能确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的核心引擎。7月31日,区委六届八次全会首次将人工智能单列成章进行系统部署;次日,高规格召开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大会,并配套发布“数据-算力-模型”三位一体的专项扶持政策,以真金白银推动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这标志着滨江正举全区之力,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
产业“燎原之势”已显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35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先后抢抓“互联网+”“物联网+”“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产业风口,打造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产业链,在人工智能发展上形成了先发优势。
特别是近年来,高新区(滨江)大力推进“数据—算力—模型”一体化发展。“中国数谷”建设加速突破,“三数一链”“改革沙盒”等成果频出,多个“国字号”的项目落地试点,30多家企业训练发布超40个模型,数量居全市第一。
在高新区(滨江),人工智能产业已从“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从产业体系看,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了从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到下游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超2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40%;从创新主体看,集聚有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新势力企业,覆盖具身智能、智能计算、高端装备、数据要素全产业链;从策源能力看,大多数平台都在人工智能或某个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创新策源能力,比如,北航杭研院重点支撑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方向,浙大滨江研究院则重点支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产业等。
战略抉择逢时顺势
人工智能的发展,更依赖数据、算力和模型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区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抢抓杭州被列入国家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数据—算力—模型—应用”融合贯通、一体布局,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在此次推进大会上,高新区(滨江)对人工智能产业的策略选择,也愈加清晰。
在“数据优先、模型筑基”上,滨江将坚持以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提升模型竞争力为核心导向,统筹推动数据、模型、算力、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终端导向、芯模联动”上,将充分发挥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优势,深入推进芯模联动、软硬结合,进一步壮大人工智能核心产业。
未来,滨江还将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终端、智能视觉终端、智能计算终端、智能消费产品等重点赛道,积极争创国家级具身智能中试基地,“零整并重”打造一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此外,在“应用牵引、场景赋能”上,滨江要以制造、文化、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探索大规模落地场景和路径。
政策助燃加速腾飞
面对人工智能新的历史机遇和产业风口,全国多地都在谋划布局。
对高新区(滨江)来说,扎实的产业基础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的是政策这一“助推器”。
会上,高新区(滨江)对“数据、算力、模型”三位一体人工智能政策体系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数据要素方面,滨江鼓励企业利用“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治理体系,降低企业用数、合规成本,最高给予年度基础设施使用费用50%补助;每年安排5000万元“语料券”,鼓励数据赋能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用,降低用数成本,给予最高200万元。
在算力要素方面,每年安排最高1亿元“算力券”,扩大“算力券”补助范围和力度,进一步降低算力使用成本,给予算力使用费用最高60%补助,单家企业最高2000万元。
在模型要素方面,支持企业和相关机构开源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第三方算子库、模型、智能体和集成开发工具,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支持打造开源生态,促进产业集聚。
得人工智能者得未来。创新的滨江,正加速在人工智能赛道乘势而上、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抢占先机。
面对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浪潮,高新区(滨江)将人工智能确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的核心引擎。7月31日,区委六届八次全会首次将人工智能单列成章进行系统部署;次日,高规格召开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推进大会,并配套发布“数据-算力-模型”三位一体的专项扶持政策,以真金白银推动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这标志着滨江正举全区之力,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
产业“燎原之势”已显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35年来,杭州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先后抢抓“互联网+”“物联网+”“数据要素×”“人工智能+”等产业风口,打造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产业链,在人工智能发展上形成了先发优势。
特别是近年来,高新区(滨江)大力推进“数据—算力—模型”一体化发展。“中国数谷”建设加速突破,“三数一链”“改革沙盒”等成果频出,多个“国字号”的项目落地试点,30多家企业训练发布超40个模型,数量居全市第一。
在高新区(滨江),人工智能产业已从“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从产业体系看,人工智能领域形成了从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到下游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实现营收超2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40%;从创新主体看,集聚有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新势力企业,覆盖具身智能、智能计算、高端装备、数据要素全产业链;从策源能力看,大多数平台都在人工智能或某个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创新策源能力,比如,北航杭研院重点支撑低空经济、具身智能方向,浙大滨江研究院则重点支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产业等。
战略抉择逢时顺势
人工智能的发展,更依赖数据、算力和模型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区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抢抓杭州被列入国家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数据—算力—模型—应用”融合贯通、一体布局,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在此次推进大会上,高新区(滨江)对人工智能产业的策略选择,也愈加清晰。
在“数据优先、模型筑基”上,滨江将坚持以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提升模型竞争力为核心导向,统筹推动数据、模型、算力、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终端导向、芯模联动”上,将充分发挥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优势,深入推进芯模联动、软硬结合,进一步壮大人工智能核心产业。
未来,滨江还将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终端、智能视觉终端、智能计算终端、智能消费产品等重点赛道,积极争创国家级具身智能中试基地,“零整并重”打造一批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此外,在“应用牵引、场景赋能”上,滨江要以制造、文化、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为重点,加快探索大规模落地场景和路径。
政策助燃加速腾飞
面对人工智能新的历史机遇和产业风口,全国多地都在谋划布局。
对高新区(滨江)来说,扎实的产业基础固然重要,但更离不开的是政策这一“助推器”。
会上,高新区(滨江)对“数据、算力、模型”三位一体人工智能政策体系进行了详细解读。
在数据要素方面,滨江鼓励企业利用“三数一链”数据可信流通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治理体系,降低企业用数、合规成本,最高给予年度基础设施使用费用50%补助;每年安排5000万元“语料券”,鼓励数据赋能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应用,降低用数成本,给予最高200万元。
在算力要素方面,每年安排最高1亿元“算力券”,扩大“算力券”补助范围和力度,进一步降低算力使用成本,给予算力使用费用最高60%补助,单家企业最高2000万元。
在模型要素方面,支持企业和相关机构开源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第三方算子库、模型、智能体和集成开发工具,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支持打造开源生态,促进产业集聚。
得人工智能者得未来。创新的滨江,正加速在人工智能赛道乘势而上、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抢占先机。